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姚啟聖深得聖心,卻為何又功成身退不願為官?

谷原明


在《康熙王朝》裡,姚啟聖功成身退,不願為官,並非完全是擔心兔死狗烹這種事情,實際上要從周培公說起。

在劇中,姚啟聖是周培公舉薦給康熙的。而且姚啟聖是順治帝曾經下旨永不敘用,下放到盛京三里河馬場當弼馬溫的。


在劇中,最磊落的人是周培公,最懂康熙志向的人也是周培公。

他舉薦姚啟聖給康熙,是因為他知道,此人有“攻臺之方略”。姚啟聖早年曾經做到福建巡撫,曾經因為私自開了海禁,違反了朝廷禁令,才被罷了官。但是“私開海禁”的事兒,其實恰恰才能說明他不單對福建沿海民情之瞭解,也對明鄭集團之瞭解。更關鍵的是他有膽有識,敢作敢當,有魄力。是“平臺”的首要人選。周培公不但瞭解姚啟聖的才能,自然更瞭解姚啟聖孤傲、刁鑽的為人。


因此周培公將姚啟聖舉薦給康熙,實際上還有另一種目的。那就是拿姚啟聖來磨康熙。周培公之後再無完人。

康熙前面走得看似危機重重,但實在是太順風順水了。因為每到危難的地方,周培公總是義無反顧的衝在最前面。即便康熙冷落算計了周培公,周培公也毫無怨言。

但畢竟像周培公這樣有能力、有才華的仕子很多,但是有周培公如此開闊胸襟,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臣子仍是少數。

康熙欲成大業,把所有的希望全部都寄託在周培公這樣的角色上,很顯然,是走不通的。而康熙需要的是,籠絡天下士子,不管各種脾氣秉性,甚至人格品質,都要為己所用。


而姚啟聖就是這種極品,外人看來,這個老頭又酸又澀。但是他對康熙脾氣秉性、用人策略的瞭解,無人能及。

姚啟聖雖然刁鑽,但是他做任何事情全部是踩在點子上的。他讓同僚恨,更讓為君的恨。恨在他做任何事情,不會給你留小辮子抓。恨在,他不怕被一貶再貶。反正他從二品大員一直被貶到九品以下,他一聲不吭。

康熙一開始對待姚啟聖的不合作,他希望索額圖抓他小辮子。十官九貪,查他貪汙,結果尤其是布衣素食,計劃落空。希望查他工作不力,結果三里河馬場每年貢獻幾千匹戰馬,計劃又落空。

這不得不讓康熙重新考慮策略,如何從內心裡面征服他?讓姚啟聖看到自己的漢學功底其實非常深厚,和鴻儒們開辯論會一點都不落下風,自己也是尊奉孔孟之道的。

但這客觀上就造成了一個效果,為了收服姚啟聖,康熙實際上就是向天下漢人仕子公開自己所尊崇的也是孔孟之道。


但是姚啟聖更清楚,這不是光嘴上說的那麼簡單,因為接下來一旦自己接任負責“平臺”。遇到的問題將一個個的觸及到康熙的各種底線,每一個處理不好,不但前功盡棄,也會讓自己身敗名裂。

