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節的燈------肖復興

正月十五,是春節節目單上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節目,也是最後一個節目。老北京人,叫它元宵節,也叫上元節、燈節。因為這一天晚上有“逛燈市”“踏燈節”“鬧花燈”一說。其中一個“鬧”字,最能體現燈節的張揚勁頭。

我佩服中國人的智慧,簡單的一盞盞燈,在我們手裡,可以變化萬千,展現著豐富無窮的想象。《京都風物誌》中,有這樣對上元燈的記載:“其燈有大小、高矮、長短、方圓等式,有紗紙、琉璃、羊角、西洋之別,其繪人物,則列國、三國、西遊、風神、水滸、誌異等圖,花卉則蘭菊、玫瑰、萱、竹、牡丹,禽獸則鸞鳳、龍、虎以至馬牛貓犬與魚蝦蟲蟻等圖,無不顏色鮮美,妙態純真,品目殊多。”

在這裡,人們已是看燈不是燈,有著更多象徵的意義和美好祈願在燈裡面了。繽紛的燈光幻影裡,有中國傳統的文化,包括審美、性情、志趣、祈願與民俗諸多方面,眾多的燈匯聚一起,是人們繽紛心願的如花盛開呢。

那時候,除了大柵欄裡火寶塔那樣巨型的彩燈和廊房頭條口謙祥益那樣有錢的商鋪外懸掛的富麗堂皇的宮燈之外,一般看見的,更多的是走馬燈和一種叫做“氣死風”的燈。

民國竹枝詞雲:“剪紙為輪製造精,飛繞人間不夜城。兒童更愛團團轉,車馳馬驟卻無聲。”寫的便是最常見的走馬燈。《燕京歲時記》裡說“走馬燈,剪紙為輪,以燭噓之,則車馳馬驟,團團不休。”其利用的是燈裡面一柄用鐵絲綁著可以轉動的紙傘,蠟燭點燃後造成的冷熱空氣的流動,讓燈上的各種畫面轉動了起來。走馬燈,有大有小,小的有四面,大的有九面和十二面。大燈的四周可以工筆細描畫西廂紅樓,如旋轉舞臺,成為連貫的一齣戲,只可抬頭觀賞。小燈則可以提著滿街跑。

關於“氣死風”,民國竹枝詞也有記述:“一路兩旁竟是燈,白蠟卻居細紗中,任憑風吹偏不滅,原來它要氣死風。” 其實,一般的“氣死風”,只是一種簡單的圓形或橢圓形提燈。說它“氣死風”,是說你提著它怎麼跑,風也吹不滅。當然,這是誇張,這畢竟是紙做的燈籠,跑不了多久,只要風稍大些,裡面的蠟燭一歪,燈籠就著了。不過,這種“氣死風”,一般物美價廉,有各種圖案和造型,其中金魚燈最受老幼的歡迎。老人圖它個年年有餘的吉利。孩子則圖它好看,玩著痛快,即使最後被風吹得呼呼燃成一個火球,也會讓孩子在大呼小叫中獲得一種難得的快樂。

《春明歲時瑣記》一書中記載,正月十五還有一種冰燈,說是:“最奇巧者為冰燈,以冰琢成人物、花鳥魚蟲獸狀,像冰,以藥固之,日久不消,雕刻玲瓏,觀者嘉賞。”那時有竹枝詞寫道:“冰能做燈真奇怪,並且還能各形態。”不過,這種冰燈,打我小時候就見不到了。如今想看冰燈,只能到密雲的冰燈節上看了。

很多上元節的花燈,如今都見不到了。當年米家燈很有名,曾經看到不止一首竹枝詞裡說到它:“堆山掏水米家燈,料絲圖畫更新興。”“裁紈剪綵貼銀紗,燈市爭傳出米家。”據載,這是一種用細絹為面、以鐵絲線掐制而成為骨架的精緻花燈。清人有詞專門詠米家燈:“百尺冰荷可喜,況滿壁,盡張羅綺。剪轂為欄,堆紗作樹,不數米家山水。”並特意做注:“有燈為宛平米氏所制,堆紗疊轂,做山水花鳥人物。” 如此繁複,猜想價格不菲。

這種米家燈,我沒見過,何時漸漸失傳,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小時候在我家附近有制燈的老字號華美齋和文盛齋。這是兩家老店,開業於乾嘉年間,一直開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

清末有一首竹枝詞這樣寫道:“四門斗簇九蓮燈,故事紛從盒子生。五夜鰲山真照眼,卻忘天上月長明。”這四句詩裡,寫了三種燈:四門斗燈、九蓮燈和鰲山燈。詩人自注雲:“鰲山燈尤奇麗生動,然所費不貲,奢而無益,殊甚也。”九蓮燈見過,但這種鰲山燈和四門斗燈,我沒見過。

在燈節裡,除了觀燈,看放花盒子,即上述這首竹枝詞的說的“故事紛從盒子生”的盒子,是最讓人興奮的。民國時有寫放花盒子的竹枝詞:“九隆花盒早著名,美麗花樣整四層。若問四層為何物,一字一樓二連燈。”這裡說的“一字一樓”,樓說的是花盒子的層,指的是每放一層的時候,會從盒子裡飛迸出一幅大喜字,類如福祿壽喜之類的拜年話。這裡所說的燈,就是最後出現的花燈照耀,應合著上元燈節的喜興。這種花盒子,可謂花燈的升級版。那時放花盒子,便是鬧元宵鬧到高潮。

摘自:2020-02-08《今晚報》

上元節的燈------肖復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