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中,最能体现书法家功力的书体是哪一种?为什么?

松风阁书法日讲


表现书法家功夫的书体上因人而异的。不同的书法家,由于种种机缘,可能会出现不同的专擅。但有三种功夫却是所以的书法家都必须要具备,也是衡量书法家的功夫的基本的三个条件。

一是对传统经典书法继承功夫,也可以说是临摹和对经典书法的理解,消化吸收功夫。比如米和王铎等临摹功夫,一个是靠集字然后化古为我形成自己的书法面貌,而王铎则是一日临摹,一日应酬。王铎流传下来的不少作品都是临摹二王的作品,不过他的临摹并不是照相机式的临摹,而以创新性的临摹,很大程度上融入了自己的东西。临摹或吸收的功夫是书法家的基本功夫也是书法家一生不可荒废功夫。可以说大书法家都具有这个功夫。我们看王铎临摹的《圣教序》,和米芾的作品中许多的字都可以在经典书法作品中找到影子。

二是对书法理论的学习融入到自己的书法实践中的功夫。比如用笔的技法,结构规律的技法理论,屋漏痕锥画沙线条形质的追求与表达。好的书法作品都是有经典理论的支撑的。能够将书法理论融会贯通到创作实践中,欣赏者也可以读懂书法作品中的理论的融入。

三是在娴熟的技法作用下的情感的融入,也可以说是书法家借助经典作品作品和理论的语言进行创作的功夫。通过创作或创新风格来表达自己审美观念的功夫。


翰墨书道


我觉得是行草书,《草诀歌》有这样一句话能够描述草书的难,“草圣最为难,龙蛇竟笔端”,草书如龙蛇一般,变化多端,让人摸不着规律,所以最难,这里指的是大草,也叫狂草。

1、草书的笔法难

草书是五种书体里笔法最复杂的,它的复杂不在于笔法多,而在于笔法的变化,一幅平铺直叙的草书并不是一幅好的草书作品,好的草书作品一定要有丰富的笔法变化,跌宕起伏,姿态万千,书写草书的时候,毛笔的任何一部分都可能被用到。


而且这种用笔是在高速书写的情况下来完成转换的,不像楷书,每写一笔都可以停下来思考一下。写草书根本没有思考的时间,是一个很迅捷的过程,这样虽然可以出现一些偶然的妙处,但是作品的失败率比价高,有时候需要写好多遍才可以写好一幅草书作品。

2、草书的章法难

草书的章法难在它无行也无列,是一种非常自由的章法,自由的基础是有一定的度,难就难在这个度的掌握上,过度了容易写的乱,如杂草一般,写的不到位章法又太过于死板,想要找到这个度需要长期的基础训练和创作的经验积累。正是因为太自由,才不好把握这个尺度。


3、草书的字法难

草书是汉字的一种简化符号,基本每一个汉字都代表一个草书符号,这些符号十分简约,和我们平时学习的楷书也不一样,需要重新去记忆,因为这些符号太过于简洁,并不好记忆,需要下很大的功夫才能记住,而且还要时常的复习,不然容易遗忘,就像学习一门外语一样。

很多朋友可能认为书法五种书体里面楷书最难,最能体现书写者的功力,虽然楷书在结构安排上最费功夫,但是在章法和用笔上并不是最难的,楷书笔法相对固定,不像草书笔法充满了变化,楷书的章法一般都是横成行,竖成列的,叠好格子就可以了,不如草书那么复杂。



总的来说,我认为五种书体里草书最难,也最能体现书写者的功力,不过想要写好,哪一种书体都不简单,草书相对最难。

你觉得呢?你觉得书法的5种书体里哪种书体最难?欢迎在评论区写出你的看法。

喜欢书法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不二斋,关注更多精彩。


不二斋


书法体现最为有功力的是那一种书体,为什么?

最为有功力的是草书体。草书不易。草书须篆书的风骨,楷则的绳墨,及书者的情性,包括秉志情感。缺一都有难以挥洒出草书境界。

草书家少之又少,其书作是线条使转性来表现书者的心性。是各种书体的核裂变,爆炸性的将点画夸张发挥到极致。

把各类书体的笔意融汇,尔后贯通成一体,草书线条。但是其貌状看不出各书体样子。其实正来自楷则,骨格源自篆之中锋,且有飞白书的境。飞驰来自意气风发,古人云草书的笔画,不能进入其它书体,但是其它书体笔意,草书却无所不悟。即草书糅所有书体。

