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牡丹亭》杜麗娘:一曲相思,知為誰生?

文|淺月小島


致《牡丹亭》杜麗娘:一曲相思,知為誰生?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夢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豈少夢中之人耶!”

第一次讀到這段話,還是懵懂少年,知其問情,卻不知道情到底是什麼,只知道,它出自湯顯祖《牡丹亭》。

後查閱資料才知道,《牡丹亭》上承《西廂記》,下啟《紅樓夢》,是一部不可逾越的經典。無論典雅的詞句,精妙的構思,還是豐富的內涵,先進的思想,都為後世歎服。

而它的作者湯顯祖,作為戲劇大師,跟西方的莎士比亞相比,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致《牡丹亭》杜麗娘:一曲相思,知為誰生?

湯顯祖像


據史料記載:

湯顯祖出生於明朝一個書香世家,自號清遠道人,晚年又號繭翁。他天資聰慧,從小受家庭氛圍的薰陶影響,勤奮好學。五歲時候,湯顯祖進家塾讀書,十二歲便能作出不錯的詩詞,十三歲時,從徐良博處學古文詞,十四歲便補了縣諸生,二十一歲時順利中了舉人……

按道理來說,湯顯祖一出生便是顯赫之家,自小又才情過人,仕途應該順風順水,但事實上,卻因為生性浪漫,藐視權貴屢遭排擠:

張居正欲其子及第,羅海內名士以張之。聞顯祖及沈懋學名,命諸子延致。顯祖謝弗往。

——《明史湯顯祖傳》

而也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他將滿心的愁思與苦悶化作文字,寫下了流芳千古的

“臨川四夢”,而最令他本人滿意的《牡丹亭》中,杜麗娘的形象,無疑也是他內心渴望打破枷鎖,衝破桎梏的一種象徵。

人人都說:一片芳心千萬緒,人間沒個安排處,這才是《牡丹亭》最苦之處。

南宋南安太守16歲的女兒杜麗娘,在一個春日裡遊玩花園,睏倦之中夢見個折柳書生。春夢醒來,書生不見。麗娘從此一病不起,臨死之前,囑咐家人把自畫像藏在牡丹亭的太湖石下。而此時金兵南下 ,太守將杜麗娘葬在梅花觀,匆忙奉調鎮守淮陽。

夢中書生是嶺南柳夢梅。他北上求取功名。路過南安,因緣際會間撿到了麗娘自畫像。夜裡,他見到了畫上的女子——原來,得到閻王准許的杜麗娘離開了枉死城。她的魂魄來到梅花觀,夜裡和柳夢梅幽會。得知杜麗娘是鬼魂的柳夢梅並不害怕,他設法取得了靈藥、掘開了墳墓,讓麗娘起死回生……(摘自萬曆初刻本重新修訂)


在《牡丹亭》中,“驚夢”一出無疑是至驚豔奇美也是其至悲部分。

致《牡丹亭》杜麗娘:一曲相思,知為誰生?

春天的奼紫嫣紅,萬般美景,在正值韶華的麗娘眼裡,統統都成了令她煩憂的事物,她渴望有什麼能夠解救她,而在“存天理 滅人慾”的人間,這一切絕不允許發生。

在《驚夢》一出,有這樣的描寫:

杜麗娘: [又低首沉吟介]天呵,春色惱人,信有之乎!常觀詩詞樂府,古之女子,因春感情,遇秋成恨,誠不謬矣。吾今年已二八,未逢折桂之夫;忽慕春情,怎得蟾官之客?昔日韓夫人得遇於郎,張生偶逢崔氏,曾有《題紅記》、《崔微傳》二書。此佳人才子,前以密約偷期,後皆得成秦晉。

〔長嘆介]吾生於宦族,長在名門。年已及筍,不得早成佳配,誠為虛度青春,光陰如過隙耳。

[淚介]可惜妾身顏色如花,豈料命如一葉乎!

“可惜妾身顏色如花,豈料命如一葉乎!”

這是麗娘在夢中的哭訴,也正是她內心真情實感的流露……從小養在深閨,外人看著是數不盡的富貴榮華,但青春年少之時,卻受著無邊的禁錮。當青春的性意識開始覺醒,她卻渾然不知。直到春日遊園,恍然入夢……

在夢中,她與折柳書生相會,可惜春夢了無痕,被春風點醒後的她發現書生早已不見人影,麗娘自此一病不起。

致《牡丹亭》杜麗娘:一曲相思,知為誰生?

遊園本為解悶,沒想卻事與願違。太守夫婦得知女兒病倒,明知是傷春,卻盡說是傷寒,眼睜睜斷了麗娘性命。


驚覺相思不露,原來只因已入骨

在《文學回憶錄》裡,木心說:“古代中國劇作家的創作觀念是倫理的,寓教於戲,起感化教育作用,在古代有益於名教、風化、民情。”

《牡丹亭》的劇本,取材於明代話本小說《杜麗娘慕色還魂》,作者湯顯祖又予以創造性的改編。描寫貴族少女杜麗娘和青年書生柳夢梅的愛情故事,實則是反映了那一時代,青年男女,特別是青年女性青春的覺醒,對自由幸福的愛情生活的執著追求以及要求個性解放、反抗封建禮教的鬥爭精神。

致《牡丹亭》杜麗娘:一曲相思,知為誰生?

書中最有名的那一段唱詞:

“原先這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桓。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朝飛暮卷,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

引得無數人為之流連忘返,《紅樓夢》中,曹雪芹更是藉著黛玉在園中聽到這段唱詞後的恍若隔世之感,表達了內心對其的讚美。

人的想象是不受桎梏的,在湯顯祖的筆下,杜麗娘的故事沒有隨著生命的終結就停止,即使人鬼殊途,她和柳夢梅的浪漫愛情還是衝破了生死,這是對禁錮人倫的無聲宣戰。


夢長夢短俱是夢,年來年去是何年。

湯顯祖在《牡丹亭》記題詞:“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盡。自非通人,恆以理相格耳。第雲理之所必無,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

據記載“《牡丹亭夢》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

此劇一經上演,就受到民眾的歡迎,特別是感情受壓抑的婦女。有記載當時有少女讀其劇作後深為感動,以至於“忿惋而死”。

致《牡丹亭》杜麗娘:一曲相思,知為誰生?

一曲相思,知為誰生?這世界上怎麼可能會有人與鬼的相戀?但是湯顯祖藉著一支筆向人們描述了人類情感蓬勃的力量。


杜麗娘,不單單只是一個具象的表述,而是一種對於浪漫,自由,美好的寄託與嚮往。


因此美好的文學作品,總是百讀不厭,總是能愈讀愈新,愈新愈讀。


說實在的,如果非要講現實道理,這個故事近乎荒誕,但在一個肯定人“情”的世界裡,卻是必然如此美好。


因為,《牡丹亭》為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打了一個活結。

致《牡丹亭》杜麗娘:一曲相思,知為誰生?

the end


致《牡丹亭》杜麗娘:一曲相思,知為誰生?

作者介紹: :有趣有料,樂觀的白日夢想家,關注我,和你一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