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关乎国运,刘备为何不带诸葛亮以及赵云、魏延、马超猛将?

MiDream-末世


这个事情需要展开来分析,细细的说起来可能涉及三国时期蜀国的整体构架问题,写起来应该很复杂,假如我要是写烂尾了,没装好叉,大家一定要给我点面子轻点喷!

三国时期一共三大战役,前两次战役都特别有名,分别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都是特别有名的战例,唯有夷陵之战相对逊色,尽管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号称率领七十五万大军,真实历史上大概双方都只有四五万人。

无论是战役规模,还是影响,夷陵之战都无法与其他两次战役相提并论,从战争动机上来说,夷陵之战的发生是有些违背战争规律的,发生的原因是公元219年东吴击败关羽,夺取荆州,公元221年的时候,刘备为替关羽报仇,夺回荆州而对东吴发动的攻击。

无论是荆州还是关羽,对刘备的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东西,如果不能报仇,估计刘备晚上都睡不着觉。

很多人因此认为,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是有些任性的,感性任事,这么说也有一定道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刘备在发动这次战役中,有一些仓促的,因此带的人不全也是可以理解的。

当然,这么简单就说完了,明显不是我风格,必然要展开讲一下。

刘备为什么不带军师诸葛亮

诸葛亮几乎被罗贯中刻画成了一个能够呼风唤雨的神人,然而在实际历史当中,诸葛亮并不是特别擅长打仗,诸葛亮以《隆中对》中给刘备策划三国宏观战略分析而获得刘备赏识,《隆中对》不是军事著作,而是宏观战略分析。

在诸葛亮出山后,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促成联吴抗曹的使命,诸葛亮随即以刘备外交大使的身份到东吴劝说孙权一块抗曹。

赤壁之战后,刘备取得了荆州四郡,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住于临烝,督令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负责调整赋税,充实军资。

后来刘备帮助刘璋攻打张鲁的时候,诸葛亮便与关羽、张飞、赵云等镇守荆州,后来刘备与刘璋决裂,夺取成都后,诸葛亮基本就一直负责镇守成都,做后勤工作。

也就是说在刘备出征作战的时候,基本就没有带过诸葛亮。

我在一篇文章中,说诸葛亮其实并不擅长打仗,很多人就拿武庙十哲中诸葛亮与白起、韩信并列来说事,以名誉和头衔来说事一直是一种毛病,评价历史人物还是要看史实的,诸葛亮基本就没单独指挥过什么胜仗。

所以,刘备在夷陵之战的时候不带诸葛亮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实际上,刘备比较信任的作战军事是法正,法正原来是刘璋的部下,后来投靠刘备,在刘备进取汉中的时候,献计使得刘备斩下了曹操手下大将夏侯渊,辅助刘备夺取了益州和汉中。

诸葛亮在刘备夷陵之败后感叹,“ 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

意思就是说,刘备在夷陵之战的时候要是有法正在,即使打败仗也不能输这么惨,然而法正在219年去世了,夷陵之战发生在两年后的221年。

刘备为什么不带赵云、马超、魏延等猛将?

先来说赵云,在刘备的战将体系当中,关羽和张飞是刘备嫡系中的嫡系,应该算是生死兄弟系列了,然而除了关张之外,就是赵云了,赵云本是公孙瓒的部将,但是公孙瓒始终没有重用赵云,后来赵云与刘备相遇,开始追随刘备,一直到刘备死,将近三十年。

刘备作战时候领的最多的就是赵云,在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等战役都是追随刘备左右,后来能够独立指挥作战,也就不跟刘备一起了。

在夷陵之战的时候,刘备总计率领四万多人,自己就能指挥过来(刘备是真正的战将,不管岁数多大都是亲自带队),而赵云当时的年龄应该不小了,至少也得六十多岁,

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在刘备准备伐吴的时候,赵云是极力反对了,所以刘备不带赵云也正常。

再来说魏延,在《三国演义》中魏延被明显的写残了,历史上真正的魏延是一个相当厉害的人物,魏延并不是斩首上级投靠刘备的,而是一支拥有私人武装的小军阀,在刘备入川后投奔刘备的,虽然身份地位没有所谓的五虎上将高,但却深受刘备的信任。

刘备在打下汉中的时候,就“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汉中太守”。

魏延的任务就是防止曹魏政权在汉中方向的军事进攻:“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刘备若去攻打东吴,肯定是不会带着魏延的。