用了一個姚啟聖,接著就要再用到一個施琅和一個李光地。這是一個文武組合,有將才也有帥才。

政策上“遷界禁海”、“減免稅賦”和“三省八旗全部移防”,這就相當於整個滿清勢力,全部退出東南沿海三省,全部交由漢人兵勇。

這處理不好,那就是第二個三藩,施琅本是明鄭舊部,姚啟聖、李光地都是福建本省。他們若是和明鄭沆瀣一氣。就相當於大清又丟了半壁江山,而此時已無周培公。


所以這本質上也是在考驗康熙對漢人臣子的信任度。只不過這個尺度已經深深的插入了康熙的底線。

因此康熙在索額圖和明珠一徵和一撫的策略上,仍然是搖擺的。當他決定派出了索額圖和明珠。姚啟聖就故意撂挑子,然後康熙就來一頓痛罵。

當然不是為了罵而罵,康熙這個藝術講得很有水平。所謂打是親,罵是愛。罵姚啟聖的意思就是說我沒拿你當外人的意思。

但是當兩慫包都敗了之後,姚啟聖都更進一尺,提出“遷界禁海”、“減免稅賦”和“三省八旗全部移防”等政策。


所以康熙其實明知道明珠和索額圖根本幫不上任何的忙,但是仍然要用他們去福建前線,這本質上這就是康熙和姚啟聖的一個博弈的過程。

當然姚啟聖步步為營的策略,都是為了收復臺灣,而不是打算反的。所以幾年辛苦之後,姚啟聖終於“平臺”成功。

姚啟聖的作用也就已經結束了。但是姚啟聖現在的狀態是坐擁三省及臺海,擁有整個東亞最強大的水師,以及十幾萬綠營。但臺海以及沿海三省滿目瘡痍,亟待休養生息。


所謂功成身退,明智之舉。否則兔死狗烹還不算嚴重,而是成為“眾矢之的”。滿人容不得,漢人容不下。

其實自從周培公死後,康熙已經重新審視過對待功臣的態度了,李光地奉詔入閣,施琅晉封靖海侯。已經說明了康熙不會按照周培公的例子來解決姚啟聖的問題。


姚啟聖主動請辭,獲得康熙在西湖邊上的一座行宮,還得書若干,對於“書蟲”姚啟聖的晚年,那真算圓滿結局了。

以上依據《康熙王朝》邏輯分析,正史上姚啟聖沒有那麼偉大,在收復臺灣之時,與施琅爭功,氣病死於任上。



炒米視角


那是因為姚啟聖深知康熙皇帝的秉性,深知“飛鳥盡,良弓藏”的古訓,深知一代名將周培公的下場。論功勞,姚啟聖只有平臺一功,而周培公卻有平三藩、收輔臣及平定太監造反等諸多功勳。可是二人的下場卻天差地別,周培公在平三藩即將勝利之時被召回,授盛京將軍,在苦寒之地鬱鬱而終。而姚啟聖則在收復臺灣之後主動乞骸骨,告老還鄉,康熙則封他西湖侯,並賜他行宮一座,藏書萬卷。這二人都是治世能臣,可下場卻天差地別,原因就在於兩點,一是“知進退”,二是能否會“藏”。

周培公被康熙發掘以後便屢立功勳,從蠟燭沒捻就能判斷出來太監造反,平了楊啟隆的叛變。與圖海帶三千家奴平察哈爾王,單刀赴會招撫王輔臣,與吳三桂決戰鄂湘,戰功赫赫,吳三桂大敗已成定局。可是此時滿朝上下(尤以滿臣為多)都開始彈劾周培公,原因便是害怕此時手握幾十萬精兵且又能征善戰的周培公成為第二個吳三桂。

康熙是最多疑的人,他在平鰲拜的時候便派人監視過自己的心腹手足魏東亭,更何況是漢人大臣周培公呢。所以康熙就坡下驢,急召周培公回京,而令圖海為主將,將這件不世之功給了滿人圖海。而功高蓋主的周培公卻被髮到了滿人的老窩——盛京,在那裡周培公是翻不出什麼浪花的。

所以周培公的結局悲慘就在於他不知道在該退出的時候退出,並且不知道守拙,每次康熙的意圖他都能領會,並且當眾表達出來。哪個皇帝會希望自己的臣子能這樣清楚自己呢,皇帝需要的是下邊人的無條件服從和自己的天威難測,絕不會希望自己肚子裡有一條蛔蟲。

而姚啟聖顯然從周培公這裡吸取了經驗教訓。姚啟聖是一個怪人,從封疆大吏做到了九品司廄,更是讓順治諭旨此人決不可再次重用。他之所以能進入康熙皇帝的法眼,那就是因為這是周培公臨終前的舉薦。姚啟聖此人持才傲物,目空一切,是康熙最厭煩的人。康熙更是對姚啟聖直言“有時候朕真想殺了你”。

可是康熙還是重用了姚啟聖,那是因為只有姚啟聖才能對付施琅,才能儘快平臺。康熙力排眾議,給了姚啟聖節制諸省臺務的大權,而這也讓姚啟聖得罪了不少滿族顯貴。平臺之策在幾年之後終於顯出作用,臺灣在姚啟聖的施琅的通力合作之下收復。

