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的“心外無物,心外無理”是主觀唯心主義嗎?

鵬友程


王陽明的這句話是客觀的維識主義,他說的心是指自己的思維模式,當時社會上知識階層對人對事物的認知理解是混亂不堪的,沒有一個大多數人接受的觀點和思想,他以自身的知識面和當時的社會現實為出發點,總結出的觀點有歷史的侷限性,對當時的社會有一定積極意義,現在你就當名句欣賞一下吧。


閃勳


心外無物,心外無理,是表達心靈是智慧之源。智慧是一種客觀狀態,至於唯心唯物本來就是一體的兩面,非要劃分偏執於一端,似乎有點不妥。比如,眼前本來空無一物,非要拿一片葉子擋在眼前,一葉障目看見的世界,怎麼分唯心唯物呢。

空無一物的心靈,自然不會被世界障礙,何物能生。

智慧明晰的心靈,自然分得清事理萬物,何須外求。


天空靈淨


我國古代散文集大成的《古文觀止》就收集了一篇王陽明的《尊經閣記》,該文用主觀唯心主義觀點閘釋儒家六經,他認為六經不是什麼別的東西,而是我心靈的永恆規範,《易》是記錄我心裡的陰陽變化,《書》是記我心裡的典章制度,《詩》是記我內心情感,《禮》是記我心裡禮儀,《樂》是記我心中愉悅,《春秋》是記我內心忠奸邪正,總而言之再偉大經典不過是我內心的帳簿。這就是王陽明主觀唯心主義的基本要義。

王陽明的主觀唯心主義雖然有他的侷限性,但畢竟對當時以程顥、朱熹為代表“存天理,滅人慾”的理學道統給予了很大的衝擊,帶來了某種思想上的解放。


松楠莊主


是。比"唯心主義"更主觀了。比客觀唯心主義更差勁了。他主張除了他心裡有的,外界什麼都沒有了。甚至他的爹媽,只要他心裡沒有就沒有了。他認為只要有,就是私心。就這一點,他本人是誰他也不一定知道,還真有點怪。他到底啥玩意?查了查有關他的史料,他還是個鎮壓農民起義的劊子手呢。看來他很喜歡″孔孟之道"了。


魯卡爾


是唯心主義,但並不主觀,反而很客觀。

王陽明所說的“心外無物,心外無理”,並不是說絕對的在人心之外,一切事物都不存在,而是把人作為個體來相對說的。每一個事物,雖然本來是客觀存在的,但對於人這個個體來說,如果心裡面沒有對這個事物的意識,那這個“物”對於人來說,就是無意義的。而且王陽明所說的“物”,並不是物品的物,而是另有說法。


王陽明說:心是身體的主宰;心裡想著什麼,便是每個人的意識,意識的本體就是知,我們的意識注意到哪裡,這就是物。如意識放在侍奉親人上面,那侍奉其人便是一件物;意識放在事君,那事君便是一物;意識放在仁民愛物,即仁民愛物便是一物;意識放在視聽言動,視聽言動便是一物。所以我才說無心外之理,無心外之物。

這裡明確說明了,心、意、物之間的關係,並且定義了什麼是“物”。所謂的格物,並不是要去真正的在外物上找理,比如王陽明曾經就傻傻的去格竹子,結果一無所獲,還把自己給搞病了。那時候的王陽明,就還沒有領悟,什麼是物。所以格物,到底格的是什麼?

王陽明接著說:“格物,如《孟子》說的‘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體之正。但意念所在,即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即無時無處不是存天理。”

格物就是把自己內心那些外七八糟的意識都全部給糾正過來,只要有一點不好的意念,就要連根給他拔去,就是要無時不刻不是存天理的狀態。所以格物並不是真正的取研究什麼物品,而是要通過自己內心對物品的意識,去格自己的心。

先生又說:“知是心之本體,心自然會知: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發,更無私意障礙,即所謂‘充其惻隱之心,而仁不可勝用矣’。然在常人不能無私意障礙,所以須用致知格物的方法,去除私心,恢復天理。讓心之良知更無障礙,得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知致則意誠。”