最后来说马超,马超在蜀汉政权中的位置是很尴尬的,马超是割据凉州的地方军阀,在西北地区颇有影响力,巅峰时期敢于挑战曹操,可见在群雄割据时期,马超也是一条汉子。然而马超并不靠谱,一点点玩脱了,把自己搞成了光杆司令,最后投靠刘备。

对于马超,大概只有最开始入蜀的时候,刘备用过一次,然后就给马超较高的官衔养老了,而没有给马超实权,估计刘备也怕马超不靠谱,再反水什么的,马超在投靠刘备之后,基本就已经告别自己的军政生涯了。所以,刘备自然也不可能带马超。

综合来说,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准备不算充分,缺少类似法正这样的作战智囊,而蜀汉将领比较匮乏,基本上是处于不够用的地步,所以不带能够独当一面的将领也是正确的,另一方面,刘备始终把自己定位成一个作战的将领,经常性单独带兵出征,在当时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了,毕竟刘备跑得快,打了那么多次败仗,也没有身首异处,哪成想这次败的这么惨。


史论纵横


夷陵之战,让我们有一种错觉,那就是刘备猛将都没带,而是带的都是一些不知名的将领,比如张南,傅肜,冯习,沙摩柯,但不要忘了一点,这些人之所以不知名,是因为他们死于夷陵之战,如果不是,那么蜀书也必然会有他们的传记。

另外,夷陵之战,也有两个重要人物也参战了,一个是马良,一个是黄权,马良大家都比较熟悉,是马谡的哥哥,马氏五常,白眉最良,说的就是马良,而且马良与诸葛亮的关系很好,情同兄弟。

黄权夷陵之败的时候,退路被东吴所断绝,又不能向东吴投降,最后只能选择向曹魏投降,曹丕对黄权十分的常识,封他为镇南将军,育阳侯,后来还升迁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可见黄权的能力也是很强的。

夷陵之战十分重要,因为这个关系到,能不能拿回荆州的问题,刘备很清楚,一旦荆州拿不回来,蜀汉只有益州这块地方,那么割据几十年不成问题,但是要实现隆中对,平定天下,那就像蜀道那样,难于上青天了。

所以刘备必定派出的是精兵强将,那为什么没带上这四个人呢?那我们一一来分析。

刘备发起夷陵之战,是受到群臣的反对的,虽然明确记载反对内容的只有赵云,而诸葛亮则是说,如果法正在的话,能劝刘备不打夷陵之战,而如果真打了也不会败得如此之惨,可以看出诸葛亮肯定也是反对刘备打这场战争的。

刘备不让赵云和诸葛亮上,并非是因为他们反对,而是诸葛亮必然要坐镇后方,正如刘备打益州,诸葛亮要在荆州,刘备要打汉中,诸葛亮要在成都后方,因为打仗,后勤保障还有后方的稳定,是十分的重要的。

而赵云之所以没有参与,是因为赵云不是一个将才,所以才没上赵云上,另外,赵云留在江州,也可以在刘备战败的时候,接应一下。

马超之所以没参加,原因是马超此时已病重,不能参加,并于这一年的十二月病逝,而魏延没参加,是因为魏延此时在镇守汉中,汉中也同样重要,自然不能让魏延来参加了。

另外,像法正和黄忠没参加,是因为他们这个时候都已去世,而张飞本来是要一起参加的,只是被范强、张达所杀。可以说,夷陵之战,刘备将能用的将和兵,都带上了。


历史简单说


夷陵之战的确如题主所说,关乎蜀汉命运,刘备自然希望把能带的人全部带上,一战打痛孙吴,夺回荆州,甚至把孙吴彻底消灭。

刘备自然明白这个道理,把能带的都带上了,但诸葛亮、赵云、魏延、马超等人都不能带哦。

01

马超病重,顾不了刘备

章武二年(222年),也就是刘备称帝的第二年,马超已经病重。马超上疏给刘备说:

"臣宗族门下二百口人,被曹操诛杀殆尽,只剩下从弟马岱,当以我卑微的宗族让他继承,深深地托付给陛下您,其他的也没什么话了。"

马超病得都不行啦,自己的事都顾不过来,还要刘备替他搭理、关照,他也就顾不了刘备的事。同年十二月,马超病逝,年仅四十七岁。

02

魏延驻守汉中,难以跟随刘备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自立汉中王,越级提拔魏延为汉中都督、汉中太守,并把魏延从牙门将军升为镇远将军。

