第二章:別樣眼界——父親的故事(4)

(四)男人的榜樣----袁世凱

在蟬翁小學和中學的課本中,袁世凱這個又當過總統又當過皇帝的人是一個反面歷史人物。父親怎麼能把他樹為兒子們學習的榜樣呢?這恰恰是父親講故事的獨到和高明之處。


第二章:別樣眼界——父親的故事(4)


在孩子們的課本中,父親看到的袁世凱是一個“見利忘義出賣維新志士”、“喪權辱國簽訂‘二十一條’”、“倒行逆施顛覆民國共和”的獨夫民賊。每當此時,父親總會輕輕地嘆息一聲:“不能只說‘失荊州’,不說‘過五關’哪!”當好奇的兒子發現父親對課本有異議時,就要求父親說一說他的見解。父親就會簡略地講一些課本上沒有的東西:袁世凱所處的年代正逢滿清帝國腐敗沒落,西方列強大舉入侵,國內民眾奮起抗爭,大清江山風雨漂搖直至垮臺的戰亂動盪年代,但袁世凱卻能在波濤洶湧的歷史激流中胸懷定力,善弄潮頭,駕馭群雄,順勢而為,雖然執政時間不長,卻做出了不少讓後人佩服和垂青史冊的事。其中,總督朝鮮,不辱使命;小站練兵,大振國威;提倡新政,時代楷模;力主實業,繁榮經濟;贊襄共和,時人盛譽為“中國的華盛頓”;及時有效地擊敗了外蒙分裂勢力,維護了國家安全;否認“麥克馬洪防線”,成功捍衛了西藏主權等。做為山東人,父親特別提到,《辛丑條約》簽訂後,時任巡撫的袁世凱先後在山東、直隸大力推行新政:一是首創了中國第一支現代警察部隊,被譽為“中國警察之父”;二是聯合張之洞等朝廷大員奏請朝廷廢止千年的科舉制度;三是雷厲風行整頓吏治;四是創辦了全國第一所地方大學——山東大學,設立中學堂、小學堂、蒙養學堂等。

在講述袁世凱的這些歷史功績時,父親特別提到京張鐵路。詹天佑是1872年中國派出的第一批幼童留美學生中的一員。1905年,在袁世凱保舉下,詹天佑被聘為京張鐵路總工程師,後在袁世凱奏請下與嚴復等人同時被清廷授於進士出身。在詹天佑的努力下,京張鐵路比原定計劃早四年建成通車,這是中國工程師自行設計和建築的第一條鐵路!如果沒有袁世凱的鼎力支持,詹天佑是不會取得如此成就的。當中國人一提到這條令國人自豪的京張鐵路時,多數只知詹天佑這匹“千里馬”的功績,卻不知袁世凱的“伯樂”之力。父親說,為國家做出重大貢獻的人,總有一天會登上歷史的豐碑。詹天佑是英雄,袁世凱的功績也不應該忘記。

袁世凱做的這些事,對推進中國的近代化功不可沒。不過,在說這些課本以外的東西時,父親顯得格小心謹慎,說自己不是政治家,也不是歷史學家,站的高度、想的深度都毫無權威性。雖然有句民諺“金盃銀盃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但畢竟很多道聽途說、街談巷議的東西經不起推敲,所以一再叮囑要以課本為準,自己說的這些不算數,等以後如果書本改編了才能算數。父親還風趣地拿當時最權威的歷史學家郭沫若的話說事:“‘ 歷史是個美女’,再美的美女也有卸妝的時候”。近年來,國人對袁世凱的功過是非評價發生了很多顛覆性的變化,父親當年的話大多得到了驗證,足見父親對社會現象認識的深刻與精當。

父親講袁世凱這個政治人物的官場博弈、理國執政的真實故事,蟬翁大多不感興趣,而感興趣的卻是袁世凱鮮為人知的一些家庭瑣事。在蟬翁看來,這些名不見經傳的瑣事表現了袁世凱做為一個男人應該具有的品格,應該是男人的“一個榜樣”。這個“榜樣”很特殊,因為它的正面是“一面鏡子”,反面是“一個警鐘”。在父親講的這面“鏡子”的故事裡,蟬翁看到的是袁世凱一些鮮為人知的家庭瑣事,其中最精彩的故事,竟是他十個老婆從來不惹他生氣的事。這可能與當時農村生活極度貧困而造成的“窮爭餓吵”有關,因為蟬翁常會聽到左鄰右舍傳出家庭不和的打罵聲。袁世凱十個老婆從不吵嘴打架,為什麼村裡鄰居張三李四每家只有一個老婆反而天天吵架?雖然袁世凱有權有勢不窮不餓,但“三個女人一臺戲”的老話在袁家怎麼就不靈了呢?

