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如何與叛逆期的男孩溝通,軟硬兼施都試過了,好像效果不好?找不到切入的點在哪?

嘻哈辣椒2


如何與叛逆期的男孩溝通,這個是家長一直以來的難題,我這邊提供一些參考方案:

1.孩子成長規律:0-3歲是安全感與親密關係建立期,3-6歲是親子關係角力期和規則建立期 7-12歲是親子關係走向疏離期 12-15歲是青春期 家長要根據孩子的成長期來調整自己的管理模式

2.青春期的逆反怎麼看:是孩子要長大和走向獨立的必然階段,有逆反家長要欣慰,是對家長成長的考驗,也是孩子成長從被動走向主動的好事情

3.家長的學習:家長都是沒有家長合格證的,孩子的挑戰其實是對家長髮出信號,要加強學習了,是家長成長的機會

4.孩子教養模式的選擇:專斷型(高要求,低響應),權威型(高要求,高響應),放任型(低要求,高響應),家長要學習,這三種教養模式的差別,然後去選擇合適自己家庭的模式,這個可以看我的專題文章,《家長如何選擇孩子教養模式》

5.很多的家庭的教養模式是這樣:媽媽專斷管理-》孩子不斷反抗-》媽媽不斷焦慮,爸爸去哪裡了,爸爸參與的不夠;

6.親子關係:父母子關係要平衡,很多家庭是母子糾結,父子疏遠,父母相敬如賓,所以要注意家庭中的親子關係平衡,有時候可以採取加強父母關係的鏈接,把兒子放任(信任)一下;

7.父子關係良好的,建議由父親去做工作;親子關係確實比較差的,可以藉助外力,比如老師,正能量親戚,正能量同學;情況特別差,可以跟孩子商量,藉助外力(心理諮詢師)

備註:家庭是個系統,夫妻關係是第一順位,夫妻關係良好的,就有了良好的土壤。家庭教育是根本,家長要注意自己的成長和學習,一定可以給孩子良好的榜樣,解決好孩子青春期的叛逆


基於愛的家庭教育


有段時間,我兒子也相當叛逆,大約有半年多的時間,讓我特別頭疼。

那時候,他是九年級下學期。他是提前錄取了全市最好的高中,進入了最好的班級,成績在班上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名。可是很突然地,就什麼也聽不進去,軟硬不吃,甚至說要離家出走,說可以自己養活自己。

在冷靜思考之後,我就依從了他的說法:什麼都不管他,只提供他日常生活。然後,他的成績在半年時間內一直在 下降,降到了全班倒數。他也慌了,主動來找我,我抓住這次機會對他說,讓我管就得一直管下去,但我也承諾會凡事和他商量,不會專制。慢慢地我們的關係好轉起來,他的成績也在一個月內升至班上第六名。

其實在那半年期間,我一直沒有放棄他。雖然沒有管他,但一直在仔細觀察,暗中留意,並且一直或多或少地進行聊天引導。


風中起舞


第一,叛逆是家長給孩子貼的標籤,所謂叛逆就是孩子對抗父母,對父母所講的道理或者發出的指令不聽或反駁。於是,父母就把這種情況說成是孩子叛逆。

第二,當父母說孩子叛逆時,父母潛意識就會自動地把親子溝通不暢的結果歸因於孩子,意思是“都是你的錯”,而不會歸因指向自己,“我自己是否有不當之處呢?”。所以,父母不要給孩子貼上叛逆這個標籤。

第三,親子溝通不暢的原因一般在父母這邊,是父母沒能使用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進行溝通,父母應該尋找自己的原因。

第四,一般情況下,是父母介入太多,過度關注孩子,讓孩子窒息。父母應該給孩子一定的心理空間。

第五,處理方法是:撤退+守望。

撤退使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對抗關係即刻消散。守望就是在旁邊看著,在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給予幫助,不需要的時候就什麼都不做。






爸課教育韋成鋒


孩子的叛逆期一般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能用語言完整表達自己意願的時候,第二個階段大概是進小學的年齡,第三個階段就是青春期了,大約初中到高二。每個階段需要不同的引導方式。

第一階段,很多家長會發現,怎麼孩子這段時間突然不喜歡叫人, 甚至事事都要反著來。比如大人說這個東西好看,他會立馬說不好看,大人說寫字,他說要畫畫等等。這個時期的孩子,你只需要用耐心和愛去陪伴他,慢慢的引導他,必要的時候可以採取強硬一點的教育方式。