魏延以部曲的身份跟随刘备首先入蜀,为刘备取得益州,立下大功。同时,刘备也发现了魏延杰出的军事才能,委以重任。

魏延跟随刘备东征孙吴,自然是最得力的大将。但汉中之战结束后,虽然曹操已经病逝,曹丕继位,其内部矛盾也很复杂、尖锐,但汉中作为抵御曹魏最关键的前沿阵地,却丝毫不能松懈、麻痹大意。

如果曹丕趁刘备东征之际,再来抢夺汉中,那么,刘备付出惨重代价得来的汉中就可能丢失,蜀汉也就危在旦夕。湘水划界,白白地把长沙、桂阳二郡让给孙权,就是为了汉中,为了保护成都。

刘备尽管已经失去理性,但这一点还是清醒的。

刘备称帝,进封魏延为镇北将军。刘备伐吴,留下魏延守汉中,是最明智的决策。魏延不能离开汉中。

03

赵云不主张伐吴,自然不能带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准备伐吴。刘备本来安排张飞带领本部人马随征,但由于张飞平时总是喝酒,大骂部属。就在临出发前,被其部将张达、范疆谋杀。

张飞被杀,魏延不能调用,这时候最合适跟随刘备出征的就只剩下赵云这位老将。赵云有勇有谋,跟随刘备多年,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

但对于东伐孙吴这件事,赵云却上谏说:

“国贼是曹操,并不是孙权,灭了曹魏之后,东吴孙权自然会臣服。虽然曹操已经去世,但其子曹丕篡盗皇位,引起公愤,应该利用此民愤,先攻占关中,占据黄河、渭水上游以讨伐逆贼,那么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该放置曹魏,反而先打东吴。而且与东吴的战争一旦开始,就不易停止了,伐吴并非上策。”

由此可知,刘备称帝之后,在军事战略上,赵云与刘备出现了严重的分歧。

赵云一向是谦谦君子,做事谨慎,但在原则问题上却绝不含糊。匡扶汉室,剪除汉贼是赵云一生毫不动摇的信念。

刘备自立为王、继而称帝,虽然没有史料记载赵云是反对的,但也有些说法是,赵云曾经劝阻。

刘备以替关羽报仇的名义出征,需要的是同仇敌忾的士气。赵云的战略思想,会令征伐孙吴的将士产生消极的情绪,不利于提升将士们的斗志。

在这种情况下,赵云已经不适合作为先锋部队,跟随刘备出征。

刘备也自信,没有你赵云一样能打败孙吴,那你就呆在江州都督军事吧。

不过,刘备也做了万一进攻孙吴不利的打算,安排赵云作为后续部队,随后跟进。

刘备夷陵战败,退守白帝城,赵云率领一万左右兵力,到达白帝城援助刘备。

04

诸葛亮没有跟随出征的原因

这个说起来就复杂多了,刘备在世时,诸葛亮是一个非常微妙的角色。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就为刘备制定了将来的战略规划,表现了诸葛亮杰出的军事谋略和战略眼光,刘备也是非常的佩服。

但是,刘备几乎所有的重大军事行动,都不带着诸葛亮,也就有些微妙。

夷陵之战,刘备又是没有带领诸葛亮,而把他留在了成都。

究其原因,或许刘备有几方面的考虑:

第一,汉中之战,诸葛亮坐镇成都,保障粮草和兵员的输送,显示出诸葛亮卓越的组织、协调能力。夷陵之战,刘备如法炮制,让诸葛亮作为后勤保障。

第二,汉中之战,成都已经到了”男兵女运“的程度,民怨载道,矛盾已经很尖锐。继续东伐,后方不稳定,也是个大麻烦。诸葛亮坐镇成都,责任重大。不仅要保障后勤,还需要诸葛亮控制成都的局势。这个非诸葛亮莫属。

第三,刘备对于诸葛亮的军事能力,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

第四,诸葛亮是坚定地孙刘联盟的维护者,讨伐孙吴不是诸葛亮的意愿。尽管诸葛亮没有像赵云那样力谏,但地球人都清楚诸葛亮的心思,刘备不会带一个并不积极东征的军师出征。没有坚定地意志想消灭敌人的军师在身边,恐怕会拖后腿。

刘备夷陵战败后,诸葛亮感慨地说:“如果法正在就好了,他能劝阻陛下东征的行动。”