因為送米工的特殊身份,當年父親曾有機會出入袁家大門,只見到袁世凱一妻九妾三十多個孩子和諧熱鬧,從未見到打罵哭鬧,這讓父親十分好奇。時間長了,慢慢得知了袁世凱治家管妻的一些“妙招”。

袁世凱雖然當過總統、皇帝、三軍統帥,但他並不是一個帥哥。他五短身材,頸粗腿短,身高僅為1米57,走路八字步,民間傳說是“西山十戾”中的“癩蛤蟆”投胎轉世,是名符其實的“其貌不揚”。

袁世凱有一妻九妾共十個老婆,這在他所處的那個時代並不罕見,罕見的是,他與十個老婆和諧相處。十個老婆的大體情況是:元配於氏,是河南一個財主的女兒,不識字,也不大懂得舊禮節,袁世凱不喜歡她,生了長子袁克定後,就不再與她同居,只把她作為一個牌位看待;大姨太太沈氏,是蘇州名妓。據說在袁世凱落魄的時候,沈氏資助袁世凱去獵取功名,並備酒送行,袁矢志決不相負,袁發跡後,果然娶沈氏為姨太太。因為“第一夫人”於氏懦弱無能,袁便把沈氏作為“太太”看待,在一些外交場合中,沈氏也常以太太身份出現,並讓兒女們稱沈氏為“親媽”(沈未生子女);


第二章:別樣眼界——父親的故事(4)


清朝末年袁世凱任駐朝商務代表時,娶朝鮮王妃的妹妹金氏為妾。金氏嫁袁時,帶了兩個陪嫁的姑娘,即李氏和吳氏。袁世凱娶妾是多多益善,就把這三個姑娘(即金氏、李氏、吳氏)一併收納作為姨太太,並且按三人年齡大小,排序二、三、四;五姨太太楊氏。袁世凱在他的一妻九妾中最寵愛的是大姨太太和五姨太太。大姨太太沈氏是袁世凱落魄時的知己,沈氏“慧眼識英雄”,所以袁世凱矢志不忘。五姨太太之所以被袁世凱格外垂青,與大姨太太沈氏不同,她既不以美色見長,也不是袁的風塵知己,袁世凱賞識她的是她管家的才能。她心靈口巧,遇事有決斷,袁世凱不僅讓她管理生活上的一切,還讓她管理袁府整個家務,各房的傭人和丫頭,袁世凱的眾多兒女,以及六、八、九三個姨太太,都得服從她的約束。因此,全家上上下下都對她既敬且畏。她是袁府的王熙鳳;葉氏嫁給袁世凱純粹是“誤會”。原來,袁做直隸總督時,派其次子袁克文到南京辦事,袁克文在釣魚巷認識了妓女葉氏,兩人一見傾心,互訂嫁娶盟約,葉氏並將其玉照贈袁。克文回去向父親磕頭覆命時,一不小心葉小姐的照片從口袋中滑了出來,掉在地上,袁世凱指地連聲問:“那是什麼?”袁克文不敢向父親談自己的兒女私情,情急智生地說:“在南京給父親物色了一個好看的姑娘,所以帶回來這張照片,看父親是否喜歡?”袁接過照片一看,果然很美,連聲說:“好!好!”,於是派人去南京馬上將葉氏接了回來。洞房花燭之時,葉氏才發現自己的這個風度翩翩的意中人竟變成了一個五短身材鬢髮斑白的半老頭子。而袁二公於後來也只能對葉小姐“望洋興嘆”了;七姨太太張氏是河南人,沒有生過子女,按照袁家的規矩,她不能被稱為姨太太,也不能享受姨太太的待遇,只能被稱為“姑娘”,可是因為袁世凱喜歡她,所以也享受姨太太的待遇,並被稱為姨太太;八姨太太郭氏原是蘇州妓女,袁世凱做軍機大臣時別人從蘇州買來敬獻的;九姨太太劉氏是袁世凱最小的一個姨太太,娶她時袁世凱已五十多歲,而她卻正當妙齡。她原是五姨太太楊氏的小丫頭,成年後為袁“臨幸”,因而被收為袁世凱的第九名姨太太。

