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怎么理解“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

红短锈


这句话是最大的错误,首先人类社会,什么是真理,理论是由胜利者强者说去在这个间断书写的。


大兄弟17


中国人自古就是爱讲理的。理,礼也;或者说,礼,理也。原句应该是,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我奶奶以前跟我说三个人把理抬不走,不管去哪里有理都可以走遍天下!无理真的是寸步难行。奶奶说有一次他们大队开会,有个领导在上面有个问题说的不太对,但是那边支持的人很多,我奶奶直接反驳,按照道理说话,最后还是我奶奶赢了!

在家庭里面,不管你作为父母和子女的角色也要讲道理,如果你不讲道理,你家里人父母子女亲戚都不会喜欢你,都不会怎么理你,如果你不讲道理甚至你自己的小孩也会模仿你,你的小孩可能以后也不会讲道理。

在学校里面,作为学生的角色,我们也要讲道理,跟学校的同学讲道理,特别是一个宿舍的,如果在宿舍都不讲道理,可能宿舍的人都不会喜欢你,同学看见你就反感,你的朋友会越来越少甚至没有朋友,人也会越来越孤僻。

在公司里面,作为同事的角色,我们也要讲道理,如果不讲道理,可能会受到同事的排挤,想找人帮忙或者出了什么问题同事都不会帮你,工作也可能得不到什么提升,还有领导也不会喜欢不讲道理的人。

在组织里面:作为领导者,我们也要讲道理,没有道理不成方圆,如果不讲道理,组织看起来毫无规则,这样的组织也没什么意义。

综上所述,没有理的人,不管去哪里,都是行不通的,反之讲道理的人去哪里别人都会尊敬!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我们要争做一个有理的中国人!


觉智师兄


我们现在听到最多的就是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其实把它改成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更为恰当。

礼是什么?礼就是礼仪礼貌。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相互尊重,约定俗成的,是大家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礼仪是对人对己在仪表仪态,言谈举止等方面的体现。

我国是礼邦之国,礼仪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古至今“礼”都是不可缺少的,往小的方面说“礼”就是礼物,礼尚往来是人们社会中的物质生活,送礼变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就有了“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对于物质上的“礼”,我更多提倡的优良传统的“礼”,而非拿钱办事礼尚往来的社会腐败现象的“礼”。

“礼”应该从更深层次去理解,而不应该从表面(物质)去理解。大家都知道我国是礼仪之邦,礼仪、礼节、礼貌、言行举止等等 都体现在一个人的自身素质上。自古以来从孟子老子孔子开始就提倡做人要有理礼,《周礼》、《仪礼》、《礼记》都在阐述做人要有“礼”。我们的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有“礼”来维系。礼仪礼貌是一种道德,是在人际交往中对别人的尊重。试问一下,如果别人对自己不礼貌不尊重,心里是什么感觉,你又会表现出怎样的行为来?如果别人对自己尊重礼貌有加,你自己心里又是怎样的感觉?我们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会影响着周围的人和事。见了面问声好,得到别人的帮助,说声谢谢,这是最基本的礼貌表现。俗话都说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这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关系,就好像一把天平一样,我们要维持它平衡,就不能一边多一边少。人与人之间有了尊重才能和平相处。在我们的社会交往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提高自身的素养。只有得到别人的尊重,才会得到别人的认可。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就是这个意思,礼多人不怪。平时所说的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也包含在里面,也是“礼”的一种表现。

怎样才能走遍天下?就在于一个礼字。人都是有感情的,大家都知道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是吧?所以人与人之间是相互尊重的,在我们的人际关系中,要懂得相互理解,相互包容,要懂得感恩。无限的索取而不付出是得不到别人尊重的,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又怎么在社会上立足?付出你的真心,回报给你的也是真心。付出你的狼心,回报给你的也是狼心。“礼”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一种表现。“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就是对送礼最好的解释,是一种思想道德感情的表现。