看来诸葛亮也想劝阻,但认为刘备心意已决,劝阻无益,也就保持了沉默。

这就是政治家过招,拼的是内力,不像赵云,有啥说啥。

由此看来,刘备东征是勉为其难的事,并没有得到核心阶层的全力支持,也不具备向孙吴挑战的实力。

刘备一意孤行,最终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豹眼看历史


事实上,夷陵之战刘备带上了蜀汉政权所有他能够带上的将领,并且还请了外援--五溪蛮首领沙摩轲及他的一万蛮军。

夷陵之战前的两个月,刘备刚刚称帝,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要知道自从东汉开始,就已经废除了丞相的职位,东汉末年第一个称丞相的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刘备这么做,足可见对诸葛亮的信任。

刘备时代,自从诸葛亮加入后,就一直负责后方的政务,提供赋税,提供兵员,运输粮草,负责镇守刘备的后方,起初是荆州,后来是成都,刘备攻打刘璋时,诸葛亮在荆州后方,刘备攻打汉中时,诸葛亮在成都后方,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时,诸葛亮当然在成都后方镇守了。

因为自老一辈的将领去世后,诸葛亮成为刘备手下当之无愧既信任、又有能力,同时还非常忠的社稷之臣,诸葛亮镇守后方的这个位置,是无人能够替代的,所以诸葛亮不能离开成都,必须在成都镇守,并且成都还有刘备将来的希望--皇太子刘禅。

刘备希望自己在前方征战的时候,后方能保持稳定的物资供应,同时能保持稳定的政治局面,唯有诸葛亮有这个能力,所以刘备不会带诸葛亮出战,至少在刘备眼中,诸葛亮就是自已的萧何。

夷陵之战发生的一年前,关羽因为大意,被东吴偷袭了荆州,关羽也被东吴军队俘虏杀害,消息传来,蜀汉朝廷一片义愤填膺,尤其是刘备,刘备是一定要为关羽报仇的,同时也是一定要夺回荆州的,因为荆州是刘备的龙兴之地和发家之地,刘备想要统一天下,荆州不能丢。

当刘备在朝廷宣布将要发动夷陵之战攻打东吴时,蜀汉群臣要不就是默不作声,要不就是随声附和,包括诸葛亮在内也是 沉默不语,只有一个人站出来劝谏刘备,这个人就是赵云,赵云对刘备说:国贼是曹丕,应该要先攻打曹丕,如果对东吴用兵,那么战争就难以停下了。

刘备平生第一次没有听从赵云的劝谏,对于赵云的劝谏,刘备非常生气,原本刘备很想带赵云去参战,但由于赵云的劝谏,刘备放弃了这个想法,一个与自己想法不一致的将领,是无法全身心投入的,所以刘备没有带赵云参加夷陵之战。

刘备虽然没有带赵云参战,刘备非常对赵云的劝谏感到生气,但刘备并没有失去对赵云的信任,在刘备的心中,赵云仍然是他最信任的人,于是刘备让赵云都督江州,江州就是今天的重庆,也就是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时,益州靠近荆州战场最近的地方。

换句话说,刘备没有带赵云,是因为让赵云镇守江州这个二线基地,也正是因为刘备的这一人事安排,让夷陵之战中大败的刘备逃到白帝城时,是赵云第一个率军前来护驾,也正是赵云率军前来,才挡住了东吴军队继续前进的道路,解了刘备的危险。

这也是刘备没有带赵云参加夷陵之战的原因。

魏延早在刘备称汉中王时,被刘备封为汉中太守,镇远将军,作为镇守益州北边边境汉中的将领,魏延的任务就是镇守汉中,防御曹魏。

汉中在蜀汉政权的地位相当于前线,魏延也就是这个北方前线的指挥官,从219年开始,直到夷陵之战爆发的公元221年,魏延一直尽心尽力的镇守汉中,不曾离开一步,作为军事将领,魏延的作用就是镇守汉中,即使是刘备发动再大的战争,也不会贸然让一个边境地区的指挥官离开边境,这样会让边境置于危险之中,刘备才不会干这样的傻事,所以刘备也没有魏延参战。

马超作为曾经的一方雄主,之前是与刘备地位一样的诸侯,在马超被曹操击败之后,投靠了刘备,马超在蜀汉的位置非常尴尬,属于典型的位高权轻无实权,只是被刘备当成吉祥物一样供奉起来,马超在蜀汉的地位非常高,但实际权力非常低,甚至没有。

马超在刘备称帝时,被任命为骠骑将军,在武将中属于最高职位,但马超没有实际的权力,既不镇守四方,也不具备兵权,对于这样一个人,刘备是不太可能带马超出战的,况且公元221年的马超,已经生病了。

马超比刘备去世的还早,当刘备率领大军参加夷陵之战时,马超已经生病了,当刘备在夷陵战败后,马超还是重病,在夷陵之战刘备战败的消息传到成都后不久,马超也因为重病去世了,比刘备去世还早几个月,所以刘备也不可能带马超参战。

诸葛亮、魏延长、赵云、马超都没有参加夷陵之战,那么刘备参加夷陵之战带了哪些人?