這時候的姚啟聖立即回京面見康熙,祈求告老還鄉,並拍了他的一次大馬屁。他說能生於康熙之年是姚啟聖之大幸。因為只有康熙才會用姚啟聖,讓他來完成這不世之功。康熙在這個狂傲的士子嘴裡聽到了服軟的話,自然是開心的莫名,旋即批准了他的請求,並封他為西湖侯,賜行宮一座,藏書萬卷。

功勞巔峰知道修退路,這就是姚啟聖的聰明之處,他若是留在朝中做官,想必早晚會讓恨他入骨的康熙處死。而做個逍遙侯爺,才是最好的下場。

至於康熙,自然也樂見此事。因為他要做的是千古聖君,必須要優待功臣,一座行宮和有名無實的侯爵確實算不了什麼,更何況姚啟聖七旬老者,也沒有多大的威脅。真讓他回老家,路上還真不一定說什麼渾話呢。

以上。


逆流時代


《康熙王朝》裡,湧現出的一個個勳貴重臣、封疆大吏,如索額圖、明珠、周培公、魏東亭、李光地等輩,當中真正懂得抵制權力的巨大誘惑,功成身退、保身長全的大概只有伍次友和姚啟聖了。而這兩人中,又是姚啟聖更為圓滿,畢竟得償所願成就了一番收復臺灣的偉業。

姚啟聖其人能力出眾、人才難得,但又自視清高,很少把人放在眼裡。這樣的性格註定難以與官場同僚相處,以至於別人是官越做越大,唯獨姚啟聖是官越做越小,甚至連順治都留下旨意,對其永不錄用。


康熙對姚啟聖的破格提拔,起初還是有賴於周培公對他的極力舉薦。可君臣二人還沒來得及相見面談,姚啟聖就因鞭打李德全一事讓康熙下不來臺。打狗還得看主人的呢,心裡不痛快的康熙,隨便尋個由頭幽閉了姚啟聖一段時間,天天好酒好肉伺候,就是不給他書看、不讓人跟他說話,好好得殺了殺這個老頭身上的清高傲氣。

這與當初周培公的形象頗為相似,康熙還叮囑過他應該向索額圖學習學習,給皇帝留點面子。姚啟聖風燭殘年之人,心中積壓的孤傲氣息比起周培公來,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估計也正因為如此,周培公才能與姚啟聖這個倔老頭說得上話。康熙一直找不到合適的詞來形容姚啟聖的性格,反倒是藍其兒的一句“姚總督,你一身的汗臭味,燻死我了!”將姚啟聖渾身上下散發的酸腐文人氣息,描述得十分到位。


經過一番磨合,康熙與姚啟聖終於就平臺一事達成了共識,姚啟聖的“三必撫三必剿”策略進退有序、入情入理,十分符合康熙對臺灣問題的看法。於是,康熙對姚啟聖破格重用,授予其福建總督一職,讓他全面負責對臺的戰略和政務。

一心只求在死之前,最後幹成一件大事的老幹部姚啟聖十分放得開。不僅屢屢與上級對抗,反對明珠對臺採取安撫和談的主張,反對索額圖用滿人內陸水師和荷蘭人揆一參與對臺戰鬥,而且出口刁毒、不留情面,儼然一副光腳不怕穿鞋的架勢。就連康熙也受不了這個姚老頭的扭扭捏捏,乾脆一度打發他回老家丁憂。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對抗上級、惹怒皇帝的姚啟聖,卻在最後得到了善終。康熙不僅封賞他為西湖候,而且將杭州西湖邊上的一處行宮,連同裡面的古籍珍本都一併賞賜給了他。如此結局,比起索額圖、明珠倒臺幽閉,李光地遠貶臺澎的下場,不知道要美好圓滿得多多少。

這當中,應該與姚啟聖本人和康熙兩方面的因素都有關係。消滅鄭經、收復臺灣後,姚啟聖自知功成身退的時候到了,況且自己年事已高,幹事創業、名留青史的心願已經完成,沒有必要繼續賴在官場上宦海沉浮。此外,人貴自知的姚啟聖,也十分明白自己的性格不適合在官場上打滾,時日久了難免重蹈以往一貶再貶的覆轍,倒不如急流勇退,保全身家性命,做些讀書閒居、頤養天年的樂事,豈不快哉!


