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追求月亮
【我兒子三歲多了很小氣,不喜歡分享,怎麼教怎麼說都不聽,咋辦?連爸爸媽媽都不分享】
前不久,我的好友也遇到了和題主相同的困擾——
“我小姑子和她孩子過來了,小孩子比我兒子小1歲,我兒子總是不想讓他玩玩具,他玩什麼我兒子都搶,這個要怎麼教育?”
好友的孩子叫堯堯,今年3週歲。
其實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中,和堯堯類似的情況極其普遍,那是因為——
孩子的“物權敏感期”來啦!
接下來,我將從以下4個方面談談“物權敏感期”——
1.何為物權敏感期?
2.孩子物權敏感期的發展規律,家長了解多少?
3.如果物權敏感期沒有過度好,對孩子會有哪些影響呢?
4.幫助孩子順利度過特權敏感期,家長應該怎麼做?
何為物權敏感期?
通俗來講,當孩子進入物權敏感期,Ta對事物的所有權意識開始萌芽,你會發現孩子特別喜歡說:“我的!這是我的!我的東西你不許碰。”
有時候哪怕是父母要動Ta的東西,Ta都要劍拔弩張奮起捍衛。
你會發現,孩子剛剛還在安靜地搭積木,對散落一旁的玩具不屑一顧,這時弟弟走上前來,剛想伸出手,他馬上條件反射般跳起來,撲過去護住,“這是我的,不是你的,不許你碰。”此時如果遇到一樣倔強的孩子,很可能免不了一頓撕扯哭嚎。
你也一定見過,原本自顧自地在玩著的孩子,看到自己的媽媽或爸爸抱了別人家的孩子,也馬上不依不饒地求抱。
這些,都是物權敏感期現象。
有一首美國兒歌《幼兒所有權法則》,反映的正是寶寶們有趣的物權觀念——
如果是我喜歡的,就是我的;
如果東西在我手中,那就是我的;
如果能從你手中奪過來,那東西就是我的;
那東西我剛拿過來,就是我的;
如果東西是我的,不管怎樣它永遠不會看來是你的;
如果我在搭積木,所有的積木都是我的;
只要看來像我的,那就是我的;
如果是我先看到的,那就是我的;
你的玩具放回原處時,它自動變成我的;
如果東西損壞了,那就是你的。
你看,兒歌中孩子的這些行為是不是非常熟悉?原來,那些時常被大人們貼上“不懂事”、“自私”、“霸道”、“小氣”等標籤的這些行為,都是孩子成長中必經的過程,是最正當不過的內在需求。
所以,完美型的家長們,真的不必焦慮,更不必苛責,您的孩子有上述行為,不是孩子天生頑劣,更不是您的教育失敗,這是孩子成長的自然規律呀!
雖然說敏感期是孩子成長的自然規律,但並不是說家長就可以放任不管,特別需要注意的是——
敏感期是相對於關鍵期提出的。
一般認為,兒童心理的發展,有些方面是錯過時機就無法彌補,即存在著關鍵期。但是更多方面並非絕對地不能補救,只是錯過時機後,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加以彌補。
錯過了敏感期,發展速度就比較緩慢,學習某種知識技能也比較困難。
孩子物權意識的發展規律,家長不可不知!
