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臨終之前,為何將兵權交給李嚴,而不交給諸葛亮?

尚宮女史


劉備這個人最大的優點就是知人善任,比如他很瞭解諸葛亮這個人善於戰略規劃和行政管理,但在變化多端的戰場上缺少應變能力。

所以在漢中之戰中劉備讓諸葛亮坐鎮成都,卻讓法正在自己身邊出謀劃策。

漢中之戰劉備在和曹操的對抗中取得大勝,奪取了漢中這個戰略制高點,為接下來向關中北伐創造了條件,而成都在諸葛亮的管理下也走上正軌,成為穩固的大後方,不得不說劉備在用人上還是非常棒的!

(劉備影視形象)

劉備臨終之前,為何將兵權交給李嚴,而不交給諸葛亮?

首先,劉備臨終之前將兵權交給李嚴,而不交給諸葛亮,是劉備在用人方面又一個極為經典的案例。

諸葛亮這個人一直想當三國時期的管仲,知人善任的劉備很清楚,劉禪的性格和齊桓公很像,是典型的甩手掌櫃,如果諸葛亮真有管仲的能力,還真會讓蜀國做大,甚至統一天下!

劉備也深知諸葛亮雖然在治理軍隊,治理國家這方面是有本事的,但在作戰謀略方面確實很一般。

《三國志》中這樣評價諸葛亮:"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才,優於將略"


劉備之所以將兵權交給李嚴,而沒有交給諸葛亮,就是這個原因。

劉備看人的眼光還是很準的,就軍事才能這方面來看,李嚴確實要勝過諸葛亮。

李嚴字方正,是蜀漢重要的將領,他辦事幹練利落,年輕的時候就以才幹出名了,在很多地方任職都深受器重。

(李嚴影視形象)

在劉備伐蜀期間,李嚴帶著自己的部隊投降了劉備,後來不管在什麼位置,李嚴都是最出色的一位,因此深受劉備的喜愛。

在軍事上,他曾兩次平定叛亂。公元217年,新道縣被高定率軍圍攻,李嚴前往解救並大勝高定。更值得稱讚的是公元218年,劉備和曹操準備在漢中開戰,馬秦、高勝召集了數萬人的隊伍準備起兵對付劉備,情況十分危急,如果不能將馬秦、高勝打敗,漢中之戰劉備就不能集中全力與曹操作戰,不光打不下漢中,搞不好還得被曹操打進蜀地來。

就在這個緊急時刻,李嚴帶領自己的5000多士兵前去鎮壓,面對幾倍於自己的敵人,李嚴不僅將馬秦、高勝軍隊擊潰,平定了這次大動亂,還斬殺了馬秦、高勝等人,為劉備解除了後顧之憂。

從這可以看出李嚴的軍事才能是很傑出的,以少勝多,在關鍵時刻能首當其衝,絕對是位將才。


所以,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春,劉備在永安病危之際,將諸葛亮和李嚴召回來託付後事。

劉備任命諸葛亮為丞相,並對諸葛亮說:"你很有才華,一定能完成統一國家的大業,如果劉禪可以輔佐,你就輔佐他,如果他實在是扶不起來,你就取而代之"。然後,任命李嚴為中都護,統管內外軍事,將兵權交給了他。

(劉備託孤)

可惜,劉備並不能左右自己身後之事,到最後,諸葛亮還是把持了軍政大權。

但在戰場上,諸葛亮確實沒有指揮的才能,他參與的戰役大部分都以失敗告終。

比如,公元228年的1月,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由於過於相信直覺,認為馬稷可擔重任,不聽劉備的遺言,結果後來失街亭而退兵;

公元228年的12月,第二次出祁山,攻打陳倉,打了20餘日,卻因糧食不足而退兵;

公元231年2月,諸葛亮再次率軍出祁山,也因打著打著斷糧了收兵。

可見,軍事指揮方面確實是諸葛亮的短板。

(諸葛亮經典影視形象)

除了以上原因,還有一個原因不能忽視,那就是後主劉禪的無能,讓劉備不得不在臨終前為他的兒子謀劃。

當時的諸葛亮已經是丞相,權利很大了,如果再將兵權交給他,必然會出現一人專政的局面,自己打下的江山搞不好做了別人的嫁衣。

所以將兵權交給李嚴,靠著相互制約的關係來維持著阿斗的皇位,劉備也算是用心良苦啊。


歷史風暴


劉備在永安託孤的時候,有兩個託孤大臣,一個是諸葛亮,一個是李嚴。劉備把政務交給諸葛亮,讓他輔佐劉禪;卻把軍隊交給李嚴,讓他擔任中都護,統管內外軍事。

劉備的這個決定,在後世看來,是一個非常奇怪的決定。尤其從李嚴後期的表現來看,感覺劉備基本上是所託非人。劉備是那麼聰明睿智的一個人,他為什麼竟有這樣的昏招呢?

