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和其他魔鬼》:以心理學角度淺析女主的戀愛過程和感情悲劇

最近人們經常會提起一部鉅著——《霍亂時期的愛情》,並以此延伸出了“防疫時期的愛情”等名詞。

在這部小說裡作者馬爾克斯說:“病毒是可怕的,但愛情是可貴的。”很應景吧?


《愛情和其他魔鬼》:以心理學角度淺析女主的戀愛過程和感情悲劇

說起馬爾克斯,他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除了剛才說的《霍亂時期的愛情》,還有一部《百年孤獨》堪稱鉅著。


《愛情和其他魔鬼》:以心理學角度淺析女主的戀愛過程和感情悲劇

但今天我們要分析的是他人生中的最後一部中長篇小說——《愛情和其他魔鬼》,我最初是被這個題目吸引的,愛情和魔鬼的並列讓我們嗅到了馬爾克斯熟悉的魔幻現實主義味道,一口氣讀完,宿命感、無力感、悲愴感混雜在一起讓我十分難受,但卻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寫作功力。


《愛情和其他魔鬼》:以心理學角度淺析女主的戀愛過程和感情悲劇

這本書主要講了一個名叫謝爾娃的小女孩的故事,她出生在一個沒落的侯爵世家,悠然的生活卻因為偶然被一條狗咬傷而轉折,在醫生明確表示女孩並未感染狂犬病毒的情況下,周圍的人卻將女孩的特別稱為魔鬼附體,進而將其送入教堂受盡折磨。

幸運的是,女孩遇到了來幫自己驅魔的教父,兩人的愛情給小女孩帶來絲絲安慰。悲劇的是,這位教父最終也沒能給女孩幸福,女孩最終“為愛而死”。


《愛情和其他魔鬼》:以心理學角度淺析女主的戀愛過程和感情悲劇

馬爾克斯寫道:“凡是幸福無法治癒的,任何藥物也都無法治癒。”

本文將利用心理學理論分析女主角謝爾娃的愛情悲劇:1.戀愛背景:家庭哺育先天不足和社會環境完全畸形;2.戀愛過程:從開始到延續再到終結,每個環節都是危機四伏;3.感情悲劇:愛情三角出現過,但不穩定,最後消失殆盡。


《愛情和其他魔鬼》:以心理學角度淺析女主的戀愛過程和感情悲劇

1.戀愛背景:家庭哺育先天不足和社會環境完全畸形

<strong>(1)家庭條件:親職投資和親代撫育嚴重不足

心理學參考社會生物學的觀點,將父愛和母愛分別叫作親職投資和親代撫育,指的是父母對孩子的整體投入和在孩子身上花費的心血。親職投資即兩性在交配前為交配而進行的付出,親代撫育即兩性為後代的成長而進行的付出。

從這個定義出發反觀謝爾娃的家庭條件,真的漏洞百出。


《愛情和其他魔鬼》:以心理學角度淺析女主的戀愛過程和感情悲劇

從親職投資來看,謝爾娃父母的結合本就是一場人為禍事。她的爺爺(老侯爵)是一位軍團長官,深得國王恩寵,家世顯赫,而她的父親(侯爵)卻沒有繼承祖父的英勇,反而膽小懦弱智力遲緩。父親在20歲時與瘋女杜爾絲戀愛卻不背允許,最終不得在流放後迎娶了一位西班牙貴族女兒。這位妻子早逝後,老侯爵的總管唆使自己女兒接近侯爵並奪去了他的童貞,侯爵被逼取了這個女人——謝爾娃的母親貝爾塔納,並生下了謝爾娃。

可以說,沒有人為謝爾娃的出生付出過任何感情和心血,她只不過是母親設計父親而產生的意外,不過是姥爺威逼母親的棋子,不過是一個侯爵世家三代人的糾纏。


《愛情和其他魔鬼》:以心理學角度淺析女主的戀愛過程和感情悲劇

如果說謝爾娃的親職投資為零,那她的親代撫育就是負數。她從出生開始就不受歡迎,她的父親沒看過她一眼,母親只餵了一次奶後就將她給了女僕。整整12年,小女孩在黑奴中間長大,學會了各種奇怪的語言和撒謊的伎倆,沒有人為她的成長盡過一份心。