培養孩子的“物權”觀念,能夠讓孩子學會區分自己與他人的界限,逐漸擁有自尊自主的意識,懂得珍惜自己的物品,維護自己的權益,同時也懂得尊重他人的物品,這對孩子未來更順利地融入小集體,在社交中受到歡迎等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 0〜1歲
這個階段的孩子最感興趣的是自己的身體,Ta們樂此不疲地探索——這是我的手、腳、頭、鼻子、嘴巴……
這個階段孩子通過嘴巴探索世界,俗稱口欲期,所以我們常常能看到孩子“吃手”、“吃腳”、“啃玩具”……此時的孩子,基本上不太關注身體以外的物品,還不具備物權意識。
孩子的內心OS:“這些是什麼?誰喜歡誰拿去,我不在乎”。
❁ 1〜2歲
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能夠區分自己和別人的關係,但仍分不清“你的”、“我的”、“他的”界限,在孩子看來,只要喜歡就可以伸手去拿,這時孩子仍然沒有物權歸屬的概念。
孩子的內心OS:“如果是我喜歡的,就是我的”。
❁ 2〜3歲
孩子的物權意識從兩歲左右開始萌芽,進入物權敏感期。
“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我想要的是我的,什麼都是我的。”就是這個階段孩子的心理狀態。如果他感受到別人的“掠奪”,動作方面可能會伴隨攻擊行為,並且情緒激動且難以自制。
在大人們看來,這完全是在無理取鬧,是不懂事,必須加以管教,幫Ta養成好習慣。孰不知,家長太操之過急,會適得其反。
一般情況下,物權敏感期會持續6-12個月。
在這期間,如果孩子的物權意識被保護好,Ta就可以很快、很順利地度過物權敏感期,從而開始愉快地和其他人交換和分享物品。
相反,如果孩子經常被要求強制分享,他的物權意識和安全感會被嚴重地被破壞,可能會使物權敏感期被無限的延長。有時候我們看到7〜8歲甚至更大一些的孩子依然不願意分享,很大程度上是因為Ta的物權敏感期沒有得到保護,從而缺乏安全感,更加不願意與人分享。
如果物權敏感期沒有過度好,對孩子會有哪些影響呢?
很多家長覺得孩子不願分享的行為太霸道,讓家長感覺難堪、丟臉,於是這類家長不顧孩子的感受,強行要求孩子分享,甚至不顧孩子哇哇大哭,硬是搶了孩子的玩具安撫別人的孩子。
孫瑞雪老師說:“如果強制物權敏感時期的兒童分享他的東西,會給他造成巨大的恐懼感和危機感。”
這種情況下,孩子可能產生兩種極端心理:
一是:“我的物品其實並不屬於我,我並不能真正擁有和支配,連父母都不會保護我。”
於是漸漸產生“我不配擁有”的自卑心理。這類孩子長大後容易隨波逐流,總是輕易放棄自己的權益,因為害怕別人不高興,寧願自己委曲求全,也不敢為自己爭取。
二是:“我的東西被強制分享給別人,那我也可以強行得到別人的東西。”
上面已經說過了,如果孩子的物權意識和安全感遭到破壞,可能會使物權敏感期被延長,隨著孩子年齡增大,Ta卻仍然無法與別人分享,這會造成孩子社交上的障礙。
同齡的孩子會因為Ta的“自私”、“小氣”,而集體排斥Ta,漸漸地,孩子可能變得自卑孤僻,甚至用發怒來掩飾內心對社交的需求,假裝嗤之以鼻:“哼,有什麼了不起,我才不在乎呢!我自己玩!”
幫助孩子順利度過物權敏感期,家長應該怎麼做?
1.首先,家長要無條件接納孩子的行為,理解孩子內心的需求。
我們已經知道這些行為是由於孩子處於物權敏感期,而且敏感期只會持續很短的一段時間,並不是孩子品質的問題,因此無需焦慮,因此會以更包容的心態去理解孩子,無條件接納孩子,讓孩子感受到安全。
2.當個“不懂事”的家長又何妨?
我們已經理解和接納孩子的行為,自然不會再輕易給孩子貼上“霸道”、“小氣”、“自私”等標籤。
但不是所有的成年人都有這種意識和覺知能力,我們常常看到一些所謂長輩,喜歡逗弄孩子:
“XX,這個分點給爺爺吃好不好哇?”
“不給啊!你好小氣,哈哈哈……”
有時候孩子熱情地分享了,對方也不領情,“哈哈哈,我不吃不吃,我是逗你玩的。”
年幼的孩子瞬間凌亂了,不分也不對,分也不對,到底怎樣才對?
每每這種時候,我必定出面阻止,即使被說是“不懂事”的家長又如何?我自己的孩子,我不保護他,誰保護他?