我們先來看李嚴被託孤後的表現。

(李嚴雕塑)

一是建興四年(226年),諸葛亮在漢中,準備北伐,想把李嚴調到漢中來,讓他鎮守漢中,自己放心前往北伐。但是李嚴百般推脫,還是隻想呆在原地(江州),並且還讓諸葛亮把當地五個郡劃出來組成巴州,讓他擔任巴州刺史。以至於這件事,連當時的尚書令陳震都說他“腹中有鱗甲”。

二是建興八年(230年),曹魏三路大軍進攻漢川,諸葛亮再次調李嚴去漢中防守,他還是不願意去,還假裝說司馬懿在誘降他,他走了的話,江州一帶會丟掉。於是諸葛亮讓他兒子負責江州防務,又升他為驃騎將軍,這樣李嚴才去了漢中。

三是建興九年(231年),諸葛亮出兵祁山,讓李嚴負責糧草押運。因為道路泥濘李嚴押運困難,怕遲了受軍法處置,便讓諸葛亮退兵。但諸葛亮退兵後,他卻又對劉禪說,糧草很多呀,諸葛亮為啥要退兵呢?諸葛亮把李嚴讓他退兵的信給劉禪看,於是謊言不攻自破。諸葛亮趁機彈劾李嚴,劉禪把李嚴廢為庶人,流放到梓潼郡。

大家看看李嚴的這個表現,他哪裡是值得劉備那樣高度信任的人呢?劉備當時為什麼會做出這樣奇怪的決定呢?

或者說,劉備這樣做,是昏招,還是另有玄機呢?

我個人覺得,劉備當時之所以這樣做,還是因為他在託孤的時候,不完全相信諸葛亮,想找一個人來制衡諸葛亮的表現。(從劉備在託孤的時候,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就可以看出,劉備實在對諸葛亮還是不放心。還有,劉備託孤時還專門對諸葛亮說,讓他不可大用馬謖,也是擔心諸葛亮會做大的表現。)

李嚴為什麼會成為劉備選擇的作為制衡諸葛亮的重要力量呢?我覺得劉備是看重這幾點。

第一,李嚴對劉備很忠誠。李嚴本來是劉璋的人,當是劉璋派李嚴去抵禦劉備,可是李嚴卻率部投奔了劉備,自此死心塌地跟隨劉備。劉備要選一個忠誠的人來輔佐劉禪,在關羽張飛包括法正都先後去世的情況下,李嚴是第一選擇。

(劉備劇照)

第二,李嚴的能力很強。李嚴原先在劉璋手下的時候,就以才幹出名,擔任成都令。後來劉備入駐成都後,讓他和諸葛亮、法正、劉巴、伊籍一起制定安定蜀地的法律文本《蜀科》,後來劉備在漢中的時候,地方上兩次造反,李嚴不待劉備下命令,就帶著很少的人馬平定了動亂。可以說,李嚴無論在政治上還是軍事上,都被證明是一個能人。讓這樣一個人來分諸葛亮的權,劉備覺得比較恰當。

其三,李嚴有獨斷專行的性格。主要表現在他擔任犍為太守的時候,曾表現出獨斷專行的一面,比如郡功曹楊洪、牙門將王衝都曾與他發生矛盾,最後被他攆走。

有人可能會說,李嚴既然獨斷專行,那就是很糟糕的品格,劉備怎麼會看重他這一點呢?其實不然。獨斷專行的人,正好是抑制權臣的一個有效力量,因為他不會被別人左右,不害怕權臣。假設今後諸葛亮要做權臣,欺凌劉禪,那麼李嚴將是一股對抗諸葛亮的重要力量。

有人又會說,如果諸葛亮不做權臣,那麼,李嚴不就是一個阻礙分裂力量嗎?

這一點,劉備也是有充分考慮的。

一者,劉備當時最擔心的是諸葛亮成為曹操那樣的權臣的問題,所以他必須要那樣做。

二者,如果諸葛亮不是權臣,李嚴也不會反到哪兒去。憑諸葛亮的度量和能力,他能夠輕鬆化解這個矛盾。(諸葛亮是證明過這一點的,當年法正就曾經獨斷專行,別人要諸葛亮處置法正,但是諸葛亮沒有,而是很好地包容了法正。劉備在夷陵之戰中敗了,諸葛亮還痛哭,說若是法正在,劉備斷不會敗。諸葛亮這哭,是哭給劉備看的啊)

<strong>(諸葛亮劇照)

最後的實踐證明,劉備的考慮是非常周詳的。諸葛亮鞠躬盡瘁,堅持北伐,沒有成為曹操那樣的權臣。李嚴雖然確實成為一股阻礙的力量,但是諸葛亮很好地包容了他,最後萬不得已,才彈劾他。而且據史料記載,諸葛亮去世的時候,李嚴還痛哭不已,覺得從此沒有人再會用他了,最後激憤而死。


張生全精彩歷史


這是一個誤會。


“統內外軍事”,並不意味著掌握兵權

三年,先主疾病,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三國志.李嚴傳》

許多朋友就因為這句話,認為劉備臨終前將軍權交給了李嚴。

好吧,我們先看看什麼叫“統”軍事。

所謂“統”,只是執行一些日常管理工作,許多權力都沒有(第二節會探討)。

官渡之戰前,袁紹以審配、逢紀“統軍事”。

眾數十萬,以審配、逢紀統軍事,以田豐、荀湛、許攸為謀主,顏良、文丑為將率。——《三國志》。

顯然,官渡之戰前,審配、逢紀“統”軍事,並不意味著他們掌握了南下大軍的兵權。

無論是田豐、許攸,還是顏良、文丑,都不從屬於審配、逢紀。

所以,所謂的“統”軍事,應當主要是指軍隊的日常管理,而不涉及敏感、核心部分。

李嚴統內外軍事,應當指的也是不涉及敏感部分的日常管理。

敏感環節:劉備將兵權還是給了諸葛亮

兵權,至少意味著以下幾個方面:

