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鼍城故事 阳江岗背山

岗背山原名叫“望海山”(望海岗),屹立于南海之滨。如登山远眺,一望无边的大海,尽收眼底。宋绍兴三年,山上建有一座“望海台”,不少人前来观赏海景。

据文献记载,宋代阳江城的海岸线,就在玉沙至髻山脚一带田垌上。这些地方曾出土很多海螺壳和烂船板、船桅。现在岗列寨仔村背的山岗仍叫“望海岗”,岗背村一户村民在家里挖井,竟然挖出蚝壳和船板。现在的望瞭岭东、髻山西面有地名“潮排山”,又称“潮排塘”,这是沧海桑田在地名中留下的痕迹。

#鼍城故事 阳江岗背山

岗背塔1986年被列为阳江县重点保护单位

约400年前的明万历年,城内“崇善坊”(指崇真、尚善之地)筑”借山亭”(今从猪憾村穿到东关巷原阳江县卫生局处。借山之意是以山托城,借山扬名。又作“借它山之石,探攻玉之道”),由于年代远久已废弃。在民国时期的江中校歌里,留有“望海台”与“借山亭”的名字,校歌云: "国旗耀亚东,中华民族何豪雄。堪江一隅开化早,佳气郁葱葱。濂溪教宅仰儒宗,借山有同调,望海蹑芳踪。惟我中华,英材接踵,蔚为国器声誉隆。彰厥德,憋(mao)乃功,诚朴、勤爱、勇毅,养成良好之校风。”“彰”即“彰明”,“厥”可释为“其”字: "憋乃功”系勉励、努力上进之意。

“借山亭”之所以出名,与海瑞、沈思孝、胡铨等文化名人有关。明世宗四十五年(1566年),海瑞任户部主事,因反对僧道设坛向神佛祈祷的礼教而被投进监狱。后来复出时称身体不适,返回老家海南岛养病,当他路过阳1江时,特地拜会沈思孝,写下《阳江借山亭记》。

#鼍城故事 阳江岗背山

民国初年拍摄的阳江岗背山

沈思孝号继山,明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他是一位风云人物,曾当过番禺县令。因得罪朝廷被贬到广东参与管理海防,当时阳江上洋设的“双鱼守御千户所” (明代海防要塞)是属他管辖的,阳江人很欢迎这位曾有功于地方安宁的著名诗人,特在城内的“崇善坊”筑一座“借山亭”让他居住,他留下的诗文有《登东山》、《登望海台》、《翠岩亭》等

海瑞是明朝著名清官,刚直不阿,深得民众的尊敬与爱戴,民众甚至拿他的画像当门神,海瑞和宋朝的包拯一样,是中国历史上清官的典范、正义的象征,从1959年6月开始,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吴略接连写了《海瑞骂皇帝》、《海瑞罢官》等歌颂海瑞的文章和历史剧,导致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

#鼍城故事 阳江岗背山

2011年拍摄的阳江岗背山

胡铨是宋代编修史志的官,在任期间曾路过阳江,留下《登阳江望海台诗》,诗云: "君恩宽逐客,万里听归来,未上凌烟阁,聊登望海台,山为翠涛涌,云拓碧天开。目断飞云处,终身愧老莱。“重温”望海台”和“借山亭“的历史,胡铨、沈思孝、海瑞等人的光辉形象重现眼前,他们勤政爱民,万古流芳。

“望海台”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风雨雨,在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坍塌,坍塌后阳江明朝进士李天培于明万历年间在岗背山(又名文笔山)顶建“岗背塔“(又名针鼻塔,后县令孙庭铎毁之),这是一座笔峰圆形光塔,砖灰结构,塔身外表均以蚬壳灰涂饰,塔心内部十字砖架,直到塔尖顶,全塔残高11.5米,直径7米,这是一座无层次的别具一格的空心塔。

#鼍城故事 阳江岗背山

文物保护单位岗背塔已坍塌

现在的“岗背塔”是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重建的, 1986年该塔被定为阳江县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现在呈现在眼前的古塔颓废不堪,南面和塔顶塌了下去,露出了虚空的塔心;仅存的北面墙上吊生着两棵细叶榕,根须牢牢地伸进砖缝里,古塔摇摇欲坠。

#鼍城故事 阳江岗背山

岗背山远眺(1920年拍摄)

岗背塔是风水塔,也有人说岗背塔是用来给船只导航的,是古代海丝路中的阳江渔业、航海业发达的见证,是阳江宝贵的文化遗产,阳江市中心城区建设规划曾定下将北山石塔、岗背塔、学宫、青云路、天主教堂、金鸡古桥、金鸡阁等阳江旧城极具传统文物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和进行修复。这个规划已公布多年了,青云路已无牌坊,金鸡阁亦无亭阁:岗背塔、学宫现在是一个崩塌,一个被蚁蛀,这个建设规划没能落到实处。

#鼍城故事 阳江岗背山

岗背山远眺(2011年拍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