草书变化无常,草字存在同一个字有着差异的变化,并且草符具同体不同字。做到草符的精准毫厘不差,实在难,有人认为草书可以随心而游曳线条,不顾及草符的准确度,往往书写字的公母难分。

另外最重要的是笔者用笔臻格否?技巧方面是制约书写的好坏的关键。比如呼应与韵律感,连绵不断的字字行行,是否笔断意连之用笔合度。情感表达盎然亦或体现平静温和。诸多的草书书写因素,太多,有人说不到六十不敢写草书,文征明一生不写草字。米芾草字很少疯癫。因为正经写草,要有一定的水准,拿出来可以有气象。否则就是潦草书。

草字由各种线条变化组成,并且能够将书者的修养、人品、阅历以及秉性特征等方面的内容一一表现,表达的境界越深刻强烈,体现艺术境界越高。

由此浅显的观点,草字最不易,作品更难写出,也从而验证了最具功力的书体。


狂喜淡墨a


有书友问我,书法最体现功力的是哪一种书体?为什么?

我们要想回答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说清楚到底什么是“功力”,然后才能去分析书法中最能体现书法家功力的书体是什么。

功力这个词很常见。宽泛的说它指的是一种能力。放在多种情境下有多种解释。比如我们常常见到的武侠小说中,就会常常出现这个词,这个词在那个语境下一般指的是功夫和力量。但是在技术领域和艺术领域中,功力往往指的是在技艺或学术上的造诣。

这在中国古代的艺术批评和评论中可以较为广泛的见到,如清代赵翼在《瓯北诗话·查初白诗》中说:

要其功力之深,香山、放翁后一人而已。

近代诗人臧克家在《老舍永在》中称赞老舍说:

﹝ 老舍 ﹞旧诗写得很好,有才情,也有功力。

这里显然指的是艺术上的造诣。

一般来说,书法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书法家的功力如何。

而这个“功力”在前辈书法家的心目中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书法内部的功力,一类是书法外部的功力。书法内部的功力又可以称之为字内功,主要是书法技巧,书法外部的功力又称字外功,字外功主要包括与书法相关的文化艺术,比如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等等。

而书法的“字外功”和“字内功”之间的区分就显示了书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字外功中的文化修养部分,另外一部分是字内功中的书法技巧部分。

因此,如果按照书法这两部分来分类的话,结果就不应该是一个答案。也就是说,书法中最显功力、最吃功夫的书体,至少应该有两个答案,但是实际上,如果从书法技巧上来说,字内功又可以细分为好多部分,这些部分也都相应的对应至少一种书体,所以答案是很多的。

我们先从字外功谈起,我认为从字外功这一角度来说,草书是很考较学习者字外功的书体。因此草书应该是篆隶行楷草这几种书体中形式最为自由、灵活,书写最为狂放不羁的一种书体。

而正因为它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不受限制,可以自由发挥,也就决定了它的书法书写恰恰是最没有自由度的,它自由到没有自由。

所以,草书创作者的好坏,就要看他文化修养水平的高低了。文化修养水平高的,草书自然可以在书写之中透露学养和气度,文化水平不高的,自然写起来就只能胡乱涂抹,以所谓的“豪壮”、“匪气”见长。

因此草书的欺骗性也正在此。大家都以为草书比较吃功夫。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对等的事实,那就是草书欣赏者同样也需要十足的功夫、功力才可以做到欣赏草书、鉴别草书的水平高低。

但是一般大众对于草书不甚了解,在生活中实用接触草书更少,所以很多所谓大型展览、大型比赛,很多人拿着毛笔在写草书,其目的就在于草书是一块遮羞布,可以帮助他们心安理得的获得人们“赞誉”,而不必理会自己拿不出门面的书法水平。

但真正的草书书写者一定是需要百倍的努力,再加上较高的文化修养,这样才可以做到书写高质量、高水平的书法作品。

从字内功来看,书法的字内功以书写书法的三个重要技法为主,即笔法、结构、章法。所以,如果从技法这三个部分来说,各自都有较为吃功夫的书体。

以笔法而论,篆书应该是其中比较难的。篆书几乎每一个笔画都要求中锋行笔,尤其是铁线篆书。篆书笔画要求流畅而圆美,字形结构较大,书写起来时常要求悬腕悬肘,所以书写姿势、执笔力度等方面讲究较多,力求平稳行笔。这是篆书吃功夫的地方。

