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与王朗对骂,王朗说的句句精辟字字在理,为何最后还会输?

清新小豹纹


王朗所言当然不无道理,但在诸葛亮这个心理学高手面前,没有讨得半点便宜,诸葛亮在与王朗的对吗过程中三段话都字字诛心:

第一段诛心之言:你世居东海之滨, 初举孝廉入仕,理当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 不容!

第二段诛心之言:住口!无耻老贼,岂不知天下之人,皆愿生啖你肉,安敢在此饶舌 !今幸天意不绝炎汉,昭烈皇帝于西川,继承大统,我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你既 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怎敢在我军面前妄称天数!皓首匹夫?苍髯老 贼?你即将命归九泉之下,届时有何面目去见汉朝二十四代先帝?!

第三段诛心之言:二臣贼子,你枉活七十有六,一生未立寸功,只会摇唇鼓舌!助曹 为虐!一条断脊之犬,还敢在我军阵前狺狺狂吠,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76岁的王朗一向以大儒自居,把名节看得比生命都重要的老儒生,听了如此诛心之语,不死才怪,别说一个76岁的老儒生,就算是反复无常、身经百战的吴三桂,面对南明永历帝的诛心三问,都要面如死灰、汗流浃背:

永历帝得知面前此人就是吴三桂,就连发三问“汝非汉人乎?汝非大明臣子乎,何甘为汉奸叛国负君若此?汝自问汝之良心安在?”吴三桂听了这诛心的三问,“缄口伏地若死人,左右扶之出,则色如死灰,汗浃背,”

所以说吵架最怕诛心之言😃😄,而诸葛亮恰恰是这方面的高手,王朗不知深浅,自己讨死而已。


阿君145807610


王朗:“我们平定了天下大乱”

诸葛亮:“你是汉贼!”

王朗:“我们励精图治,天下归心”

诸葛亮:“你是汉贼!”

王朗:“我们统一全国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诸葛亮:“你是汉贼!”

王朗:……

诸葛亮:“你不但活着的时候是汉贼,死了也是汉贼”

王朗:……

诸葛亮:“不但你是汉贼,你祖上三代都是汉贼”

王朗:我……

诸葛亮:“我什么我,我骂的就是你个汉贼”

王朗:你……

诸葛亮:“你什么你!你个汉贼,简直是汉朝的耻辱,民族的败类!”

和现在互喷基本一样,不管你说啥,反正我就问候你家人就完事了,骂人嘛,谁讲道理谁就输,谁脸皮厚谁就赢。王朗这样的,在祖安连一盘游戏都坚持不下来。





张家晓哥哥


仔细想来,这个问题的确有一定道理,有必要说道说道。

王朗在曹真面前夸下海口,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孔明来降。他对于诸葛亮是何许人肯定非常了解的,所以他更知道劝降诸葛亮绝非易事,故事先是做了充分准备的。


因为是劝降,不是骂街,那得讲道理,以理服人,因此王朗所使用的言辞也是非常讲究的。顺天者昌、逆天者亡,腐草之荧光、天空之皓月,累卵之危、倒悬之急,太祖武皇帝扫清六合、席卷八荒,可谓教科书级别的修辞,且从王朗这位不卑不亢的老司徒口中而出,自然是分量十足,咄咄逼人的。要是一位武将面对他这番言辞,就算不降多半也是无言以对了。最多来一句“废话少说,看刀!”

但他面对的是诸葛亮,在江东舌战群儒时,面对几十位江南大儒的冷嘲热讽都毫无惧色反唇相讥,倒弄得所有人哑口无言面面相觑。


诸葛亮听了他这番话后想的不是怎么答对,而是怎么反攻,怎么诛心。于是采取先礼后兵的方式,层层深入。先是在两军阵前分析了国家当前的形式,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群兽食禄,狼心狗行之徒汹汹当朝,奴颜婢膝之辈纷纷秉政等等,在两军中取得一定的受众基础,然后以王朗是汉朝老臣的身份作为切入口,将本该有的作为和现在同谋篡位的实际作为进行对比,一下把王朗推到了道德忠奸的风口浪尖。而且言辞非常犀利,把家底都给翻出来了,这是王朗不曾预料到的。