1、發兵權。

發兵權,也就是軍隊去打誰的權力。

蜀承漢制。東漢時,即使是最高軍事行政長官的太尉,也是沒有發兵權的。

軍隊去打誰,什麼時候出兵,都是由朝廷決定。

所謂朝廷。自然就是後主“以父事之”的諸葛亮了。

2、將校任免權。

要掌握兵權,你下面的將校總是要“自己人”才行吧。如果上下都是朝廷的人,那職位再高,也是打工的呀。

任免權在朝廷,由護軍負責執行。

李嚴是中都護,名義上是可以對“內”軍可以執行任免,對於外軍,則沒有相關權力。(劉備死後,蜀漢天子在成都,留鎮永安的李嚴實際上也管不著)

任免權在朝廷。具體地說,在後主“以父事之”的諸葛亮手裡。

3、軍事執法權。

要掌握兵權,自然是要掌握軍中的生殺大權。

這種軍法權,來自於天子授予的節和節鉞。

劉備時期,關羽“假節鉞”、張飛、馬超、諸葛亮“假節”。

李嚴,直到劉禪繼位後,才獲得“假節”。

也就是說:劉備沒有授予李嚴執行軍法的權力。

即便到了劉禪時期,獲得“假節”的李嚴,也只能處決違反軍紀的“無官位之人”。

至於中高級人員的軍事執法權,還在朝廷手裡。也就是:還在諸葛亮手裡。

換而言之,所謂兵權,當然是在諸葛亮那裡!


劉備安排的本意

1、利於緩解中央與地方的矛盾;

此前,蜀漢的權力體系相對平衡。

可是,很短的時間內:關羽、張飛、馬超、法正、黃權相繼去世(或離開)。

此時,蜀漢政權結構出現了一個隱患:權力中樞,荊州派佔據明顯優勢;地方上,東州、益州派依然影響極大。

這種不平衡,對蜀漢的集權帶來了極大的隱患。(李嚴之前任犍為太守,犍為是蜀漢州郡兵最多的地方)

因此,從夷陵之戰敗歸後,劉備提拔李嚴,從犍為太守,迅速提拔到了權力中樞。

劉備希望藉此加強中央與地方豪強的溝通。

2、平穩過渡的臨時舉措。

彼時,吳蜀尚未言和,雙方仍然處於對峙狀態。

永安作為對吳前線,當然要安排一個人來主持。

李嚴之前表現出了相當不俗的軍事能力。諸葛亮後來曾把李嚴與陸遜相提並論。

因此,以李嚴統籌內外軍事,留永安,主持對吳防禦。

3、加強蜀漢集團的軍事指導能力。

此前,諸葛亮的才幹主要表現在行政、經濟上,在軍事上,表現不多。

而李嚴,已經表現出了不錯的軍事才能。如果大家合作得更好一些,李嚴未必不能給與諸葛亮足夠的幫助。


總的來說,劉備託孤時,並沒有把兵權交給李嚴。

蜀漢本就是最弱的一方,他根本沒條件為了平衡而製造內鬥。

一方面,“火箭提拔”的李嚴在名望、功績上與諸葛亮相去甚遠,難以對諸葛亮的首輔地位構成威脅;另一方面,李嚴既有軍政才能,又能作為東州、益州本地勢力的代表安撫人心。

這本可能是一個主次分明、有效合作的託孤組合。

可惜···最終劉備的苦心沒有實現。

朋友,不知您怎麼看呢?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222年,夷陵之戰中,劉備被東吳打得大敗,撤退到現在四川奉節。經此一戰,劉備不想再東征東吳了。

