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最大的教养,就是让人感到舒服”。你赞同吗?为什么?

老孙遁世无闷


不完全赞同,我本善良,以前,与人相处,凡事都是优先为别人着想。由于总是一直忍让别人无底线,最后导致有些人得过进尺肆无忌惮。记得女儿在懂事时,曾经对我说过:"

妈妈,希望你以后做事,也要为自己考虑一点,你这样子,我心里真的是肉疼"。

别人是感到舒服了,而我却是"雪上加霜"。所以我认为这不能算是最大的教养,只能算是懦弱。

回答完毕,谢谢。


不锈钢3599038085281


人最大的教养,就是让人感到舒服。你赞同吗?为什么?我不赞同。让人感到舒服,只是有一颗善良的心,只是保持着善良的行为。让人感到舒服当然好,但你始终得不到理解,得不到承认,得不到支持,处境十分难堪,自身难保,你如何让人感到舒服?不仅要做善良的人,还要有承受挫折和失败的能力,要有适应任何恶劣环境的能力。让人感到舒服,只是思想品德好,没有丰富的知识,没有辛勤的劳动,很难落实到位。让人感到舒服,要感动感化恶人,要感动感化罪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形形色色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必须打击,必须惩罚,不可能让危害社会的人感到舒服。让人感到舒服,没有原则,没有法纪,就是一句空话。让人感到舒服,人善被人欺,好心没好报。让人感到舒服,没有敏锐的眼光,被人骗了,还要被人嘲笑。让人感到舒服,不能让自己痛苦。让人感到舒服,不怕困难,不怕牺牲,才会令人敬佩。

人最大的教养,就是对社会做贡献。只要你对社会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你的一生就值得肯定,就值得欣慰。不在乎自己的个人得失,不在乎自己的顺境逆境,始终朝着有利于社会的方向努力,就是最好的教养。


510321张桂山


问:“人最大的教养,就是让人感到舒服”,你赞同吗?为什么?

答:我不赞同!因为:

一,人的教养,一直在路上,在发展变化过程中。活到老,学到老,修身到老,生命不息,修炼不止。只有提高,没有“最大”。

二,“让人感到舒服”,不是教养展示的主要阵地,只是胆小怕事之人圆滑的为人处事方式,是老好人自保的盾牌。与善于讨好别人马屁投机动机关系大,与人的教养关系小。

三,一个人的综合教养,是由善良、慈悲、诚信、公平、正义、忠仁等正能量理念组成。“让人感到舒服”只是人性善良项目部中的一个环节,这还是从积极一面的解释,如果从消极的一面看,并不排除“别有用心”的解释。退一步说,就算我们赞同教养跟“让人舒服”有很大关系,那也是我们对教养狭义的认识。广义的教养,绝非仅仅“让人舒服”这点绩效!

四,综上所述,“人最大的教养,就是让人感到舒服”这个观点,是以偏概全的谬论,是经不起实践检验的歪理,我不赞同!


0老三两0


人最大的教养,就是让人感到舒服。说实话,我实在无法赞同。让人感到舒服,很多时候,很多场合,你可能就委屈了自己,吃了亏也忍让,还勉强自己露出笑容,以表示自己的“高风亮节”。这个不是我们正确的选择。如果你表现出了教养,可是别人不懂,始终得不到理解和认可,别人认为你软弱可欺,那恐怕不是我们可承受得了的。我们该讲理就讲理,不可能让不讲规则欺负我们的人感到舒服。让人感到舒服,感到我们有教养,得分人,看啥事。没有原则的教养,你会吃大亏,都会过来占你便宜。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好心没好报,两眼泪汪汪。





大刁太刁


赞同[赞]








用户1756754505236


一般来说,有教养就是对人有礼貌做事有事理,恰当得体。“人最大的教养就是让人感到舒服”,的确,在中国人的文化圈里是这样,有一定的道理。

中国人讲究由内到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是静态,而是动态的“易”。好的总是让人愉悦快乐和舒服的,但是对什么是好,怎么做到好,有讲究。

好,就是首先得自己好,自己满意。如果自己都认为不好,还要拿出去推销,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认为不好也做不到好,不如“独善其身”,不是不要外界的帮助,而且要善于学习和借鉴,在自主独立的基础下把自己搞好。也因此,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好,不是一个人说好,而是大家都说好。如果一个人自我陶醉在假象幻境里,如同中了邪,就不能称为好。“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不同于不好,好的总是可以分享的。如果拿出来被人称道,不仅是有分享的喜悦,还有验证的功效。也因此,“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不仅是提倡向善,也是实践总结出来的道理。当然,验证后不好,可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学习交流提高,还是不变之道。

因此,“人最大的教养,就是让人感到舒服”有些道理。道理在于社会所提倡的“独立自主开放包容”,而且既然是“道理”,就会有颠簸不破的客观性。不同于“伪”,如果是只为取悦他人,那就会有假象,不能称为“道理”。


呵呵说吧


这句话我认可。但是从辩证来说这句话有点片面的。人最大的教养,就是让人舒服。然而这也是一种世故的表现,许多事用世故的方式确实自己做了好人却未必把事情做好。

一、为“君”者,未必是人人喜欢,官官拥戴。但为大众生计施政就一定动到反对者的奶酪,敢问这些人舒服吗?肯定表面顺,估计心里十万个骂爹骂娘。

二、为创业者。若是做多个个舒服,或许你真的失去了个性,成为一个平庸之辈。许多企业的方针战略,你可能因为要人人舒服而缩手缩脚影响战机。很多人说李嘉诚马云怎么使人舒服,其实这是不可能的。首先马云的长相若不是因为成就估计很多人都望而却步了。

三、为父母者。让你的孩子舒服,那就让他不用早起上学,他要啥就给啥,然后就培养出来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国家栋梁”了。所以并不是如此,让他舒服也得让他”难受”。

严师出高徒,严意味着让徒弟不舒服。所以我觉得让人舒服的不一定是最大的教养,是有条件的有范围的。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不可能是人民人人爱。让人舒服说明此人已经很懂得世故人情而已。


分享的风清扬


教养这个词,该如何定义,需要辩证看!