這麼荒唐的親代撫育,註定要在小女孩的身上埋下荒唐的禍根。


《愛情和其他魔鬼》:以心理學角度淺析女主的戀愛過程和感情悲劇

<strong>(2)社會條件:滋生土壤和生長環境惡劣

心理學認為,一切感情都與社會環境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愛情也不例外。

書中有很多關於當時社會描寫的隻言片語,處處彰顯著荒唐和悲涼。

“下午四點,大海一副無精打采的樣子。”

“輝煌年代的最後一點餘暉已消失殆盡。”


《愛情和其他魔鬼》:以心理學角度淺析女主的戀愛過程和感情悲劇

從謝爾娃父母親的結合就能看出,那個社會的婚姻和愛情是荒唐的,門第等世俗觀念橫行,最可怕的是還有教會的力量。

可那時的宗教可以為了一切相悖於教理的準則,活活把人燒死,還聲稱在為你“驅魔”,而事實上,修道院理的人才是一幫被魔鬼控制的人,他們沒有思想,沒有同理心,只有可怕的順從和毫無人性的虐待。

所以當教父卡耶塔諾意識到自己愛上小女孩謝爾娃時,不惜用鐵戒尺抽打自己,想把謝爾娃的影子從自己的身上趕走。

“主教看到他時,他正跪在一攤鮮血和眼淚中打滾,他對著主教說:‘這是可怕的那種魔鬼’。”

有愛而不敢愛,卻把愛情看做魔鬼的世界,註定不是一片可以孕育美好愛情的土壤,及時謝爾娃的有了愛情,但整個社會也沒能給它必要的陽光雨露等生長環境,所以只能枯萎至死。


《愛情和其他魔鬼》:以心理學角度淺析女主的戀愛過程和感情悲劇

戀愛過程:從開始到延續再到終結,每個環節都是危機四伏

一個是12歲的小女孩,一個是人到中年的教父,兩個人的愛情軌跡是怎樣的呢?


《愛情和其他魔鬼》:以心理學角度淺析女主的戀愛過程和感情悲劇


<strong>1.開始:男對女的“首因效應”和女對男的“吊橋效應”

教父第一次見到小女孩不是在現實中,而是在夢裡。

他夢見謝爾娃坐在一扇窗前,外面是一片大雪覆蓋的原野,她懷裡兜了一串葡萄,正一顆一顆地摘著吃。每摘下一顆葡萄,枝上馬上又長出一顆新的來。在夢裡能明顯看出,女孩已經在那扇無始無終的窗戶前待了很多很多年,一直想把那串葡萄吃完,她看起來一點也不著急,因為她知道,最後一顆葡萄意味著死亡。

當他真的在修道院見到小女孩時,“她看上去就像死了一樣,可她的眼睛泛出大海的光亮”,他看見她和夢中的女孩一模一樣,不禁發抖,冷汗淋漓。


《愛情和其他魔鬼》:以心理學角度淺析女主的戀愛過程和感情悲劇

心理學上有個首因效應,由美國心理學家洛欽斯首先提出,指交往雙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對今後交往關係的影響,也即是“先入為主”帶來的效果。雖然這些第一印象並非總是正確的,但卻是最鮮明、最牢固的,並且決定著以後雙方交往的進程。

教父被夢中的謝爾娃吸引,又在現實中加深了這種印象,她的純潔和特別給了他一擊,首因效應作用下,他對她產生了感情。

而謝爾娃對教父卻並沒有這樣的第一印象,反而在最初幾次見到教父時十分反感排斥。而是在教父一次次得看望、帶好吃的、療傷中逐漸放鬆警惕,她的心裡對這個男人有了一些不一樣的想法。

《愛情和其他魔鬼》:以心理學角度淺析女主的戀愛過程和感情悲劇

心理學上的吊橋效應,指的是當一個人提心吊膽地過吊橋的時候,會不由自主地心跳加快。如果這個時候,碰巧遇見另一個人,那麼他會錯把由這種情境引起的心跳加快理解為對方使自己心動,是一種錯誤歸因。

