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山慈湖高新區:戰“疫”中那些“應該做的”“不值一提”的事

安青網訊春雷滾滾,細雨綿綿,立春後的倒春寒,讓堅守在防疫一線的志願者們經受嚴峻考驗,毅然傳遞人間溫暖。無數團員青年出列,無數家庭默默支持,才有了一個個衝鋒在前的青春身影。疫情防控工作開展以來,馬鞍山慈湖高新區團工委積極組織成立青年突擊隊,各級團組織積極響應,團員青年們迅速行動,成為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中的青春力量。然而記者採訪時,他們說的最多的卻是“應該做的”,“不算什麼”,“不值一提”,“我們不累”……

马鞍山慈湖高新区:战“疫”中那些“应该做的”“不值一提”的事

熱血男兒溫情執法

“嚴格值守是我們的責任,我們年輕,這點辛苦不算什麼。”1月26日以來,城管執法局42名團員青年和青年志願者全部取消春節假期開始執勤,全面參與疫情防控工作,團支部書記周從欣就是其中一員。連日來,他們在205國道出入口和馬和汽渡出入口設置了疫情檢測卡口,24小時值守,查方位、查車輛、查人員、查貨物,做好車輛、人員排查登記,當好“守門員”,嚴防疫情輸入式傳播;對4輛執法車和6輛灑水車加裝小喇叭廣播,每天到各個社區、園區、主幹道進行不間斷地廣播宣傳,引導廣大群眾做好自我防護……

別看一個個一米七八的大小夥兒血氣方剛,執法嚴格“鐵面無私”,他們也有溫情暖心的一面。一天晚上,城管執法局一名團員青年在對車輛進行檢查中,發現一名駕駛蘇A牌照車輛司機是一名聾啞人,當即人性化執法,耐心地用手機和當事人用文字溝通,詳細告知車主在疫情防控期間的注意事項,此舉得到了車主的點贊。

马鞍山慈湖高新区:战“疫”中那些“应该做的”“不值一提”的事

90後媽媽舍小家為大家

“跟奮戰在生死線上的醫護人員相比,我這點辛苦不值一提。”慈馨社區團支部書記高歡,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大的6歲,小的才剛滿5個月。尚在哺乳期的她,克服種種困難,守住自己負責的144戶“網格”,每天堅持上門走訪,排查宣傳,中午抽一個小時回家哺乳後折返崗位,一天來回四趟。當記者問辛不辛苦,高歡眼眶溼潤地說:“我們不累。只是寶寶還小,沒有照顧好他們,有點愧疚。不過等他們長大,相信會理解支持我的”。

疫情猛於虎,不計其數的基層工作者衝在宣傳摸排的最前線,他們沒有請戰書、沒有防護服,更沒有豪言壯語,他們就是社區幹部、網格員、社區青年志願者。在慈湖高新區,社區工作者多為年輕的女同志,但為了防控疫情大局,她們克服自身困難,全身心投入工作,為保居民健康盡心盡力。

马鞍山慈湖高新区:战“疫”中那些“应该做的”“不值一提”的事

巾幗嚴把水域關

“防控疫情,人人有責,我會克服家庭困難和寒冷,做好自己應該做的。”2月9日上午,在馬和汽渡南側船舶上的“馬鞍山長江船員體溫檢測點”,高新區市場監管局的青年員工李慧正忙碌著做好防疫檢測。近來,她與該局另3位女同事每天1人在此輪流值班,職責是為過往者檢測體溫。江面上比岸上寒冷,測量體溫又與人近距離接觸有風險,記者問她苦不苦、怕不怕,她淡然一笑說,是自己應該做的。

據悉,2月4日,一艘停泊在錨地的船上一位8歲男孩尿血,家長向檢測點求助。正在當班的李慧趕快向高新區疫情防控指揮部彙報,隨後高新區派專車接送孩子上岸就醫,及時解除了一次險情。

马鞍山慈湖高新区:战“疫”中那些“应该做的”“不值一提”的事

當好復工企業“服務員”

1月31日,馬鞍山市第九屆青聯委員、新慈集團總經理黃翔接到園區易銳光電公司復工申請,表示因接到一批重要訂單,計劃於2月10日復工。黃翔按照高新區制定的企業復工條件,緊急預案、留觀室、口罩、消毒液、酒精、人員摸排登記……逐項指導,嚴格審核,最後經管委會審批通過,於2月10日順利復工。為了方便企業復工後,外來工作人員集中隔離觀察,黃翔緊急啟用寧馬科創園宿舍,做好防疫措施,作為臨時集中隔離點,讓企業就近隔離,集中管理。同時,為了保障復工人員日常生活,他多方調動資源,為復工企業工作人員提供盒飯、配備洗衣機、烘乾機以及相關的消毒物品等生活物資,為企業解決了後顧之憂。

“我們還沒開口,黃總就幫我們都想到了。這段時間,他忙前忙後,家都不回。我們開玩笑說,老婆孩子不管啦,他只笑笑說,正好也隔離觀察一下,放心些。”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

自大年三十以來,黃翔已經連續在防疫一線工作22天,投身疫情防控工作,為高新區寧馬科創園、產業合作園、雙創基地、對臺創業園、智能製造產業園、人才公寓等企業和項目施工隊伍做好宣傳、排查、復工指導和審核等各項防疫工作。為了切實保障企業復工需求,對於提出復工申請的企業,安排人員一對一服務,在嚴格審核的同時,也為復工企業解決切實困難。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這是慈湖青年的信念。聚是一團火,散作滿天星,這是疫線團員青年的寫照。點贊青春,致敬逆行,同舟共濟,戰“疫”必勝。

通訊員王瑜 安徽青年報、安青網記者謝婷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