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雲在全球處於一個什麼地位?

用戶58599464904



從財報數據說起

兩天前,阿里巴巴公佈了一份超出分析師預期的季度財報(2019.9~2019.12)。財報中顯示,作為增長的第二引擎(第一引擎是核心電商業務),阿里雲季度營收107.21億元,首次突破百億元大關,營收同比增速為62%。儘管增速略低於上季度的64%,但依然處於一個高速增長期。

上圖是阿里雲近10個季度的營收增長圖,非常恐怖!!!


除了突破百億元大關的里程碑,阿里雲在這個季度的另一個重大的里程碑是,將阿里巴巴的電商業務的核心繫統遷移至公共雲上。這不僅為阿里巴巴帶來更高的運營效率,更能夠促進未來更多客戶採用阿里雲的公共雲基礎設施 。去年雙11期間,其公共雲基礎設施及技術幫助阿里巴巴集團處理了每秒54.4萬筆的訂單創建峰值,並在整個活動的24小時期間無間斷地處理了970 PB數據,在阿里雲上抵擋住了60億次的網絡攻擊。


在全球雲計算市場上,阿里雲的競爭對手是亞馬遜AWS、微軟Azure、谷歌Cloud Platform。


2月1日,亞馬遜也公佈了雲計算業務AWS的營收情況。2019財年AWS的收入為350.26億美元,同比增長36.53%,佔亞馬遜總營收的12.49%。在第四季度,AWS的營收為99.54億美元,同比增長33.97%。不過,AWS貢獻的營業利潤為25.96億美元,佔公司經營利潤高達67%。這樣的盈利能力是非常可觀的。


微軟自2014年新CEO薩提亞.納德拉上任後,就大力發展雲計算業務Azure。經過短短6年的高速增長(現在仍每年68%),已經後來居上,在全年營收上超過亞馬遜AWS, 達到380億美元。而且就在不久前,還從亞馬遜眼皮底下,搶走了美國國防部為期10年的100億美元的訂單(合約名為聯合企業防禦基礎設施雲,簡稱JEDI),幫助國防部將大部分的計算能力上雲。


谷歌雲計算業務起步較晚,相對前兩位遜色不少。其2019財年的收入只有89億美元。


儘管目前從收入數據來看,阿里雲還比不過上面三位競爭對手,尤其是AWS和Azure這兩個巨無霸,但是阿里雲在中國乃至整個亞太地區的市場份額是遙遙領先的,超過了AWS和Azure的總和。如果繼續在亞太地區深耕,發揮自己的技術優勢,保持增長勢頭,阿里雲將很快超越谷歌雲,不久的將來在全球市場上比肩AWS和Azure也是可期的。


前沿科技館


要看一家雲計算企業在全球上的地位,得先看看它的競爭對手是個什麼量級。我覺得微軟CEO納德拉有一段話回答這個題很應景。

如下:

微軟作為雲計算國際公認的第二大玩家,能被它視為威脅,恰恰能反映出阿里雲在國際上的崛起——全球第三,亞太第一的位置,儼然已經對亞馬遜、微軟這兩位老大哥造成了危機感。

而阿里雲被這2A視為最大的競爭對手,其實也與亞馬遜和微軟這兩家所向披靡的雲計算服務商在中國的折戟有關。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阿里雲不僅在將中國市場的蛋糕越滾越大,在幾乎拿下半壁江山的同時,阿里雲又已經在亞太地區這片發展潛力最大的市場上,再一次擊敗了亞馬遜和微軟,成為當之無愧的亞太霸主。

還有令微軟CEO頭疼的就是阿里雲的“恐怖”增速問題,年均翻倍,這誰頂得住啊?