劉備放心不下,臨終託孤

223年2月,劉備病情嚴重,估計自己在世時間不長了,就把諸葛亮召到奉節。

劉備立下遺詔,委託諸葛亮與李嚴共同輔助少主劉禪。

劉備任命李嚴為中都護,全權負責軍事管理,留在奉節駐守。

把兵權交給李嚴,而不交給諸葛亮,劉備是根據自己的判斷和目標、以及用人標準來確定的。

第一、少主劉禪身邊需要諸葛亮這樣的賢相

劉備託孤的時候,少主劉禪16歲。

知子者莫若父。劉備對自己兒子很不放心,不知道他以後有沒有能力管理蜀漢。所以,劉備希望遴選一位既忠心保主、又有能力治理國家的賢良大臣,來輔助少主劉禪。

否則,劉禪皇位是無法保住的。

按照這樣的標準,在當時的蜀漢,確實只有諸葛亮了。就是選定諸葛亮,劉備也還是想從心理上確認諸葛亮的赤膽忠心,想從言語上聽到諸葛亮的錚錚誓言。

劉備對諸葛亮說:你有定國安邦的才能,可以成就偉大的事業。如果我兒子劉禪值得輔助,你就輔助他;如果他不是那塊料,你就取代他吧。

劉備口頭上這樣說,其實內心裡的想法,誰都可以想象得到的。

諸葛亮流著眼淚說:我一定當好輔助君主的大臣,勤勤懇懇,竭盡心力,到死為止。

劉備還是想再次鞏固強化諸葛亮的丞相輔政心理,而不會篡權奪位。劉備把兒子叫到床前,命令他認諸葛亮為相父。

劉備從情感上、心理上確定了諸葛亮不能、不會排斥劉禪。

劉備就是要諸葛亮全心全意輔助劉禪,而不要分散精力去管理軍事。所以,另外指定一位大臣——李嚴統領軍事。

第二、李嚴是劉備心中合適的軍事帥才

此時的蜀漢,很多大將老的老、死的死,可用的已經不是很多。

劉備認為,諸葛亮適合輔助君主、進行政治管理;而李嚴更適合管理軍隊、以及領兵打仗。

李嚴年輕時,就以能幹而聲名遠播。劉備早就聽說了。

213年,李嚴率領所屬部隊向劉備投降,受到劉備重用。李嚴軍事才能也得到充分發揮,兩次成功平定匪徒叛亂。

218年,江湖大盜馬秦、高勝網羅了近10萬人,發動叛亂,並佔領了資中縣。

劉備當時在漢中,與曹操打仗,沒有軍隊可以調配用來平定叛亂。

李嚴當機立斷,沒有依賴援兵,只是率領自己屬下5000人馬,前往資中征討賊人。

李嚴利用“斬首行動”策略,帶領5000精兵,直接向馬秦、高勝衝去,在萬軍叢中,砍下了馬秦、高勝的頭顱。

看見這種形勢,幾萬敵軍四散逃命。李嚴以少勝多,取得完美的勝利,解除了前方劉備的後顧之憂。

後來不久,高定率領軍隊圍攻新道縣,李嚴接到命令,帶領部隊快速奔馳趕去救援。

李嚴集中兵力,速戰速決,很快把高定徹底打敗,高定隻身逃往深山老林。

通過兩次平叛,劉備看出了李嚴傑出的軍事才能,加封他為輔漢將軍。

李嚴具備了優秀軍事領導人的優良品質:果斷、勇敢、超強戰鬥力!所以,劉備將兵權交給李嚴,是有依據的。

第三、劉備謀劃蜀漢朝中重臣應該制約平衡

最直接表現出來的就是諸葛亮老謀深算、心眼太深,需要一個性格孤傲、不可一世的人來實現平衡,李嚴是非常適合的人選。

李嚴性格孤僻,不喜歡與人拉幫結派。因為遷移官邸的事情,李嚴與另外一位官員意見不合,李嚴直接把那位官員逼走了。

李嚴固執己見,不主動與其他官員交往,這樣的官員適合輔助少主劉禪。

以上是明擺著的權臣之間的平衡,暗中還有派別之間也需要平衡。

諸葛亮等人屬於荊州派,李嚴等人屬於益州派。

如果把軍政大權全部交給諸葛亮,則荊州派力量過於強大,荊州派官員很可能仗勢胡為、欺壓他人;

而其他力量自然產生怨恨情緒。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勢必不可避免,蜀漢一定混亂而亡。

劉備自己不願、也不希望劉禪再與東吳戰爭了。李嚴屬於益州派,他不會去為荊州派爭奪地盤、擴充實力的。

劉備把兵權交給李嚴,就是告訴東吳:蜀漢不想與你爭鬥了。

與東吳不再進行戰爭,李嚴守衛蜀漢的東部,基本上沒有問題的。

玩了一輩子政治的劉備,臨死之前還在費盡心機、為寶貝兒子謀劃佈局、安排人事,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

李嚴能不能真的擔起軍事重任,還需要看天時地利人和。

我是:岳飛的飛。

歡迎批評、一起成長!


數學張教員


李嚴的才能和諸葛亮不相上下,諸葛亮也曾經說過:部分如流,趨舍罔滯,正方性也。正方指的就是李嚴,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李嚴處理事情思維敏捷,不拖泥帶水。兩人唯一的區別在於李嚴權利心太重,而諸葛亮則要淡然許多。那麼劉備臨終前,為什麼要將兵權交給權利心很重的李嚴,而不交給諸葛亮呢?

劉備白帝城託孤是個很詭異的事情,當時劉備退守到永安白帝城,在奄奄一息時召成都的諸葛亮快速趕到,然後將軍國大事託付給諸葛亮。其中有兩句話很重要,一句是讓劉禪稱諸葛亮為相父(諸葛亮當時為丞相),執父子禮。另一句是交代諸葛亮如果劉禪可以輔佐就輔之,不能輔佐就取而代之!

應該說,劉備對諸葛亮的態度是很複雜的。諸葛亮是劉備團隊早期的創建人之一,在劉備尚且在荊州流亡時就已經加入了。因此,劉備對於諸葛亮是非常信任和欣賞的。但是諸葛亮畢竟年輕,且才能遠遠在劉禪之上,如果讓諸葛亮輔政,在功成名就、大權在握的那一天,諸葛亮的忠心是否還在,存疑?因此,劉備不得不防備。而劉備採取的帝王術就是試探!

