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為什麼也要過西方情人節?

身邊這些事兒


這是人類加快全球化發展的一個縮影,聖誕節也一樣,這種文化風俗的特色,讓發展中的國人喜歡和接受。

無數商家可以藉助節日來促銷自己的產品和業務,對商人來說,節日越多越好,雙十一還不是硬生生的被創造出來的嗎?

對於兩情相悅的人來說,情人節正好為其所用,可以增強情感和突破感情的籬笆。所以後來連七夕也被改成了中國情人節。

市場需要情人節,有情人需要情人節。而情人節西方有,中國以前沒有。沒有的就要引進有的,來補充節日需求的不足,無論情人節是那個國家原有的,都會被需要者拿來用,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最後,願有情人終成眷屬!



南山明月


記得童年時代,我們這裡的鴉鵲(喜鵲)特別特別的多。但到了每年七月初七日這一天是很難見到鴉鵲的。

椐說成群結隊的鵲兒此時已飛到天上在銀河上用自己的身軀架起了一座鵲橋讓“牛郎織女”在橋上相會,盡訴鍾情。

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現視為《中國情人節》。

中國的情人節傳統文化,是歌頌了相愛中的男女雙方忠貞不渝的婚愛觀,體現了人們對於理想愛情的嚮往和追求,它傳承發揚了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美德,體現的是一種強烈的責任心。家庭不但是一個基本生產生活單元,更是是社會構成整體的細胞。夫妻恩愛、家庭和睦,直接影響著社會的發展和穩定。

中國人為什麼還要過西方人的情人節?

情人節在西方文化中,更多的是浪漫色彩的愛情觀。

有些人為了追求“色”的浪漫而不知不覺地追求的是(情夫或情婦)而不是真正的過什麼西方情人節。

弘揚牛郎織女故事傳說、倡導的追求美好生活和堅貞愛情的婚姻愛情觀,在當前西方文化的衝擊下具有現實很大的意義。

中國人還是要靠自己的方法來發展自己。 綜上,向外國學先進文化是好的,但是不能把中國的原味改了,就像現在,中國討厭自己的傳統節日春節,而對外國的情人節感興趣,這個就有點崇洋媚外了!




有話havewords


生活已經很無趣,總要找些開心的由頭,閒著也是閒著,給自己找點樂子唄。

經濟原因

有一個詞叫“情人節經濟”。

這一天,或者這之前的幾天,鮮花產業、餐飲產業、酒店產業、電影產業、珠寶行業、遊戲行業、商場等等都會迎來大幅度的業績增長。


因為有利可圖,於是各商家又都會極力宣傳、推廣,以刺激更多的人進行銷售,於是形成一個循環,達到刺激經濟的目的。

你說雙十一是什麼節?不就是被馬雲忽悠出來的一個節日嗎?就像美國的黑色星期五一樣。

2019年京東上花卉的銷量環比上升338%,其他的就不說了。

你看我們過中秋或者春節的時候,歐美、日韓的商家也在大力宣傳和促銷。

全球化的結果,中華文化以融合為主

中國人過洋節日,什麼聖誕啊、什麼情人節啊、什麼萬聖節啊,還有父親節、母親節、愚人節等。當然很多外國人現在也過中國節。比如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像韓國、日本、東南亞那邊端午節是必須的。其他的西方國家,現在對中國的春節也很有興趣。

中華文化以包容和融合為主,很多東西是外來的,吸收、消化、改變、反向影響,這是我們經常乾的事情。

因為現在節奏很快,我們很多傳統的節日也沒有辦法都過,這可能是大家反感外來節日的原因。

娛樂為主,也沒必要上綱上線

普遍情況下,民眾對待洋節日大都是抱著娛樂的心態,再加上很多商家會在這個時間有促銷或者活動,大家也就順勢放鬆了心情,好好地玩一下。

而你看我們傳統的節日,大家對待的方式是完全不一樣的,比如中秋、春節的時候,是沒有太多商業的,因為什麼?因為你有商業也沒有人去,大家都回家團圓去了,商家再鼓吹也沒有用,這就是洋節日和傳統節日的區別。

洋節日不過是個尋開心的由頭而已,所以不需介懷。

現在我們的文化自信越來越高,也無需擔心因此更不像中國人了,而真正要擔心的是老外們,你懂的。


瘋哥哥l


西方有瓦倫丁,中國也有牛郎織女的故事。但他們最初是紀念至死不渝的愛情和悲慘故事。然而,現在都被我們過成了喜慶的節日。這和商家的宣傳和引導不無關係。

中國雖然提倡信仰自由,但大部人都是受到儒家文化的薰陶,信奉儒釋道,儒家人過基督教節日,總有點不倫不類的感覺吧。



西行駱駝


中國為什麼不能過西方的情人節?

竟然還有人認為崇洋媚外?試問誰在過2月14號的情人節時想了很多民族大義?基督教、佛教都是西方傳進來的,中國有多少信徒?也是崇洋媚外?中國大街上跑的車三分之二都是進口品牌或合資品牌,這些人也是崇洋媚外?知道西裝為什麼叫西裝嗎?因為它是西方的裝束,你沒穿過?