袁世凱一妻九妾共生了十七個兒子、十五個女兒;十七個兒子又為袁世凱生了二十二個孫子、二十五個孫女,一九一六年六月六日,五十七歲的袁世凱去世時,兒孫總和七十九人。

其貌不揚的袁世凱,一男馭十女,雖然有權、有錢、有勢,但生前死後卻沒有家庭內訌內鬥,“三個女人一臺戲”的諺語在這個男人面前失語了,這確實值得只有一夫一妻的一般家庭的男人研究和學習。據父親觀察瞭解,袁世凱治家辦法主要有以下四點:一是夫妻機會均等,十個老婆輪流值班,每班一週;二是重賢任能,由本領大的二、五號統帥十人,內部分工明確,責任到人;三是待遇公平透明,賞罰分明;四是請素質高的家庭教師對老婆孩子進行教育培訓,建立家規家法,以保證幾十人的大家庭人人都有事幹,都知道該怎麼幹,而袁世凱本人則很少干預家庭具體事務,即“抓大放小”。

在講袁世凱妻妾故事的時候,父親特別強調,袁世凱是舊時代的人,達官貴族,妻妾成群合法。但現在是新社會,法律規定“一夫一妻制”,所以袁的婚姻模式不可仿照。針對現在不少人打著“婚姻自由”的招牌,在婚姻問題上喜新厭舊,恣意妄為,既踐踏法律和道德,又敗壞了社會公德、社會秩序和社會風尚。一個男人必須要有擔當,要時刻不忘自己的社會和家庭責任,自由戀愛,自成家庭,自己選擇了伴侶就要終身相守。離婚既會對自己造成摧殘和折磨,又是人為地給父母、子女、家庭與社會帶來痛苦和災難,輕率地選擇伴侶和隨意地拋棄伴侶是極其愚蠢和不負責任的。

當然,人是會發展變化的,認識和選定一個可以終身相依相守的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要十分嚴肅和認真地對待戀愛與婚姻,切不可感情用事一時衝動。有人說婚姻是緣分,但父親卻一再強調婚姻的決定權一定要把握在自己手中。成功的婚姻必須要牢記三條:一是談戀愛時態度一定要真誠;二是談的過程一定要有智慧(包括對對方的家族基因、家風、本人的性格、健康、智商、情商、面相、聲音乃至眼神等家庭、社會、生理諸方面的認定,以及這些要素與自己具體情況的匹配和期望程度等);三是婚後要寬容。對對方家風、遺傳基因、道德傳統等問題,如果沒有提前準備或涉獵研究,很難在短時間內做出準確的判斷,需要一個接觸觀察詢探過程。(蟬翁正是認真聽了父親關於戀愛的忠告,對相關問題早就重視並有所研究,以至於在後來僅用十分鐘就談定了終身伴侶,被親友稱之為“閃戀’。這是後話。)

可能是受到袁世凱的影響,記得父親曾風趣地說:“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祖先創造的漢字給了我們最好的啟示:撐破‘天’的一個人是‘夫’,所以丈夫要有撐破天的氣概與擔當來維護家庭形象和讓全家人出門都能挺起腰桿抬起頭的責任;把一折一撇穿平擺正的字是‘女’,所以女人要柔情似水,瑣事不煩,和諧為先;娶了女人進了家,家中有女便是‘安’;一個女人在一座臥著的大山中間栽上一棵大樹然後頂在頭上,這個字是‘妻’。身為人妻要有足夠的思想準備和信心毅力擔負起承前啟後、家族興旺重任,那怕壓彎了雙腿也要無怨無悔地向前走;一輩子給人當牛做馬的女人是‘媽’,不論是誰,對媽不孝,天理難容。老祖宗造出的夫、女、妻、媽四個字,把家庭核心成員的職責和要求說的明明白白。雖然能當國家元首的男人只是極個別的,但一個在大田出力的‘男’字告訴我們,當一家之長的‘夫’要勇於擔當,主家重任責無旁貸,既要維護家庭尊嚴讓全家幸福快樂,更要為孩子做出榜樣給家庭帶來希望。既然‘夫’是女人的‘天’,那‘妻’就是男人的‘家’,這個‘家’是天堂還是地獄,就由‘妻’來決定了。當然,天空陽光普照,家裡就會亮堂,霧霾陰雨必定庭堂昏暗;夫妻和諧,陽光明媚;夫妻不睦,全家遭殃。袁世凱率領一大幫女人孩子給我們演出了一臺生動有趣的歷史劇,我們每個人看後都要仔細回味,從中悟出理家的道理來。家庭和諧了,人生才會有幸福快樂的根基和保障。”