“礼”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社会发展所不可缺少的。







中影


有礼行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礼仪是中国深远的道德文化,生活中,工作中,等等,离不开礼仪,如去一个地方,但中途迷路了,刚好路边有个阿伯,可以去问路,但要懂得尊重阿伯,而不是你坐在马上,汽车内,然后大声喊:老头,老头过来,某镇往那走,老头当然会帮你随便一指,让你吃尽苦头,因为不懂礼仪,不懂礼貌,不尊重人,阿伯明知道往东,他就偏偏指西,让你来回跑。如果你懂礼貌,下马,下车后很礼貌叫声阿伯,说不定会叫人带你走,当然了礼貌很重要,没有礼貌别说寸步难行,有时让你倒回走。




中国揭阳梦


上课啦!今天讲“礼”和“理”不同之处,再讲讲“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和“有理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不同之处。

礼。礼的含义:1、礼敬,礼是一中恭敬心,礼敬是礼的内核。2、礼制,礼是一种制度,礼制是尊卑长幼的社会秩序。3、礼仪,礼是一种行为,是对礼制的运用。4、礼度,是一种分寸是对礼制运用过程中的一种分寸尺度的把握,是对礼制礼仪的一种限定,一种规范。

从以上四点对礼的含义进行了解读:一、礼敬,礼是一中恭敬心,礼敬是礼的内核。礼,尊敬或不妨碍别人。二、礼制,礼是一种制度,礼制是尊卑长幼的社会秩序。人要有等级、敬畏之心,制度是国家、社会稳定的根本。三、礼仪,礼是一种行为,是对礼制的运用。四、礼度,是一种分寸是对礼制运用过程中的一种分寸尺度的把握,是对礼制礼仪的一种限定,一种规范。

我们中国人常说的礼,其实可以分为大礼和小礼。所谓大礼,指的是国家制度、道德法规、社会秩序这些上层建筑;所谓小礼,则是指个人规范、行为举止、各种典仪。

总之,礼是外在的表现。

理。理是什么?《说文解字》中说:“理,治玉也。”就是指玉石加工。玉石加工有个原则,必须顺着玉石的纹路加工,而这个纹路就被称为“理”。如果你顺着它,它就能加工成你想要的东西,如果你非要逆着它,那它基本上就只能“报销”了,那就成了“玉碎”。《礼记.曲礼下》中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这回知道古人为什么喜欢佩玉了吧,就是因为玉有“理”。这与炫富无关,而是“君子”将玉的“理”视为玉的“德”。“以玉象德”,这代表了君子的品行。

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逻辑规律,就是都有“理”。因为是物的,所以就叫“物理”。而人也一样,人也有自己的“理”,就是做人的规矩和道理,这就叫“人理”。一个讲理的人,肯定是个有礼的人,反之,一个人若不讲道理,自然就被视为“无理”。

现在讲一讲礼与理,礼和理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主流,是我们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知识分子安身立命的理念,影响非常之大。。

礼是外部对你言行的制约和限定,在这种制约和规范中,包含了很多礼的思想,形成了一种礼教,对人起到了教化的作用,从而能够使人产生君子意识。不是只求做良民,而是要做君子。理,是一种精神的自我肯定,特别讲究“内在”的功夫,向内去观察自己,即化而不制。它只是教化,没有一些刑罚的手段来制约和规定。礼的功效是巩固社会秩序;理使人的精神得到了升华。这是我们对礼与理的大致划分。

礼是由外到内的,是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重复你的行为,逐渐形成一种习惯,用习惯来逐渐改变你的人格。礼,第一步是从外开始的,是由外部慢慢渗入到人精神心灵内部的,这有一个非常漫长的的演变。

经过两千多年的礼与理的传统,对我们的民族性来说,它们产生了一些深层次的影响。尤其是礼,让我们知道应当怎么做,而不是让我们必须怎么做。我们不能认为礼与理和现实社会没有什么关系,它对我们整个民族性的深层次心理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礼与理建立的是中国传统式的美德,但是我们缺乏的是一种公共道德,中国是把私德夸大作为公德,这是咱们中国化的。我们中国传统只是把自己私人道德无限扩大,当成一种公德。当然这也很好,但是这个路走起来相当漫长,我们应当有一个公共道德的标准。

可见,礼指的是外部的,也就是外在的,是一种外在的。理指的内在的,是一种内在的美。

由此可见,“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远不如“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意境更高,更能说服人,

下课啦!交作业!