3.不要強行要求孩子分享,不要代替孩子處理他的物品
給孩子足夠的自主權,Ta的物品,Ta有絕對的處置權,Ta有權跟別人分享,也有權不跟別人分享。
我家孩子從小到大的玩具、書藉,沒有一件是我私自處理的。
玩具壞了、舊了,是要扔掉、要送人、還是送去跳蚤市場換新的物品回來,全由孩子自己做主。我家有一個專門收納孩子物品的儲物間,有些玩具已經壞了,但在他看來有特殊意義與價值,他想留下,就留下。
4.引導孩子養成樂於分享的好習慣
我經常告訴孩子,什麼是他的,什麼是爸爸的,什麼是媽媽的。讓他明白,不是所有東西都屬於他。
我讓孩子對自己的物品有絕對的支配權,而爸爸媽媽的物品也只能由爸爸媽媽本人來分配。漸漸地,他就會明白,每個人都有對自己的物品處置的權利,必須要尊重別人的物品所有權。
3歲以後,孩子的物權意識逐漸轉弱,是時候引導和鼓勵孩子進行分享,但一切以孩子的意願為前提。
1)可以挑選一些啟發孩子分享的精美繪本,和孩子共讀,並深入討論,如何與別人分享,為什麼分享會令人更快樂。
2)帶孩子多與同齡的孩子一起玩,過程中鼓勵孩子與朋友交換玩具,如果想玩別人的玩具,要有禮貌地向別人借,得到同意以後才能玩……
3)家庭成員之前也可以經常玩彼此分享的遊戲,當孩子向你分享,一定要真誠地感謝,並愉快地接受,這樣才能鼓勵孩子持續分享。
4)隨時隨地貫輸與引導,激發孩子的同理心:
比如,吃桔子時,我就對爸爸說:“哇,我的桔子好甜啊,我想和你一起分享,咱們交換一下吧。”孩子看了之後,也會躍躍欲試,“我的也好甜,咱們也交換交換,分享分享吧!”這樣的小瞬間,不但能讓孩子收穫親子的快樂,更能感受到分享的美好。
比如,孩子過生日,隔壁的小哥哥送給他一個玩具車,我就提醒他感受當下:“軒軒哥哥送你玩具車,你現在感覺怎麼樣呀?”
“我感覺很開心!”
“哇,你感覺很開心啊!那下個月軒軒哥哥生日,咱們是不是也應該送他一個禮物,讓他也開心開心呀?”
“是!我要送他一輛漂亮的坦克車。”他高興地手舞足蹈。
“哇,看到你有這麼好的朋友,媽媽真為你感到高興。我想是因為你樂於分享,所以大家都喜歡和你交朋友呢。”
寫在最後:
家長陪伴孩子順利度過物權敏感期,不必焦慮,不能心急,畢竟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上述方法只是拋磚引玉,希望對你有幫助。
歡迎給我留言,說說你的育兒趣事及方法。
愫說育兒
這是孩子的成長過程,孩子還分不清你的我的,他一直都認為都是他的,所以不要過分強調。
我們幼兒園也有個小朋友,只要是他喜歡的,就搶人家的,不給就哭,後來老師帶他到別的班看小朋友玩遊戲,和大班的小朋友一起搭房子,小朋友一起把房子搭起來,最後讓他把他手裡的三角形積木搭上去做房頂,他搭上後小朋友一起歡呼,慢慢的他就學會了分享。
春華秋實284761848
大人多做示範一下,像遊戲一樣,我姑娘不到一歲不管吃什麼都會給我們分享,現在會走路無論我在家裡哪裡給她準備的水果零食她都會拿過來給我,在別人家有時候她會把第一塊給我自己接著吃,我經常親吻她說愛她有段時間早上她哎比我早醒就會來親我,我和他爸爸故意做親嘴狀她會馬上過來親我一下!孩子小氣是不是也是缺乏安全感的一種表現,我覺得我家姑娘從不缺乏,無論是玩具零食都可以分享,我抱其他寶寶也不吃醋!
