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日記|黃龍這一家“三口”的“例行”通話

窗外的圓月掛的正高,黃龍縣崾嶮鄉政府一盞盞燈依然亮著,王培結束了一天的工作後開始了每天的“例行”通話。

“爸,今年這個元宵節咱都得在崗位上過了”“嗯,挺好,咱爺倆繼續加油”,第一通電話打給父親王照玉。

“吃了嗎?”“嗯,吃了,就是沒吃上湯圓,你記得多吃幾個,把我的份也補上”“知道了,你這工作危險,千萬做好防護”,第二通電話打給丈夫孫鑫。

防疫日记|黄龙这一家“三口”的“例行”通话

“媽媽你什麼時候回來呀”孩子軟糯糯的一句話讓已經好些天沒有回家的王培哽住了喉嚨,轉身抹掉眼淚的她笑著叮囑孩子道:“快了,餃子再等幾天,我很快回去看你啊,一定乖乖聽姥姥的話。”“嗯我等你。”第三通電話打給3歲的兒子餃子。

防疫日记|黄龙这一家“三口”的“例行”通话

鄉鎮工作平日裡就讓王培一家人聚少離多,本想著趁過年好好團聚一番,誰知道卻遇上了全民防疫這場大事兒,於是在新年的闔家歡樂聲中,王培家三口人毅然選擇了“離家出走”——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關鍵時刻走向各自的“崗位”。

走向村口的父親

王照玉,崾嶮鄉魯家塬村的一名普通黨員,當全鄉疫情防控戰打響的那一刻,王照玉便打定了“上戰場”的主意,在他看來,習總書記所說要讓黨旗在疫情防控鬥爭第一線高高飄揚,那麼身為黨員,他便義不容辭。

於是,村口的防控點便成了他的據點,在那裡登記來往車輛、耐心勸返回鄉人群;家裡的那輛車便成了他的幫手,他開著車逐戶蒐集摸排信息、為鄰里群眾代辦採購;背上的消殺桶便成了他的武器,扛著它在村頭巷尾、屋裡屋外來回,他背起了自己深入一線的危險,卻卸下了普通群眾的安全隱患。

防疫日记|黄龙这一家“三口”的“例行”通话

走向後方的女兒。王培,黃龍縣崾嶮鄉政府的一名普通幹部,在父親王照玉的言傳身教下,她始終愛崗敬業。接到提前返崗的通知後,王培第一時刻奔赴崗位,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中她被安排負責值守鄉疫情防控指揮部辦公室,個別情緒激動的群眾來電她要耐心勸導,各類疫情期信息的上傳下達令她應接不暇,電話、傳真、報表、物資發放、稿件撰寫,長時間的電腦工作讓她腰痠背痛。

但她說這是非常時期,跟在一線的值守人員和醫護人員比,這些付出算不得什麼,“我們把大後方穩住,大家的辛苦才能真正不白費”,在後方,她用不絕於耳的電話溝通聲、鍵盤敲擊聲奏出了最鼓舞人心的入陣曲。

走向一線的女婿

將媳婦兒王培送返崗位後的孫鑫則一刻不停驅車奔赴了自己的崗位,他是一名鄉鎮衛生院的救護車司機。疫情於一線工作者是一隻發令槍,而救護車便是與時間賽跑的最強工具,拋開日常接送的普通病患,疫情防控期內疑似發熱病人的轉運是他們最嚴峻的任務,時刻待命。

防疫日记|黄龙这一家“三口”的“例行”通话

隨時出發的要求讓孫鑫必須打起十二分的精神,穿戴裝備、接送病人、車輛通風消毒,他操作自如,三餐雖不定可精神始終在線,“救護車裡擔負的不只是職責使命,更託付著每一位患者的生命”,從戰役打響的那刻,他便始終保持戰備狀態。

這一家人在全民抗擊疫情的戰鬥中經營著小愛,演繹著大愛,書寫著即將團聚的期待。

(ZH)

防疫日记|黄龙这一家“三口”的“例行”通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