有了这些铺垫,后面就开始赤裸裸骂了,什么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枉活七十有六,狺狺狂吠的断脊之犬,潜身缩首苟图衣食等等。这更是出乎王朗意料的,没想自己老来竟被一代名臣如此谩骂,放谁身上都受不了。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导致王朗直接坠马而亡,那就是年龄。七十六岁,在古代那可是超高龄了。纵观整个三国,无论君王,还是文臣武将有几个超过七十六岁的?王朗到了那个年龄本身就是风烛残年,能骑在马上面对敌军已经很不错了,哪里还经得起如此的气火攻心。就是现代人到了七十多岁大都是一身的毛病,骨质疏松加三高,外带动脉硬化心脏病,就更别说那个时代医疗条件下的王司徒了。

诸葛亮也正是看到王朗年老体弱这一点才故意使用愤怒的神态和骂人的言辞来激怒他,致其死亡。试想如果诸葛亮面对的是年轻人,能这样轻易的被骂死吗?

欢迎批评指正!


十七阿哥


王朗跟诸葛亮不叫对骂。王朗是秀才,是过来讲道理的,诸葛亮用的是人身攻击大法,所以王朗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是单方面挨骂的一方。



我们先看下两人的对峙过程。

第一回合,王朗一开始称赞诸葛亮,然后问为什么要北伐魏国呢,诸葛亮回自己奉旨讨贼。王朗说风水轮流转云云,该是有德之人得之,诸葛亮回曹操是汉贼,不是有德之人。



自始至终诸葛亮都是把曹操放在了乱臣贼子的位置上。

第二回合,王朗拼命的夸赞曹操的功绩,诸葛亮直接开骂“粗鄙之言”,骂其身为汉臣不思报国,反而成为曹贼的帮凶,顺带把王朗也归到了汉贼。

反正任你王朗妙口生花,你就是乱臣贼子的身份,我们才是汉室的正统。



第三回合,王朗已经被骂的结结巴巴的,一句话还没说完,诸葛亮的嘴炮就开始了,先是无耻老贼,后是断脊之犬,最后一句“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直击王朗的心灵,王朗坠马而死。



王朗是文人,说出来的最狠的骂人的话也就是:诸葛村夫,这算什么骂人的话啊。

如果两人是辩论赛的话,那王朗可以甩诸葛亮几条街,但是诸葛亮根本不管你王朗说什么,我只管说我的,王朗死心眼,当然骂不过诸葛亮了。


历史伶俜者


新搜神记,上穷古书,下知科学。

必须要明白,人世间所有的道理都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上的。小编你认为王朗有道理,是因为你的道德基础与古人不一样。

打个简单的比方。象某个人说自己信奉佛教,但他吃饭时专门夹肉来吃,那你会相信他说的话吗?当然不会,因为照普通的知识,一个信佛的人是不应该吃肉的。但如果他是济公呢?那这道德标准就又产生变化,因为济公好酒肉。

更直白一些的表述是,没有一成不变的道德标准。但是同一个时代的人道德是相近的。

就比如封建社公,其最基础的道德“五常”,“仁义礼治信”。其中却没有“法治”和“文明”。在古代有很多法律现在看来都是不道德的。比如“连坐”,就是因某个亲戚的犯罪而被株连。前几天就有个例子,有人拟限制“老赖”子女的权利,引来网上一片反对声。因为现代文明更把人看成独立的个体。不会搞什么“株连九族”,而更深一层的关系,你可以发现,其实是世界观的不同。古人相信罪恶可以通过血脉遗传,现代人却并不持这看法。

当然反之亦然。现代人的很多习惯在古人看来也是不道德的。民国时期就有人提出过法案,禁止男女一起游泳,这引起了鲁迅先生的嘲笑。

那么,王朗与诸葛亮的骂战的至高点是什么呢?王朗反复强调,魏国是有道之国,魏君是有道之君,这样诸葛亮的进攻就不成其为理由,是无道不德的。这一理由现代人肯定能听进去,因为在现代人眼中,能力为重,魏国的建立稳定了北方局势,曹操就是个大英雄。但诸葛亮当然不这样认为。他抓住了王朗最致命的要害,那就是王朗本来就是汉朝的大臣,在汉朝灭亡的时候没有站出来贡献力量。而且相比之下,蜀国,不,应该叫“汉”,因为刘备打的旗号就是汉,本来就是在这情况下站了出来的,正好是王朗的反面。人们判断正误,很大基础是唯结果论。试想,如果诸葛亮真能够恢复汉室,那不是证明了他的正确?可是他没有。这又证明了王朗所说的“天命改易”。可是王朗本人不知道。虽然他用“天命改易”的道理来劝说诸葛亮,但对于曹魏是不是一定胜利,至少在小说中他是没底的,他只是基于贪生怕死的理念,认为曹魏必胜。但内心却充满了恐惧,就正如诸葛亮所说的:“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王朗已经老了,的确有这种担心。

更重要的是,王朗为什么敢来劝说诸葛亮呢?是因为自己有道德上的自信。但在诸葛亮的指责中,把他的道德的外皮剥得一干二净。意指他就是贪生怕死的无耻小人。这让其优越感荡然无存。以后如何面对同僚?

