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綱師爺趙佩茹在相聲界聲望如何?馬三立為何會和他搭檔說相聲?

觀天下39648853


趙佩茹老先生師承焦壽海,在相聲的輩分“德,壽,寶,文”裡面,他應該算是“寶”字科的,而且他也是焦壽海先生的入世弟子,也是大弟子。在相聲界是第六代傳人,和侯寶林,馬志明是同一輩相聲藝術家。


趙佩茹先生在相聲界的聲望

趙佩茹先生在剛剛步入相聲這個行業之時,由於是焦壽海先生的入世大弟子,深得他的真傳。在相聲表演形式上功底深厚、活路寬闊,用字準確,細緻入微而聞名於相聲界,因此,他倍受同行們的崇敬。最關鍵的一點,在那個時代,捧哏,逗哏沒有現在區分的這麼清楚,只要是一個相聲演員,在這兩方面都必須做到遊刃有餘。趙佩茹老先生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他在捧逗上面,都發揮的特別出色。


早年期間,他和常寶堃互相搭檔,而且主要以捧為主,兩個人在一起表演了大概有14年的時間,再一次慰問朝鮮演出中,常寶堃不幸離世,趙佩茹先生也受傷。

離開了常寶堃先生以後,他換了好幾個搭檔,先後和李壽增和馬三立表演了很多的經典相聲作品,直到1973年與世長絕。

趙佩茹先生一生一共收了33個徒弟,其中就有現在最火的相聲演員郭德綱的師傅侯耀文先生。

趙佩茹先生和馬三立合作的契機

趙佩茹先生的老搭檔常寶堃去世以後,他這位被稱為“亙古一捧”的寶藏相聲藝術家一時間沒有合適的搭檔,自己做過單口,也和李壽增搭檔過,效果都一般。

而馬三立也先後和楊少華等人搭檔,因為他的馬氏相聲一頭沉的表演方式,為他捧哏的幾位相聲藝術家都顯得話特別少,包袱不夠響。直到後面遇到趙佩茹以後,兩個人配合的很默契,而且在捧逗之間,他們的語言接洽能力也是相得益彰。也為以後創作出很多優秀作品奠定了基礎。



以上是第五評委娛樂觀點,歡迎關注留言討論。

第五評委


趙佩茹先生是相聲寶字輩的大門長,在相聲圈的聲望當然不小。在馬三立所有的搭檔裡,論業務,沒人比得上趙佩茹。用馬志明的話說:“當代中國說相聲的捧哏,超過趙佩如的...甭說超過,接近他的可以說是沒有。”

對於普通相聲聽戶,趙佩茹先生的聲望屬於第二梯隊,當然,第一梯隊也就是張壽臣、常寶堃、侯寶林、馬三立、劉寶瑞五人而已。

從解放前袁文會對他的態度,也能看出趙佩茹先生的地位。

當時燕樂和慶雲打對壘,燕樂年終演員有雙薪,袁文會掌控的慶雲約的是一、二流的曲藝名角,如小彩舞的京韻大鼓,陳士和的評書,趙小福的時調,金萬昌的梅花大鼓,郭榮山、韓永先的拆唱八角鼓,于德海、馮書田的中國戲法,佫樹旺的罈子,譚俊川的翔翎技藝(踢毽),吉平三、荷花女父女倆的太平歌詞,常樹田的單絃,張壽臣、侯一塵的相聲,另外又找來幾個漂亮的女演員清唱二黃。陣容強大,一時無兩。大軸主角小彩舞原己在小梨園挑大軸,憑著袁文會的勢力,小梨園允借兩個月。

其中常寶堃和趙佩茹的相聲也是頂樑柱,有一次常趙二人談閒話,就說咱們這麼賣力,票房這麼好,也混不上雙薪。誰知被袁文會知道了,馬上派人把趙佩茹打了一頓,殺雞儆猴,好在沒打常寶堃。

可見在袁文會心中,趙佩茹先生比常寶堃先生差一點點,但又比其他藝人高。

後來袁文會又成立了兄弟劇團,以常寶堃和趙佩如為主角。從此,他們倆平時受壓迫還不提,有一次因為上座不好,袁文會的狗腿子就要把常寶堃和趙佩茹給廢了,結果兄弟劇團全班人馬都到袁文會家去跪地哀求,向袁賠禮,才算罷休。

舊社會藝人的地位低下,很多時候被人欺負,從被欺負的情況也能看出地位聲望。(兄弟曲藝劇團的反串戲及彩扮相聲劇,一直演到解放後的一九五零年,最後的一齣戲是《槍斃袁文會》。這出戏是對壓迫藝人的惡魔的控訴,也是對舊社會的控訴,對袁文會其人其事,其罪孽,大家都非常熟悉,而且又都身受其害,所以演得很成功。趙佩茹的袁文會,如實塑造了一個萬人唾棄的惡霸形象。)

而馬三立和趙佩茹作為搭檔,可謂天造地設。

趙佩茹先生和馬三立合作的契機

趙佩茹先生的老搭檔常寶堃去世以後,他這位被稱為“亙古一捧”的寶藏相聲藝術家一時間沒有合適的搭檔,自己做過單口,也和李壽增搭檔過,效果都一般。

而馬三立也先後和楊少華等人搭檔,因為他的馬氏相聲一頭沉的表演方式,為他捧哏的幾位相聲藝術家都顯得話特別少,包袱不夠響。直到後面遇到趙佩茹以後,兩個人配合的很默契,而且在捧逗之間,他們的語言接洽能力也是相得益彰。也為以後創作出很多優秀作品奠定了基礎。