袁世凱讓父親敬佩的另一件事是他的孝道。袁世凱雖然行伍出身,讀書不多,但他對母親的孝心卻令人肅然起敬。袁世凱是姨娘所生,並被過繼給了叔父,但他對養母和親母一視同仁,十分孝道。每到一地做官,總要想方設法把兩個母親接到身邊一起生活,公務再忙,也要早晚問安。袁世凱事母至孝在京城有口皆碑,其中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故事是袁世凱葬母。

1902年6月,身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袁世凱歸鄉葬母。他的生母劉氏於一年前離世,但由於當時中日正在進行辛丑條約談判,朝廷下了“奪情之諭”,不準丁憂,故而推遲葬期。袁世凱是個孝子,又是封疆大吏,生母還被朝廷贈了封典,自然要風光大葬。墓地大有百餘畝,建牌坊,樹墓碑,立石人石馬;袁府大設靈堂,流水宴夜以繼日,達官貴人、親友故舊弔唁者川流不息,觀禮者更是人山人海。如此風光的葬事,引起了袁世凱的擔憂:怎樣才能杜絕盜墓賊的垂涎呢?

真是怕什麼就來什麼。不幾天,守墓官慌慌張張過來報告,老夫人墳墓被盜。袁世凱匆忙趕了過去,看見墳墓邊挖開的洞穴,不由放聲大哭。

墓地有軍隊守護,怎麼可能輕易被賊人盜取?是盜墓者手段高明還是守墓者麻痺大意?

都不是。原來,這是袁世凱導演的一出“盜墓大戲”——他讓守墓官偷偷在墓穴邊挖洞,做了一個假現場,以此廣而告之:此處墳墓已被盜過,盜墓者不必再來。

可是,這場戲越演越大了。

袁世凱哭罷,開始痛責守墓官,越說越氣,竟下令將其拉出去斬首。守墓官被拉了出去,面對著明晃晃的鬼頭大刀和成千上萬的圍觀民眾,立刻感到假戲要成真了,剛想開口說話,腦袋已經搬家。

演戲成真,盜墓者自然就偃旗息鼓了。

然而,故事還沒有結束!

數年之後,那個被袁世凱殺掉的守墓官的後人悄悄挖開了袁母的墳墓。

他知道自己父親是被冤殺的,出於報復和探察真相等目的,進到了墓中。但當他打開袁母的棺材時,卻不由地驚呆了——棺槨空空,一無所有!