望星禾
我兒子從兩歲多我就告訴他吃東西先給爸爸媽媽,完了再自己吃[大笑]他也不願意反正他吃什麼我都要,有幾次給要的他:媽媽這東西太少了你別要了[大笑][大笑]我說不行,最後還是給了。我從來不給孩子單獨做好吃的,都是大家一起吃,孩子如果把菜盤往他那邊拉,我告訴他這樣不可以,這是大家吃的。他再喜歡吃的東西我都不會讓他自己吃完,沒吃夠下頓再做也不能這次讓他一個人吃。現在六歲了可大方了,吃東西誰都給[捂臉]有時候老師給他零食,他回家拿零食給老師,我跟我兒子說:這樣做對,這是禮尚往來[笑哭]。
用心感悟人生1975
挺好噠,說明很護短,知道珍惜自己的東西。我兒子也是,通常我會用別的吸引他,或者跟他交換,直到他滿意我也滿意,實在不行,我會誇他真棒,知道寶貝自己的東西了,等下次他想要我的東西就會告訴他,媽媽很棒,這是媽媽的,媽媽不能給你,如果你要媽媽的,是不是可以拿你的XXX來換呢?孩子會理解的。
biubiubiu藍牙模式
我兒子以前也小氣,我帶他出去跟小朋友玩兒,他發現別的小朋友手裡有他喜歡的玩具,跟小朋友要,小朋友不讓玩兒!然後我叫他拿自己的玩具跟小朋友換著玩兒試試!!他去試了,然後小朋友很高興的跟他交換了!!他發現這樣挺好,後來就很大方了~
若水2358
首先推薦看一下《不分享,也0k》這本書。
在這本書中提到一個叛逆法則:允許一個孩子可以一整天都佔著一個玩具,直到她玩夠了才給別人。通過這種方式來提高孩子的分享意識,而不是強迫孩子去分享。
艾達•勒善有一句話:"要讓孩子慷慨之前,先允許孩子自私。“
首先別用大人的眼光去定義孩子的不願意分享行為。
一個不願意分享的孩子並不是一個自私的孩子。試想一下自己,有時候自己的一些東西,也不願意送給別人,更何況是孩子。
對於一個三歲的孩子來說,他已經有”所有權"的概念,這個東西是我的,這個東西是我先拿到的。讓他放棄自己的所有權去分享,他暫時還做不到。而大人卻很喜歡要求孩子去做做不到的事情。威廉•戴蒙指出孩子上了小學才會知道”無私分享“的概念。
現在要求孩子分享,孩子答應了,也不是孩子真正的會分享了。要麼是迫於大人的壓力答應了,要麼是為了獲得某種利益,或者取悅於大人。
真正的分享是維護孩子的權利,建立於孩子的信任。
在此書中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一個三歲的小朋友,高興的把玩具讓給了別的小朋友。這可不是一次普通的讓,幾分鐘前兩個孩子還在為這個玩具症的面紅耳赤。而現在孩子卻願意把玩具和別人分享了。
在這個情況出現之前,就是家長維護孩子的權利——玩具是你的,你可以先玩到夠,再說把玩具玩好了再給你。這一點上大人是支持我的,信任我的。要不是強迫與我。
你不懂得孩子
現在父母普遍都會碰到這個問題,跟孩子無關,你也沒錯!是社會的問題,獨生家庭,萬千寵愛集於一身,是我們自覺不自覺養成的“壞習慣”,後天只能盡力去影響改變他,可通過以下方式去影響改變孩子學會分享。
通過日常的言語、行動去影響孩子!日常生活中,我們自覺的養成互相分享的習慣,特別當著孩子的面首先學會父母間的分享,而且要很明確讓孩子知道分享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
在日常小朋友之間的玩耍過程中,時刻頻繁提醒孩子要謙讓別的小朋友,並且將好吃的、好玩的與小朋友分享。並且給小朋友們講朋友之間分享的故事,並且鼓勵他們之間玩互相分享的小遊戲,對首先參與遊戲的小朋友進行獎勵。從而培養孩子在小朋友之間懂得主動分享!最後鼓勵他學會與大人分享,比如讓他給父母爺爺奶奶講一段他喜歡的小故事,父母在聽故事時要多於孩子互動,最後要讓孩子感覺到你們因為他的故事分享讓你們很快樂!
