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牡丹亭》杜丽娘:一曲相思,知为谁生?

文|浅月小岛


致《牡丹亭》杜丽娘:一曲相思,知为谁生?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

第一次读到这段话,还是懵懂少年,知其问情,却不知道情到底是什么,只知道,它出自汤显祖《牡丹亭》。

后查阅资料才知道,《牡丹亭》上承《西厢记》,下启《红楼梦》,是一部不可逾越的经典。无论典雅的词句,精妙的构思,还是丰富的内涵,先进的思想,都为后世叹服。

而它的作者汤显祖,作为戏剧大师,跟西方的莎士比亚相比,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致《牡丹亭》杜丽娘:一曲相思,知为谁生?

汤显祖像


据史料记载:

汤显祖出生于明朝一个书香世家,自号清远道人,晚年又号茧翁。他天资聪慧,从小受家庭氛围的熏陶影响,勤奋好学。五岁时候,汤显祖进家塾读书,十二岁便能作出不错的诗词,十三岁时,从徐良博处学古文词,十四岁便补了县诸生,二十一岁时顺利中了举人……

按道理来说,汤显祖一出生便是显赫之家,自小又才情过人,仕途应该顺风顺水,但事实上,却因为生性浪漫,藐视权贵屡遭排挤:

张居正欲其子及第,罗海内名士以张之。闻显祖及沈懋学名,命诸子延致。显祖谢弗往。

——《明史汤显祖传》

而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他将满心的愁思与苦闷化作文字,写下了流芳千古的

“临川四梦”,而最令他本人满意的《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形象,无疑也是他内心渴望打破枷锁,冲破桎梏的一种象征。

人人都说: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这才是《牡丹亭》最苦之处。

南宋南安太守16岁的女儿杜丽娘,在一个春日里游玩花园,困倦之中梦见个折柳书生。春梦醒来,书生不见。丽娘从此一病不起,临死之前,嘱咐家人把自画像藏在牡丹亭的太湖石下。而此时金兵南下 ,太守将杜丽娘葬在梅花观,匆忙奉调镇守淮阳。

梦中书生是岭南柳梦梅。他北上求取功名。路过南安,因缘际会间捡到了丽娘自画像。夜里,他见到了画上的女子——原来,得到阎王准许的杜丽娘离开了枉死城。她的魂魄来到梅花观,夜里和柳梦梅幽会。得知杜丽娘是鬼魂的柳梦梅并不害怕,他设法取得了灵药、掘开了坟墓,让丽娘起死回生……(摘自万历初刻本重新修订)


在《牡丹亭》中,“惊梦”一出无疑是至惊艳奇美也是其至悲部分。

致《牡丹亭》杜丽娘:一曲相思,知为谁生?

春天的姹紫嫣红,万般美景,在正值韶华的丽娘眼里,统统都成了令她烦忧的事物,她渴望有什么能够解救她,而在“存天理 灭人欲”的人间,这一切绝不允许发生。

在《惊梦》一出,有这样的描写:

杜丽娘: [又低首沉吟介]天呵,春色恼人,信有之乎!常观诗词乐府,古之女子,因春感情,遇秋成恨,诚不谬矣。吾今年已二八,未逢折桂之夫;忽慕春情,怎得蟾官之客?昔日韩夫人得遇于郎,张生偶逢崔氏,曾有《题红记》、《崔微传》二书。此佳人才子,前以密约偷期,后皆得成秦晋。

〔长叹介]吾生于宦族,长在名门。年已及笋,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耳。

[泪介]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

“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

这是丽娘在梦中的哭诉,也正是她内心真情实感的流露……从小养在深闺,外人看着是数不尽的富贵荣华,但青春年少之时,却受着无边的禁锢。当青春的性意识开始觉醒,她却浑然不知。直到春日游园,恍然入梦……

在梦中,她与折柳书生相会,可惜春梦了无痕,被春风点醒后的她发现书生早已不见人影,丽娘自此一病不起。

致《牡丹亭》杜丽娘:一曲相思,知为谁生?

游园本为解闷,没想却事与愿违。太守夫妇得知女儿病倒,明知是伤春,却尽说是伤寒,眼睁睁断了丽娘性命。


惊觉相思不露,原来只因已入骨

在《文学回忆录》里,木心说:“古代中国剧作家的创作观念是伦理的,寓教于戏,起感化教育作用,在古代有益于名教、风化、民情。”

《牡丹亭》的剧本,取材于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作者汤显祖又予以创造性的改编。描写贵族少女杜丽娘和青年书生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实则是反映了那一时代,青年男女,特别是青年女性青春的觉醒,对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的执着追求以及要求个性解放、反抗封建礼教的斗争精神。

致《牡丹亭》杜丽娘:一曲相思,知为谁生?

书中最有名的那一段唱词:

“原先这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引得无数人为之流连忘返,《红楼梦》中,曹雪芹更是借着黛玉在园中听到这段唱词后的恍若隔世之感,表达了内心对其的赞美。

人的想象是不受桎梏的,在汤显祖的笔下,杜丽娘的故事没有随着生命的终结就停止,即使人鬼殊途,她和柳梦梅的浪漫爱情还是冲破了生死,这是对禁锢人伦的无声宣战。


梦长梦短俱是梦,年来年去是何年。

汤显祖在《牡丹亭》记题词:“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

据记载“《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此剧一经上演,就受到民众的欢迎,特别是感情受压抑的妇女。有记载当时有少女读其剧作后深为感动,以至于“忿惋而死”。

致《牡丹亭》杜丽娘:一曲相思,知为谁生?

一曲相思,知为谁生?这世界上怎么可能会有人与鬼的相恋?但是汤显祖借着一支笔向人们描述了人类情感蓬勃的力量。


杜丽娘,不单单只是一个具象的表述,而是一种对于浪漫,自由,美好的寄托与向往。


因此美好的文学作品,总是百读不厌,总是能愈读愈新,愈新愈读。


说实在的,如果非要讲现实道理,这个故事近乎荒诞,但在一个肯定人“情”的世界里,却是必然如此美好。


因为,《牡丹亭》为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打了一个活结。

致《牡丹亭》杜丽娘:一曲相思,知为谁生?

the end


致《牡丹亭》杜丽娘:一曲相思,知为谁生?

作者介绍: :有趣有料,乐观的白日梦想家,关注我,和你一起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