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工智能的“衛星時刻”

中國人工智能的“衛星時刻”

中國人工智能的“衛星時刻”


一位用戶展示Tiktok應用。圖片來源:AFP VIA GETTY IMAGES

安迪·沃霍爾錯了。這位波普藝術家曾斷言,在未來社會,每個人都有機會用15分鐘成名。但生活在上世紀60年代的沃霍爾沒料到抖音的誕生——只需要15秒,這款讓人慾罷不能的短視頻分享應用就能讓一個普通人爆紅網絡。

截至2019年11月,抖音海外版Tiktok在全球範圍的下載量約為15億次,其中美國市場貢獻了1.24億次。相比Facebook、Instagram、Twitter和YouTube等社交媒體平臺,這款短視頻應用更吸引眼球。

在抖音的世界裡,一群青少年精心編排的舞蹈可能會在一夜之間走紅;一隻翩翩起舞的雪貂可以獲得數百萬人點贊;一位男子身穿毛茸茸的兔子服隨著節奏搖擺……

網絡上流傳這樣一句話:“抖音五分鐘,人間兩小時”,用來形容抖音強大的用戶黏性。這個平臺的魔力就是人工智能驅動的推薦算法。它由抖音母公司字節跳動研發,根據你的喜好為你推薦內容,讓你欲罷不能。

2012年,前微軟工程師張一鳴創立字節跳動。6年後,憑藉由軟銀牽頭,價值30億美元的融資,字節跳動的估值達到750億美元,躋身全球最具價值的初創企業行列。

中國人工智能的“衛星時刻”


人們裝扮成玩偶參加在東京舉辦的TikTok Creator’s Lab 活動。圖片來源:SHIHO FUKADA—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人工智能的“國家隊”

大量公共和私人資本正在湧入中國人工智能基礎研究,同時也押注基於人工智能的初創企業。在這種情況下,字節跳動的成功很可能被複制。

“毫無疑問,這個行業目前非常火爆,並且勢頭不會減弱。”北京諮詢公司航點亞洲的執行合夥人亨裡克·博克這樣說道,“在中國,人工智能才剛剛開始起步。”

掀起中國當前這波人工智能熱潮的,是人類與人工智能的圍棋博弈。

2016年,韓國圍棋九段棋手李世石與DeepMind開發的人工智能系統AlphaGo展開了一場五局三勝制的對弈。DeepMind是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一家人工智能初創企業。李世石此前自信滿滿地表示他會戰勝這套算法,但最終只贏了一局而已。約2.8億中國人收看了這場對決的直播。

一臺電腦擊潰一位圍棋高手,這件事無疑給一些政策制定者提了個醒。

許多人甚至將這件事稱為中國人工智能領域的“人造衛星時刻”。牛津大學數字倫理實驗室主任盧西亞諾·弗洛裡迪表示,在2017年之前,人工智能僅僅被視為中國應該迎頭趕上的眾多前沿技術之一。這種狀況很快就改變了。

在接下來的一年,中國國務院發佈《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這份綱領性政策文件將人工智能單列為一項具有重大戰略地位的技術,併為中國設定了一個目標:到2030年成為人工智能領域的全球領導者,人工智能屆時將為中國國內生產總值貢獻1500億美元。

2017年,中央政府選擇了5家科技公司作為人工智能領域的“國家隊”,每一家公司將從事特定的人工智能研究。這些身負重任的國家隊成員將獲得政府的強有力支持,比如優先獲得融資、優先競標合同等。

在過去的幾年裡,人工智能國家隊成員已經增加到至少15家。以下是其中最重要的五家:

征戰領域:自動駕駛

2017年,這家有“中國谷歌”之稱的科技巨頭推出一個名為“阿波羅”的自動駕駛軟件平臺。百度將“阿波羅”類比為谷歌的安卓操作系統,但它面向的領域是自動駕駛汽車。

領軍企業:騰訊

征戰領域:用於醫學診斷的計算機視覺

至少從2014年開始,作為超級應用微信的運營商,騰訊就一直積極投資數字醫療領域。目前,該公司旗下的醫療人工智能實驗室正在開發一種用於診斷帕金森病的計算機視覺系統。

領軍企業:華為

征戰領域: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和軟件

去年9月,這家全球電信設備巨頭正式躋身人工智能國家隊之列。它肩負著推動“設備、邊緣計算和雲”能力的重任。

領軍企業:阿里巴巴

征戰領域:智慧城市

這家中國電子商務巨頭正在開發“城市大腦”計劃,力求利用雲計算和大數據來改善城市規劃,目前已部署在包括吉隆坡在內的23個城市中。

領軍企業:商湯科技

征戰領域:計算機視覺

商湯科技源自香港中文大學在2014年啟動的一個學術項目,現已發展成為計算機視覺領域的行業領導者,估值超過70億美元。

中國人工智能的“衛星時刻”