謝爾娃和教父的每次相見都在女看守的注視下進行,所以當教父揹著他們給自己帶來吃的時,謝爾娃難免緊張,在這樣的情況下就產生了吊橋效應,而這恰恰是她愛情開始的催化劑。

無論是首因效應還是吊橋效應,其實都是愛情的催化劑,而不是愛情產生的紮實基礎,這也註定了他倆的愛情大廈沒有地基,沒有支撐。


《愛情和其他魔鬼》:以心理學角度淺析女主的戀愛過程和感情悲劇

<strong>2.延續:雙方的強迫性重複作祟

100多年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在對他的孩子的觀察中發現,孩子在經歷了一件痛苦或者快樂的事件之後,會在以後不自覺地反複製造同樣的機會,以便體驗同樣的情感。他把這種現象稱為強迫性重複。

心理學家在後續研究中證明,大多數人的人生,就是不斷地重複同樣的事情。如果你得到了幸福,你就不斷地重複幸福;如果你學會了信任,你就不斷地重複信任。相反,如果你得到了痛苦,你就不斷地重複痛苦;如果你學會了敵視,你就不斷地重複敵視。這種強迫性重複,就是所謂的命運。

謝爾娃和教父兩個人身上都有這樣重複性的痕跡。


《愛情和其他魔鬼》:以心理學角度淺析女主的戀愛過程和感情悲劇

謝爾娃從小無拘無束下長大,不會看人顏色,不會委曲求全,在面對教會的驅魔打壓時,她只能一而再再而三地用蠻力嘶吼、反抗,只會用身體的本能去對抗世界,沒有一絲迴旋的餘地。好比她生下來是意外是反抗,她的一生都充滿意外和反抗。

當她和教父相愛時,她相信了教父會救她的誓言,相信了教父交給她的情詩是真理,但她並不願意軟弱下來配合教父的救贖,依然在進行不自覺地本能重複。


《愛情和其他魔鬼》:以心理學角度淺析女主的戀愛過程和感情悲劇

而教父呢,他其實比謝爾娃更早意識到自己的愛情在發芽,但他選擇的是禱告、看書轉移注意力、用戒尺鞭策自己,後來兩人正式在一起後,他也曾為了女孩每夜爬下水道去修道院相會,也曾為了女孩受盡苦楚,但他最後還是不自覺地重複著妥協了。

“要麼您別走,要麼就帶我一起走”,女孩吊在他的脖子上,威脅說要大聲喊叫,天快要亮了,他驚恐不已,甩開女孩脫身出來,在晨曦開始的時刻逃走了。

可見,教父其實還是逃不開教會的束縛,他一直告訴女孩他會努力讓女孩以光明正大的途徑走出這裡,他會正式迎娶她,可這樣的誓言只能彰顯他的糊塗,在那樣的時代,這一切怎麼可能?

如果說兩個人的愛情大廈沒有根基,那麼大廈建起來的過程也因為強迫性重複的作祟而顫顫巍巍。


《愛情和其他魔鬼》:以心理學角度淺析女主的戀愛過程和感情悲劇

<strong>3.結局:男方的“蘇東坡效應”和女方的“依賴心理”

著名哲學家馬丁·布伯曾說,關係有兩種:我與它,我與你。

教父從晨曦中逃走,成了兩個人的永別。此後兩人的約會行徑被發現,教父受到懲罰,從此再沒有爭取,而是選擇在麻風病人中渾渾噩噩地度日,他似乎承認了愛情是魔鬼,試圖逃離。

心理學上有一個蘇東坡效應,源於“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意思是人們對於自我往往難以有正確認識,從某種意義上講,認識自我比認識客觀世界更為困難。


《愛情和其他魔鬼》:以心理學角度淺析女主的戀愛過程和感情悲劇

教父似乎在結尾認清了“客觀世界”,知道了在這個世界上談戀愛是荒誕的,但他卻沒有認清自己,他假裝逃避,以為是在救贖自己,實則是多麼可悲......