康熙這邊,更多的大概是出於對周培公的愧疚之情。多年前的周培公,與現如今的姚啟聖,一個是平定三藩之亂,一個是收復臺灣,兩個都是漢人,兩個又都是功不可沒。然而,周培公在索額圖、明珠等滿族親貴的排擠下,被康熙安排到滿人的老家、冰天雪地的盛京監視為官,最終英年早逝、空耗虛度了十幾年光陰。今時今日目睹眼前的姚啟聖,怎能不讓康熙勾起舊日的情懷。

康熙對朝臣的保護,除了姚啟聖之外,還表現在了從小一塊長大的魏東亭身上。藉著祭拜明孝陵時朱三太子的刺殺未遂事件,康熙用心良苦得將這位發小貶官到了臺澎當縣令,使之遠離索額圖、明珠黨爭的漩渦中心,最後也得以善終。


劇透歷史


姚啟聖是《康熙王朝》電視劇裡很有意思的人,也是我喜歡的角色,睿智聰明、知識淵博、風趣幽默。他出場時已經年近花甲了,用明珠的話說,別人的官越做越大,他是越做越小,從福建省長幹到東北某養馬場技術員。

但姚啟聖這個人有才,在對臺方略上,他站位比康熙都高,視野廣闊,足智多謀,而且長期在福建工作過,對臺灣情況極為熟悉,他的“三必撫三必剿"一下就打動了康熙,所以決定重用他,任命他為福建總督,統籌對臺事務。

同時,姚啟聖又是讀書人,他飽讀經典,對書比對自已性命還重要,對康熙的重用他不以為意,但康熙送他一本書卻如獲至寶。姚啟聖身上有中國古代以來讀書人的骨氣、硬氣、傲氣。他看不起馬背起家的清王朝,明珠和索額圖兩個重臣都被他嗆過,可他是個幹才,所以康熙既用他又恨他。

臺灣回收後,功成名就的姚啟聖立即歸隱了,一是因為還是看不起滿清貴族,二是他了解朝廷一直防範著漢人。所以索性再次丁憂去了。


華哥雜談


對於姚啟聖我們很多人並不熟悉,因為他實在是低調得讓人都不知道他是誰,但要說在清康熙時代,姚啟聖那可是不一般的人,他不但為官清廉,而且為大清做出了不朽的貢獻,按說像他這樣的人在功成名就後,是有享不完的榮華富貴,可姚啟聖卻是另類,他在功成時全身而退,過著他的聖賢生活。

要想懂得姚啟聖的心思,恐怕我們還是要先了解一下他的身世和歷史功績。姚啟聖(1624~1683年),浙江會稽(今紹興)人,1663中舉後授廣東香山縣令,做了父母官的姚啟聖,卻不是想著撈白花銀,竟自作主張擅開海禁,這可是個天大的事,於是被罷官,罷官他也無所謂,自己做生意唄,清閒自在。後來又投靠到康親王麾下,做了諸暨縣令,姚啟聖的才能很快就得到了體現,出謀劃策效果明顯,於是被提拔為浙江溫處僉事。

公元1676年,姚啟聖成功勸降耿精忠等異姓王,隨後任福建布政使。1678年,升任福建總督,成為封疆大吏,康熙命他負責平定臺灣等事宜。1680年,姚啟聖率兵攻下海澄,收復了金門和廈門,鄭經退到澎湖列島,姚啟聖取得了巨大的功績,被康熙封為兵部尚書兼少保兼太子太保和右都御史,1682年協同水師提督施琅收復臺灣,使臺灣迴歸中國統一版圖。

姚啟聖最主要的功績是收復臺灣,1682年,延平王鄭克塽在各方的壓力下,表示願意臣服,姚啟聖上奏康熙,可腦子有問題的康熙竟然不答應,並命令水師提督施琅攻打臺灣,1683年施琅攻下了臺灣。