从结构上来说,隶书和楷书的结构变化多端,隶书潇洒飘逸,结构扁平稳重,楷书方硬奇谲,笔势结构奇俏多端,是结构上难度较大的书体。

以章法来说,小楷应该是所有书体中最讲求章法的书体。小楷单个字的书写难度一点都不大,但是小楷难就难在需要章法的支持、配合。章法学不到位,小楷想写好很难很难,对于小楷来说,章法是比较难的。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其实将篆隶行楷草中的大部分书体都讲到了。相比于直接告诉你某一个书体是比较吃功夫的、是比较能体现功力的,我相信这样全面细致的分析更有用处。它可以帮助我们查缺补漏。比方说,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在书法的某一个方面能力不足的时候,就可以对症下药,找到自己薄弱的环节,然后克服掉它。章法学不好,我们可以努力学习小楷,将小楷的章法学透学精,就比较好办了,其他书体也是如此。

每一种书体都有它可以锻炼、提高我们能力的部分,如果你那一部分的能力还不够强大,好好练习相对应的书体就可以了。


松风阁书法日讲


本以为这个问题不是个问题,可谁知看了上面的回答,忽然发现书法的普及任命而道远,尤其是一些达人、专家的回答。


草书是五体中最难、艺术性最强、最能表达书家性情、最考量作者功力的书体,翻看任何一本书法理论书籍,谈到草书,都会有类似这样的介绍。

网上评论作品时,总有人会说,让他写两个楷书看看。哈哈,这是什么意思?大约相当于考查一个大学生水平时,先出点小学的题来考考对方。

这里要说明,并非是楷书很容易,而是从楷书入门,更容易掌握基础笔法,学习书法的效率更高。

掌握基础笔法后,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书体进一步学习,当然,也可以在楷书上进一步深耕,但是,绝不是说,要成为一位书法家,首先要成为一位楷书家。

上面说的基础笔法,这是就技法而言,它是可以通过训练来掌握和提高的。

但是,书法不仅仅是技法,不仅仅是手上功夫,如果那样,那和木匠、瓦匠又有何区别?顶多不过只过写字匠。


书法之所以成为一门艺术,之所以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最根本的在于其中富含的文化与人性,而这必须要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文化积淀才可能达到。

草书之所以难,其原因有三:

一、草书必须要有扎实的笔法为基础。学习草书,必须要有一定的正书基础,尤其要有一点篆书基础。有句话,习草不习篆,到头一场空。


二、草书更加自由,变化多端。初多书法,为何多从唐楷入手,因其法度严谨,规律性强,学习起来容易上手。而规律性越模糊,变化越复杂,越不容易学习,不独书法如此,其他任何学科都是这样。

三、草书思想性更强。颜氏三稿可以说是这方面的典范,如何将作者的情绪与思想表达在作品中,需要技巧,更需要阅历与学养。

常见一些退休老干部,初学书法时,提笔就直奔草书,直喊草书简单,真是“无知者无畏”,他们那是用毛笔写字,离书法还差孙猴子一个斤斗的距离。

顺便说一下,草书本是由隶书的快捷书写发展而来,是一种实用字体。但它一产生,就因其自由、抒情而发展成一门艺术,其字迹因难于辨识而为人所诟病,汉代赵壹在《非草书》中就指出它脱离实用,怀疑它行不久远。

可是,这一怀疑延续了一千多年,草书并未消亡,反而一直受到大众的喜爱,这已位说明了一切。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书法不是科学,因此所谓真理与谬论往往只是一线之隔。书法没有真理,只有被接受、被遵守甚至是被吹捧,一代一代延袭下来,于是也就成了真理。比如正书鄙视俗书,书卷气嘲视江湖体,但究其竟,正书不正、俗书不俗却是广泛存在。



楷书通用度最高,因此被视为初级艺术;草书难度最大,受众最小,被玄乎的吹捧的空间也最大,投机取巧、坑蒙拐骗的也最众;果真如此吗?答案可能是否定的。反问一句,颜真卿的楷书与张旭的草书谁的功力高?术业有专攻,这是典型的关公战秦琼。



常听人说起,谁谁谁的书法好,有董其昌的风味?谁谁谁的书法不俗,学王铎很像。清朝皇帝炒起了董其昌,日本人炒起了王铎,在有些人看来,追根溯源,董王二人却是天下丑书盛行的始作俑者。审美层次不同有时并非是水平不同,而是角度不同。