古往今來,以相父居位的都沒有好下場。因此,劉備第一招就是讓劉禪尊諸葛亮為相父。劉備認為諸葛亮會惶恐的不敢接受。沒有想到,諸葛亮接受了。既然諸葛亮接受了,那麼劉備就要徹底搞清楚諸葛亮是否忠心。於是劉備提出了第二個更尖銳的問題,你願意忠心輔佐劉禪嗎?有一天會取而代之嗎?

這時的諸葛亮已經是嚇得汗流浹背,驚慌於剛才自己的失誤,於是趕緊表忠心,諸葛亮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說這句話就能讓劉備放心了嗎?不會的,以劉備的雄才大略,怎麼可能放心讓諸葛亮獨權呢?於是才有了劉備二次託孤李嚴的事情。

劉備召駐軍永安的李嚴前來,任命李嚴為中都護,督內外軍事,留鎮永安。這其實是一招妙棋!

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

我們可以分析一下劉備的整體安排,看一看劉備是如何平衡劉禪、李嚴、諸葛亮三者關係的!劉禪為君主,其下託孤兩位大臣。一個是諸葛亮,丞相,統管內外軍事,相父,鎮守成都。一個是李嚴,中都護,統管禁軍,兼管永安一切軍事,鎮守永安。

一個留在劉禪身邊,出謀劃策,輔佐政事。一個留任在外,治理邊疆,以防不測!也就是說,假如李嚴叛變,諸葛亮可以率領成都重兵討伐李嚴,以維護蜀國穩定。假如諸葛亮在內篡權,李嚴可以在永安起兵,並且迅速佔據漢中,繼而威脅成都,平叛在內禍亂的諸葛亮,這就叫平衡。

當時蜀國有四個地方比較重要,一個是漢中,一個是永安。一個是南中,一個是成都。成都為治所,最重要,諸葛亮當政。永安次之,永安為蜀國防備東吳的門戶,李嚴當政。再次之是漢中,漢中為蜀國防備魏國的門戶,魏延當政,受成都節制。最次之是南中,南中四郡是蜀國的後方,鄧方當政,受成都節制。

因此,劉備同時託孤李嚴和諸葛亮,是想讓兩人相互制衡,共同輔政而已。至於後期諸葛亮大權獨攬,以至於廢李嚴為庶民,那都是因為諸葛亮和李嚴的為官目標不一致罷了!

諸葛亮受任託孤重任,目標是攻,以巴蜀為基地,進而奪取關中,平定天下。而李嚴的任務是守,守住巴蜀的東方門戶,使東吳和魏國都不能順長江而上。目標不一樣,則造就了行為的不一樣。

李嚴曾經勸諸葛亮受九錫,稱王。諸葛亮的回答是:若哪一天能夠滅掉魏國,俘虜曹叡,那麼我願意和你一起封官加爵。到時別說受九錫了,十錫也是可以的。這說明,在諸葛亮眼中,伐魏立功是第一重任,在沒有功勞的基礎上想加爵稱王,無疑是想篡權謀位!

若滅魏斬叡,帝還故居,與諸子並升,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邪!

兩人從這一刻起開始在政治上有明顯的分歧,諸葛亮一心以北伐為重,想調李嚴入漢中,督管糧草事宜。但是李嚴只想著永駐江州,做一方諸侯而已。

諸葛亮為了取得李嚴支持,於是升李嚴為驃騎將軍,讓李嚴的兒子李豐接替李嚴繼續留守江州,這才請的李嚴移築漢中,幫助北伐。

後來,李嚴因為連日下雨,道路泥濘,糧草難以及時運達,於是誆騙諸葛亮撤軍。諸葛亮隨後以貽誤軍機的名義上表劉禪,廢李嚴為庶民,流放梓潼。自從,蜀漢進入諸葛亮獨權時代,也是全盛的伐魏時期。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李嚴是個文武雙全的人,文可以治理州郡,武可以防守邊疆。才能和諸葛亮不相上下,只是兩人在為官目標上不一樣而已。劉備臨死時,為了平衡權臣的厲害關係,設置了兩位託孤大臣,一個是李嚴,一個是諸葛亮。為的就是讓兩人相互制衡,相互牽制。沒有想到的是,兩人面和心不合,最後李嚴被廢為庶民,劉備的安排也付之東流!