1973年趙佩茹因病去世,馬三立聞訊痛哭失聲,這也是馬三爺一生中為數不多的幾次落淚。

據說馬三爺去火葬場送趙佩茹先生時,看到趙先生的遺體,說了一句:佩茹啊佩茹啊,說了一輩子相聲沒“頂瓜”,今天怎麼“頂瓜”了呢。

“頂瓜”的意思是緊張,出汗,原來趙先生的遺體從冰櫃裡推出來,遇到空氣後臉上有了水珠,所以馬三立大師有此一說,在場的人聽了,著實心酸。


津沽一頁書


都知道早幾十年前趙佩茹和馬三立搭檔說相聲,趙佩茹的師父是老前輩張壽臣的紙媒為師,再往前縷空間更大,範圍更廣由於趙佩茹先生跟張壽臣學的是單口相聲,又沒留下來什麼具體資料📄所以無人談及。

趙佩茹做為60年代最佳的捧哏人後來與上輩人馬三立先生搭檔為捧的相聲藝術,輩份之高不得不說:他是德雲社班主郭德綱的“師爺”,由於輩份原因趙佩茹(1941年出生)是相聲界的第六代傳人,我聽過說:少馬爺的輩份之高目前誰也比不了。

趙佩茹是侯耀文之師,身份自然貴重,有根兒有蔓為相聲界的必備,回到話題:郭德綱的師爺是趙佩茹先生,但年齡段可以與馬派創始人馬三立同臺,(隨說馬三立比趙佩茹高一輩?)說起來很複雜而且不是一兩句就能說的清透。

到底第一代是誰?因為到了郭德綱這輩已經是第八代,與郭德綱的同輩人姜昆于謙馮鞏,再往上論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探索,以我看來只知道郭和於及姜同輩,難怪姜某人總與郭先生做對?

(如果錯位請提示,權當杜撰見諒)





蘭竹ZLZ


趙佩茹的聲望如何,如果你不太關注相聲過去的老藝人,可以把現在相聲界裡于謙的聲望差不多可以給當時趙佩茹的聲望做一個參考。

王自健曾經把郭德綱比作小蘑菇再世,小蘑菇是相聲行業裡百年不遇的天才,就是趙佩茹的搭檔,天才的搭檔當然也是天才。

只不過相聲行業裡捧哏的聲望往往都不如逗哏高。

趙佩茹的聲望在當時也不如小蘑菇常寶堃,就像現在於謙的聲望不如郭德綱一樣。

但是在捧哏這個角色身份裡,趙佩茹被稱為是相聲界捧哏第一人。

其實趙佩茹捧逗俱佳,在師承上面確實是郭德綱的親師爺。

馬三立會和他搭檔說相聲不是因為馬三立多看得起趙佩茹,在過去最火的五檔相聲裡,常寶堃趙佩茹這一檔是最火的,馬三立當時的聲望未必比得上趙佩茹。

輩分上馬三立比趙佩茹高一輩,其實也是同齡人。

眾所周知的原因,抗美援朝的時候,常寶堃趙佩茹進朝鮮慰問演出,常寶堃烈士在這個時期不幸遇到了美軍的轟炸,犧牲在了朝鮮戰場。

之後趙佩茹沒了搭檔才和其他人搭檔說相聲。

馬三立作為同齡人中比較出色的角兒才有了和趙佩茹合作的機會。


閒白社


很多年前我有幸聽過馬三立與趙佩茹的作品《三字經》 、《學外語》、 《賣掛票》、 《對對子》等。暫且不說馬三立老先生吧。通過作品能感受到趙老先生功底深厚,臺風穩健大方,語言節奏鮮明,人物活靈活現,包袱又脆又響。

他培養的弟子李伯祥、高英培、常貴田、侯耀文。為相聲的傳承發揚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現在可以說,趙佩茹老鄉生,桃李滿天下。






愉樂圈


從題目上就可以看出地位肯定不一般,馬三立應該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在當年不像現在媒體這麼健全,網絡也不是這麼發達,但是能讓所有人都知道馬三立,那也絕非容易的事!更何況還是郭德綱的師爺,其實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傳承了下來,就是不拘小節,在不出大格的界限上隨意發揮,沒有框框,所以才造就出像郭德綱這樣的相聲奇才,拯救了相聲界


勁風中國人


1、趙佩茹老先生是最早重視捧哏的獨立藝術價值的相聲表演藝術家。 他認為捧哏演員在臺上要盯住逗哏的,隨著逗哏演員的敘述表示各種不同的感情,有肯定的,也有否定的;有誇耀讚美的,也有冷嘲熱諷的;有的是用語言,有的是用神氣;有正面烘托,有側面渲染,有輔助明墊,有輔助暗墊,有代表觀眾提出質問的時候,也有現掛包袱增強效果的時候。

2、馬三立先生說過:“我是孫猴,佩如是如來。假如佩如逗哏我捧哏,他拿360,我拿120,不少。假如我逗哏,佩如捧哏,我拿120,他拿360,不多。我是唱戲的,佩如是鼓佬。佩如下底傳中,我才能臨門一腳。”

他們的合作,在各自藝術上都是一個飛躍,一個里程碑。馬三立發現了趙佩茹,趙佩茹發現了馬三立,他們各自又都發現了自己。在兩位大師的碰撞下,藝術之光耀眼奪目。


lljj123456


當年侯大師沒讓常寶華當耀文的師傅,而是認可讓李伯祥在趙大師故去後帶拉師弟形式讓兒子認趙為師。


精英記憶


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捧哏大家,跟馬三爺搭買賣大🔥但屬於有買賣沒交情那種


霍香正氣


通天教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