刘备参加夷陵之战总共的军队是4万人,再加上五溪蛮军一万人,合计共5万人的军队,与东吴参战军队数量相当。

刘备军的前锋将领是冯习和张南,冯习和张南都是跟随刘备进入益州的荆州籍贯将领,随刘备参与夺取益州的战争,汉中之战,以及现在的夷陵之战,最后战死在夷陵之战中。

刘备的水军将领是吴班和陈式,这两人也是身经百战,跟随刘备参与了汉中之战,在夷陵之战中担任水军都督,并且在夷陵之战中成功逃生。吴班是吴懿的堂弟,最早是跟随刘璋的,后来投靠了刘备,陈式也是后来跟随诸葛亮北伐,收复武都、阴平二郡的将领。

刘备的侧翼是镇北将军黄权,刘备为了安心与东吴交战,派出黄权率领一万蜀军在长江北岸防御曹魏军队可能发生的突袭,在夷陵之战刘备战败后,黄权后路被断,最后投降曹魏。

刘备的后卫将军是傅肜,为保护刘备逃生英勇战死,此外还有将军杜路、刘宁投降东吴,蛮军首领沙摩轲战死。

刘备的谋士是侍中马良,马氏五常的老大,也是马家五兄弟的老大,他有个弟弟叫马谡,就是后来失街亭的那个,马良的才能远超马谡,能被刘备看中并任命为刘备自己的近臣侍中,就说明马良的才能不一般。

这样看起来,刘备几乎带上了所有能够带上的将领和谋士参战,实在带不了,即使再猛也没有办法,至少诸葛亮、魏延、赵云、马超等四人是带不了的。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夷陵之战,在三国战争史上有着非常高的历史地位,此役刘备率举国之力征讨孙吴,可以说是关乎蜀汉的国运。但他却并没有带诸葛亮等能臣猛将,这是为何?其实原因很简单,一个是因为后方需要,另一个便是不信任。

诸葛亮作为蜀汉“大管家”,需要坐守成都

诸葛亮在蜀汉集团内部大多数时候扮演的是“萧何”或者说是“荀彧”的角色。刘备不带诸葛亮其实和曹操每次远征都不带荀彧一样,大本营需要能人坐镇。诸葛亮在蜀汉集团内部威望高,能力强,无疑是坐守大本营的最佳人选。当年刘备入蜀的时候,也是留诸葛亮坐守荆州大本营,直到后来庞统身亡,诸葛亮才入蜀。蜀汉集团将大本营迁往益州后,刘备的每次出征也是留诸葛亮坐守成都,比如与曹魏的汉中之战就并没有带诸葛亮,这次当然也不会例外。

魏延作为蜀汉大将,需要镇守边疆以防北方之敌

魏延颇受刘备器重,早在刘备任汉中王时,便破格提拔魏延为汉中太守,坐镇汉中,汉中毗邻曹魏,而蜀汉与曹魏是世仇,蜀汉与东吴作战,肯定得防备曹魏从背后捅刀子,因而镇守汉中同样也是一个非常艰巨而又重要的任务。毋庸置疑,魏延是镇守汉中的最佳人选,所以刘备也就不可能带魏延出征。

马超患病,不能出征

夷陵之战开始于公元221年7月,而马超于公元222年,曾因病重临没上疏,据曾可推断夷陵之战前夕,马超很有可能已经患病而不能跟随刘备出征。

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刘备对马超可能不太信任,其实马超在蜀汉并没有得到重用。表面上看刘备虽对马超屡屡加官进爵,实际上马超根本没啥实权,比如凉州牧,当时凉州还是掌握在曹魏手中,所以蜀汉的这个凉州牧根本含金量不高,与魏延的汉中太守根本没法相提并论。其实刘备实际在乎的是马超的名,而不是马超的人,当年劝进刘备进汉中王便是用了马超的名。马超自己也应该感觉到了刘备对他的不信任,所以才在临没上疏中特意请求刘备护全其从弟马岱。