經此實證,世人更加確信此墓確已被盜,或者推測袁母另有葬處。

故事還在反轉,真正的結局出人意料。

袁母之墓是真非假,當然也沒有失盜,只不過這個墓穴是個“越層”,空棺之下五尺處,才是真正的棺槨所在。這個秘密,是在幾十年後才被人發現的。

葬母的故事生動地印證了一代梟雄袁世凱的心機與孝心。在當時的那個年代,一般人都認為袁世凱大智大孝,但父親對此卻有完全不同的看法:袁世凱費盡心機依仗權勢耗費民脂民膏葬母,其實是不智不孝。袁世凱當將軍當總統,能為國為民多做好事,天下揚名,流芳百世,兩個母親在身邊能親眼看到聽到老百姓的讚譽與感激,一定會高興自豪,這才是大智大孝。如果是為了傳頌社會美德,那也不必修墳建墓,動筆寫成書那該多好,歷史上的聖人都是靠留下的書和文字來傳承中華文明的。多少封建帝王的陵墓被盜被毀,無人同情。那些隨葬品成了文物,與墓主人有什麼關係?是好人,美名自然會長留人間,是壞人,惡名只會遺臭萬年。歷史是公平的,林則徐的銅像是建在每個中國人心中的,而身為宰相的秦檜卻永遠要跪在岳飛的面前,雖然每天逛西湖的人很多,但決不會有人給秦檜翻案平反。我們是普通的老百姓,沒有值得炫耀的東西,也沒有值得永久保留的價值,所以我不主張留骨灰和建陵墓。古人信天信命信神,我只信人生命運靠自己,自己誠信做好人,多流汗水乾實事。人生要的是真實。出生時一絲不掛地來到人間,死後迴歸自然,身外之物留之何用?袁世凱能成為歷史名人,身上確實有閃光的東西值得學習,但他負面的東西我們要當成警鐘時時誡勉自己。

父親的家教歷史課講得深入淺出,讓兒子們學得了知識,也學會了做人。

袁世凱這面“鏡子”的另一面是“警鐘”。

歷史是無情的。當年袁世凱為實現皇帝夢,先後廢棄《臨時約法》、暗殺宋教仁、鎮壓“二次革命”、接受《二十一條》等,最重要的是他在制定《大總統選舉法》時,不僅規定大總統可以連選連任,而且連繼承人也得由現任總統推薦,就連大總統的推薦辦法都是用“嘉禾金簡”密藏於“金匱石室”。袁世凱逆歷史潮流,搞帝制自為,雖然是多種因素合力作用的結果,但在其思想深處,總認為只有穿上龍袍,坐上龍椅,才能博得守舊勢力的擁護,才能贏得更多人的頂禮膜拜,我們否定袁世凱,不僅是因為他做了皇帝,更重要的是他為了做皇帝而不擇手段。可以說,一個皇帝夢,暴露了袁世凱的真實面目和內心世界,也斷送了他一生的輝煌。

歷史是公正的。袁世凱與孫中山是同時代的名人,為什麼孫中山流芳百世而袁世凱卻遺臭萬年?父親說,人生在世,要明白為什麼頭上的五官眼睛長在最高處?是因為高瞻遠矚才能辨明奮鬥方向。孫中山說:“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孫中山一生追求“自由”、“民主”,奉行“天下為公”,既順應了世界潮流,又深得民心,雖然將辛亥革命勝利成果送給了袁世凱,萬民仍陷水深火熱,但他依然流芳千古;袁世凱雖然為國為民做了不少好事,但最後卻逆歷史潮流而動,八十三天的皇帝夢成了過眼雲煙,連以前做的好事也被認為是動機不純竊國肥私,致其子孫世代蒙羞。常敲袁世凱這面警鐘,可以使每個男人明白,要靠自己的奮鬥闖天下,時刻要牢記兩條腿走路,一腳要踏在道德的線上,一腳要踏在法律的線上,決不能踩了法律道德以外的“紅線”。有遠大志曏者,時刻不要 忘記為國為民;想做一般平民百姓者,要懂得人的兩隻手,一隻為自己謀生,另一隻幫別人解難。《紅燈記》上的鳩山有句名言“人不為已,天誅地滅,”其實這個小鬼子理解的並不全面。這句話還有一層更重要的意思是:一個人如果連自己的事都不想做卻妄言為別人,這種欺世盜名之徒天理難容必不長久。

八十三天的“皇帝夢”,將袁世凱釘在了歷史的侮辱柱上永世不得翻身,連新中國的少年兒童學唱了幾十年的紅軍歌曲《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也從無人說起這首歌的曲子是當年袁世凱從德國引進的。而死前寫在辦公桌上的遺書“為日本去一大敵,看中國再造共和”,令後人爭議不已。嗟夫,袁世凱這面奇特的鏡子!

