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聽胡錫進疫情防控“甩鍋”論,吃勁時期,仍不可掉以輕心

《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最近很火,寫了很多膾炙人口的時評。他一副很敢說的樣子,說出了很多人慾說還休的心裡話,儼然是大傢伙的代言人。這,無疑是一個媒體人最該做的,也無疑是最高光的表現。

但是,一個人的言論越是備受推崇的時候,就越是危險的時刻,也就越要加倍謹慎。因為,錯誤觀點會在個人光環下得到廣泛傳播,從而被無限放大。

別聽胡錫進疫情防控“甩鍋”論,吃勁時期,仍不可掉以輕心


2月12日,胡錫進發表一篇題為《政府須持續緊張,民眾可隨變化做調整》的文章,引起了大家的共鳴和熱議。隨後該文換成不同的題目在全網流傳,其中題為《胡錫進:如果政府今後還讓民眾“儘量不出門”,是轉嫁責任,公共防控體系會失去意義》的傳播力最為強大。

文章開門見山地指出,如果今後大家仍然以“能不出門就不出門”為座右銘,那麼公共防控體系的建立就失去了大部分意義。這種大家相對陌生的批判基調一下子俘獲了人心,大夥一直聽的是叫好聲,無疑覺得這樣的聲音新奇帶勁。

別聽胡錫進疫情防控“甩鍋”論,吃勁時期,仍不可掉以輕心


很多人在家都快憋瘋了,有個人站出來吼這麼一嗓子:政府該怎麼防控就這麼防控,我們想去那就去那,勢必讓弱小壓抑的民眾感同身受,大聲附和。彷彿是給飢腸轆轆的人們扔來了一些胡蘿蔔,一下子就牽住了大家的鼻子,不管三七二十一地跟著走。

從媒介運營的角度來說,老胡顯然是此中高手,一下子就抓住了民眾的痛點關切點,瞬間點燃了受眾的表達欲,人們紛紛留言,雖有不認可的聲音,但一下子就被洶湧而來的贊同所淹沒。

別聽胡錫進疫情防控“甩鍋”論,吃勁時期,仍不可掉以輕心

文章寫道,疫情防控要逐漸形成這樣一個局面:官方保持緊張,不斷採取各種措施鞏固防控形勢,防止疫情重新抬頭;而老百姓則變得“膽大”起來,更多相信、依賴官方組織的防控體系。他認為鼓勵老百姓維持正常生活的信心才是一個好的防控體系,官方應當承擔起防控的大部分責任,並且能為社會上絕大多數場所的安全背書,這需要成為每座城市固若金湯的常態。不難看出,老胡這些表述完全是站在受眾的立場,用心良苦,也自然能收割跟從和點贊。

文章還指出,現在的疫情防控是全民動員草木皆兵,人們的恐慌也成了阻斷病毒傳播的工具。老胡認為這樣的情況只能是瞬間的,不能是持續的,等防控體系建立起來之後,人們就可以逐漸放鬆身心,將警惕性恢復到不影響或少影響正常生活的水平。

別聽胡錫進疫情防控“甩鍋”論,吃勁時期,仍不可掉以輕心


一下摘錄該文最為有影響力的段落。

老百姓這兒也不敢去,那兒也不敢去,靠他們自己不出門來實現防控,這是前期公共防控體系缺失情況下被迫的各自為戰。如果今後大家仍然以“能不出門就不出門”為座右銘,那麼公共防控體系的建立就失去了大部分意義。

城市的管理者在出現疫情風險時動作遲緩不對,當最緊急的情況控制住之後仍然要求大家“儘量不出門”,也是不對的,那是把公共防控的責任過多轉給民眾承擔了。我們的城市必須是防控新冠病毒和任何疫情的堡壘,但它們不僅僅是堡壘,它們還需是各種經濟社會活動的舞臺。能夠把這兩個功能最大化地相互貫通,才是好的城市治理者。

如果今後大家仍然以“能不出門就不出門”為座右銘,那麼公共防控體系的建立就失去了大部分意義。“儘量不出門”也是不對的,那是把公共防控的責任過多轉給民眾承擔了。

這是多麼振聾發聵的句子。儘管老胡表達的是建立良好有效的公共防控體系和儘快遏制疫情的美好願望,但是,人們可能會有其他的理解。

別聽胡錫進疫情防控“甩鍋”論,吃勁時期,仍不可掉以輕心

“被誤解是所有表達者的宿命。”大家會怎樣解碼老胡的文章,老胡自己是不得而知的。老胡此文,出發點是好的,但有可能把大家帶偏。也許有人會覺得這次疫情不是天災,更是人禍,會把憋屈和擔心一股腦歸咎給防控體系;也許有人會覺得我們沒有必要老呆在家裡,該去那就去那,防控疫情不能給我們承擔。

第一種批評防控體系的觀點倒也無妨,有批評就會有改進。但是,第二種觀點,防控疫情我們不能承擔太多責任,我們要走出家門的觀點就十分危險。

別聽胡錫進疫情防控“甩鍋”論,吃勁時期,仍不可掉以輕心

正如老胡所言城市管理者不可以把責任過多地轉移給民眾,同樣,民眾也不能把防控的責任全甩鍋給他們,疫情防控離開誰都不行,我們可以指出存在的問題,但絕不能袖手旁觀。

現在的疫情依舊嚴峻,大量的人員返城復工會陡增防控的難度。所以,請大家不要掉以輕心,不要全把責任甩鍋給政府,別聽老胡的,還是要“儘量不出門”,待到疫情結束後,再想去哪去哪。

老胡的話也不是每次都對,別照單全收,讓一些隨風飄逝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