姚啟聖勸降耿精忠。顯示了他不同凡響的智慧和謀略,平定耿精忠叛亂,讓姚啟聖聲名鵲起,從此也奠定了他在康熙心中的地位。1678年,姚啟聖再接再厲成功的剿滅了鄭經手下劉國軒部,為收復臺灣打下了基礎。姚啟聖精心制定了收復臺灣的方案,並上奏給康熙。他主張以“剿撫並用”的方式,攻城掠地,安撫民心,這一舉措也得到了康熙的認可,使得清政府並沒有花太多的精力就收復了臺灣,招降效果明顯。

姚啟聖擔任福建總督期間,發展和壯大了福建水師,使福建水師的作戰能力大大提高。他與大學士李光地慧眼識珠,一起舉薦施琅出任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的赴任為平定臺灣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姚啟聖智慧超群,而且熟讀歷史,對許多疑難問題都能想出對策,但姚啟聖性格剛烈,作風硬朗,他的剛性往往也得罪不少人,加上他不愛錢財,所以不能融入渾濁的官場。范蠡、張良等智者也一直是他心中的楷模,因此姚啟聖並不留戀官場,在他功成時激流隱退。一個人太有才並不是好事,你要是比皇帝都聰明,那皇帝能讓你過好日子嗎?

因此從姚啟聖的決策來看,我認為他隱退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厭惡官場的勾心鬥角。第二、文章千古在,功名一時榮。第三、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這永遠是歷史規律,聰明的姚啟聖當然更明白這個道理。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72005704511835853"} --}

史道驛站x


在劇中,康熙對姚啟聖真是又愛又恨,愛的是他的才,恨的是他的“傲氣”。

當然,康熙最恨的恐怕是姚啟聖身後所代表的傳統的漢族士族,如同康熙在劇中所說的,這些士族看不起滿人,自認為自己擁有5千年文明,看不起這些騎著快馬手握彎刀入主中原的蠻夷,而姚啟聖更是恨不得每一個毛孔都散發著這股子自負氣息,他看不起滿人,自然也看不起皇上,他覺得皇帝不配做可以駕馭他的伯樂。

皇帝確實拿姚啟聖也沒辦法,這傢伙把大清的各級官員從上到下做了個遍,最後用養馬的方式去諷刺清廷—我養馬都比伺候你們強。

姚啟聖,軟硬不吃,但是確實有非常有能力,這讓皇帝恨啊,在心裡都殺了他上千次了,最終皇帝和姚啟聖敞開心扉,又燒了順治皇帝的相關遺詔,費了好一番周折,這才暫時地收了姚啟聖的心。

於是,姚啟聖從一個管馬的從九品小官,搖身一變成了總督大人,最終用了幾年的時間,在幫助清廷收復臺灣的事情上,立下了不世之功。

隨後,他就請求皇帝“告老還鄉”了。

一個封疆大吏,又立下蓋世之功,能如此急流勇退,真的非常難得。

自然,從劇中視角來看,姚啟聖在順治朝大起大落,被永不錄用,到康熙皇帝這裡,幸得發掘,再次啟用,用承擔了收復臺灣的偉業,對姚啟聖來說有生之年也足夠了,他並不貪圖官場上的這些榮辱,能完成一些建功立業的大事情,他也很知足了。

說的不好聽一點,這幾年的官場生涯,康熙和姚啟聖可以算是彼此“利用”的關係,或者說是一種合作的關係,姚啟聖雖看不起滿人,但見康熙爺學富五車、言行舉止堪稱千古明君,他打心眼裡是佩服康熙的,他接了福建總督的位子,也能把事情幹好,康熙也是由衷地感嘆:身邊要是多幾個姚啟聖這樣的人就好了。

雙方彼此其實都知根知底,李德全也說:姚啟聖有些地方像皇上,而姚啟聖做事也很有分寸,他既不會像周培公那樣頂撞康熙,也不會像李光地那樣對康熙完全服從,他只是藉助皇帝這個平臺,能做些大事,了了自己的官場夙願。

在明珠自作主張招撫臺灣失敗後,也經歷了和明珠的明爭暗鬥,姚啟聖也明白康熙的重心還是在滿人大臣身上,明珠既然被召回朝廷,那福建這邊總得有人出來承擔招臺失敗的責任,於是自己乾脆就辭官丁憂去了,其實也是給皇帝一個臺階下。