那麼,阿里雲到底是憑藉什麼來撼動亞馬遜和微軟的地位、擠掉谷歌,躋身3A陣營的呢?我個人覺得,這個內核絕對是自研發科技。

作為3A陣營裡唯一一家中國雲計算廠商,阿里雲始終堅持自研發。其中,最知名的成果應該就是它們自主研發的“飛天”系統,如今它已經成長為國內國唯一自主研發的飛天雲操作系統和大數據平臺。

2015年,阿里雲幫助國家鐵路部官方售票網站12306上雲,承接了當時75%的春運高峰網絡查詢;2016年,阿里雲城市數據大腦在杭州試啟用,政務工作走上雲端,讓浙江實現了“最多跑一次”;這一切的背後,都是飛天雲操作系統和大數據平臺的功勞。

特別是城市大腦,為市民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便利。

阿里雲創新性地提出了城市大腦等創新類的產品和解決方案,打破了原有政府數據相互隔離、無法融通的煙囪模式、孤島效應,融合優化現有城市數據,讓城市擁有智慧的大腦。

還有值得一提的阿里雲的阿里巴巴雙中臺和智聯網AIoT,智聯網AIoT融合了雲邊端一體化的人工智能與物聯網能力,具備從高性能AI芯片至雲平臺、AI算法、AI組件以及產業AI的立體能力。這也讓它們和飛天雲操作系統、飛天大數據平臺一起構成了阿里雲目前最強的“四張王牌”。

無論如何,一家中國的科技型企業能夠成為世界的焦點,已經足夠振奮人心,至於阿里雲的明天,只要它不放棄自研發,我相信會更加燦爛。


新科技大咖


阿里雲,不管是放在全球雲市場中,還是放在阿里內部的營業板塊中,地位都不是很突出。雖然阿里雲,作為阿里巴巴重要的一個業務的拓展,但奈何進入這個領域時間較晚,此規模並不是很大。

2018財年(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底),阿里雲營收133.9億元,同比增長101%。但是該2018財年整個阿里巴巴集團營業收入達到了2502.66億元。阿里雲正整個阿里巴巴,營業收入的比重只有5.4%。在阿里巴巴集團內部最賺錢的業務就是電商,2018財年收入達到了2140億元,佔總營收的比重為85.5%。但是在2018自然年(1月至12月),阿里雲的營業收入達到了213.6億元。

放在全球來看,雲市場的霸主肯定是亞馬遜。在這個市場中,亞馬遜可是一騎絕塵。根據調研機構Canalys給出的相關數據報告,2018年全球雲計算市場規模為804億美元,其中亞馬遜aws雲服務營業收入達到了254億美元,佔比31.7%的市場份額。

接下來,微軟和谷歌分別以16.8%和8.5%的市場份額排名全球第二和第三。來自中國的阿里雲,以31億美元的規模排名全球第四,佔據全球約3.86%的市場份額。

所以,之後就可以發現阿里雲在全球的雲市場中,份額確實不算高,只有微弱的3.86%。放在國內雲市場,阿里雲就算得上一個巨頭。根據市場調研機構IDC發佈的市場份額報告顯示阿里雲佔據我國市場份額45.5%,相反,亞馬遜aws只佔有5.4%的份額。

Canalys數據顯示,排名第四的阿里雲市場份額目前只有3.86%,不算多。但是市場Others部分依然擁有超過35%的市場份額,說明市場格局並未確定,阿里雲是有巨大提升空間的。


財經知識局


提及中國雲市場,繞不開的「阿里雲」。

「阿里雲」到底處於一個什麼地位呢?

第一、「阿里雲」是國內第一個營收過百億的雲公司。

近期阿里巴巴集團公佈其最新財報,「阿里雲」在 2018 財年(2017 年 4 月至 2018 年 3 月底)營收達 133.9 億元,季度營收連續 12 個季度保持規模翻番。

第二、「阿里雲」現在中國第一,全球前五。

過去三年,「阿里雲」每個季度以三位數左右的增速在不斷擴大自己的市場領先優勢。研究機構 「IDC」 通過銷售、市場等渠道得到的調研數據顯示,截止到 2017 年上半年,「阿里雲」在中國雲計算 IaaS 市場份額為 47.6%,幾乎為市場所有追隨者的總和,也是市場第二名的 5 倍

而截止到 2017 年 Q4,「阿里雲」全球的佔有率從之前的第三掉到了第五,不過按照現在的增速,過不來多久,可能就會坐二望一,但是短時間超越亞馬遜還是不太可能的,因為後者的市場佔有率太高了。´

為什麼,BAT 三者中,最不懂技術的「馬雲」把「阿里雲」做到了雲計算市場的國內第一呢?