針對的看一些關於謙讓,互幫互助分享類的書籍和電影,給孩子明確指出那些是人與人之間的分享和謙讓,並且持之以恆!
懂得分享對於一個習慣已養成的孩子來講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過程,不能大聲呵斥、訓罵,讓孩子內心慢慢改變,逐漸學會分享並能感覺到分享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笨笨中原
分享並不是要求孩子把自己還想玩的玩具,也主動給別人;而是讓孩子把自己暫時不想玩的玩具,拿來和其他孩子交換。可能是交換一個玩具,可能是免費借給其他孩子玩,換來一段友情。孩子間也是有友誼,有小團體的。
孩子處於2-3歲的物權敏感期,我家2歲雙胞寶貝的故事,教你怎麼讓孩子“學會分享”。
我將從3個方面嘗試闡述:樂於分享可以獲得什麼、雙胞胎為什麼樂於分享、孩子如何學會分享。
01:樂於分享,樂於交換,收穫的比新玩具更多
孩子在交換的過程中,鍛鍊了自己的膽識和表達能力,可能還能結交朋友,也學習了另一種玩具的玩法,這些可能都比孩子獲得的另一個沒玩過的玩具,還要有意義。
玩具,我相信大多數家庭都不會吝嗇給孩子買,也買得起。但堆積如山、孩子三分鐘熱度、太多的同類型玩具,真的沒必要。何不鼓勵孩子學會分享,學會交換,來獲得自己想要的那個玩具呢?
02:雙胞胎為什麼樂於分享玩具呢?
在小區操場上,右右大方地拿著2個車車,攤開手掌給小姐姐先選。
細毛也拿起一個車車,分給旁邊另一個平時一起玩的小夥伴。
周圍所有的家長,都非常驚訝:“到底是雙胞胎,玩具還能主動分給別人,可能平時玩具就是一起玩的緣故吧。”
有些孩子,即使自己不想玩了,也不準其他孩子碰一下自己的玩具,大家會理解為物權敏感期。這樣確實沒問題,但是,如果暫時不需要玩的東西,用來分享,會不會又是另一番場景呢?
我家是是雙胞胎,雙胞胎的身份讓他們可能更懂得共同擁有,因為不止玩具,就連爸爸、媽媽,從在媽媽肚子裡的那一刻起,就是共有的。所以,我們樂於分享,而分享也讓我們獲得了更多玩具。
比如小車,媽媽不會買2輛扭扭車或者2輛滑板車,媽媽會扭扭車、滑板車各買1輛,然後右右、細毛就可以體驗兩種小車的不同玩法與樂趣,交換玩,更豐富。
03:如何讓孩子學會分享呢?
那麼,如何讓孩子學會分享呢?五點小方法,可以試一試。
1、家中“好”東西不私有,培養孩子共有概念
很多家庭,都是6+1模式,六個家長(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一個孩子。
爺爺、奶奶那一輩畢竟物資會缺乏些,就習慣了把最好的東西留給家裡最小的孩子。
西瓜只把紅心尖尖切給孩子吃,芽白只取菜心最嫩的幾片葉子炒給寶貝吃。寶貝要月亮,絕對不會給星星。
出門玩耍,爸爸負責抱,爺爺負責揹包裹(裝著孩子出門日用品),奶奶負責逗孩子,媽媽負責給孩子拍照。
經常可以看到一大家子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轉圈圈,小祖宗還是各種不滿吵鬧哭。
其實寵愛,沒有不好,被寵著長大的孩子,也會懂得寵別人。只是我們寵孩子的時候,也讓他明白,最好的東西並不是只能他得到,而是應該全家共有的。
西瓜尖甜,但是剩餘的西瓜誰吃呢?只吃尖尖最甜地方,習慣了甜,不懂體味一點點酸,又很好,一定不會挑食嗎?