赵云因反对伐吴而不被信任,被令留守江州

刘备称帝不久,便提出了伐吴的国策,而当时赵云是公开表达反对意见了的,在赵云看来,该打的应该是曹魏,曹魏灭亡了,东吴自然就臣服了,所以“不应置魏,先与吴战”,但刘备并没有听从赵云的忠言,而是执意伐吴。赵云也因为提出了反对意见,而没有随刘备出征,最后被留守江州。


混沌聊史


夷陵之战的成败,关乎国运。那么刘备兴兵伐吴,为何放置赵云马超以及诸葛亮而不用呢?

因为当时天下,是三足鼎立的形式。因此两个国家之间征伐交战,想举全国之力倾巢而出是不现实的。必须得留守大将,驻扎在各个重地,防止第三家趁机来袭。



当年刘备与曹操决战汉中时,尚留关羽驻守荆州,以防孙吴来犯。道理相同,那在刘备伐吴时,诸葛亮等一众猛将都在做什么呢?



各司其职,干系重大

魏延马超正驻守汉中,而诸葛亮坐镇成都。汉中成都对于蜀国来说,都是重镇要地,不容有失的,务必要有大将把守的。

所以刘备没法带他们出征。但他们虽未随军出征,肩上同样挑着守护蜀国的重任。

而赵云实际上是参与了夷陵之战的,只是一直未上前线,在后方督粮。

不听劝告 一意孤行

要说魏延马超不能擅离,情有可原。他为何不让诸葛亮出征,自己留守。更是在出征之后,让大将赵云运粮,而不使其上前线。

众所周知,刘备伐吴时被诸葛亮,赵云等一众大臣劝阻。

而刘备当时是在盛怒之下,越是劝他越是造成了他逆反的心理,和一意孤行的任性。

所以他偏偏不带诸葛,又使赵云运粮,其实心里是在跟他们较劲。你们不是要拦我吗,我偏偏要打,还不用你们。

我堂堂一国之君,难道能被你们左右了。我南征北战这么多年,离了你们难道我就不会打仗了。

可以说,正是刘备的这种不理智的心理害了他自己,导致了惨败夷陵,白帝托孤的下场,更赔上了好不容易攒下的国力。



结语

刘备纵横一生,却在最后关头意气用事,失了理智,折了一世英名,未免可惜。

谈三国故事,看三国英雄。我是Ad哥哥,期待你的关注。

Ad哥哥


刘备发动伐吴的这场战役,一是为了给兄弟关羽报仇雪恨;二是为了夺取失去的领土荆州,为实现隆中对策夺取天下而做准备。

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之一(另外二个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先来看三大战役。三大战役有以下几个特点。

1.谁发动谁战败。

2.都与火有关,官渡之战被火烧了粮草,赤壁之战被火烧了战船,夷陵之战被火烧了大营。

3.使失败方的实力大大下降。

如此重要的战役,为什么不带诸葛亮等人呢?我来分析一二。

诸葛亮。其实不仅夷陵之战没有带诸葛亮,刘备在世的时候,诸葛亮也很少参与战役。赤壁之战诸葛亮主要是说客,负责外交,联合孙权;攻打刘璋时,刘备带领庞统前往(庞统死后,诸葛亮才去的),夺取汉中的时候,刘备带领法正。刘备主要看重诸葛亮的治国才能,刘备在前方打仗,诸葛亮主要负责后方的钱财,粮草和兵员,给刘备一个稳固的大后方。

调其赋税,以充军实。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三国志诸葛亮传。

赵云。赵子龙有勇有谋,刘备曾称他一身是胆。关羽死后,刘备大怒,准备伐吴。赵云劝谏,认为国贼是曹操,不是孙权,先灭了魏,那么吴自然就归附了。

可能是因为赵云劝谏,所以刘备没有带赵云出征。不过后来,刘备失利后,赵云带兵去永安接应。

魏延。刘备军中不可多得的智勇双全之将。刘备曾破格提拔魏延为汉中的镇远将军(大家都以为是张飞),并兼任汉中太守。刘备称帝后魏延为镇北将军。刘备伐吴时,也要做好防备工作,防止曹丕抄了自己的后院,而后院这一块是魏延在负责。所以魏延不能轻易调动。