每日趣評


劉備是把兵權交給李嚴,不過請注意,不是蜀漢內所有的兵權,千萬別被李嚴的“中都護,都督內外軍事”糊弄了。首先,蜀漢有兩套官職,一套是常規的,一套是開府系統,在戰時,開府系統的權力遠比常規系統來得重要。舉個例子,單說本題主人公李嚴,權力最大時,是諸葛亮賦予的以中都護暑府事,負責北伐後勤運行。再比如魏延,北伐前,魏延就是漢中太守了,北伐後,魏延多次以丞相府司馬的身份提出“子午谷奇謀”的策略。諸葛亮在劉備進位漢中王時,也僅以軍師將軍(雜號)統領劉備的府中事務。所以,常規的職務裡,中都護不代表李嚴就是蜀漢的軍事的一號人物。

(李嚴)

當然,個人並沒有否定李嚴能力的意思。不過,事實上,蜀漢雖然在夷陵之戰後,損兵折將,但是從親疏,能力,資歷上,還有趙雲和魏延,甚至吳懿等人,那麼為何劉備要授予李嚴“託孤大臣,中都護,都督內外軍事”的重責呢?根源就在於失荊州和夷陵之戰,蜀漢損失慘重,特別是荊州集團失去關羽,張飛,黃忠,關平,劉封,馬良,王甫,潘浚等人,東州集團也失去黃權,孟達等人,劉備此時勢必要拉攏東州集團的人心,來增強人才上的凝聚力。劉備的東州集團表面是許靖,射援為代表,實際上親近的是法正,黃權,孟達,李嚴等人,法正去世得早,黃權和孟達投敵,只剩下李嚴了。李嚴有才氣,早就看好劉備了,所以在綿竹就投降了劉備,劉備讓他擔當託孤大臣,僅次諸葛亮,不但是拉攏李嚴,也在拉攏東州集團。

蜀漢雖然人才凋零,特別是軍事人才,但是以李嚴的資歷能夠擔當統領蜀漢軍事的要職嗎?顯然是不能的,所以,李嚴的“都督內外軍事”是有另外一重含義的。夷陵之戰後,劉備敗退白帝城,然後就留駐永安行宮了。此時的永安,有陳到的中軍,趙雲的禁軍,還有其他留守部隊,以應對孫權可能的軍事行動。不過,曹丕穩定了局勢後,三路大軍進攻東吳,這導致東吳不但無法對蜀漢再進行進一步的軍事打擊,反而派遣使者來求和,劉備也同意了。這是夷陵之戰後的背景。

此時蜀漢暫時安寧,但是劉備卻已經病入膏肓了。諸葛亮,劉禪,李嚴,趙雲,陳到等一干人都在永安,守護劉備,於是有了白帝城託孤之事。劉備知道自己一旦去世,主政蜀漢的非諸葛亮莫屬,於是試探了一下,然後作出安排。諸葛亮作為丞相,託孤大臣之首,肯定要帶著劉禪回成都繼位,這是政治保障。趙雲一直是禁軍將領,也要帶著禁軍回成都,這是軍事保障。李嚴作為副託孤大臣,留守永安,都督的就是永安行宮內外的軍事。內軍就是陳到的中軍,這在《三國志.李嚴傳》就提到,陳到到了江州,準備北上參加北伐,依然屬於李嚴統領。而外軍,就是永安行宮外的留守部隊,包括李嚴帶來的部署。



所以,如果是讓李嚴統管蜀漢的所有軍事,禁軍的趙雲,漢中的魏延軍團會讓李嚴管嗎?這二人都是荊州集團的老將了,恐怕只有諸葛亮才調得動。而且,從正史上看,李嚴也沒有和他們有過職務交集。再一個,李嚴作為託孤大臣之一,理論上應該留在成都,和諸葛亮一起輔佐劉禪,掣肘諸葛亮,這個託孤大臣才有實際意義。可是,劉備則讓李嚴留守永安,可見劉備本來就是超越資歷,拔高李嚴,來拉攏東州人才,並非掣肘諸葛亮。


大飛熊騎士


劉備在白帝城託孤,命諸葛亮和李嚴共輔劉禪,盡顯對諸葛丞相的尊重,言之切切,卻將軍權交給李嚴,這是一個具有正常的帝王之術的決斷,也是因為他對劉禪和群臣非常瞭解,知人善任,不得己的決策。一是基於歷史教訓,權臣不可權力過於集中而失去制約。譬如霍光和王莽的案例。如此平衡權力。二是根據劉禪過於無能,又不可廢長立幼,加上原來的兄弟和親信相繼離世,穩定本土派,擢升忠臣,有利於安撫多數、政局穩定和延續。三是鑑於諸葛亮的確善於謀人,託孤之詞大篇幅偏向於他,且明言若劉禪扶不上牆,可取而代之,明顯言過其實,有警告之嫌。將軍權交給李嚴,一方面其素有軍事才能和戰功,能使人信服。另一方面令其駐守永安,抵擋東吳,是當務之急。畢竟諸葛亮已掌握實權,李嚴也無野心,不會對諸高潮威脅。這樣既使兩者職責明確,心中有數,又不致猜忌。一般來說,諸葛亮雖然忠誠善任,但後事不可預料,把話挑明,把軍權分開,這不僅僅是平衡權力,更重要的是明確阻斷王莽‘’取而代之‘’的事變。託孤之詞其實是有死不明目的心腹之患的。


任有新2


這涉及到益州本土派和外來派的平衡,原來劉焉劉璋入主成都,是外來派,其時出現東州派益州派的矛盾,平衡不好弄至雞飛狗跳,亂事叢生,以至給劉備可乘之機入蜀坐大取而代之。蜀漢在漢中戰後國力處於高峰期,之後歷經關羽失荊州,夷陵之敗等事,實力大衰,險象環生,當此時,劉備在永安病體沉重,自知不久於世,而益州已經內亂漸萌,南中四郡蠢蠢欲動,前景堪憂,劉備在永安期間開始對後事進行安排,主要集中在諸葛亮李嚴身上。


