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王維唐詩送別絕句,最後10字是著名典故,卻少有人知


「詩詞」王維唐詩送別絕句,最後10字是著名典故,卻少有人知

庚子年正月廿二,關注「詩詞九州」每日品讀經典

《送別》亦稱《山中送別》和《送友》,是詩人王維送別朋友後寫的一首詩。詩人並沒有像一般詩人那樣去寫離別時的場景和心情,而是獨闢蹊徑從側面入手,簡短的三言兩語便勾勒出了對友人的不捨之情。入選《唐詩三百首》五言絕句卷。

送別

唐·王維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註釋】

1 山中:指王維隱居地藍田山。

2 掩:關閉。

3 柴扉(fēi):柴門,指詩人的輞川別墅。

4 王孫:貴族的子孫,這裡指送別的友人。

【詩意】

我沿著山間的小路送別友人,天黑回到家,掩上自家的柴門。

明年春天草綠的時候,遠遊的朋友還會回來嗎?

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卻沒有直接寫送別的情景,而著力刻畫了送別之後作者的一段心理活動,通過對別後情緒的渲染,表達與友人之間的深厚感情,顯得匠心獨運。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我在山中送走了你,一直到夕陽西下才回家關上了柴門。古人白天行路,故送別基本不可能是傍晚。“罷”字之後便是長時間的逗留與不捨,一直到了“日暮”時分。“掩柴扉”的“掩”字表現出了一種低沉的氣息,詩人回家關門是一種隨意無力的狀態。那麼為什麼友人走了很久詩人才到家關上柴門?很大的原因是因為送別友人之後的情緒低落。儘管送走了友人,但詩人仍然沉浸在牽掛、不捨朋友的情緒裡無法自拔。


「詩詞」王維唐詩送別絕句,最後10字是著名典故,卻少有人知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楚辭·招隱士》有“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句子,該句即用此典。等到明年春草復甦展現綠意的時候,不知道朋友能不能回來。送別友人之後,詩人已然在外面逗留了大量的時間去排解友人離去的不快與不捨,此時夕陽西下,回到家中他仍然在想著友人,想著他下次什麼時候才能回來,由此可見二人的友情之深厚。一句“歸不歸”,再次昇華了不捨之情。

這首唐詩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不寫送別時的依依不捨,而刻畫送別後愁思難遣的細節活動;不寫對朋友的深切思念,卻更進一層寫希望不久之後即能重聚。而又通過對是否能重聚的擔心,渲染出更濃更稠的關切之情。明年這個時候,春草一定能夠再綠,而遠行的友人能否迴歸,卻是一個未知數。有了這樣的描寫,讀者自會深切體會到詩人的依依惜別之情,體會到詩句的意中之意、味外之味。這正是此詩匠心別運、高人一籌的地方。

「詩詞」王維唐詩送別絕句,最後10字是著名典故,卻少有人知


這是一首送別佳作。這首唐詩不以中國古典詩歌傳統的寫法如“送別”、“離別”時等為題材,而是獨闢蹊徑地選取了別後的一個場面。前兩句敘事,後兩句抒情,從形式上看,並無獨特之處,屬於平常之列。但從內容上看,則意味深長。詩人送別友人後的惆悵,以及對友人的眷念之情,越仔細體會,越感到無比悠長,餘味無窮......

關注「詩詞九州」品讀經典,弘揚中華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