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过无痕|战国最蠢国策之“让国”闹剧

导语

燕国是历史上血统最纯正的国家,公元前十一世纪周代商而立,周武王分封天下,弟弟召公封于燕地,这就是燕国的来历。燕国可以说是战国时代唯一一个拥有西周贵族血统的诸侯国,它在历史上是非常神秘的存在,因为国家面积小又地属偏远七百年来几乎无人知晓,就像一个世外桃源。然而随着战国的战乱很快燕国也被其他国家盯上了。

在燕国第三十八任君主燕王哙在位时,他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就是将自己的君位“禅让”给了相邦子之。也正是因为他的这一政治举措导致燕国大乱,险些丧国。

司马贞《史记索隐》:“燕王哙无道,禅位子之。”

看似圣明之举却给燕国带来大灾难,这是为何?这里通过历史来看一下这场“让国”闹剧背后的故事。

燕过无痕|战国最蠢国策之“让国”闹剧

燕王哙作为燕国的王为何会将主君之位让给相邦之子,而不是太子

在中国古代上千年的历史中,除了传说中上古之君尧舜禅让的传说外,没有一个主君主动让出王位。在当时很多国家都做了一系列的改革,但一般都是加强王权制度,只有燕王哙做出了这个惊世骇俗的举动。而这背后的原因结合史实分析主要一下几点:

第一,受墨家思想的影响,太理想主义

燕王哙其实是一位贤明的主君,他在位期间一直厉行节约、反对奢侈、爱惜民力,提倡耕作劳动,他自己平时的爱好也是下地干活。后来因为邻国齐国称霸日夜忧心,担心燕国会被齐国所灭。他的让位并不是一种“假仁义”的君王之术而是真的想将王位让给有贤能的人。

但燕王哙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的思想更偏向于当时盛行的墨家思想。墨家讲究兼爱、非攻、尚贤。尚贤,实际上就是推荐有才的人,无论身份贵贱。而燕王哙正是一位“好贤”、“行仁”的君主,他一直以来都非常仰慕历史上唐尧虞舜禅让的传说,期待自己也能建立一个“君位任贤”的制度。


燕过无痕|战国最蠢国策之“让国”闹剧

燕王哙


《韩非子》记载:“燕君子哙,邵公奭之後也,地方数千里,持戟数十万,不安子女之乐,不听钟石之声,内不湮污池台榭,外不罼弋田猎,又亲操耒耨以修畎亩,子哙之苦身以忧民如此其甚也,虽古之所谓圣王明君者,其勤身而忧世不甚于此矣。”

所以对燕王哙来说禅让贤能是他一直以来的政治主张,尽管有些书生气在里面。

第二,子之的野心迎合了燕王哙的推贤心里

子之是燕国的国相,他在燕国位高权重,专断政事,是一位野心勃勃的人,一直有心夺取燕国的政权。他非常了解燕王哙,知道燕王哙一直有推贤的想法,于是利用了燕王哙这一心理状态。

历史上关于国相子之的记载不多,《史记·燕召公世家》只说他任燕王哙之相,“贵重,主断”,但燕王哙既然愿意将王位让与他,说明两人的思想观念和政治主张还是比较接近的,也说明燕王哙是非常看重这位国相的才能的。至少他的“贵重,主断”得到了燕王哙的赞许。根据燕王哙让位之后的事实看来,子之是“

人非其人,才过其实”,他的才能其中更多的是权术而非才干。


燕过无痕|战国最蠢国策之“让国”闹剧

相邦子之


《韩非子·内储说上》记载子之任燕相时,曾“坐而佯言曰:“走出门者何白马也”?左右皆言不见。有一人走追之,报曰:“有”。子之以此知左右之不诚信。子之相燕,宜以诚以信,何以诈妄为?己正而认或不从,况教之以诈哉!宜其乱人国也。

意思就是子之在位相时,用“白马”事件测试身边的人对自己是否诚实。他托言“白马”而实则是在玩弄权术,身为一国之相不用正道来教化国人,反而耍巧弄诈玩弄智谋。在一个国家用正道来教导尚且有不从的,更何况是诡计呢。由此可见相邦之子是个乱国之人。

《韩非子·二柄篇》所说“子之托於贤,以夺其君者也”。可谓一针见血。

第三,“名人”进谗言

苏秦是当时有名的纵横家,在他还在燕国时,子之与他结成亲家,并与他的弟弟苏代结交。之后又与苏代结成亲家。子之为了夺取燕国的政权,他派苏代前往齐国侍奉在齐国做人质的燕国公子,顺便打探齐国的消息。由于苏代非常有才能很快便在齐国得到了齐宣王的重用。