在 2010 中國(深圳)IT領袖峰會上,三位大佬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騰訊「馬化騰」說那時做雲計算還為時過早。

百度「李彥宏」則表示雲計算是新瓶裝舊酒,用雲計算賺錢會比較累。

只有阿里「馬雲」表示,如果阿里不做雲計算,將來可能會死掉。

AT 與阿里觀念上的不一致,導致前者的雲計算現在與「阿里雲」不在一個層次,也成就了現在「阿里雲」。



對於這個問題,您怎麼看呢?可以通過評論,留下您的見解。也希望各位能點下「關注」,謝謝大家

stormzhang


阿里雲真是一個常看常新的品牌,上文中提到的阿里雲世界第三,亞洲第一這事沒變。

(根據全球IT權威研究機構Gartner2017年全球公共雲排名,阿里雲位居世界第三。)

但阿里雲的全球版圖已經再次擴張了,就在前幾天,阿里雲英國大區正式開服了。

10月22日,阿里雲英國大區正式開服,一次性上線了多種雲計算產品,包括彈性計算、雲存儲、數據庫、網絡、安全、管理、應用服務和大數據等等。本次開服的一大亮點就是,雙可用區同時開服,這意味著阿里雲將提供更高級別的災備、數據安全。

所以阿里雲的全球化地圖又要更新一版了:

從阿里雲在德國法蘭克福設立首家歐洲數據中心,至今已經兩年,阿里雲再次發力,拿下英國市場。

阿里雲成為第一家基礎設施完整覆蓋美國、英國、德國、日本和中國全球五個最大雲計算市場的中國公司。(根據IDC統計,美國、英國、德國、日本和中國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五大雲計算市場)

到目前為止,阿里雲已經和諸多歐洲的國際知名企業達成合作,包括SAP、西門子、沃達豐、英國氣象局以及等過航空航天等歐洲國際知名企業達成合作關係。

阿里雲歐洲市場的快速推進,除了為其帶來可觀的業務收入,同時更為其贏得了業界的口碑,為其後續全球化的進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Gartner發佈的2018年版全球雲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魔力象限的報告中,阿里雲位列全球最優秀的六家雲計算企業之一。

不僅如此,阿里雲仍在“超速”成長中,這一點在今年的財報中就表現的很明顯了。

從今年阿里巴巴集團公佈的最新財報來看,阿里雲在過去的12個月中(2018財年為2017年4月到2018年3月底),阿里雲營收規模達到了133.9億元,同比增長101%。

2018財年第四季度(2018年1月到3月底)阿里雲營收規模為43.85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03%,連續第12個季度保持營收規模翻番。阿里雲發展勢頭絲毫沒有減緩的痕跡,反而一路高歌猛進。

綜上,阿里雲的全球地位,已經無需再過多贅述。業務覆蓋廣泛,遍佈全球;在快速的業務擴張面前,依舊保證了良好的服務品質,獲得友商一致好評;財報更是連年攀升,持續保持三位數增幅。我們期待著,阿里雲未來無限的可能。


科技選手小李


如果題主要問的地位是市場份額的話,其實答案很明顯的,八個字概括的話呢,是全球第三、亞太第一。

先給題主解釋一下具體的數據吧。

根據Gartner發佈的數據,2018年阿里雲在亞太區域市場份額為19.6%,超過亞馬遜(11%)和微軟(8%)的總和,連續第二年居亞太市場第一,相比2017年份額增長了4.7個百分點,擴大優勢,繼續保持全球雲計算市場前三的領先地位。

