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侄文稿》的笔法,师从何贴?怎么样?

半坡居士赵武宁


对于颜真卿行书风格的渊源,历代书家、学者多从其继承“二王”传统,并具体师法张旭、褚遂良等唐代书家的事实进行梳理和探究。



但是,随着近现代敦煌遗书、高昌遗书的出土,结合中原地区当时遗存的书法碑帖,发现他在继承“二王”的同时,与当时的民间书风有着极深的渊源。

敦煌遗书中有一件《草书残纸》,其风格与颜真卿《刘中使帖》十分相近,这说明在中唐时,远离都城的敦煌地区,与颜氏风格类似的写经书风已经十分盛行,并非颜真卿一人独有,只是其他人默默无闻而已。


在敦煌遗书中,还有一付二《妙法莲华经》,这件写于公元691年的作品,具备明显的颜氏行书特征,但它至少比颜真卿行书早50年。

可见,与颜氏类似的书风在当时具有普遍性。

就《祭侄文稿》而言,与之风格类似的有出土于吐鲁番的《西周高昌县王渠堰堰头牒》、东晋王弼注释的《周易注》抄本,以及《开元十三年征物残牒》等。

其中,《周易注》抄本比《祭侄文稿》早数百年。

所以说,颜真卿的行书源于二王,但受民间书风影响极大。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的行书代表作之一,另外一个代表作是《争座位贴》,颜真卿的行书笔法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单一地就说是师法某一帖,这样理解太片面。

颜真卿行书笔法的最终形成,是受到了家学、张旭和民间书法的影响。

家学影响

颜真卿小的时候虽然父亲去世的早,但毕竟是在一个大世家中。颜真卿的五世祖就是著名的《颜氏家训》的作者颜之推,因此颜氏家族历代都注重学问,以儒雅著称。曾祖父颜师古是隋朝时期著名文学家和史学家,后来入唐之后成为唐太宗弘文馆的学士,也擅长书法。他的母亲和外祖父一家也以学问和书法名重一时。

《祭侄文稿》

颜家上祖多以草、隶、篆、籀为当代著称,因此我们从《祭侄文稿》中以及颜真卿其它的书迹当中可以看到相当多的篆籀笔法。

师从张旭

根据文献我们知道,颜真卿后来拜唐朝的狂草大家张旭为师,学习笔法,这一点在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中都有记载:

“予罢秩醴泉,特诣东洛,访金吾长史张公旭,请师笔法。”“吴郡张旭长史,虽姿性颜逸,超绝古今。而楷法精详,特为真正真卿早岁,尝接游居,屡蒙激昂,告以笔法。”

《张旭古诗四帖》

通过张旭的指点,颜真卿领悟了张旭的笔法,这主要就反应在颜氏的行草书上。从《祭侄文稿》、《争座位贴》中都可以看得出来,颜真卿的行草书的气韵与张旭十分接近。师从张旭可以说是奠定了颜真卿行草书圆劲、豪放的主调。

另外跟随张旭不仅仅是学到了笔法,更是学会了从自然现象中感悟书法的用笔,例如他提出的“锥画沙”、“屋漏痕”、“折钗股”等用笔之法。

从民间书法中汲取营养

颜真卿的祖辈因为多从事文书遗迹和文字整理的工作,因此有大量的机会接触到魏晋以来流落到民间的手书墨迹。因为长期的耳濡目染,这些手书墨迹自然也对颜真卿的自然书写产生了影响。

《楼兰残纸》

这一点我们从出土的楼兰残纸上,可以看到有些手书墨迹与颜真卿的行书非常接近。

从以上三点来看,颜真卿的代表作《祭侄文稿》的笔法绝不是简单地师从某一家或者某个字帖,而是在他的学习、工作、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行书笔法。


翰墨今香


《祭侄文稿》,颜真卿于公元785年创作,全称《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与颜真卿为世人所熟悉的一贯风格不同,这件作品通篇由行书写成。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苏轼的《寒食帖》并称天下三大行书。颜真卿早年受到书法名家张旭的指点,用笔力透纸背,宛如刀刻,这一点在他的楷书中可以感受很深。