王松林


我国礼仪文化源远流长,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自古以来的“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之古训在社会盛传不息。是国人理解掌握并付诸于社会人际交往活动中的客观要求与处世常态。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礼”的认知与理解是有所变化的。古代对”礼”的理解解读是,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具体有“五礼”之说,即: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而现代人认知与理解”礼”的内容主要有行礼仪式、礼节及仪式、风俗规定的仪式、行为规范、交往程序、礼宾次序、道德规范等等。礼仪作为一种文化,是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素质的重要体现,也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对他人(集团或个体)表达友谊和好感的必要形式。时下,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礼仪的社会功能和作用,而增强文化自信,呼唤礼仪回归与复兴,进一步展现社会文明,提升国际形象,已成为现代人的共识。礼仪可以使一个人变的有修养、有素质、有道德,更好地塑造形象,从而融合人际关系,支撑事业成功,美化人生环境,利于和谐文明。一个懂礼貌和礼节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让人或赞许、或接纳、或尊敬; 反之,则令人或排斥、或厌恶、或鄙视。一个人即便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如弃礼于不顾,不尊重不善待他人,将是独木行舟,孤雁哀鸣,更难以合众济事。

笔者认为,心灵的热诚是你给他人的鲜花,礼仪的展示是你给他人的甘露。此为结语。





文海墨韵


有你才幸福,与我共分享:

“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正是孟子所言:“非礼无行也”的拓展句。至于如何理解,要知晓“礼”的重要性,才能做到有礼者行天下。

礼,民俗传统,是每个人必须拥有并遵从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做事先知礼,识人也同样。好的礼节,是让人感觉到舒服的源泉,同时,也能得到别人的赞誉或回礼。无

者,别人不仅不喜欢你,而且对你还心存蔑视。于是出现了“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

为何“礼”如此重要呢?

礼,相对于人,是一种态度行为。

人与动物的区别主要体现出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其中语言表达能力的好坏,某些方面存在于心之主导。恰如孟子所言:“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这句话就含有“”在里面,有者,说出有礼貌的话,让别人享受到比布帛还要温暖;而不知“”者,说起话来总是尖酸刻薄,让别人心理上承受着伤害,比用长矛和利戟直接刺人还要严重。

所以,做人要有礼有短,不恶语伤人。

礼,相对于国家,是一种外交礼节。

所谓“弱国无外交”,也非绝对,虽然说国家强盛,很容易和别国友好相处,赢得外交主动权。但是弱国更重视外交,因为只有周边国家安宁或整个世界处于和平环境,该国才能稳步发展经济,从而走向富裕。

中国,历来是友谊之帮,对世界上的各个国家或地区,一律不分大小、强弱,都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实行“礼尚往来”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特别是改革开放年代,大国外交的礼节性尤其重要。可谓是“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

如何理解“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

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存”心。仁者爱人,有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之言,说明有礼者,人们会永远尊敬你。这样一来,你就好处世、好办事,到那都有人缘,可以是走天下,无阻挡。相反,若是无礼之人,则处处受限,办事也好不到那去,有可能办成,往往也是功倍事半,甚至于“竹篮打水一场空”。

有礼,到那不愁人不理,礼多人不怪,礼轻人意重。所以“有礼走遍天下”,是正人君子的选择,因为人接受、人通礼。

无礼之人,知礼的别人不光是看不起你,还想方设法躲避你。所以“无埋寸步难行”,是别人的不感冒,不把你当一回事,因而不接受、不附和。

一言以蔽之,“有礼走遍天下”,重在一个执念:礼侍天下,始终不渝。而“无礼寸步难行”,是不思己过,泱及鱼池。


杜象应


一句流传历史长久的话,非常正确,可以成为当代社会每个人的行为准则。

这句话的含义,大家都知道,在此不再多述。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怎样做到“有礼”或者说“有礼”包括哪些基本内容,且能确实溶于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条:

