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以少數民族入主中國,是通過什麼確立了中國觀?

黑桃A33


夢香寒冰來釋之。

滿族入主中國的法理依據有三個:

1.法理正統性。大清對於中華統治的正統性源自對於明朝的繼承。雖然努爾哈赤“七大恨誓師罰明”,其實滿族在皇太極時代就已經改變佔領,清朝的法統依據源自北元。而當明朝被李自成覆滅之後,是清朝推翻李自成統治,親自擊潰李自成,為崇禎皇帝復仇。為此,按照清政府邏輯,清王朝是為明王朝復仇的,所以是正統。至於什麼南明王朝,那是偽朝。誰知道那些王爺哪個是真的?要是真的怎麼沒有人北上攻擊李自成,“不報家國之仇”?在清政府眼中,南明的皇帝都是假的。

推翻李自成是清政府最大的法理正統性

2.儒家正統。大清的儒家正統是得到山東孔家認證的,他們勾結很多。比如大清五入中原,山東搶光了,沒動曲阜一根汗毛。再比如早在順治皇帝時期,清政府就奠定孔子先師地位。通過尊孔尊儒,儒家分子基本安定。

通過尊孔尊儒,清朝讓讀書人安定

3.以農治國。中國自古以農治國,清朝也不例外。順治叫做耕明田,康熙叫做永不加賦,雍正叫做攤丁入畝,乾隆頒佈了《授時通考》,是近代世界第一本國家層級的農業專業人員考試教材。以農治國,農民基本安定。

乾隆時期的《授時通考》讓外國人嘖嘖稱奇

4.消除異己。以戰爭手段消除異己分子。畢竟清朝給了人活路,知識分子可以讀書,農民可以種地,法理也能說服人。剩下的在清政府認為就是反動份子,大力消滅。何況南明確實不給力,姜瓖等五總兵反正已經把中國從北到南都是中國地,南明政府不派一兵一卒援助。畢竟明清都是家天下,朱明皇族就是不給力也沒辦法,投靠清朝不是一件錯事。畢竟中國還有古話:“良禽擇木而棲”“鳳凰非梧桐不棲”。殺光了前明武將,天下就基本安定。

姜瓖為大明忠心耿耿,問題是明朝一個援軍都沒有


夢香寒冰


首先,清朝的統治者不能稱之為滿族,而應該稱之為滿洲。滿洲和滿族是不同的概念,滿族是清末民初從日本引入民族概念才具有的稱謂。在此之前,稱之為滿洲。儘管如此,在固有的中原文化觀念裡,滿洲依然是以異於漢人的少數民族的身份存在的。

其次,滿洲入主中原而不能稱其為入主中國,如果這樣認為,則將滿洲排除在了中國之外。縱觀中國歷史,一半的朝代是漢人統治天下,一半的朝代則為少數民族統治,他們或以分裂的形勢,如魏晉南北朝,五胡十六國等等,抑或以統一的形式存在如元朝和清朝。但如清朝這般實行了大一統且統治時間長達200多年的情況是十分罕見的,而滿洲之所以能夠維持這麼長時間的統治,的確是因為自己建立了一套中國觀。

滿洲建立中國觀大致包括以下幾個過程:

第一,清朝以為明覆仇的名義入主中原。

在傳統的意識裡,明清交替,是清朝取代了明朝。實際上,是李自成滅了明朝,而清統治者則在吳三桂的幫助下,大敗了李自成農民軍,進軍山海關,入主中原。而清朝為了更有利於自己的統治,以多爾袞為首的統治者便打著為明朝復仇的旗號。這樣,清朝一開始便具有了名義上的正統地位。

第二,清統治者具有很深的漢化色彩。

這是其他少數民族朝代的統治者所不具備的。當然,在一些朝代,統治者也曾實行過漢化,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但他們只是學了一些皮毛。而元朝之所以國祚如此之短,也是因為拒絕漢化而造成的。清統治者則不同,自上而下無不是採取了漢化的形式。先是康雍乾這些統治者學習儒家四書五經,治國之道,再是倡導清承明制,雖然很多依然保留了滿洲的特性,但也確實承襲了明朝的很多統治中原的政策,使得清朝的統治得以維繫。

而普通的八旗更是漢化到了一定境界,到了乾隆朝已經不再會說滿語,拉弓騎馬了,如今新清史提出了滿洲特性,這無疑是在乾隆朝時期,乾隆皇帝看到滿洲人已經被漢化的失去了自己原有的民族性了,才特別倡導的。這從一個側面也可見清代的漢化之深。

為什麼說漢化對於一個朝代統治中國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呢?主要在於中原是農耕文明,而適應農耕文明的必然是漢文化,滿洲既然入主了中原,原有的那一套漁獵文明肯定是不能適應中原的統治了,所以漢化才成為了必要。