阿里雲在亞太市場的絕對優勢比較明顯,同時,國內的利好政策也助推了阿里雲的發展。

例如,阿里雲在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核心的海外市場也獲得了高速增長。還充分帶動超過十萬家中國企業規模化出海,有媒體分析,未來三年內阿里雲生態規模有望達到上萬億人民幣。

現在,阿里雲的增長速度達到92.6%,是去年增速最迅猛的雲計算廠商。

阿里雲在亞太市場的絕對優勢比較明顯,同時,國內的利好政策也助推了阿里雲的發展。

例如,阿里雲在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核心的海外市場也獲得了高速增長。還充分帶動超過十萬家中國企業規模化出海,有媒體分析,未來三年內阿里雲生態規模有望達到上萬億人民幣。

現在,阿里雲的增長速度達到92.6%,是去年增速最迅猛的雲計算廠商。


科技情報刊


雲服務一直是社會的熱點,而現在的很多軟件科技公司不管大型還是十幾個人的小公司都在進行軟件上面架構的改造。微服務是目前軟件架構的主流,而阿里雲服務也是很多公司在進行軟件改造時的首選。

阿里雲2018年營收入213.6億元

阿里巴巴集團價值最高的業務還是電商,2018年電商業務的營收入是2140億元。

根據阿里雲的財報可以看出,阿里雲,不管是全球雲市場還是阿里巴巴內部業務的營業板塊上,阿里雲都是微不足道,但是阿里巴巴每年在阿里雲的投入巨大。過去10年間,阿里巴巴對阿里雲累計投入超過430億人民幣。而阿里雲作為阿里巴巴的重要業務拓展,近些年來,也不負眾望。

2018年中國獨角獸的企業名單中,阿里雲排名第三,估值為710.77億美元,而上榜的全國企業總共有203家。

阿里雲全球市場

阿里雲在國際市場上和微軟、亞馬遜等國際巨頭還是擁有一定的差距。2018年亞馬遜AWS雲服務營收是1725億元人民幣,微軟Azure的2018年財報顯示營收為906億元人民幣。這兩家都是阿里雲營收入的四倍之上。

雖然阿里雲在歐美市場拓展不大,但是在亞洲市場。阿里雲是最大的雲服務商。

2019年的第一季度,阿里雲總共推出了679中產品和功能,主要是智能化數據、AI應用等方面。海外,阿里雲已經進入迪拜、新加坡等多個國家,在全球建立了總共16個飛天數據中心,可以說目前阿里雲排名全球雲市場第三。

而根據阿里雲官方統計的數據顯示,當前中國500強的企業中有接近40%、近一半中國上市公司、80%中國軟件科技類的公司在使用阿里雲。

些許拙見,供您參考。

從事互聯網開發多年,歡迎大家騷擾


凱騰凱


一句話概括就是:阿里雲的全球份額為全球第三,亞太第一。

Gartner近日發佈2018年全球雲計算市場報告,數據顯示阿里雲僅次於亞馬遜AWS、微軟Azure,成為全球市場前三,份額達到7.7%,同比增速高達92.6%。排名的變化能夠很好的反應該趨勢:

同時在亞太市場,阿里雲在18年亞洲市場拿下了19.6%的份額,同時也擁有著4.7%的增幅,超過亞馬遜和微軟的總和。

但是我們也需認清阿里雲的一些不足

1、國內市場越趨指數增長的情況下,阿里雲的佔比在下降

2018年的市場份額相比較於2017年出現了下滑,反觀騰訊及中國電信均出現了上揚。

2、阿里雲在全球範圍內的份額還是比較低

也許有讀者老爺說我們慢慢往上,畢竟起步慢,但是aws雲也才2006年提出,反觀阿里雲2009年提出。所以道路並不比別人慢很久,同樣的等我們追上去,不曉得是否又有新的東西提出。