我們普通人的心與外物之間,總是隔著很多的東西,本來我們都有惻隱之心,看到小孩掉井裡都會覺得可憐,但並不是人人都會去救,這就是每個人的私心在作怪,我們要麼擔心,自己會不會有危險,擔心這小孩的父母會不會反而會訛人,誣陷說我把小孩推進去的等等,這些就是私心,就使得我們的心與外物之間不能暢通無阻,而格物就是要去除這種障礙。

所以通過以上,就可以看出,王陽明說“心外無物,心外無理”,是專門針對當時總喜歡從外物上去找真理的這一弊病提出來的,我們不能簡單的把這理解為心之外,萬事萬物都不存在,因為陽明先生的本意,並不是為了描述世界的本質,而是從格物修身的角度來說明我們每個人的心與外物之間的關係。


l易耕堂l


單從主客觀及唯心與唯物而論,是的。

這八個字是王陽明心學的核心,是引導人們認知的重要思想,也是自古至今修心養性的主要理論體系之一。雖然王陽明並不否定物的存在,但把一切統一於心,承載於心,且都從自身內心(思想)的感受去溶於行,明顯貼上了主觀唯心主義的標籤。


天高雲淡17


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染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把這兩句參透,你就懂了。

佛教的至高境界是空性,悟空方可成佛。

佛教認為悟空的關鍵在於突破“我執”,一切的煩惱都是因為慾望,而慾望的來源就是“我執”,它是心猿,它就在靈臺方寸山,它就在心裡。世間的一切都是因緣果報交織而成的虛幻,而久遠歲月以前,時間的起點,緣起之前,一切都是空的。有緣起,就有緣滅,最終一切歸零,還是空。而一世又一世的輪迴,就是從空到空的過程。我忘卻了前世,前世對我來說就是空的,而前世的因緣卻纏繞著我,成了我今生的際遇,這就是果報。今身的我終會死去,到了來世,我還是我嗎?


sniper19870118


對於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這是個偽命題,世界上沒有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唯物主義者也靠心情過活,唯心主義者也靠物質活命。對於王陽明的心外無物說,他並不是說在自己認知之外是不存在任何事物的,而是指自己沒有見到的事物對自己的心思不產生影響,即使對自己有影響的他可見的事物,也並不是事物的真相,所以說心外無物。心外無理也是一樣,自己的認知度決定了這個物和理在自己內心的相貌。



在申之鄉


王陽明的這個觀點是主觀唯心主義。心外無物是說,心與物同體,物不能離開心而存在,心也不能離開物存在。離卻靈明的心,便沒有天地鬼神萬物;離卻天地鬼神萬物,也沒有靈明的心。從一方面說,靈明的心是天地萬物的主宰;從另一方面說,心無體,以天地萬物感應之是非為體。客觀的事物沒有被心知覺,就處於虛寂的狀態。如深山中的花,未被人看見,則與心同歸於寂;既被人看見,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王守仁的心外無理是說,心的本體,就是天理,事雖萬殊,理具於心,心即理也。不必在事事物物上求理,心外求理,就是心與理為二。心中之理,就是至善,心外無理也就是心外無善。

所謂“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說明了兩個問題,一是,人境的生活是“車馬喧”的,是無奈的;二是,作者的“在人境”與旁人的“在人境”不同,是沒有車馬喧囂的。接下來作者將視角放到第三人稱的角度,反問:“為什麼別人避開‘車馬喧’,而你就能做到這樣呢?(問君何能爾)”回答是:“處在遠離喧囂的心念之中,當然就少有車馬的煩勞了,進而似乎連原來就在‘人境’中的居所也變得偏僻起來。


張翼遠


觀點是主觀唯心主義。主觀唯心主義把人的感覺、意識、情感、體驗等作為世界的本原。物質都是由它們派生的。王陽明所說的“心”,就是指人的內心體驗、感覺。“物”是指客觀世界,萬事萬物。“理”是指萬事萬物運動的規律。這些都是由“心”的體驗或感覺而產生,如果“心”體驗或感覺不到,就沒有萬事萬物存在,沒有萬事萬物運行的規律存在。其觀點本質上是思維決定物質的觀點,更進一步說是主觀唯心主義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