🍵《祭侄文稿》①内容美。作品内容有血有肉,饱含真情。主要讲述颜氏一家面对强贼,奋勇杀敌,坚决抵抗,视死如归的忠义精神。与《颜氏家训》一贯倡导的“立身修养,忠义诚勇”思想一致。②结构美。书法章法讲究的是密不透风,疏可跑马,通篇《祭侄文稿》一改晋唐“结体茂密”的风格。整个作品的字势宽严相济、平正险齐,这与颜真卿一贯刚正不阿的为人处世风格相一致,可谓字如其人。③线条美。《祭侄文稿》线条遒劲,笔势舒和。这篇《祭侄文稿》虽然是行书写成,但是强劲的笔力还是很明显。④章法美。与王羲之的《兰亭序》字体瘦长秀俊的风格不同,《祭侄文稿》里面的字显得阔绰,丰满。整篇作品反复涂抹,丝毫不考虑作品的外观,这本来是书法作品的大忌,但是正是这种看似故意的涂抹,成就了作品的自然美,浑然天成。

🍵人文价值。《祭侄文稿》不仅是一件非常珍贵的书法作品,它更是我们祖先在个人危险面前,誓死也要保护国家利益的象征,更是我们民族的气节。《祭侄文稿》承载的不止是颜真卿举世叹服的书法造诣,更是一颗赤胆忠心,一个宁死不屈,一心为国的凛然气节。


安莲居士


颜真卿为琅琊后裔,家学渊博,秉承家教,初学书法以实用为重,法度为第一。

幼年时期得母族殷氏亲授,又学褚遂良书风,后又师承于张旭,又汲取“初唐四家”的风格特点,取其精华,形成独特风格,自成一家,后世称“颜体”,树立了唐楷的典范。

“颜体”一改初唐书风,结体方正,横轻竖重,雄浑庄严,与颜真卿崇高的人格相统一,是对书法的个性美完美结合的典型代表。

楷书作品主要有《多宝塔碑》《东方朔画赞》《颜勤礼碑》《麻姑仙坛记》等。然颜真卿的行书丝毫不逊于楷书的成就,其行书《祭侄文稿》《争座位贴》《刘中史帖》《告伯父贴》等都名于天下。

其中,《祭侄文稿》的名声最高,是颜真卿在极度悲愤中写下的。正如苏东坡所说“书法无意乃佳”,其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与王羲之的《兰亭序》相媲美,对后世书法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为祭奠就义于“安史之乱”的侄子颜季明所作。唐天宝年十四年(775年),安禄山谋反,颜真卿的堂兄颜杲卿担任常山郡(今河北正定)的太守,贼兵进逼,颜杲卿起兵讨伐叛军。叛军攻陷常山、城破,颜杲卿与其子颜季明被俘虏,并先后遇害。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颜真卿命泉名(季明的哥哥)前往常山寻访,却仅寻得颜杲卿的一足,颜季明头骨,携归安葬。乃由此作。时年颜真卿五十岁。

世人提及颜真卿的书法,多指的是其法度森严的楷书,其实,颜真卿的行书艺术的成就,远远在楷书之上。

有“天下第二行书”之称的《祭侄文稿》,读者看来震心动魄。

行书到了唐代,变成了表情达意的手段,颜真卿《祭侄文稿》是一个典型代表。

从主观上说,颜真卿的行书得益于向前人学习,在继承前人风格基础上,创造了一种新风格,推动了行书的变化与发展。

“唐尚法”概括了唐代的典型书风,在这一个崇尚法度的社会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却是依据个人的情绪随意挥洒,表情达意,是书法抒情化,也是唐代书法的革新。

之后,许多的书家不为法度所束缚,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体系。


书法功课


此书是一个人的草稿,不是让后人学的字帖,哪有学谁的一说。


阿肯之花


祭侄文稿笔法师从何帖,这个我还真不知道,颜真卿学王是真的,笔法更强调自然,结体与王羲之一样,有些更优于右军。章法技巧也不在右军之下。祭侄稿的情绪表达比兰亭更加强烈感人。又是真迹有些评论家将其列为第一行书也不为过。


丑书学


颜师从草书大家张旭。从他那得运笔之道。


zbz63


巜祭侄文稿》最大的特点运用“篆籀”笔法。这种方法其实就是金石味的点画形体和先秦的籀书结合而产生的。简单的说就是运用侧锋使转。这种笔法难度系数较高,我至今都不敢尝试去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