书法上我们应当敬畏先贤,古人定的规矩法则大多经过历史检验,但也绝不是玉律天条,古人也不是金口玉言、万莫如是,他们也会有历史局限,也会百密一疏。所以,见到有些书法人过分强调,你这个字没有出处,值得推敲,我想反问一句,这个点画这样写法,总有推陈出新的第一人,这个第一人写的什候哪来的什么出处?此等诸君,就是跪古、泥古、食古不化的,中国书法如果始终如此,必然是因循守成、逐渐遗失,必死无疑。只要把字写漂亮,写出风格气象,不悖离大众的逻辑认同,就是好书法。



书法的功力是书者境界水平的略称。颜真卿与王羲之,欧阳询与怀素,书体不同,岂可同日而语?所以,此题本就是个伪命题。抱庸呼吁,坚决反对书法艺术精英化、小众化的理论观点,少一点理论上的咕唧,多一点行动上的实践。理论专家多于写手,俗书多于正书,书法艺术究竟要往何处走?书法之美应是最大众的逻辑认同,书法艺术的伟力应在于最广大的民众之中。




抱庸詩書


都是高手,我不敢多言。

有几个想不通的问题想借此机会求教各位老师一下。

一:楷书真是行草书的基础吗?

二:楷书是怎么形成的?是一蹴而就从另外一种书体中跳到楷书的书体上来的吗?中间难道就真的没有一点过程吗?如果说没有过程,能帮我讲一道理吗?为什么楷书会有各种各样的楷体呢?难道是掺和着跳的吗?如果说有过程,请问,这个过程中的形态是什么样子的呢。

三:说"楷书无欺"。请问,其它书体就可以欺吗?

四:当我们在里网上相互学习,讨论某一家书法的优势和不足时,为什么老有一些人非要逼着人家写一个楷书字传上来看看呢?並且还恶语伤人。

各位老师,你们认为他们这样做有道理吗?

拜托了!本人在此先谢谢了!





杨炳升66


过去人只有完全掌握了,真、草、隶、篆、行五种书体的书写技艺,才敢称之为书家。

因为五种书体各具特色,没办法相互替代,所以在初学书法时,一般楷书上,下的功夫最多,为的是保证在练其他书体时,少走弯路。

按照这个逻辑,有人说写正楷最需功力,不把写书法的18般武艺全掌握,是写不出好的楷书作品的,这个我完全赞同。

因为楷书中,如果有一笔写成了败笔,那就像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在那儿了,想掩饰,绝不可能。

写行书,草书甚至于隶书,点画不到位时,下一笔我们能补救,只要熟知字法的原则,有时补救的结果,还会给人以惊喜。

那意思是不是,这三种书体可以不需要下什么工夫就能成功了?

误解的人还真不少,有人只看过怀素《苦笋帖》的局部,就敢总结说,原来草书才是更适合推广的。

于是乎,我们现在经常看到的草书,通篇都是一笔从头连到尾的S型小线圈,更有高人,那是一横写成了小河弯弯,一竖写成了大河奔流,那点画呢?越过了高山,越过平原,不知所踪了。

想象一下,那该是怎样“帅”的一副作品吧!

要我说草书虽有笔画上的省减,但它不能脱了形。看看王羲之的17帖,就会明白,写草书其实更需要书写者,有扎实的驾驭笔画及布局通篇的能力。简言之,能写出一副美妙绝伦的草书,才是最据有功力的体现。

如果说写好楷书,像在平地起高楼;那写草书更像是建筑一个苏州园林,需要你有更广泛的知识积累。

当然,前提是你写的楷书是书法意义上的楷书,你写的草书是书法意义的草书,而不是意淫出来的四不像。





文德怀远


最能体现书法家"功力″的"书体"是哪一种?

首先,我认为现实中人们对书法一事只重"技“而忽视"道"。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思维方法和习惯,其弊端在于简单问题复杂化丶复杂问题简单化,易入歧义思维,不容易一目了然直入真谛。天下本无事,却往往吵得纷纷扬扬,莫衷一是。

此一问题先说"功力",其实祖宗造字的思维水平是很高的,一个"功″字意思全够了,作"工"付出能量"力"度,就有效果的显示,這就是"功"。功不可没,是成就。功败垂成,是失败,前功尽弃,无"功″而返。有效果方见功力。

书体,是书家创作的范式,只提供形体要求,不规定功力付出。所以哪一种书体都没有功夫含量。都不具备测算书家功力的本性。至于技术难度的差别,那是个似是而非的微量元素,並非考量书家功力的门坎。为之,难者亦易,不为,易者亦难。论技术,仅是点划而已,一点一划成就最难。不论何种书体,本具而道生,道是万法之源。一划以至万划,生生不息,变化之象五花八门,层出不穷。若论书家"功力",要看个人生发之效果,作品而已,别无旁贷。