皇帝對姚啟聖真是又愛又恨,看到姚啟聖的奏報,康熙感嘆說“朕把這個姚老頭子也得罪了”,其實裡面飽含了對姚啟聖的肯定和無奈,最後,康熙用痛斥姚啟聖的方式給他一道聖旨,把姚啟聖“罵”的心悅誠服,開心異常。如那句“朕越是罵他,他和朕就是越貼心。”

姚啟聖再有才,但過於憤世嫉俗,個性孤傲,他在這個官場待不了多久,平臺事務結束後,他早晚會走上週培公的老路,對此,康熙也很清楚,索性就給他封了個西湖侯,給他賞賜了大宅子還有很多書籍,打發他去安度晚年去了。

這樣對姚啟聖其實也挺好,畢竟也70歲的人了,再做官下去也很累,不如急流勇退,回家做個鄉紳,每天看看書、享享福,挺好。


雲中史記


姚啟聖之所以選擇主動辭官歸隱,這兩句足以詮釋其因果:前車之鑑,後車之師。

前言:

順治帝在位期間,姚啟聖曾任福建巡撫一職,後因酗酒瀆職,頂撞上司,目無法紀等罪,最終被貶至盛京郊區的養馬,每年定期給朝廷提供駿馬良駒,官居九品司廄。

但因其屢犯國法,激怒順治帝,曾下嚴旨,對於姚啟聖本人罰以永不錄用之罪!

通過前言我們瞭解到姚啟聖屢屢踐踏國法,但是順治帝仍賜其死罪,可見姚啟聖卻有過人之處,能他人之所不能。

索額圖在康熙年前曾誇讚姚啟聖養馬養的好,每年定期給朝廷提供駿馬良駒無數,可見姚啟聖不是沒有能力,而是不擅官場,不喜約束。

前車之鑑指代的是誰?

前車翻車的局面就是姚啟聖選擇毅然決然辭官的主要原因。

很顯然前車指代的就是推薦姚啟聖入朝為官,且立下蓋世功勳的周培公。

周培公從一介草民,沒有通過科考,但是被兩個人高高舉起,一個是與康熙“爭奪過女人(蘇麻喇姑)”的伍次友,此人經天緯地之才,剛正不阿,不畏強權,曾經在科考試卷上,公然彈劾權臣鰲拜。

另一個就是直諫彈劾吳三桂的忠良朱國治,此人被吳三桂反彈劾後,康熙將其加官進爵,升一品銜,其臨危受命去牽動老虎(吳三桂)撤藩下山之時,曾向康熙索要周培公,可惜被康熙拒絕,反而將周培公重用。

周培公不負伍次友和康熙之舉,替康熙破察哈爾,勸降王輔臣,平三藩,立下不世之功,但是不料在其名權在握之時,被康熙降職罷官,貶至盛京,並且病死雪國。

周培公的悲哀事蹟,逼得姚啟聖不得不在人生巔峰期主動選擇“退役”,安詳晚年。

姚啟聖甚至皇權慣用伎倆:飛鳥盡,良弓藏戰術,與其被人揹後指點,不如自己辭官歸田,守著自己的三寸黃土,以求自保。

我是歷史中簡堂追溯傳奇,一家汽車公司的失效分析師,喜歡的朋友歡迎關注吐槽。

有關汽車,日語,英語,自考等方面的知識也可以互相交流,感謝您的閱讀。


歷史中簡堂追溯傳奇


姚啟聖在收復臺灣之後,選擇了功成身退,此時對他來說,人生已然是沒有遺憾了。

作為幫助康熙收復臺灣的“三駕馬車”之一,姚啟聖可謂是居功至偉,一方面他幫助康熙制定了“三必撫”與“三必剿”的平臺策略,並使之成為康熙的國策,另一方面他作為福建總督積極調撥軍需錢糧,協助施琅武力收復臺灣,更是中央與地方之間起到了至關重要的鏈接作用。

