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究竟是自愿还是被迫?我们应该欣赏荆轲的行为吗?

“图穷匕首见”的故事,我们都耳熟能详。主人公荆轲在故事中,是一个武功高强,英勇无畏的壮士。当时秦国的实力十分强大,有横扫六国的决心,而且对外强硬扩张的行动也有目共睹,周围国家政权都岌岌可危。为了保护自己的国家,荆轲与秦舞阳踏上了刺杀秦王的牺牲之路。荆轲假意说把樊於期的头颅和督亢的地图都献给秦王,在见到秦王后,荆轲将地图缓慢地打开,到最后,一把匕首出现在地图的末端,荆轲拿起匕首,刺向秦王……


荆轲刺秦,究竟是自愿还是被迫?我们应该欣赏荆轲的行为吗?

当然,荆轲的刺杀最终失败了。可是他无疑成为了一代英雄,不为强权,为了国家和理想,甘愿牺牲自己的性命。无论后世的故事中还是影视作品中,我们都习惯的将荆轲的形象塑造成一个勇士,一个武艺高强的大侠,一个冷酷刚强的刺客。历史上的荆轲,真的是这样一个人么?一个武艺如此高强的刺客为秦始皇献上地图,他真的能毫无防备么?


荆轲刺秦,究竟是自愿还是被迫?我们应该欣赏荆轲的行为吗?

对于荆轲这个人物的评价,文学史家和史学家对此也是评价不一。史学家韩兆琦认为:“荆轲是一个武艺高强、侠肝义胆的勇士,他刺秦的义举来自他对强秦的国仇家恨,也是他争取自己的生存权的最后一搏。他与燕国不沾亲带故,如果说燕太子丹要刺杀嬴政有其报私仇的成分,那么,荆轲的目的则更是出于为救六国人民的侠义之心。”其实太子丹并没有如何重用荆轲,包括让荆轲刺秦王,派了很多人监视荆轲,可见对他并没有十足的信任。但是荆轲依然义无反顾地去执行任务了,他主要还是为了燕国百姓,而非王室的私心。


荆轲刺秦,究竟是自愿还是被迫?我们应该欣赏荆轲的行为吗?

但是也有人对荆轲的态度不同,认为荆轲刺秦王,实属迫于无奈。说起大义,其实现在看,秦始皇统一六国,为华夏做出的贡献巨大。这么看,秦始皇才是正道,才是大义。而荆轲刺秦,这些举动反而是破坏大义的一种行为,只是狭隘的家国之恨趋势下做出的行为。


荆轲刺秦,究竟是自愿还是被迫?我们应该欣赏荆轲的行为吗?

《战国策·燕策》中的相关记载认为,荆轲根本就不是一个擅长打斗的武士。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人员陈成军认为:“荆轲甚至是不具备作刺客的能力和本领的。事实上,荆轲应该更是一个战国时期常见的纵横之士,他喜欢读书,善于游说,有一定的学问,可以说他是个侠士,但他不是一个武夫。”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当初太子丹找荆轲的时候,被他婉拒,后来又一拖再拖。其实荆轲只是被时势造就的英雄,被强迫去扮演这个所谓侠义的刺客而已。作为有一定学问,通读史学的名士,于公于私,无论是民族大义,还是太子丹的逼迫,荆轲必须扛起这个刺杀秦王的大旗。


荆轲刺秦,究竟是自愿还是被迫?我们应该欣赏荆轲的行为吗?

据《史记》所载,太子丹当时的想法其实只是震慑,也就是吓唬秦王:“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这就是说,至少燕太子丹起初是想生擒秦王嬴政,胁迫他退还已侵占的诸侯国领土,如果这一步能取得成功,他们未必想害嬴政的性命,倘若嬴政不肯,他们才准备杀掉他。从这点看,太子丹并没有什么民族大义,没有什么为天下百姓造福的想法,只是想要回属于自己的东西。而荆轲,也只得成为这样一个大侠,去帮助太子丹完成这场争夺战。

荆轲刺秦,究竟是自愿还是被迫?我们应该欣赏荆轲的行为吗?

小编比较倾向荆轲是自愿前往刺杀秦王的。从荆轲的生平经历来看,他喜好读书,年轻时游历天下,虽然结交了不少意气相投的朋友,但一直没有进入朝堂。在燕国的时候,荆轲结识了隐士田光,也正是田光将荆轲推荐给太子丹,并且田光把事情告诉荆轲以后,就自刎了,以表示自己不会把事情泄露出去。太子丹对荆轲是以利结交,给荆轲酒肉美女,有点类似水浒里面施恩和武松的关系,荆轲在享受了自己前半生无法得到的上层人士的生活后,选择用一腔热血回报太子丹。

荆轲刺秦,究竟是自愿还是被迫?我们应该欣赏荆轲的行为吗?

不过无论初衷是什么,荆轲本身的飞蛾扑火般的举动,体现了小国为阻挡强秦所作的努力和决心,反应了普通老百姓对强权的仇视和对自由的向往。时至今日,我们不会认为荆轲所为是正义的举动,但我们欣赏的是他的斗争精神,是他敢于血溅五步的英勇无惧,是他的士为知己者死的慷慨悲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