公元前318年,苏代回燕国复命。燕王哙问苏代“齐王要称霸吗?”。苏代说:“一定不会”。燕王哙问其原因。苏代表示是因为齐王不信任自己的大臣。这句话其实有深层意思,其用意就是告诉燕王哙要信任大臣(暗指信任相国子之)。子之与苏代是儿女亲家,苏代必然是代表子之一派的利益。

《史记·卷六十九·苏秦列传第九》:燕相子之与苏代婚,而欲得燕权,乃使苏代侍质子於齐。齐使代报燕,燕王哙问曰:“齐王其霸乎?”曰:“不能。”曰:“何也?”曰:“不信其臣。”於是燕王专任子之,已而让位,燕大乱。齐伐燕,杀王哙、子之。

除了苏代外还有一位人物鹿毛寿也向燕王哙进言:

“不如以国让相子之。人之谓尧贤者,以其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有让天下之名而实不失天下。今王以国让于子之,子之必不敢受,是王与尧同行也’。燕王因属国于子之,子之大重”

意思就是让燕王哙效仿尧舜——帝王尧因为访贤,将王位禅让许由;帝王舜因任能,将王位禅让大禹,尧舜都能是因为信任贤能,才成为上古圣人,大王跟他们一样。


燕过无痕|战国最蠢国策之“让国”闹剧

鹿毛寿


因为在当时苏代和鹿毛寿都是名人,他们的进言让燕王哙更坚定了让贤的决定。这一决定对燕王哙来说不仅能实现自己的政策也是一次名垂千古的机会,他一直以来也都想成为尧舜一样的帝王。

然而燕王哙一手导演了这场改革大戏,但结局却出人意料,放下世袭的王位将国家交给贤能,他的理想令人钦佩但超越了时代。

燕王哙的“禅让”不仅没有稳固燕国,反而使燕国大乱

事实证明燕王哙还是太天真了,他以为只要自己将王位让给有贤能的人就可以稳固燕国,留住自己的“圣人”之名,却没有考虑到这背后的危害。

第一,太理想主义,破坏了规矩

燕王哙的做法看上去是“仁义之君”的做法,但实际上没有权衡利弊太过理想主义。他的禅让一来没有民意的基础,并非民众选举得来。自西周以来帝位一直都是由嫡长子继承的,各个国家也一直都按照这个规矩执行,燕王哙的做法反而破坏了正常的政治秩序,在社会上又被道家视作沽名钓誉之举。

第二,破坏部分人的利益,引发内乱

在燕王哙之前一直是世袭制继承王位的,所以在朝堂上大臣们也都认可这一政策,在当时燕王哙是有嫡长子的,也就是当朝太子。他突然的改革必然会破坏一部分人的利益,造成内部斗争。也确实因为他的做法引起了当时太子等旧贵族势力的不满。在子之即位的三年中,将军市被与太子平合谋攻打子之,从此燕国内部大乱。


燕过无痕|战国最蠢国策之“让国”闹剧


第三,高估了子之的才能

子之并没有治国的才能,他在位三年中燕国内部斗争不断,百姓也没有了以往安定的生活,整个燕国变得乌烟瘴气,民不聊生。齐国在燕国内乱之际以“解放”的名义趁机攻占燕国,仅仅两个月的时间就攻陷了燕国国都。其中燕国百姓的配合占一半的功劳,可想而知当时内乱的影响有多大。

很快以“解放”为口号的齐国人便就露出了狰狞了一面,他们开始毁坏燕国的宗庙,掠夺燕国的财产,蹂躏燕国的人民,子之也被燕国百姓唾弃,最后被齐国人所杀。七百年来一直是“世外桃源”的燕国第一次遭受如此大难,险些丧国。


燕过无痕|战国最蠢国策之“让国”闹剧

总结:权力是春药也是一把双刃剑,子之虽然没有抢夺王位,看上去似乎并没有罪。但人民的愤怒需要找一个发泄的对象。一场“让国”的闹剧险些导致了燕国的覆灭。从燕王哙之后的古代历史上再也没有一个皇帝主动让位给贤臣,我想也跟燕王哙有一定的关系吧,他的“让贤之举”着实给后人上了一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