第三,滿洲確統治者在理論上對中國觀的建構。

雍正朝時期發生的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便是曾靜案了,在這個案件之中,雍正帝很巧妙的處理了曾靜與呂留良,實際上也是為了維護自身的統治。為了證明自己統治的合法性,他還進行了華夷之辨,認為天下一家,不分華夷。而且還在《大義覺謎錄》中指出了清朝建立中國的合法性。種種理論的建構都是為了說明清朝所構建的中國觀。

總而言之,清朝是中國古代唯一一個在中原實現大一統,且維持長久統治的少數民族,雖然人們對清朝具有不同的情緒,但不得不承認,清朝是維繫中華民族統一不可或缺的一環,也在中華民族創建的過程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夕陽下的晚楓


這個就要看看中國歷史上另外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元朝了,元朝的國祚連百年都不到,而且元帝國是汲取了中原的道教思想,任用了道教人士,也沒有積極地吸取儒家文化,這個就不利於人心的統一。

而滿族在入主中原之前,在關外就已經融合了大量的漢人,其統治階級也存在著大量的漢人官員,尤其是明朝末年的幾大豪商為滿清政權的建立做出了幾大的貢獻。其皇位的繼任者也是從小就耳濡目染儒家文化。積極的用漢人來治理漢人。

在入住中原後,先前的漢人的激烈反抗者被殺的差不多了,而中原的實際統治者其實就是地主階級,這些人只要自己的地不丟,支持誰都一樣,所以出了統治者本身的民族不是漢族,其他的和漢人皇帝沒啥區別了。


看顏色行事


滿族發家於東北黑土地,之後入主中原。作為少數民族政權,他接受了中國的觀念,那他是用什麼方法確立了中國觀呢?

第一個方法: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滿族作為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以本民族較低文化統治較高文化的中原人。他們想要統治的好,那便需要接受中華文化。再加上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為了統治的需要,要學習漢語,四書五經,各種諸子百學。

他們既保留了本民族的風俗習慣,也海納百川接受中原文化。比如清朝時期,男子要蓄頭髮,服飾也是很華麗,比如冬季要穿棉旗袍,夏季可能要穿旗袍。保留皇子們的血性,有騎馬打獵的習慣。



接受中國的飲食,創造了滿漢全席,在文化上,清朝皇帝以捍衛者的身份來保護儒家文化。比如西方傳教士來傳播與中國傳統相悖的基督教文化,這時候皇帝是文化的堅定捍衛者。

又比如在一幅清代皇帝的畫像中,雍正皇帝完全以一幅中原文人的形象出現,撫琴在竹林中淨生,所以滿族人是認可中原文化的。

第二個方法:統治的藝術

清朝的統治藝術十分高超,他是繼承了元朝蒙古人的統治藝術,再加上結合各地的特色,製造了一種獨特高超的統治藝術。

在這一套統治藝術中,中原的地位是最為重要的。

清朝是以中原富饒地區進行收稅,清朝皇帝在拿著這些錢,去賄賂蒙古高原上蒙古遊牧首領。

用遊牧首領強大的戰鬥力來威懾中原,不讓中原造反。

但是蒙古人的力量是用什麼來制約呢?這就用到了雪域高原上的藏傳佛教,使蒙古人信教。修建固定的寺院,那麼蒙古人就跑不遠。



清朝皇帝是中原地區的皇帝,是蒙古地區的大汗,是雪域高原的文殊菩薩。

第三個方法:中原的事就是自己的事

康熙皇帝可稱得上是一代偉君,說他在中原乾的幾件大事就是很了不起,說明當時清朝已經將中原當成是自己的了。

第一件事,平定吳三桂,當時清朝剛建立不久,內憂外患,雲南的吳三桂就是個大麻煩,如何進行削藩,不造成大亂?這就得靠康熙的智慧了。

清朝滿人,既保留自己的文化,也吸收中原文化,以這種態度來統治中國,之後進而融入中國,融入中華民族大家族。

第二件事,收復臺灣,康熙想要做成大事,就必須要東南富饒地區的財政稅收,但是臺灣政權卻經常侵擾東南地區,是東南沿海不安寧,康熙大帝又使用方法將臺灣收回。



清朝皇帝是一幅當家人的樣子,完全將中原當成自己的。

清朝滿人,既保留自己的文化,也吸收中原文化,以這種態度來統治中國,使自己融入中原文明,中華文明大家族。


經濟戰略


滿清入主中原之後,剃髮易服,不是滿族被同化了,實際上是漢人被同化了,明白嗎?

漢民族蓄髮了幾千年,結果一夜之間變成了金錢鼠尾,寬袍大袖變成黃袍馬褂,你真以為是漢族把滿族同化了哦?

所謂的中國觀,其實是一個地裡概念。佔據中原就是佔據中國。同樣,如果豐成秀吉入侵成功,佔據北京,一樣會有這樣的觀念。

東北亞大陸最好的地方就是咱們中國,風調雨順四季分明,所以所謂的中國觀是地理概念的。

後來為了避免溥儀分裂東北,蒙古、西藏、西北被割裂,所以提出五族共和,才確立了現代的中國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