在逝世的上一年,劉備兵敗後即召李嚴至永安,任命他為尚書令,這一職位之前是法正擔當,法正之後由劉巴繼任,職小權大,從皇帝的秘書處發展到干涉各處機要,但並不是政府首腦,因有典領百官,輔佐皇帝治理國政,無所不統的丞相存在。而諸葛亮在劉備當上皇帝時,就任丞相錄尚書事,假節。(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這兩個職位的安排,可看出劉備的苦心和長遠鋪排。之前法正劉巴,都是益州代表人物,法正助取漢中,連曹操也忌憚,劉巴名揚天下,陳群孫權都很敬重。


法正劉巴李嚴都可看作劉備入川后的益州派代表,第三任尚書令給了李嚴,可見劉備的用心,是以有一定實權重名望的職位給原益州派人物,以安撫人心。而上面又重新設立了漢朝後來不常置、直到董卓曹操才大行其道的丞相職務,以丞相總全權,下面官職可以放開一點,不致成為禍亂。等到臨終,劉備又有一舉動,就是本題內容:以李嚴為中都護,統轄內外軍事,留鎮永安。中都護職權如大都督,但在李嚴這裡,從前後詳推,應該是尚書令、留鎮永安大都督,統轄永安內外諸軍事。其時劉備的行宮就設在永安,“內”是永安,內外即是永安周圍內外。(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第一點,《三國志蜀書十劉彭廖李劉魏楊傳》說,李嚴在劉禪時建興“四年,轉為前將軍”,如果中都護真的是一品將軍,這時怎麼會轉為四方將軍的前將軍,難道降職了?(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而李嚴之所以會轉為前將軍,是諸葛亮打算進行北伐,加重李嚴鎮守後方的籌碼而決定的,四方將軍位在九卿之下,劉備在稱漢中王時就任命過,就是關羽張飛馬超黃忠,時關羽任前將軍假節鋮。可見之前的中都護只是名稱好聽,卻是有名無實的虛文之官。


第二點,李嚴的中都護,應該是護軍一類,中都護是中護軍掌管禁軍職務,李嚴留鎮永安,掌管的禁軍估計也是永安的禁軍。護軍在漢朝原從屬大司馬,比不上三公將軍大將軍,連比三公略低的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也比不上,可見李嚴的中都護水份嚴重。在李嚴升為前將軍的時候三國志記載說“嚴當知後事,移屯江州,留護軍陳到駐永安,皆統屬嚴”,陳到代替了李嚴的中護軍和留鎮永安,而又被李嚴這位調到江州的前將軍管轄。建興八年,李嚴又升官了“八年,遷驃騎將軍”,終於接近三公位置了,但第二年就出事免官。由此可知,說劉備把兵權交給李嚴是不確的,諸葛亮才是人臣之極,無所不包,而他走的是曹操的霸府政治路線。


南方鵬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先知道這兩個人在劉氏政權中的地位,因為諸葛亮已是婦孺皆知,所以在此我就不再贅述,我們重點來看看李嚴。

李嚴與諸葛亮同為劉備臨終前的託孤大臣,但是李嚴和諸葛亮不一樣,他以前在劉表手下幹活。後來投奔劉璋,雖然換了主子,但是劉璋非常器重李嚴,甚至還任命他為護軍,在綿竹一帶對抗劉備。

但是李嚴直接投降再次認劉備為主,同劉備一起平定成都。劉備拿下益州之後,李嚴和諸葛亮、法正、伊籍、劉巴五個人一起制定了《蜀科》,改變了益州法不威、德不舉、刑不嚴的禍根。

可以說李嚴是構建蜀漢法律體系的基礎的重臣之一。劉備在和曹操爭奪漢中的時候,李嚴坐守後方,盜賊馬秦、高勝起兵謀反,聲勢浩大參與人數過萬,一路攻取打到了資中縣。此時劉備戰事吃緊,沒有餘力顧及鎮壓之事,而李嚴僅僅率領半數於對方的五千士兵前往討伐,直接將謀反的馬秦、高勝等人一併擒殺。事情平息了不久,越嶲郡高定也率軍圍攻新道縣,救火隊長同樣是李嚴,高定兵敗逃走以後,劉備加封李嚴為輔漢將軍。

我們可以看出李嚴有很強的軍事才能,但是如果你認為李嚴僅僅是一個將才那你就錯了,他在犍為任職太守的時候,鑿通天社山,修築沿江大道,大興土木,把郡城整修一新,以致“吏民悅之”。可以說李嚴在內政方面也有些許的才華。

李嚴功勞不小,但是遠遠沒有到達和諸葛亮齊名的地步,但是為什麼劉備要託孤於他呢?並且軍事重權交給了李嚴,只讓諸葛亮主持內政。有很多人猜測是劉備不信任諸葛亮,怕諸葛亮取劉禪而代之,但是我認為恰恰相反,劉備其實是非常信任諸葛亮,反而不信任李嚴,你且聽我慢慢說來。