有时候你必须把小说人物与历史人物分开。因为历史人物比小说人物更复杂。最简单的例子,尽管在电视剧中着墨不多,历史上的曹操是个真正的屠城能手,但电视剧担心影响曹操的形象,把这些内容给删除了。小说给了诸葛亮重兴汉室很大的可能性,但电视剧上看不到这些内容。而且对古人的忠君观念,现代人也不太可能欣赏,这些都是要注意的。


二十一世纪新搜神记


老版《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王朗的唇枪舌战,可谓经久不衰,成为了极为经典的名场面。这场论战,以王朗不能承受诸葛亮的嘴炮攻击,坠马而亡为终结。但观看过这名场面的观众都会发现,实际上王朗的话非常有道理,无法反驳,但最终却输了,这很令人费解。后发制人的诸葛亮,到底是怎样“骂死”王朗的?

仔细观察会发现,王朗的话固然有道理,无法反驳,但诸葛亮却根本没有接他的话,没有丝毫反驳,而是避开王朗抛出的问题,而直接放出自己的观点。用兵法上的话来讲,这叫“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咱们都不防守,拉开对攻,看谁的火力更强。显然,诸葛亮更胜一筹。

王朗的切入点是“天下大势”,他认为,天数有变,皇位更迭是“天命”的表现,皇帝之位有德者居之。人应当顺天而为,遵从历史发展的规律,逆天之人必然没有好报。之后便是他的论据,新兴的曹魏政权为天下贡献极多,比如:

自桓帝、灵帝以来,黄巾猖獗,天下纷争,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我太祖武皇帝,扫清六合,席卷八荒,万姓倾心,四方仰德,此非以权势取之,实乃天命所归也!我世祖文皇帝,神文圣武,继承大统,应天合人,法尧禅舜,处中国以治万邦,这岂非天心人意乎?

曹操和曹丕父子,一个扫清寰宇,维护统一;一个礼贤下士,众望所归,而他们都是在收拾汉王朝的烂摊子,两相对比,高下立判。最终的结论是,个人应当顺势而为,只有如此才是正道,所以他劝诸葛亮:

你若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仍不失封侯之位,国安民乐,岂不美哉?

逻辑缜密,无懈可击。王朗不愧为当时的名士。但他忽略了一点,这种“顺应时代”的个人评价体系是有问题的,至少在当时是有问题的。古代中国讲究一个“忠君”,尤其是在东汉儒学蓬勃发展的时代。既然是“忠君”,则自己本身的君主无论出于何种境地之中,臣子都需要效忠他,而不是背叛他。“顺势而为”在当时,和“摇摆不定”很难区分,因此,这种论调很容易让人抓住把柄,直接被对方人身攻击。诸葛亮果然这么干了。

好,你王朗不是“顺应天命”吗?自己既然已经承认了,那诸葛亮便毫不留情,发动了致命的人身攻击,先说王朗地位显赫,德高望重,乃是汉朝的名士,接着话锋一转,开始了表演:

住口!无耻老贼,岂不知天下之人,皆愿生啖你肉,安敢在此饶舌!今幸天意不绝炎汉,昭烈皇帝于西川,继承大统,我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你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怎敢在我军面前妄称天数!皓首匹夫?苍髯老贼?你即将命归九泉之下,届时有何面目去见汉朝二十四代先帝?!