芽白尖嫩,但是實際上菜心都只是口感好,並沒有接觸到更多陽光,葉綠素反而最缺乏,只吃菜心反而吃的是最沒營養的部分。家長的寵愛,這時是不是反而對孩子不好了呢?
右右細毛媽小時候吃橘子,一直是需要把皮剝了,並且把裡面那層包裹的白衣和所有白鬚須,都通通剝乾淨才會吃,美其名曰吃橘子花。
後來我看到右右細毛娭毑(外婆)也是這麼剝給兩小隻吃的,我就明白了。原來我是小時候習慣了被長輩這麼喂,所以以為橘子只能吃中間橘子花,那層薄薄的白衣是不能吃的。
我大些時候,右右細毛嗲嗲(外公)娭毑(外婆)就嫌棄我只肯這樣吃橘子麻煩了,卻不知道是家長從小養成的孩子的習慣。
家裡“好”東西不私有,不要讓孩子特殊化,否則就會和右右細毛媽吃橘子那樣妖魔化了。培養孩子的共有觀念,家長怎麼吃的,孩子東西煮爛點也這麼吃,在對應月齡添加合適食物就好。
孩子在家懂得共有,在外才會懂得分享。單胎一孩家庭,備受寵愛的孩子,也就能分享自己的玩具了。
2、家長買夠不同類玩具,讓孩子不羨慕他人
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不同類玩具,家長根據孩子喜好,各購入一樣,讓孩子每種玩具都玩過,不羨慕他人。
不要“窮”養,要讓孩子不在乎物質,才會擁有更多的物質。
而各類玩具如何低成本購入呢?比如拼接玩具樂高確實貴,我們可以用類似拼接玩具替代,價格就打了很多折扣,鍛鍊效果還是會差不多的。
還可以在孩子生日、過年、六一兒童節等特定節日,或者事先約定孩子什麼做得好給予獎勵時買玩具。節日也是商家促銷大季,這時一次性購入幾款玩具,會實惠很多。
節日保持儀式感就好,孩子並不需要365天收玩具,那就沒有新鮮和喜悅感了。
玩具太多,最累的也是在家帶人的老人家,跟著收收收、又丟丟丟。
我家孩子在連續4周收到玩具後,開始不愛自己收拾了,我就和孩子奶奶喊暫停:“不要再買玩具了。孩子玩了沒了,我們做父母的會看著買的。”玩具太多,孩子會有很多壞習慣,不愛自己收拾,不愛惜玩具,隨意踩踏丟棄。
3、鼓勵孩子交換玩具,建立自己的社交圈
在孩子不是很想玩自己玩具的時候,可以鼓勵孩子給別人,或者用自己手上的玩具以物換物,主動展開第一次社交嘗試。
孩子如果害怕去說,讓家長去,沒關係,家長可以說:“寶貝和媽媽一起去,好嗎?媽媽並不需要玩具。那個玩具也是那個小哥哥的,得哥哥同意,所以我們得一起去說動小哥哥,好嗎?