榜說天下


對於阿里雲目前在全球處於怎樣的地位,筆者用近期阿里的一份財報來談下。大家可以通過數據來感受下。


據報道,該季度阿里巴巴收入61.9億元(即9.9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61%,比分析師此前預期增幅為53%。其中表現最強勁的,要數阿里巴巴的雲計算業務。該部門在第四季度收入猛增103%,達到44億元人民幣(即6.99億美元)。相比之下,市場領導者AWS在同一時期的銷售額增長了49%。


誠然,阿里巴巴在第四季度的雲收入相比AWS的54億美元來說只是差了很小一部分,但如果該部門能夠保持目前的增長速度,未來幾年就可以大幅縮小差距。


據悉,阿里雲在第四季度推出了316種新產品和功能,其中許多功能專注於如人工智能等較為火熱的領域。


因此,阿里巴巴已經成為中國基礎設施即服務領域的領先企業,根據IDC的統計數據,截至2017年上半年阿里巴巴的市場份額幾乎達到48%,而上一年同期是接近43%。為了保持雲業務的快速增長,阿里巴巴也越來越多地將目光投向了國際市場,最近阿里巴巴在印度尼西亞新增設了一個數據中心。目前總共在18個地區建有運營設施。


阿里巴巴在財報中表示:"我們看到了客戶和收入的巨大發展動力以及多樣化,並將通過開發增值產品和功能,投資以進一步擴大市場。"


預計在未來,公司將繼續保持這一發展勢頭。今年收入的增長率高達60%,如果排除最近收購的公司,收入增長在50%以上,這遠高於分析師預計的37%的增幅。

本答案來自科技行者團隊靠譜女青年劉小新。


科技行者


依託於中國市場的巨大存量及增長空間,如阿里巴巴在電商領域幹敗eBay一樣,或將雲計算領域,挑戰亞馬遜,最終挑它於馬下。

可以說,阿里巴巴成為一家超強技術公司,要從阿里雲開始說起。本人正在寫人工智能相關的綜述類著作,如果說新興公司提到了滴滴、今日頭條、美團,就有BAT巨頭,寫的是百度之無人駕駛,阿里巴巴之阿里雲。

阿里雲的崛起,帶來了全新的阿里巴巴的觀感。這裡,既有激動人心的創業故事、人物故事,那個心理學博士王堅如何創立阿里雲,馬雲又如何能堅定信任併力挺到底,阿里雲起步之初,騰訊及百度如何不看好等等故事,很有嚼頭,很有趣味。

王堅是阿里雲的提出者,初創者,也是當時阿里最受爭議的高管,曾被內部員工罵了整整4年,在開會時還委屈到流淚。另一方面,阿里巴巴的大股東孫正義對他給出了極高的評價。在阿里巴巴在美國上市那天,孫正義曾說:“阿里雲的前途不可限量,它是互聯網的未來”。

這不僅是一個激動人心的創業故事,還是一個個巨型公司的轉型故事,也有國家產業競爭的恩怨情仇。

看微軟如何通過微軟雲成功轉型,2014年2月,負責雲業務的納德拉成為微軟第三任CEO,他很自然地把雲定為公司的兩大核心戰略之一,於是Azure無論在產品還是市場的支持力度陡然加大。

我們看到,當今亞馬遜、微軟、阿里、谷歌先後次第坐下。

雲端之爭已成為國家之間的競爭。阿里達摩院也好,阿里收購一眾人工智能公司、芯片公司也好,突然間,我們發現阿里巴巴成為了高新技術的主動進攻方,就因為有阿里雲這一根基夯實的基礎架構了。

如今說工業互聯網也好,說智能互聯網也好,或者物聯網,都離不開雲、雲、雲計算。

如果說,中國人最終會有自己的操作系統,讓全球的夥伴都使用且離不開的操作系統,目前就要看阿里雲了,那是一個雲端的基礎系統呀。

阿里雲是跟隨者、挑戰者,最終可能像阿里巴巴在電商領域的地位一樣,讓美、日、歐三家線上銷售之和,都比不過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