第二個階段,有些孩子表現不明顯,孩子有了自己的小交際圈子了,他已經從過馬路需要拖著媽媽手的小跟班,長成可以約三兩個小夥伴一起附近玩玩。家長可以適當的給他一點點空間,讓他參與一些事關他自己的小決定,他會變得更自信和獨立,但是正確的是非觀還是需要家長引導和監督。

這裡主要談的是第三個階段,也是最重要的一個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從兒童向青年慢慢過渡,角色轉換的過程中,先前對父母的崇拜和服從,會慢慢淡化。兒童時期的孩子,覺得父親或者母親是世界上最厲害的人,可以處理很多事情。但是這個階段的孩子,隨著他自己學的知識的豐富,社會觀價值觀的樹立,他會否定父母的觀念,肯定自己的觀念。

這個時期的孩子,需要獲得自尊和他人(尤其是父母和老師)的尊重,這種尊重應該是“給予的”,而不是“掙來的”。尊重,意味著把孩子看做是有獨特價值,有發展潛能能力,有自我指導力量的行為主體。如果你不能主動滿足他的這種需求,他就會做出相應的行為來“掙”得,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叛逆行為。

對待孩子的叛逆行為,家長要改變對待兒童時期的發號施令態度,不能獨斷專行,要控制自己的情緒,認真的聽取孩子的意見,或者瞭解他做出某些行為的想法和理由。並且針對他的這些理由裡,哪怕有一點點可以肯定的地方,都要立即給予肯定,然後再分析做得不好的地方,引導他自己發現和承認錯誤,並且主動加以改正。

造成這個階段的孩子叛逆行為,有兩種因素:社會要求和個人意願。其中,社會要求來源於社會或者家長的期望和需求,反映了孩子“應該”做的事情和“應該”達到的效果,個人意願來源於孩子的需要和態度,反映了他“願意”做的事和“願意”達到的結果,這個因素直接決定孩子對於某件事情所願意投入的程度。

我們在教育和引導的過程中,需要藉助積極情緒來調節孩子的意願,使之與社會要求相契合,如果能使兩者相一致,孩子從心裡認同了這種社會需要,不在是外力作用下的“迫不得已”,孩子就能自覺的投入,讓自己做社會需要的事情。要注意的是,我們要用“積極的情緒”,自動釋放你的善意,溫和你的表情!

另外一個現象,這個時期的孩子的思維大多數處在“非黑即白”的位置,對待問題容易偏激,所以和家長溝通過程中就會起衝突。比如他從書本或者其他途徑瞭解到的一件事情,讓他在心裡堅定了一種認知,遇到和這種認知不一致的現象或者行為,他就會有激烈的反抗和爭辯,這種爭執甚至可能出現在公眾場合,或者高朋滿座的時候。

這種情況下,家長一般都會採用武力鎮壓的方式,但是別忘了孩子也是要面子的,你在保住自己的面子的同時,傷害了孩子的面子。如果必須鎮壓的,你可以回家馬上和孩子交流,告訴他你鎮壓的初衷只是必須穩住場面,不要再繼續批評他。慢慢告訴他(最好舉例),很多事情不是非黑即白的,還有很多種情況存在,等他接受了你的觀點後,再回過頭來,讓他反思一下,之前的行為是否過激,是的話應該怎麼處理或者補救。

通過這樣的一番處理,他就會懂得公眾場合應該怎樣顧及別人,以後有類似情況,你只需要在他耳邊提醒一下,他就能轉變態度。

總結就是,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的,沒有哪個人的教育可以作為範本,都要在不斷的磨合中,摸索出引導的方式,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家長自我成長的過程。我們要記住:尊重,平等,寬容,理解!只有我們自己做到了,孩子才能學會!


依米花的小世界


小時候家長帶得少,沒有養成好的習慣,特別是6歲之前。現在家長一定像朋友一樣多聆聽。


屈秀娟Ellen


叛逆期的孩子是試圖證明自己的正確,更年期的女人是試圖證明別人的錯誤,同樣的讓人不適應,不知道我這麼想對不對。

如果真是這樣,那就簡單了,從這方面下手。


馭水客


平時多關心多關注,等待她/他頓悟的那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