社交狂熱:TikTok 變成了一個全球現象,帶火了很多視頻新星和新創意。圖片來源:MICHELLE GROSKOPF—THE NEW YORK TIMES/REDUX


緊張的美國人

雖然有了“國家隊”,但中國人工智能戰略相當大一部分重任還是落在了地方政府肩上。上海已經承諾為人工智能研發提供約150億美元的新資金;天津正在為人工智能籌集160億美元的資金;北京市正在建設一個價值22億美元的人工智能研究產業園區。

“有很多自下而上的現象。”私募股權投資者、北京大學前教授陶迅表示。“有很多企業家、很多風險資本在那裡湧動。政府有一半的時間都在想到底發生了什麼。”

中國為實現其人工智能目標而投入的資金規模也引起了美國的關注,許多美國人擔心他們的政府對這項技術投資不足。

去年11月,由前谷歌首席執行官埃裡克·施密特擔任主席的美國國會國家人工智能安全委員會在一份中期報告中警告稱,中國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支出正在超過美國。隨後,一份由新美國安全中心發佈的報告敦促美國政府為人工智能研發注資250億美元。在去年12月的一場辯論中,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楊安澤警告說,中國“正在人工智能領域超越我們,因為他們擁有的數據比我們多。”

與此同時,特朗普政府對多項人工智能技術實施出口管制,試圖以此遏制關鍵的人工智能知識產權流向中國。但中國的研發工作也獲得了長足進展。從人工智能專利申請和學術論文的數量來看,中國現在與美國並駕齊驅。

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快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中國與西方的公平競爭。但在許多基本方面,中國仍有不足之處。牛津大學人類未來研究所研究員Jeffrey Ding致力於研究中國人工智能戰略,他最近對中美人工智能生態系統進行了系統的比較,認為“美國仍然遙遙領先”。

比如,在硬件領域,美國擁有非常明顯的領先優勢。中國目前消耗了全球58%的半導體供應,但根據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數據,中國使用的芯片只有16%是在國內生產的,並且其中僅有一半出自中國本土企業。中國計劃到2025年滿足70%的國內需求,並承諾為此投入1000多億美元。不過,中國領先的芯片製造商中芯國際(SMIC)仍遠遠落後於西方競爭對手。中芯國際去年才開始生產14納米芯片,而行業領先者都已轉向7納米芯片組。

“中國仍然嚴重依賴西方技術,”新加坡市場諮詢公司ABI Research首席分析師Lian Jye Su表示。“這使得中國在這些領域的研發工作更具緊迫感。”

如今,中美兩國已經開始爭奪人工智能人才。去年11月,美國參議院國土安全和政府事務委員會發布一份報告指出,美國缺乏“一項全面戰略來應對這種人才流失威脅”。

中國人工智能的“衛星時刻”


圖為幾個國家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情況。上圖為專利數量對比,下圖為科學論文發表情況對比。


數據優勢

討論中國發展人工智能的優勢時,最常提到的因素之一是其海量的數據寶藏。

人工智能算法依靠數據來學習。對於一家人工智能公司來說,中國的數據取之不盡——這不僅是因為中國擁有14億人口,還因為中國擁有一種傾向於合作的監管環境。

在這樣的背景下,面部識別技術得以蓬勃發展。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具價值的兩家計算機視覺公司:一家是總部位於香港,估值超過70億美元的初創公司商湯科技;另一家是北京曠視科技公司,其估值剛剛超過40億美元,計劃今年在香港上市。曠視科技運營著世界上最大的開源數據庫Face++,這個旨在訓練其他面部識別算法的數據庫擁有超過30萬用戶。

中國人工智能的“衛星時刻”


狂歡者在Tiktok於NeueHouse Hollywood 舉辦的聚會上。圖片來源:JOE SCARNICI—GETTY IMAGES

不過牛津大學的Jeffrey Ding認為,中國的數據優勢被誇大了。“現在很多人聲稱,中國的數據優勢意味著它將在部署人工智能應用方面獲得領先優勢,但我認為這種說法言過其實。事實上,更多的面部識別數據對其他的垂直行業——比如智能製造、精準醫療或自動駕駛汽車——沒有多大用處。”

但對於十多億Tiktok用戶,他們並不關心這個,他們正在專注於獲得點贊和關注,哪怕這種關注只能延續15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