真丶草丶篆丶隶丶行,五体皆能者亦非难事,任取一体,精到盖帽,天下无二,都是"功夫丶能力″。书家是个体劳动,书体为性情偏爱丶各取所需,无高下难易之别。











真空妙有无量寿


答案无疑是草书,尤其是狂草。理由有三:

第一,草书对控笔能力要求最高。

《书谱》里面有一句话:伯英不真,而点画狼藉。这句话什么意思呢?伯英就是东汉的草圣张芝,他主攻草书,创立今草,他有一句名言:“匆匆不暇草书”。有过草书书写经验的朋友会有体会,草书写起来可是比楷书隶书等快多了,但是张芝为什么会觉得草书要花很多时间,匆忙之间来不得写。汉末赵壹《非草书》也说:“草本易而速,今反难而迟。”这是因为到了东汉,艺术创作开始走向自觉,开始有人意识到书法应该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来追求,而不止流于文字记录的实用功能。既然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来追求,那就不能拿起笔来随意写就行,必须有所讲究,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写书法,才能达到当时的审美追求。


在汉末魏晋时期广大书法爱好者的书写实践中,书法笔法逐渐成熟,这种笔法应用于各种书体,包括篆楷隶行草。


黄庭坚在《跋此君轩诗》云:“近时士大夫罕得古法,但弄笔左右缠绕,遂号为草书可,不知蝌蚪、篆、隶同法同意。数百年来,唯张长史、永州狂僧怀素及余三人悟此法可。苏才翁有悟处而不能尽其宗趣,其余碌碌耳。


姜夔《续书谱》云:古人作草,如今人作真,何尝苟且,其相连处,特是引带。尝考其字,是点画处,皆重;非点画处,偶相引带,其笔皆轻。虽复变化多端,而未尝乱其法度。张颠、怀素最号野逸,而亦不失此法。

张旭狂草《肚痛帖》


包世臣《自跋草书答十二问》云:后校对《晋书》,见《卫瓘传》云:汉兴而有草书,不知作者姓名。后之善者,称杜度、崔爰、崔实:杜氏杀字甚安,而书体微瘦;崔氏甚得笔势,而结字少疏。张伯英因而转精甚巧,下笔必为楷则,号匆匆不暇草书,至今宝为草圣。“《索靖传》云:靖与卫瓘俱以草书知名,瓘笔胜靖,然有楷法,远不能及靖。”始知作草如真,乃汉晋相承草法。“

《冠军帖》传为张芝书法

由此可知,做草书需要有真书的功夫,张伯英虽然写的是草书,但是点画也有真书的功夫。但是自古以来许多人一写草书就忘记了。黄庭坚的草书功力大幅度提升,是在他见到了怀素的真迹之后,在点画处更加下功夫,才有了《李白忆旧游》笔笔浑厚力透纸背锥画沙的书法效果。

黄庭坚《李白忆旧游》

除此,光有真书的功夫还不行,草书对使转要求很高,《书谱》云: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行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如果没有了使转,草书就不复存在。


无论点画、使转都在于用笔,点画写得好的关键在中锋用笔,使转要转得好关键在于手腕的控制与挥运。沈尹默《学书有法》中说:“前人往往说,书法中绝,就是指此等处有时不为世人所注意,其实是不知腕运之故。”而人的手指最灵巧,其次是手臂,手腕最笨,最难训练。如果要草书写得好,必得下一翻苦功夫练习运腕才行。如果主要靠手指使转,难以写出有气势的大字草书,如果主要靠手臂,写出来的线条又不够遒润灵动。

第二,草书对创作者的审美要求最高

草书是抽象的艺术,可以欣赏纯粹的线条。线条的章法组合如何才能体现美感对创作者的要求极高。怎样才能创作出变化多端高雅的草书艺术,还必须保持线条的遒润灵动。其中,线条如何表现出气势又是最难,比如下方的图案,同是画龙,但是不同时代的龙的线条的气势与张力完全不同。

山西大同九龙壁

北京故宫九龙壁

当代书法家王乃栋草书四尺立轴(韦应物《滁州西涧》

第三,草法学习有一定的难度

草书在历史发展中,逐渐演变为非官方使用文字,一般人不认识草书,需要专门识记。又因草书没有一定的写法,存在每个书写者自由发挥的成分,对于初学者学习草法有一定的难度。草书创作时,随笔势而挥运,在草法规范的情况下,草字的结体可以自由发挥,具有较大的创作自由性,这对于创作者的原创能力要求较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