王司徒已经七十六岁,听到诸葛亮对他如此谩骂,气火攻心,已经快不行了,诸葛亮将剩勇追穷寇,补了致命一刀:

二臣贼子,你枉活七十有六,一生未立寸功,只会摇唇鼓舌!助曹为虐!一条断脊之犬,还敢在我军阵前狺狺狂吠,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王司徒闻言,一口鲜血喷出,跌于马下,当即身亡。

王司徒的失败之处在于,他真的想和诸葛亮讨论学术问题。他的天数有变论,诸葛亮根本无法反驳,因为他列举的都是事实。但两军交战,并不是看谁说得对,而是需要看谁讲得好,诸葛亮明知自己反驳不了,所以直接不反驳,而是将问题引到道德层面,直接对王朗本人进行攻击,达到了振奋己方士气的效果。


庭州行者


主要还是王朗的心理素质不行,其次是骂不过诸葛亮,有80%是被气死的。

王朗自认为能辩善辩,一开始就觉得骂死一个诸葛村夫有何难,所以王朗根本没有把诸葛亮放在眼里,以为此番骂战胜券在握。但出乎意料的是那诸葛村夫口才了得,第一个回合就被诸葛亮占了上风。

接着王朗想要扳回一局,起码也要让自己不是太丢面子,可是第二回合王朗又败了,这时候王朗可是心虚了,因为他可是知名的辩士啊,要是再败了那就糗大了,而且再骂不过,回去会被曹操看不起,以后也难以被使用了。

所以王朗是有顾及,而且王朗明显词穷,半天憋不出几个直至心窝的语句。反观诸葛亮,句句有理,而且还巴拉巴拉十连炸,狂轰滥炸之下王朗都被弄的晕头转向,刚要反驳又被诸葛亮骂回去了。

因为王朗是有知名度的人,在众多军士面前骂战输了,太丢人了,他会觉得无地自容,所以直接被气死了。

王朗输是注定的结果,因为在吵架的过程中,诸葛亮就像是个长舌妇,话多不说,还毒,管他有没有道理,先骂了再说。王朗呢,词穷,说话说不到点子上,不输才怪。


陆柏熺


王朗骂不过诸葛亮是必然的,虽然王朗说的并没有错。

王朗的观点总结就是以下几条

第一,大魏太强,蜀国太弱。两者相争蜀国必亡。

第二,天下大部分是魏武帝曹操定的,让四分五裂的大汉归为一统的是曹操不是刘备,所以现在诸葛亮干的这事是沽名钓誉,逆天而行。

第三,汉朝气数已尽,到了寿终正寝的时候了,没必要拿着天下苍生来强行续命。

王朗的观点总结就是这些,言简意赅,精确明了,而且让人无法反驳。

但是,重点来了。诸葛亮有没有反驳这三点呢?答案是当然没有,诸葛亮只在反驳一个问题——王朗,你不该说这话

如果是魏国新臣子来说这话,诸葛亮或许无法反驳,但是王朗说这话诸葛亮就有反驳的理由了。

诸葛亮只在反驳一点,王朗的身份。王朗原来是汉臣却背叛汉朝替篡汉的魏国说话,是不忠。王朗的祖上是汉臣,食汉禄,他却背叛汉朝,是不孝。至于率军阻挡诸葛亮的复汉大军那就更是不仁不义,所以王朗虽然说的没错,但是这话从他嘴里说出来反而让自己变成了一个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徒。

再简单一点,就好比抗日战争时期,如果一个日本军官来劝降,说日本很强,中国很弱。要求中国人停止抵抗,投降日本,我们可能会本着双方交战不斩来使的原则,让他回去。如果日本人换了一个汉奸来说同样的劝降语,我想不出意外那个汉奸应该是没法活着回去了。


写游戏同人的小阿


王朗的说辞可以归纳为四段话。

一、天数可变,既然汉朝能取代秦朝,难道我大魏就不能取代汉?

二、汉朝皇帝昏庸,而我朝皇帝贤明,皇位就该由我朝天子来坐。

三、蜀乃边陲小国,而大魏兵多将广,你打不过,何必白费功夫?

四、兵戎相见,只会使百姓遭殃,我劝你不如早早投降,既对百姓好,对你也好,我担保你投降后,封侯拜相。



这套说辞有道理吗?坦白说,有道理。

谁规定皇帝只能由刘氏来坐?

刘氏皇帝昏庸无能,曹操出来救场,凭什么他这种贤者就不能取代刘氏?

并且魏强蜀弱,是事实。挑起战争会使百姓遭殃,也是事实。

这套说辞对于老百姓,很有说服力!所以王朗的话很有道理。

但是这种有道理话从王朗口中说出,总感觉很别扭,貌似在哪里听过。

你想想,是不是这个画面?