課本上的反面人物而父親為什麼卻把他樹為孩子們學習的榜樣?這讓喜歡鑽研知識的蟬翁一直不解。機會終於等到了,1982年秋,蟬翁被調到濟南,負責籌辦全省教育勤工儉學展覽,在省裡還沒有拿出最後的方案前,蟬翁帶領兩個美術教師到北京參觀學習兩週。藉此機會,蟬翁到北京大學找到當時在北大任教的文登一中校友于年才,請教關於袁世凱的問題,到圖書館查閱詹天佑袁世凱的有關資料,並坐火車專程到青龍橋車站瞻仰詹天佑的銅像紀念碑,逐一弄清了歷史的真實原形。


第二章:別樣眼界——父親的故事(4)


京張鐵路是中國人自己修建的第一條鐵路,歷史意義巨大而深遠。其真實過程大致如下:

1905年5月2日,直隸總督、關內外鐵路督辦袁世凱正式上折:“前議籌設京張鐵路,輒因工鉅款繁,未易興辦。臣等查京張一路,為北方商務攸關,經派候選道詹天佑前往查勘估修。並公同籌商,以關內外鐵路進款,目前頗有盈餘,擬就此項餘款,酌量捉撥,開辦京張鐵路”。“此路即作為中國籌款自造之路,亦不用洋工程司經理,自與他國不相干涉”。在另一奏摺中他說:京張鐵路“只用華款、華員自造,不允他國人承造”,針對俄英爭辦,他強調“北京至張家口之鐵路,應歸中國造辦,外國人不得干預”。

袁世凱力主興建京張鐵路的請求得到正式批准。當月12日批至外務部,知照商部,隨後在天津成立京張鐵路局,陳昭常任總辦,詹天佑為會辦兼總工程司,籌備築路。

京張鐵路360多里,需要一大批資金。這批資金國庫空虛的清政府出不起。當時關內外鐵路已通車至新民廳,盛京(今瀋陽)即將通車,客貨營業興旺,收支相抵後盈餘日增。據此,直隸總督兼關內外鐵路督辦袁世凱與會辦胡燏棻奏請提撥關內外鐵路餘利自建京張鐵路。

這本來很容易的事,一、二把手都同意了,又報告給清廷同意,還有誰敢阻攔。但在當時就不這麼簡單了。因關內外鐵路餘利存於英國匯豐銀行,控制在中英公司手中,提用必須雙方協商。中英公司堅持京張鐵路是關內外鐵路延長線,必須由英國工程司主持,否則不予撥款。

俄國得知英國人的計劃後出面反對,並以1899年清政府“從北京至長城以北的鐵路不能由他國承辦”的承諾為由要挾清政府。英俄雙方相持年餘,英國力謀排擠俄國在華的勢力,遂同意清政府自1905年起提用關內外鐵路餘利自建京張鐵路,俄國則以中國不請英國人主持修建而默許。這中間調和折中、利用英俄矛盾相互制約,最後達到自建京張路,袁世凱做了大量工作。

在落實京張鐵路建築資金中,英國雖然答應可以啟用關內外鐵路的餘利,但在實施過程中又出么蛾子。袁世凱按照合同規定,安排梁如浩等酌擬辦法,函致倫敦中英公司,由該路進款餘利項下,除“劃存備付六個月借款本息外”,其餘提撥作為開辦京張鐵路工程之需時,英方代理人顧璞增加條件:以“接倫敦來電,應備存一年本息”為由,拒付此款。袁世凱只得再次和英國使臣薩道義去函商談,以合同條款為依據,堅持備足6個月付借款本息外,其餘中國鐵路有權提撥修建京張鐵路。往返幾次力爭,英國公司方面終於同意,“允除將餘款劃存6個月借款本息,餘可動用”。

袁世凱召見並安排詹天佑勘測京張鐵路後不到一週,就再次上折清廷最高統治者,呈請立即修造京張鐵路。折中主要彙報京張鐵路款源已落實及解決款項的過程,現在讀後仍感其困難程度至大,辦事至難。

這中間還有個插曲,使袁世凱很難堪:對京張鐵路修造費用,清廷開始得知估價是500多萬兩,這個數字是英國人金達提供的。金達從唐胥鐵路任總工程司開始,一直在中國從事鐵路修造工作,和清政府很多重臣及袁世凱的關係很好,京張鐵路他曾私自測量過。不知金達是別有用心還是無意將機車車輛等費用沒有估算在內。詹天佑實地勘測後提出預算729多萬兩,是購地、工程、電線、購料和機車車輛等全部費用。袁世凱奏摺中將詹天佑的勘測報告一併報上。兩個預算相差近200萬兩。慈禧太后發現後很是不滿,提出質疑,追問原由。袁世凱受到訓斥,很被動,也很生氣。