1、见到他人要微笑打招呼,或点头致意;

2、说话要和气、谦虚、文明,不带脏话;

3、公共场所不要喧哗,不乱扔杂物,不吸烟、不惹事生非等,遵守一切公共道德;

4、举止端庄,仪容整洁,衣着得体干净,个人卫生要讲究;

5、要尊重他人,不粗鲁、不暴躁、不污秽、不诋毁;

6、要知道谦让、退让、避让,如不拥挤、自觉排队、不抢座、不霸座等;

7、尊老爱幼,长幼有序,孝敬父母,善待亲朋;

8、尊重和维护公共场所,爱护公共财务;

9、不做损人利己之事,不做违法乱纪之事。

我们自己做到了“有礼”,就会受到他人以及社会的尊重,人生道路也会顺畅;我们大家每个人做到了“有礼”,我们的社会道德、文明、和谐就会前进一大步!





九思堂笔记


“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是说人们做事或与人交往要懂得礼节礼法,懂得规矩章法。人们约定俗成的礼法不能破坏。如尊老爱幼,尊敬别人,礼法先行,女士优先,与人为善,和为贵,孝先行等。譬如“谁经常问别人就不会走错路”。但问路礼先行。你骑着自行车要先下车再问好再问路,这是对别人的尊重,别人指出的路一定不会错。据说一个开着汽车的年轻人既不下车又不问好。一句“老头,去什么地方怎么走呀”,老头一指西边,“往西走不远就到了”,车行了十公里下车一问,行人说你走错了,往东走才能到达。真是见人不施礼多走几十里。“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

一般人们认为是另一句同音的俗语:“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这里的理是真理的理,手握真理行遍天下的意思。二者意思不同,行走的效果相似。





王西真


我国自古就有”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的古训。“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安”,一个人不学“礼”、不懂“礼”,缺少社会礼仪知识和规范意识,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身。以“讲礼貌、懂礼仪、知礼节”为内容的“三礼”教育和青少年的发展息息相关。

(1)一个人有了礼,懂得礼,依著这个道理做,他就能在天地之间,在人类社会,能够生存 发展,如果没有礼的话,就很困难,在人类社会到处碰鼻子,招来很多的障碍,就是不在人类社会上,就是在荒郊野外,原始森林里,如西洋人所写的《鲁滨逊漂流 记》在荒岛上,这也要讲究礼,


【笔者耐心码字,希望点个关注,谢谢】

(2)所 谓「礼」与佛家的戒律是一样的,要执持。佛家的戒律在家人当然马虎一点,出家的有定时的诵戒,为什麼要定时的诵戒呢?就是每诵一遍自己检讨自己任何事照著 这个戒律做到了没有,它有这个意思。我们学礼也是如此,礼在五经里(现在讲十三经)有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从国家到个人讲得很详细、非常 多。


(3)《史记》孔子世家里最後讲到「赞」,他曾经说他自己到山东曲阜孔庙参观,那个时候是汉朝,他还看到孔子一代一代传下的学生,还经常在孔庙里研习礼:「诸 生以时习礼其家。」这是司马迁在孔子世家赞里有这麼一句话。可见从孔子讲礼,一直到汉历代,以至於到清朝都是讲礼。我们今天也是这样,无论过去听过与否, 现在讲的不必多,一条就是一条,按照这样做我们在社会上做事情或做学问,都有很大的帮助。就是拿修道来讲,我们听老师这麼讲过啊!懂得礼,礼就是秩序。


(4)因此,礼无论是自然是人生,都是自自然然的,不是勉强的。不遵守礼,才是不合乎自然,破坏秩序。礼是合乎自然,讲礼是遵守礼,那合乎自然的本末秩序就是 合理,要瞭解这个大前题,所以《曲礼》上讲:「人有礼则生,无礼则亡。


【笔者耐心码字,希望点个关注,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