马超。骁勇善战之将,与曹操交战时差点活捉了曹操,他有韩信,英步的勇力。按理说,此等关乎国运的大战,也应该会考虑带领马超前往。

三国志记载,章武二年春正月,刘备派陈式,吴班的水军屯驻夷陵,秋季八月收兵返回。而马超病逝时间也为章武二年。所以可以推测出,刘备伐吴的关键时刻,马超应该已经生病了,所以无法参与作战。

以上就是我认为刘备不带领诸葛亮等人伐吴的原因。

(史/遨游文史世界,完)


遨游文史世界


晚上闲着没事,随便聊聊,刘备不带魏延可以理解,他坚守着汉中,防魏国之军突袭,长驱直入成都,造了刘备的老窝,不带诸葛亮就没有道理,因诸葛亮是首席谋士,而且主管军事,即使是参谋长的身份,不上前线而搞后勤,那就应该当后勤部长,不该负责军事,因此次战争非一般的小战争,是蜀国与吴国之间国与国的生死较量,刘备也有可能战死沙场,像孔明这样的军事人才不去前线可惜了,即使打不了胜败也不至于被陆逊小辈算计吧,那就是讲孔明的后勤责任大于前线作战,或者前线没有孔明无关紧要,刘备放弃了诸葛的强项可惜了,而刘备每每作战很少带诸葛亮让人难以理解…。马超另保一方平安,赵云是刘备保標,什么样的事比主人的生命还宝贵,没了主子还打个屁天下,也算不幸之中的大幸刘备虽败得很惨还算逃了个性命回来,这里很多事就是一个迷,谁都不知道刘备怎么想的,放着名将不用自己去冲锋陷阵。毕竟是一国之主的身份,刘备可以留守,让孔明去夷陵前线不是更合适吗?孙权怎么知道让陆逊统兵的呢?兵来将挡才合乎逻辑呢!




9紫气東来


都带走了谁看家啊?何况这几位分别都有应该留下或者不能带出去的理由。

一、诸葛亮更适合守后方理政、供应粮草


在刘备在世时,诸葛亮很少参与军事行动,往往都是镇守后方。确保内部稳定,也能保证粮草供应充足。刘备入蜀时,诸葛亮留守荆州(后来因为战事不力,庞统战死才与张飞、赵云一同入蜀)。夺下成都后,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诸葛亮又没有参与汉中之战,而是留守成都。刘备称帝后,诸葛亮更是官拜丞相,保证蜀汉内部稳定,处理政务是他的本分。蜀汉政权也需要一个能压得住的人呆在国都,既能震慑还不十分安分的益州本土势力,又能保证粮草、军需物资供应。

二、赵云反对伐吴


对于刘备称帝后不久就起兵伐吴,朝臣大多不太认同,但公然提出反对意见的却也不多。赵云就是其中典型。赵云认为曹魏才是国贼,应该先北伐曹魏。而如果与东吴妄开战端,容易陷入僵局,对蜀汉不利。刘备不听,命赵云督江州,留守后方。其实,撇开伐吴应不应该的问题,刘备的举措也是正常的。毕竟,既然出兵了就要上下一心,一往无前。在军中如果有一个坚持反对出兵的人在,于军心不稳。

三、马超防范西北且伐吴无法发挥优势


马超的任务在于防范西北羌胡。从小在凉州摸爬滚打,在西北素有威望的马超,只要他在,北方羌胡就不敢有什么风吹草动。何况,马超擅长骑兵,而伐吴多山路、水路。只有步兵、水军能发挥优势。马超去了显然浪费。

四、魏延镇守汉中要地

魏延的官职是汉中太守。刘备对魏延是充满信任的,汉中之战后,众人都认为汉中太守的重任非张飞莫属,连张飞自己也觉得志在必得,而刘备却破格给了魏延。应该是认为他是镇守汉中的最佳人选。汉中是蜀汉与曹魏争夺多年的要塞,汉中如被曹魏攻下,蜀汉门户大开,危及成都。刘备打东吴也要防曹魏,断然不敢把镇守汉中要地的魏延抽走。


伊耆角木


公元221年,刘备正式在成都称帝,国号为汉,年号“章武”。同年四月,刘备以为关羽报仇的名义,发兵讨伐东吴。

当时,陪同刘备一同东征的人,文有黄权和马良,武有吴班、傅肜,冯习,沙摩柯等人,本来张飞是此番东征的先锋,结果在出发前,被部下所杀。

也正因为此,在很多人看来,此番跟随刘备东征的文武大臣,都是些不太知名的小角色,像诸葛亮、赵云、马超和魏延等牛逼人物,为什么都没有跟随刘备一起呢?