詹天佑認真查對預算,告知原由。袁世凱只得再次上報,將測量經費等項、地畝土方開山挖洞等項、修建橋樑水溝等項、鋼軌枕木等項、站房工廠等項、電線等項、轉運材料等項共7項,預算共需572.9萬多兩;機車車輛購置估約113萬多兩;四年內員司薪水雜費43.2萬多兩。逐項詳細開列,說明兩個預算誤差原因:原奏全路工程,通盤估約,“需500萬兩左右,系據關內外鐵路工程司約略估計之數”,“其車輛及員司薪費兩項,約需銀150餘萬兩,本在原奏專估工程之外。臣等復加考核,所開各項費用,均需核實估計,不致稍有浮濫”。

奏摺裡提到預算誤差原因時,只說系關內外鐵路工程司的問題,而沒有點英國人金達的名字,擔心英國會節外生枝,製造新麻煩。清廷批准後的預算仍不全,袁世凱不敢再申清,他告訴詹天佑,費用不足時,在第一段豐臺柳村至南口完工通車後的營業收入中解決,夠不夠就它了。並要求詹天佑:“從速動工,四年可成。”比預算工期提前2年,京張鐵路建設實際工期4年,應該說是落實了袁的要求,這是過去人們不願提及的。

1906年7月,京張鐵路第一段豐臺往北至南口建成通車,即將轉入第二段南口至岔道城的施工,這是京張鐵路工程最為艱鉅的一段。

這時,突然發生一件意外事件,對京張鐵路工程舉足輕重:廣東商辦粵漢鐵路有限公司成立。粵漢鐵路穿越廣東、湖南、湖北三省,廣東境內粵漢鐵路自辦。廣東商辦粵漢鐵路有限公司上書清政府,請詹天佑到粵漢鐵路任總協理兼總工程司,主持築路工程。粵漢鐵路廣東段自廣州黃沙碼頭(今廣州南站)沿北江東岸至韶關,長224.2公里。鐵路沿線物產豐富、經濟發達、商品流通頻繁,是清政府糧食和財政收入的重要基地之一。廣州又是重要的對外開放港口,吞吐量非常可觀,對外交往頻繁。因此粵漢鐵路廣東段無論是從經濟地位還是從戰略重要性上講,都是京張鐵路不能比擬的。清政府最高決策者對廣東的請求似要同意。

廣東是詹天佑的故鄉,他也很希望到故鄉去修路。但他的去留對於京張鐵路工程來說乃成敗之關鍵。因為當時主持過鐵路修築的中國工程師只有詹天佑,而修築京張鐵路的工程極其艱鉅,還要穿越高山峻嶺和萬里長城,這都需要詹天佑。

領導京張鐵路建設工程的袁世凱鄭重上書清廷,挽留詹天佑。他說:京張鐵路 “只用華款、華員自造,不允他國人承造”,當今“京張路工,正當緊要,中經八達嶺等處,開山鑿洞,工程尤為艱鉅。所有全路一切佈置,悉賴詹天佑精心締造,一力經營”,如果“調赴粵中,則該路工程即須停辦。且再四訪求,並就各華員中切實考校,實無熟精路工,堪以接辦之員”。他認為詹天佑總理全工,是該路必不可少之員,“惟有籲懇天恩,俯念京張路工較粵路尤為吃緊,准將詹天佑仍留辦京張鐵路”。詹天佑留在了京張鐵路,他建議派京張鐵路工程師、廣東人鄺孫謀任總工程師修建粵漢鐵路廣東段。

詹天佑的留任,是京張鐵路順利建成的保證,避免了中途夭折的危險。在京張鐵路建設這個大舞臺上,詹天佑的智慧才能發揮得淋漓盡致,演繹出中國鐵路早期建設史上的一大奇蹟。這中間有袁世凱不能否認的功績。誰都知道京張鐵路是詹天佑主持興建,是中國自建鐵路的光輝範例,卻不一定知道京張鐵路的興建通車和袁世凱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時間會還原真實,袁世凱做的好事歷史不會忘記,這大概是父親培育家風的用意所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