而謝爾娃呢?她不知道外面發生了什麼,傻傻地等了教父一場,結果卻是一場空。

五月二十九號這天,已經氣息奄奄的她又一次夢見了那扇窗戶,窗外是大雪覆蓋的原野,那裡沒有卡耶塔諾·德勞拉,他永遠也不會出現在那裡了。她的懷裡兜著一串金色的葡萄,她每吃掉幾顆,葡萄串上就馬上長出新的來。可這一次,她不再是一顆一顆,而是兩顆兩顆地摘,為了把最後一顆吃進嘴中,她幾乎喘不上氣來。

是的,她就這樣死了,以往的摧殘沒有摧毀她,這一次她卻被折磨死了,因為她對教父產生了依賴心理。


《愛情和其他魔鬼》:以心理學角度淺析女主的戀愛過程和感情悲劇

心理學上的依賴心理指的是個體處於自己無法選擇的關係之中,被迫做違心的事情。一旦你覺得自己需要別人,你便成了一個脆弱的人。

一旦開始依賴,自我將不再強大,死亡如期而至。

男方都看不清自己的情況下,女方卻依賴上了他,註定他們的愛情大廈轟然倒塌。


《愛情和其他魔鬼》:以心理學角度淺析女主的戀愛過程和感情悲劇

感情悲劇:愛情三角出現過,但不穩定,最後消失殆盡。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愛情三角理論,由美國耶魯大學社會心理學家羅伯特·斯坦伯格提出,認為愛情由三個基本成分組成:激情、親密和承諾。激情是熱烈的,親密是溫暖的,承諾是冷靜的,缺少其中任何一個要素都不能稱其為愛情,正如三點確立一個平面,缺少任何一個點,這個唯一的平面就不存在一樣。

每一項以5星為滿分,我們一個個來看謝爾娃和教父的愛情。


《愛情和其他魔鬼》:以心理學角度淺析女主的戀愛過程和感情悲劇

就激情而言,兩個人可以打4星,前期教父對謝爾娃的激情多一些,他不由自主地想她,想要帶她出去,甚至為她不惜違抗教令,半夜潛入修道院去看她,這都是激情;謝爾娃對教父的激情隨著感情的加深越來越激烈,尤其最後她掛在他身上想讓他把自己帶走時,她很衝動,想要與這個男人在一起。

就親密而言,兩個人可以打3星,雖然兩個人的愛情過程充滿悲情,但中間兩人的“甜蜜期”是有親密的。

“他們忘情地接吻,留著眼淚誦讀情詩,依偎在對方的耳畔嫦娥,在慾望的泥塘裡盡情翻滾,直至筋疲力盡,卻都保持著童貞。”

就承諾而言,曾經有過5星,卻在最後變成了0。教父曾經承諾會不惜一切讓主教讓女孩走出修道院,承諾會娶她為妻。但這樣的承諾在最後都被他自己否定,當成是魔鬼附身所說的話,所以承諾曾經有過,但最後變為0。


《愛情和其他魔鬼》:以心理學角度淺析女主的戀愛過程和感情悲劇

所以最初兩人產生了愛情,那時愛情三角理論是完整的,但是後期隨著教父的承諾消失殆盡,三角形開始不穩定,直到少了一條邊。

而這一條邊的消失緊跟著的是另外兩條邊的毫無意義。曾經多轟轟烈烈如今就有多悲愴,愛就像一江春水,一去不復返了。


《愛情和其他魔鬼》:以心理學角度淺析女主的戀愛過程和感情悲劇

寫在最後:愛情要是頭髮就好了,可惜它不是......

萊羅多德說:“人類的命運取決於靈魂”。

從某種意義上講,謝爾娃的感情悲劇從其產生的背景、開始、延續、結束都早已見端倪,愛情這場悲劇像是靈魂早已醞釀好的一出好戲,只等著可憐的小女孩一步步陷入其中。


《愛情和其他魔鬼》:以心理學角度淺析女主的戀愛過程和感情悲劇


書本的結尾寫:“等到女看守進牢房來準備帶她去進行第六次驅魔的時候,發現她已經為愛死在了床上,她的兩隻眼睛炯炯發光,皮膚像初生的嬰兒一樣。被剃得精光的頭皮上,一縷縷的頭髮像冒泡泡一樣湧出來,眼見著越長越長。”

愛情要是頭髮就好了,即使死了也能迅速得到新生。可惜它不是......


《愛情和其他魔鬼》:以心理學角度淺析女主的戀愛過程和感情悲劇



我是一粒紐扣,A面編織格局、裝點生命,B面解開困惑,縫合人生。愛閱讀、愛寫作、愛攝影、愛生命。願用一生追求生命的質感,期待與你同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