其实呢,前面说的这些人,之所以不太出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大都在夷陵之战中阵亡或投降。

比如马良,如果不是因为在夷陵之战中阵亡,他绝对是将来接替诸葛亮位置的最热门人物,其地位远远要超过后来的马谡、蒋琬和姜维。

至于黄权,他在蜀汉的位置一直可以和诸葛亮相提并论,如果不是在夷陵之战中被迫投降魏国,将会是他和诸葛亮一同被托孤。

当然,这是后话,我们还是来说下诸葛亮、赵云、马超和魏延。对于魏延不跟随刘备一同东征孙权,这个很好理解,因为当时魏延奉命镇守在汉中以防御曹魏,对于刘备来说,他前去讨伐孙权,最害怕的事情就是魏国趁机南下攻取汉中,所以他自然不会动魏延这张王牌。



至于马超,从某种意义上说,刘备一直对马超都有所防备。

其实,这个也能理解,马超在归降刘备之前,其江湖地位还要高于刘备,后来在归降刘备后,也是多次想和刘备分庭抗礼,换句话说,在马超看来,他归降刘备,并不是想给刘备当小弟,而是当刘备的合伙人。

后来,马超在关羽的压制下,虽然有所收敛,但因为他过往的履历实在太不让人放心,刘备对他一直都有所防备。

因此,虽然马超在刘备集团中名义上的地位还要高于张飞,但他却始终没有掌握实权。加上当时马超也病重,刘备自然就没有必要特意把马超放出去独当一面。

至于诸葛亮和赵云,很多人觉得刘备不带他们俩,是因为他们积极反对刘备东征孙权。据史书上记载,因为他俩积极反对东征,还被刘备给甩了脸色,所以刘备自然不会愿意带他们俩出征。

表面上看,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但其实呢,这只是表象而已,这背后还隐藏着刘备精心布置的权力局。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知道,当时在蜀汉内部,反对刘备东征的人非常多,尤其是益州本地的官员和豪强大户们。

因为,打仗不是请客吃饭,它是需要大量的真金白银和很多人流血牺牲,刘备举全国之兵东征孙权,首先需要大规模征兵,而士兵要吃饭,自然又需要源源不断地钱粮,当时刘备的地盘,主要就是益州,所以这些最终自然就只能由益州的百姓们来承担。

换句话说,刘备东征孙权,就意味着要将益州当地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源源不断的送往前线,在这种背景下,益州的百姓们,不管是底层百姓,还是豪强大户,都需要将家里的余粮、还有家中的壮丁都送往前线,换做是你,你愿意吗?



并且,即便刘备成功从孙权手里夺回荆州,对于广大益州人士来说,他们也很难从中获取多少好处,最后只是让荆州系的官员们实力变大而已。再加上,当时刘备征服益州,也不过才短短六年而已,益州有很多人还是口服心不服。

在这种背景下,刘备举全国之兵东征孙权时,自然需要在后方留守一个威望和能力足够、又非益州系的亲信坐镇,这样刘备才不用担心后方出问题。否则,益州系的官员,在筹集粮草和补充兵源时,因为牵涉到自身利益,搞不好会找各种理由磨洋工,那刘备就会非常危险。

甚至而言,如果成都没有刘备信任的嫡系坐镇,当刘备在前线失利后,一些早已经蠢蠢欲动的反对派势力,搞不好会趁机在后方兴风作浪,到时刘备恐怕就会成为第二个关羽。事实上,在刘备兵败夷陵的消息传出来后,朱褒、雍闿、高定等益州官员,立马就和南中豪强孟获发动了南中叛乱。

也正因为此,刘备在东征孙权之时,才特意把诸葛亮和赵云留在成都。因为,他们两个都是刘备的嫡系亲信,又是非益州系官员,所以他们即便反对东征,但绝不会给刘备使绊子。

更重要的是,有诸葛亮做镇成都,凭诸葛亮所拥有的权力和地位,益州的大小诸事自然由他说了算,这样刘备就不用担心后勤会出问题,因为诸葛亮会替他解决。同时,有赵云坐镇成都,就意味着成都的禁军依然被刘备的嫡系所控制,自然就不敢有人用武力在成都捣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