武力收臺的主帥施琅被康熙封為了靖海侯,另一位做出重要貢獻的李光地被調到了朝廷中央,只有姚啟聖選擇了急流勇退。而此時的他也確實沒有了遺憾。

首先,姚啟聖的官職從小到大,做到了封疆大吏之後,又一步步被貶為了不入流的九品“弼馬溫”,而後又重新做到了封疆大吏,地方督撫,從位極人臣到官低人微,姚啟聖走了兩回,早已看淡了官場的冷暖,也早已經歷了官場的一切,因而也就對於做官沒有了興趣。

其次,此時的姚啟聖已經用自己在平臺過程中的功勞和貢獻,回報了周培公對於自己的舉薦,也回報了康熙皇帝對於自己的信任與知遇之恩,在這兩份恩情都已經做出了回報的情況下,姚啟聖便可以毫無愧疚與歉意的離開官場。

再次,姚啟聖的年齡確實也大了,心中也有了倦意,退隱田園也是他內心的真實想法。

在這樣的情況下,姚啟聖選擇了功成身退,而康熙皇帝也用賞賜給姚啟聖一所宅院以及眾多珍品典藏書籍的方式,封賞了這位收復臺灣的功臣。


當然,姚啟聖也非常清楚,如果這個時候在不離開朝堂,等待自己的必然是另一番結局。

姚啟聖自己也是非常清楚,康熙皇帝對於自己的支持與信任,僅僅是因為兩個方面,其一,是自己的才能,自己能在收復臺灣的過程中切切實實的為朝廷,為康熙提供足夠的幫助;其二,便是康熙對於周培公的敬意與歉意。

但是如果單論對於姚啟聖本人,康熙皇帝非但沒有任何寵愛與欣賞可言,甚至對其身上的那份尖酸與迂腐,早已是恨之入骨。

康熙皇帝的容人之仁,僅僅是對於姚啟聖在平臺之中的貢獻與表現,而在平臺結束之後,當姚啟聖的真正的價值全部利用完成之後,康熙皇帝是否真的還有這份仁愛與耐人,也就猶未可知了。畢竟,此前作為兩江總督的魏東亭,已經被康熙從封疆大吏的位置上貶到了臺澎做知縣,這也是利用其價值的表現,姚啟聖不能不為自己的未來有著擔憂和考量。

與此同時,姚啟聖也清楚的認識到,即便是康熙真的能容得下他,那麼朝中的明珠、索額圖等人,為了自身的權勢與地位,也必然不會容下姚啟聖。

所以,也是基於這樣的原因,姚啟聖也只能選擇功成身退了。


而歷史上的姚啟聖,其結局要比《康熙王朝》之中所演繹的要悲涼許多。

正史之中,身為福建總督的姚啟聖在收復臺灣的整個過程中可謂是立下了汗馬功勞,而他最值得稱讚的,就是在朝中大部分官員都不贊成由施琅擔任平臺主帥的時候,姚啟聖用全部身家性命做擔保,力薦施琅,這才使得康熙皇帝最終選擇了施琅擔任主帥。

然而,施琅對於姚啟聖卻是恩將仇報,先是擔心姚啟聖同自己爭功,極力排擠姚啟聖,將“二人協同平臺”變為了由他自己“一人獨斷指揮”。就在施琅攻克澎湖,迫使鄭氏集團投降後,施琅馬上上疏,以支援不利為由彈劾姚啟聖,結果讓姚啟聖陷入了極為不利的輿論環境之中。

最後的結果是,施琅因功被封為靖海侯,而居功至偉,甚至用全家性命做為擔保推薦施琅的姚啟聖卻落得幾乎沒有任何封賞的地步。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姚啟聖在困苦與疾病中去世,終年六十。其最終的結局與《康熙王朝》中所演繹的相比,可謂是相距甚遠。


雍親王府


《康熙王朝》中,姚啟聖有經天緯地之才,從封疆大吏一級級向下做到了九品(類似弼馬溫的職位),大清的各級崗位都做過一遍。因周培公舉薦,康熙重新啟用姚啟聖,讓其統籌收臺事務。大功告成之後,姚啟聖辭官歸隱,激流勇退。姚啟聖的退隱,有個人原因,也受到朝中形勢的左右,他是順勢而為。