如果是单纯人与人交往,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互不干涉,让人舒服没有错!

如果条件改变,人活着肯定要做事,做事就有大有小,有好有坏,影响有轻微有严重。如果在大事大非面前谈教养,谈舒服,没有原则底线,一片和气,那是自己害自己,那是误国误民。一片都是有教养,一片和谐,在这里就是大错特错,只会误入歧途,走向不归路。

因此,对于目前很多观点价值观念,在马克思主义已经传入中国100多年,易经是鼻祖,中国人的思维还处于这种状态,深表同情,可怜,惋惜!智慧低的可怜。。。基本上没几个观念,思维是对的!


九阳普照


你提的这个问题。太有意义了。相信好多人看了这个问题都会心里有感触。我觉得这句话非常对

因为,人与人相处就像是照镜子,你对着镜子笑,镜子里的人就对着你笑;你对着镜子哭,镜子里的人就对着你哭。如果你希望别人对你笑,你就一定要对别人笑。只要你始终保持笑容,就一定会得到同样灿烂的笑容。

很多人觉得,说话让别人舒服,就是要处处为他人着想,那岂不是委屈了自己,这样不累吗?

芒果台何炅,是娱乐圈出了名的好人缘,只要上过他的节目,他不管对谁,都会非常照顾对方的情绪,如果看到对方表情不开心,他会及时的上去援助补充,化解尴尬,其实这个也是尊重嘉宾,所以他的人缘非常好,好多人喜欢他。

好多记者就讨教他,他回答说只有自信的人,才敢去讨好别人,我不但可以弄好我自己,我还可以让你开心,我也没有为难自己,我不辛苦。

而且在整个过程中,我自己很习惯,甚至很享受。”

让人舒服是人与人相处的最佳境界,不管是朋友之间,还是亲人之间。厉害的人比较懂得和人相处,化问题于无形,不动声色就处理完了事情,不会给别人造成伤害,也不会让周围的人感觉不舒服。

比如,你朋友今天和老公吵架了,你应该站在她的角度去安慰她。而不是在人家痛苦的时候你却在晒自己的幸福说你老公多么爱你。别人明明很胖。你却说自己吃什么都不长肉。别人家孩子不听话。你非要说自己家的孩子学习好,还会帮助你做家务。

你不仅没有让别人舒服,还刺激别人的情绪更为低落,你简直就是雪上加霜刽子手。也就是你情商不高的体现。你的不会说话导致了你没有让别人舒服,直接导致了自己人脉关系的损耗。

《奇葩大会》里,肖骁也说过一个观点:“当你情绪低落的时候,朋友的不如意,朋友的负能量,才是支撑你走下去的那一点正能量。”

他说:不同的赞美,有不同的解读。当我们对一个人的赞美,聚焦在这个人本身具有的属性,或者他本身的特质而非行为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他对我们做的一切都是他的本分而非心意”

虽然这个观点略显卑劣,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它说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那具体怎么样让别人舒服呢?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在别人面前:

1.我要比别人更低调

2.我要比别人过的更差

3.我要比别人低一个头

4.我没你帅没有你漂亮

5.我要永远说你比我优秀

虽然有可能我们比别人好,但,你干嘛要说出来呢?我们让别人舒服点,我们也会舒服点,赠人玫瑰,手留余香,难道不好吗?




安如意


让人感觉舒服,其实也是善待自己

罗振宇曾在《奇葩说》里提到过一个概念——“发行社交货币”,大概的意思是,如果你要别人对你好,就要先学会付出。

你喜欢被照顾,就要先去照顾人,你喜欢被温柔对待,就要先去温柔对待别人,其实这也是善待自己的一种方式。

上世纪上海滩大名鼎鼎的风云人物杜月笙,他的发迹就和他“让人舒服”的处事之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当年杜月笙刚进入黄公馆不久,公馆大佬的太太林桂生就生了一场大病,杜月笙恰巧被选为去照顾林桂生的人之一。

其余被选中的人都很讨厌服务别人的埋汰活,都敷衍了事。而唯独杜月笙耗费心神,悉心照顾林桂生。

从此林桂生就开始留意杜月笙,发现这个年轻的小伙子,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处处为人考虑,为人诚恳、善良。

于是她开始将杜月笙当成心腹来培养,先是下放权利给杜月笙帮忙打理黄公馆,再到给杜月笙包办婚姻,最后资助他自立门户。

曾经默默无闻的“小瘪三”杜月笙,命运就此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曾在《情商》一书中诠释了情商是如何影响我们人生的成功与否的,“你让人舒服的程度,决定着你所能抵达的高度”。

是的,在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和别人打交道,有时候一句体贴的话,一个细微的小动作,都能改变我们和对方的关系。

心里装着别人,让别人感到舒服,不仅能交到更多的朋友,也能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成为更好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