王朗是何许人?用演义中的话说“汉朝大老元臣,初举孝廉入仕”——王朗能爬到魏国司徒之位,是因为他在汉朝做过官。汉室并未亏待过他。而他一个食汉帝之禄,却不为汉室分忧的人咒骂汉室不仁,扬言汉室该灭亡这种话,岂不是很滑稽搞笑吗?

就好比汪精卫投敌,跑到前线宣讲,说你们不愿意建设大东亚共荣圈的中国军队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不管他说得对不对,只要这话从他嘴里说出来,有道理就没道理了。只要指明了汪精卫狗汉奸的身份,自然而然的可以激起己方同仇敌忾之气。

诸葛亮反击王朗也是一样。他根本就不跟王朗正面辩论,而是直接骂王朗是汉贼!不管王朗说什么,他就是一口咬定——你王朗是汉贼,你王朗是汉贼,你王朗是汉贼。


面对诸葛亮一连串的人身攻击,王朗完全无还手之力。

他既不能赖账——因为他背汉降曹是事实;

他也不能反驳——因为作为叛徒,确实没什么好神气的。如果他为叛徒行为辩解,那岂不是说哪天大魏不行了,也可以背叛大魏?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王朗自然就输了。他能做的事,就只能是骂诸葛亮是村夫。也用人身攻击喷诸葛亮。

但诸葛亮根本不给王朗还口的机会,揪着王朗的软肋继续人身攻击——你这种汉贼也敢说话?你这种汉贼就该闭嘴!你这种汉贼怎么不去死啊?!


这种时候下,如果王朗脸皮够厚,也就是他打心眼里认同自己的观点,无所谓别人骂他是汉贼,任凭诸葛亮羞辱,他还是会输,不过不至于气死。但是王朗对自己理论体系信仰不够坚定。嘴上说一套,可内心里却还是买诸葛亮说的那一套的账。

结果他经受不住折磨,内心纠结无比,最后暴毙而死。(应该是脑溢血之类的急症)

如果在阵前跟诸葛亮对喷的是曹操(宁负天下人),是吕布(三姓家奴),诸葛亮也不会赢得那么轻松。因为曹操和吕布本来就不要脸。他们嘴上说不要,心里也确实是真不在乎。


Mer86


这个情节出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姜伯约归降孔明 武乡侯骂死王朗》,老版《三国演义》电视剧神还原了这一幕,甚至唐国强老师的那一句“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现在都成了经典表情包。

原文很长,近一千来字:



不难看出,王朗是在和诸葛亮讲道理,他的意思是:

王朝更迭乃是天理循环,强大的曹魏政权替换羸弱的大汉政权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是伟光正的。而诸葛亮和曹魏作对的行为不但是不识时务的表现,而且,从实力上来讲也无异于螳臂当车,自不量力。

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能,未出茅庐就三分天下,当然明白当时的局势,从实力上来讲,蜀汉和曹魏比起来确实太弱鸡,他是在明知道不可为而为之,曹魏统一中国已经是大势所趋。但根本不和王朗辩论这个,而是在伦理道德上做文章。他首先明确汉室正统的特性,曹魏是篡权。然后抓住王朗本来乃是汉朝的孝廉,是拿着大汉朝廷的俸禄过上幸福生活的,现在却反过头来帮助曹魏,不就是逆臣贼子吗?是可耻的。在道德上抨击王朗,这是他的软肋。最后一句太狠了,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根本不给王朗辩解的余地。王朗无可辩驳,就像蛇被打中七寸一样,一命呜呼。



郭德纲老师有个段子是这样说的:你跟他说艺术吧,他跟你讲道德,你跟他讲道德,他跟你谈品味,你跟他谈品味他跟你说文化,你跟他说文化他跟你说孔子,你跟他说孔子他跟你说老子,你跟他说老子他跟你装孙子。

说实话,诸葛武侯和王朗的这次骂战就有这种嫌疑,王朗在和他讲道理,而诸葛亮和他谈论伦理道德,用道德大棒击垮了王朗。

如果王朗没有被骂死,接下来他按照这个节奏那可以这样发问了,蜀汉政权的血统就那么正宗吗?在伦理道德上就那么纯洁无暇,无懈可击吗?肯定也不是吧。益州怎么得来的,难道你们心里没个b数吗?而且说到根上,刘备是不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还两说着呢!

可能诸葛亮面对这些问题也不太好做回答。

但王朗是个直男,又托大,直接犯脑梗死翘翘了,又成就了诸葛武侯的一段佳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