請拋卻狹隘的民族主義,那不叫愛國。如果西方藉此有了不利於我們的文化輸出,另當別論。至於情人節,到現在看只是一個節日,並沒有帶來更多的文化輸出,我相信大部分過西方情人節的人還不知道這個情人節的由來。即便是有文化輸出,這種表達人與人之間愛情的文化輸出有必要抵制嗎?

另外過西方情人節這些群體一定也在過中國的七夕,因為這些人願意表達愛,僅此而已。

相反,我認為該過,至少養活了幾個賣花的,促進了經濟,不是嗎?不要在任何一件事上都教育人,郭德綱說過,到德雲社聽相聲的沒一個是來受教育的,只是自己在家掏出五百塊錢放桌上看是笑不出來的。





貓臉小夥


有時候可以不從物資的角度看問題,讓我們拋開商務炒作和營銷的角度。

中國的女孩子一般缺少安全感和新鮮感,中國男人普遍內斂 不懂表達,而且在戀愛過程中缺乏“渣男”的浪漫,這時候女人的安全感和新鮮感就需要“儀式感”去維持。過節不就是一個表現儀式感的過程,不要覺得麻煩,感情世界就是需要儀式感的滋潤的,不然再肥沃的良田也會乾枯。

生活需要儀式感才能滋潤,這也是為什麼過情人節的原因了。


胖虎老是書荒


首先,我們先要明白“節日”是什麼?它有什麼特點?它有什麼功能?

百度百科裡對“節日”的總結是:節日,是指人們生活中值得紀念的重要日子。是世界人民為適應生產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創造的一種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私以為,“節日”,是人類在一日又一日平常又平淡的漫漫生活中,用特有的儀式行為特別攫取出來的,以滿足人的情感需求的特別的日子。

可見,“節日”的最大特點是:1.特殊性。因其特殊,故又具有少量性。2.儀式性。包括各種行為儀式,文化儀式等。

“節日”的功能:1.於個人而言,滿足人的情感需求。這一點非常重要,情感需求,人性本然,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是個人,都必然有這個需求。2.於社會而言,是一種人類群體的文化、文明的傳播、傳承的需求。這也是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是個群體,它就需要,無論它是一個國家,或是一個民族。

綜上所述,具體到情人節,就很好理解了。

愛情這種情感,具有普遍性,西方人具有,東方人也具有。是人都有這種情感需求。所以它從西方傳入中國,就順利得不要不要的啦。

它的傳入,也帶著它的軀殼:儀式形式、儀式感一同傳入。這很正常呀,就向人出門要穿衣服一樣,難不成你讓它裸奔嗎?

總而言之,“情人節”以其承載了人們對美好愛情的認知、情愫和需求,所以必然為人們所接受和認可。同時又傳播了它的儀式和文化,也讓人們所接受和認可。

當然,在傳入的過程中,被商人所利用、引導,而放大,或者變異,成為商人牟利的工具,也是其得以在中國🔥熱🔥爆的原因。但這也是商家抓取並利用人性的結果。(人家聰明唄)

誰讓你有愛情的需求?有情感的需求?有儀式感的需求呢?

當然,如果你能頂住商家偷換概念後的各種物質的轟炸,引誘,那你就大厲害了!智者,敬你是條好漢!👌👌


南山子葭月


中國人本來沒有情人節一說,我們有的是各種傳統的良宵佳節,若非要說中國有情人節的話,可說正月十五元宵節為中國情人節……有詩詞為證”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灑春衫袖”這是北宋歐陽修寫的《生查子 元夕》。古代有在正月十五元宵節這天待嫁姑娘和未娶男子到外邊看燈猜迷,放船,也可以說是現代人的相親大會。

為什麼現在中國人也要過西方的情人節呢?答案有三。

1,中西方文化達到空前的交流和融合,我們過西方的節,西方也可過我們的節。

2,情人節以情為重,是寄託和滿足人的心靈載體,是人類命運共同載體的表現。

3,年輕一代與時俱進,隨中國改革開放成長起來的一代,他們更要大膽,開放和勇於表現,過西方的情人節就是一個代表。


行為必成


商業炒作和商業利益,一些商家為了獲得高額利益,惡意的炒作,西方的情人節和中華民族並無瓜葛,首先應該是大部分女人喜歡這樣的節日,也會期待一份浪漫。另外每天柴米油鹽,再深的感情,也會慢慢平淡,偶爾借一個好時機,表達對對方的愛,雖然愛不在嘴上,但至少記在心裡。

當然隨著全球化的擴展,我們也會接納新的事物,反過來看,情人節也促進了GPD的增長,這是一個關於愛、浪漫以及花、巧克力、賀卡的節日 男女在這一天互送禮物用以表達愛意或友好。情人節的晚餐約會通常代表了情侶關係的發展關鍵。現已成為歐美各國青年人喜愛的節日,其他國家也已開始流行。

事物都有兩面性,存在都是合理的,只要愛對了人,情人節每天都過。[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