這也是一個挑戰的遊戲,孩子習慣了被拒絕,或者嘗試到交換的好處,會慢慢不怕失敗了,也會更樂於挑戰了。
一孩家庭可以更多鼓勵孩子,用暫時不想玩的玩具,去換玩具,交朋友。很多孩子不願意在家玩耍,總想著出門玩,相信也是希望找到同齡人的。而這樣,既可以讓孩子體驗到與同伴玩玩具的快樂,也可以讓孩子在進入幼兒園生活之前,慢慢適應和同齡小朋友相處。
4、和孩子來個約定,一人玩夠10分鐘
當孩子僅僅是不想他人碰自己玩具,而他並不需要玩的時候,可以和孩子來個約定“10分鐘的約定”。讓孩子玩一玩其他孩子的玩具,自己的玩具借給他人玩,10分鐘後,如果你還是想要拿回自己玩具,我們重新去拿回來。
怎麼知道孩子僅僅是不想他人碰自己玩具的物權敏感期爆發了呢?孩子搶回自己玩具後,又立馬丟一邊,這就僅僅是物權佔用感,不是自己還要玩了。
這時候來個約定,可以讓孩子體驗到分享的樂趣,感受下其他玩具的魅力。比如同樣的扭扭車,僅僅和人家的顏色不同,我家孩子就每次都喜歡和其他孩子換著騎,然後開始賽車,都玩得很開心。
5、事後和孩子覆盤,鼓勵下次繼續分享和交換
每次交換玩具成功後,事後回家路上可以和孩子做一次覆盤:今天我們寶貝是不是通過交換,玩到了小哥哥的大恐龍,寶貝真的很棒!這樣我們就玩了2種玩具了,小哥哥也很開心,能玩你的小汽車。下次我們出門前,繼續挑選幾樣玩具,可以自己玩,也可以和其他小朋友換著玩,好嗎?
及時覆盤,對孩子下次主動交換是個極大的鼓勵。我家孩子,開始要他們去交換總是怯怯懦懦的,要拖著媽媽去。現在,是我提醒“那邊有個小姐姐,手裡有個玩具,好像很好玩的樣子”,每次話音還沒落,右右、細毛就帶著自己的玩具,跑向了小姐姐,我追上的時候,基本都已經交換成功了。
低幼齡孩子,如果樂於分享,更容易交到好朋友。家長可以適當引導孩子:用自己不想玩的玩具去交換,試一試,家長和孩子都來試一試,挑戰的過程就很有趣。
2歲雙胞胎男孩家庭,爸媽說故事,輕鬆趣味育兒,家庭共同成長。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給點鼓勵!
右右細毛和爸媽
孩子小氣本有錯,剛三歲的寶寶才好不容易有了自我物品保護意識,首先恭喜你的寶寶又長大的,另外一個角度,你怎麼說都說不聽,那麼,再次恭喜你,你的寶寶有談判能力了,你不應打擊,反而應該給予鼓勵。那麼,到底怎麼辦比較好呢?結合個人與寶寶“鬥智鬥勇”的經驗教訓,個人建議如下:
尊重寶寶的自我物品保護,不要一味要他分享
寶寶對物品的保護是寶寶的一種成長,你應該鼓勵與支持,並適度引導。你要站在寶寶的角度想想,如果你是他,你會那麼情願地分享給別人嗎?顯然,是不可能的。因此,作為父母你要多觀察寶寶的需求及狀態,到底他在乎什麼,在想什麼,需要什麼?
要教導寶寶如何交朋友,分享是方式之一,學會和他做交易
趁著寶寶高興的時候,用孩子能夠聽得懂的語言告訴他如何獲得更多朋友,如何去朋友分享。另外,要學會和寶寶做交易,讓寶寶分享他的東西,那麼你必須有所付出,也可以和來場談判,藉機告訴他你一定要保護好自己喜歡自己的東西,但另外一個角度看,也要鼓勵他與結交更多朋友,特別是利用自己的資源與優勢如何結交更有朋友與資源。
相信你寶寶還會繼續成長,但對於他特別不合理的要求要設立紅線
很小的時候,寶寶對於外面的世界還在不斷學習,他需要學習,你也需要學習,但有一點是肯定的要給他建立一些常識的規則與禮儀,比如如何與人打招呼,如何向別人索取支持,以及如何與人做朋友。
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寶寶的成長是漸進式過程,父母作為監護人,一定要在當方向一致的基礎上,給寶寶更多探索空間,鍛鍊思維,發掘潛能,建立基本商業意識。
(奮鬥在創業路上,一邊育兒,一邊創業,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創客君育兒 ,我正在陸續分享《創業100點》,《育兒100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