劉備入蜀以後,以劉備為核心的荊州集團取代了以劉璋為首的東州集團(法正、李嚴、孟達、吳懿等人)。除了以上兩個政治團體以外,還有本地貴族豪紳所代表的益州集團。東洲集團和益州集團一直就不對付,但是劉璋靠著法正、李嚴等人維持著統治。

劉備作為第三方進入益州,致使劉璋的東洲集團出現分化,有的人服他,有的人不服他,而李嚴、法正等人是前者。劉備奪取西川后還聽取法正建議娶了吳懿的妹妹,這是為了拉攏東洲集團的人心,以穩住自己在這裡的腳跟。但是他畢竟是一個外來統治者,人家本地的貴族豪紳本來就對劉璋虎視眈眈,劉備取代劉璋根基不牢,人家肯定也有想法,要不然為何還會有人頻頻造反呢?

所以遏制這些人就得靠常年和他們打交道的東洲集團,事實也證明劉備是對的,李嚴的確阻止了多起反叛實力。

所以劉備之所以託孤給李嚴,一是為了拉攏東洲集團的人心,二是要靠李嚴這些人解決內患。

但是劉備用他卻不信他,我們可以看出來表面上是兩位託孤大臣,但是兩個人的分量是不對等的。諸葛亮無論是權利地位還是人心所向都壓著李嚴一頭,劉備都想好了,如果李嚴有謀反的意圖就讓諸葛亮及時扼殺在搖籃中。

自古以來的確有君王為了維護自己的宗室統治,託孤多位大臣讓他們互相牽制,但是被託孤的大臣往往應該是權利地位相等的,要不然根本起不了相互制衡的作用。我們上面也說了諸葛亮穩壓李嚴一頭,這正說明劉備壓根就沒想讓他們互相牽制,就是讓諸葛亮看住了當時以李嚴為代表的東洲集團。

諸葛亮陪著劉備一路走來建立蜀國,為了興漢鞠躬盡瘁,而李嚴是背叛劉璋的降臣,劉備是做君王的人,該防著誰他肯定心裡能沒有底嗎?諸葛亮扳倒李嚴以後獨攬大權,直到死也沒有逼劉禪讓位。

話說到這,我們回到問題

劉備臨終前為何將兵權給李嚴,而不是交給諸葛亮?

我認為有以下幾條原因:

一、劉備夷陵敗給陸遜,國力虛弱,外患雖重,內憂更甚,怕自己死後國內矛盾爆發,萬一反叛勢力再次興起,要靠李嚴等東洲集團的人協助遏制。

二、蜀國後期人才凋零,能承擔重任的人沒有幾個,而李嚴算是一個軍政全才,可以利用。

三、安撫東洲集團的劉璋舊部,儘可能緩解東洲集團和自己本家的矛盾,統一戰線。

四、諸葛亮治國雖強,但是領兵能力不如李嚴,劉備又想用李嚴,就得以諸葛亮為手、以李嚴為槍,讓手得握住槍。

劉備和曹操孫堅他們相比,起勢太晚,根就沒有扎牢,蜀國後期內部關係錯綜複雜,各個派別相互爭鬥,諸葛亮也是苦苦支撐,通過戰爭轉移內部矛盾。

諸葛亮死後,姜維繼承衣缽企圖力挽狂瀾,可惜已經無力迴天,蜀國作為漢朝的代表,率先退出三國爭霸的歷史舞臺。

楊角風發作


劉備臨終前有兩個託孤大臣,李嚴和諸葛亮。劉備把兵權交給了李嚴,把相權交給了諸葛亮。那麼,劉備這樣分配權力有什麼樣的深意呢?

劉備死時,蜀漢的內政和外交都處於十分危險的地步。如果,劉備稍有不慎,蜀漢政權立馬就會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所以,劉備的臨終按排也就顯的相當重要。

諸葛亮是劉備非常相任的重臣,他們君臣之間從相知到相信,彼此相伴走了十幾年。用劉備的話說,是魚和水的關係。諸葛亮是一個磊落的政治家,其人品和道德都無可挑剔。把蜀漢政權交給他,劉備很放心。

一個合格的政治家,去會有一個政治理想。為了這個理想的實現,他會用生命去實踐。諸葛亮就是這樣的人。

諸葛亮的政治理想是恢復大漢江山。也正是這一點,讓劉備不放心。劉備怕的是,他死後。諸葛亮會不惜一切力量去實現這個理想,雖然,諸葛亮一生謹慎。



所以,劉備把蜀漢的一切都交給了諸葛亮,唯獨留下一了軍權,他倒不是完全為了制衡諸葛亮。只是希望,諸葛亮在有所行動時,不要太放任了。

其次,李嚴是劉墇的老人,同時又是劉備信任的人。他和雙方都有千絲萬縷的關係。這樣的人物對穩定蜀漢的亂局和領導階層的人心,有著相當大的作用。雖然,劉備把軍權給了李嚴,但卻沒有給他開府建制的權力。在很大程度上,李嚴還是的聽命於諸葛亮。所以,李嚴這個託孤大臣,更多的作用,只是一面旗幟的作用。



然而,一生知人的劉備,這一次走眼了,他低估了諸葛亮的能力,高估了李嚴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