姚啟聖做遍了朝廷上下所有的崗位,風光過,得意過,也失意過。完成康熙交代的任務後,姚啟聖已經年近古稀,是時候頤養天年了。世界是年輕人的世界,姚老師上年紀的人了,要給後人讓路。當初,姚啟聖寧願去三里河馬場養馬,也不願為官,就是因為他嫉惡如仇,看不慣官場的風氣。他的個性與整個大清官場的作風,格格不入。

知進退是為官之道,也是自保之道。功高蓋主如果不及時剎車,後面的萬丈深淵就會等著他。陶啟聖是一位帥才,收回臺灣他居功至偉,已經引起朝廷上某些官員的嫉妒,倘若再不收手,就等著被明珠等人彈劾。在平臺的過程中,姚啟聖也得罪過不少朝廷官員,索額圖、普賴都因他而利益受損。他在朝堂,遲早會被索額圖等人秋後算賬。歷史上,被卸磨殺驢的功臣比比皆是,姚啟聖是個聰明人,知道韓信的下場,懂得學習張良。

在康熙心裡,在朝廷上,一直存在滿漢之別。尤其是康熙,始終都是滿清貴族利益的代言人。滿人立功升官發財成了天經地義,漢臣芝麻綠豆大點功勞就會引起不滿。康熙在用漢人的時候,也會防著漢人。康熙任命姚啟聖負責全部平臺事務,結果又給姚啟聖添堵,明珠、索額圖等人牽制他,甚至想稀釋他的功勞。滿人對姚啟聖的牽制,給他的工作造成極大的麻煩。

姚啟聖心裡清楚,康熙先是滿人的利益代言人,其次才是天下的皇上。在大清朝堂之上,漢臣不好當,周培公就是一個活生生的案例,立下汗馬功勞卻被扔到冰天雪地。既然康熙不能完全信任,姚啟聖又不想重蹈周培公覆轍,只能歸去來兮。當姚啟聖說回家丁憂的時候,康熙借坡下驢說不給他官做,連挽留的意思都沒有。在康熙心裡,姚啟聖已經死了一萬次,早就該回家抱孫子了。

姚啟聖深得聖心的是他的才能,不是他本人,當康熙需要的時候可以用一用,不需要的時候就可以束之高閣了。姚啟聖知道自己該扮演一個什麼角色,恪守本分,功成身退是他的最佳選擇。


秋媚讀史


姚啟聖,在《康熙王朝》裡是“漢臣三部曲”中的第二位(第一位是周培公,第三位是李光地。按照出場順序來排)



不得不說,他是三個人裡面結局最好的那一個了

他由周培公向康熙舉薦,才得以復出,從管馬的搖身一變成了總督大人,他的使命只有一個——打倒延平王,收復臺灣島……


收復臺灣的過程就不再贅述了,電視裡都有。然而收復臺灣後,姚啟聖這樣一個“大功臣”卻功成身退,原因如下:

1.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姚啟聖深深體會其中的道理,他的前車之鑑就是周培公了。周培公平叛三藩,卻被弄到極寒之地做官,以至於弄了一身病,死的可惜。

劇中還有一個人也明白這個道理,那就是吳三桂,他為大清打得了天下以後,常年在雲南“剿匪”,因為他明白,打了天下以後,如果沒有事情可幹,那麼清政府也就留著他沒有作用了



2.姚啟聖年老體衰,差不多可以“乞骸骨”了。姚啟聖年齡已經很大了,做官已經很難為自己了,並且朝廷當中明相和索相誰都惹不起,不敢輕易站隊


還不如拿著皇帝的賞賜,回家置辦上幾畝田地,當一個地主老財,這樣自己晚年有了著落,子孫後代也能夠享自己的福。


總之,這個深得聖心,只是一時的。

皇帝為了保住自己的位子,為了保住大清的江山,什麼東西都可以用來犧牲——從一開始的蘇克薩哈,朱國治,再到周培公,還有藍齊兒,魏東亭,一直到李光地,容妃娘娘……


這些都是政治的犧牲品,都是帝王之術的棋子。功成身退,未嘗不是一種好的選擇

個人愚見,歡迎大家留言討論。(圖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