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化寺:坐落在大同市城区南门里,是保存完整的辽、金建筑群

善化寺坐落在大同市城区南门里,是一组保存比较完整的辽、金建筑群,创建于唐开元年间(713~741年),原称开元寺,五代后晋时改名大普寺,辽末保大二年(1122年)遭战争严重破坏,金天会六年(1128年)~皇统三年(1143年)在该寺圆满和尚主持下,用时十五年重新修建,明代再度修葺,并更名善化寺。

善化寺:坐落在大同市城区南门里,是保存完整的辽、金建筑群

该寺坐北朝南,面积13926平方米,前为天王殿,亦为山门,中间是三圣殿,大雄宝殿位于最后,大雄宝殿右前方为普贤阁,左前方为文殊阁。

善化寺:坐落在大同市城区南门里,是保存完整的辽、金建筑群

善化寺五龙壁,五龙色彩艳丽,给寺内增添了活泼欢快的气氛,山门是寺内正门,内有天王塑像四尊,这四尊佛教护法神,给人以凛然不可侵犯的印象。

善化寺:坐落在大同市城区南门里,是保存完整的辽、金建筑群

三圣殿是善化寺中殿,建于金代天会至皇统年间,三圣殿雄踞于一米多高的台基上,建于金天会六年(公元1128年),殿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28米,南北宽13.5米,面阔5间,进深4间,单檐五脊庑殿顶,结构上探合宋辽建筑特点而独具风格,可谓金初代表性木构建筑。

善化寺:坐落在大同市城区南门里,是保存完整的辽、金建筑群

殿内四根立柱与四根辅柱支撑梁架,顶式,左右次间各出60度斜拱,形如怒放的花朵,金代斜拱盛行,硕大华丽者以此为最。这种斜拱是辽金建筑的特有形制,它不但承载檐部重量,且具有极强的装饰作用,梁思成曾评价这种“斗拱”说:“伟大之斗拱,深远之檐出,屋顶和缓之斜度,稳固庄严,含有无限力量,颇足以表示当时方兴未艾之朝气”,认为如此大而触目,与屋顶争抢着视线,非常与众不同,肃穆得让人觉得有点压抑。

善化寺:坐落在大同市城区南门里,是保存完整的辽、金建筑群

殿内只用4根主柱和4根辅柱支撑梁架,顶部采用“彻上露明造”的做法,加大了空间,便于做佛事活动,是减柱法的典型实例,充分显示出古代建筑之民族古朴风貌。

善化寺:坐落在大同市城区南门里,是保存完整的辽、金建筑群

殿内有明代塑的三尊主像中间是毗卢遮那(大日如来)佛像,是《华严经》所说莲花藏世界的教主,左边是文殊菩萨,司“智慧”,右侧是普贤 菩萨 司“理德”,三尊像统称华严三圣,故名三圣殿。

善化寺:坐落在大同市城区南门里,是保存完整的辽、金建筑群

大殿东侧为文殊阁遗址,西侧为金贞元二年所建普贤阁,普贤阁,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乃是一座三间见方重檐九的两层楼阁,高高耸立于寺院之内,建于金代贞元二年,楼阁坐西向东,阁内置有木梯,可登阁远眺。

善化寺:坐落在大同市城区南门里,是保存完整的辽、金建筑群

大雄宝殿内佛坛正中有泥塑金身如来五尊,端座于莲台,弟子、 菩萨 恭谦敬谨,两侧是二十四诸天,乃金代泥塑,造型优美,个性突出,特别是二十四天王像,它们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美,有丑,有文,有武,或是帝王装,或是臣子像,或坦膊赤足,披纱衣华似来自天竺国土,或身着铠甲,衬皮毛以抵御北国寒风,其中那个鬼母子的塑像,极富母性的光辉。生活气息浓郁,很有感染力,堪为国之瑰宝。

善化寺:坐落在大同市城区南门里,是保存完整的辽、金建筑群

大雄宝殿乃是善化寺之最大殿宇,前有月台,左右设有钟鼓二楼。大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殿内正中供有五方佛像,从东往西依次排列:东方阿闪 佛、南方宝生佛、中央毗卢遮那、西方阿弥陀佛、北方微妙闻佛。

善化寺:坐落在大同市城区南门里,是保存完整的辽、金建筑群

殿内,正中有五尊金身如来佛像,人称五方佛,是金代原作,殿内东西两侧砖台之上置有二十四诸天塑像,神态各异,性格鲜明,殿内西、南两壁之上,存有清朝康熙二十五年至四十七年所绘壁画,内容均为佛教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