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着《我的团长我的团》中最大的败笔是什么?

无双杂货铺


对不起。我的看法恰好与提问者相左。

电视剧无可挑剔,上面各位已经从对白,细节,演技,节奏等等各方面表扬了,结尾从第二次南天门战役结束而终,有位大神说得好,戛然而止,无尽想象。

小说读过之后,个人感觉自迷龙死后,作者节奏明显加快,特别是阿译北上的战争情节,心里活动以及心里变化交待得有些马虎,有敷衍了事的嫌疑。

这里容我表达一下对作者(导演)的崇拜之情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小说作者(导演)言外之意,不屑于表达和歌颂永远的光荣与正确,小说和电视剧均立意于迷龙死亡之前的人性的真实和战争残酷。虽然小说结构有点虎头蛇尾,但这就是现实,作品如果你不体现出思想的正确性,付印出版过审,做梦去吧。兰晓龙的妥协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妥协,也是这一代人的生存法则。

最后,如果非得找点所谓败笔,我倒认为是小说电视剧里强行塞入小书虫和和尚的情节,中国远征军滇缅战场,野人山的血肉,干卿何事?


改过去


《我的团长我的团》小说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电视剧在拍摄的时候的确出了些问题;当然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拍摄结尾,当时剧组因为经费的原因只拍到了第二次南天门战役,后面的剧情一点没有提起。

我想这就是这部剧最大的败笔了,当时《我的团长我的团》曾经一度被禁播,我想如果拍全了,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了;这是一部难得的好剧,按质量他比《亮剑》更胜一筹,如果不是因为涉嫌敏感的原因,这剧的地位要比《亮剑》要高很多。

毕竟抗战没那么爽,抗战很苦很难,而且国军虽有诸多不是,但是后期在抵抗外族侵略的战场上,国军将士没少流血。国军指挥系统虽然腐朽的一匹,但是当时的国军士兵还是值得我们敬仰的;毕竟如果没有他们,光靠解放军挑不起大梁来。

电视剧拍摄的时候还有一个小问题,那就是阿译枪毙白毛巾的那集,很多没看过原著的观众可能看不明白;那个白毛巾(烦了口中的万兽园)一边跑,边上一边喊“日军”,然后龙文章刚想开枪击毙他,烦了就开始说“他是中国人”

,然后镜头一转,该溃兵被阿译一枪击毙;很多人刚开始看都看不明白,但是看完原著就能懂了,原因无他,溃兵的台词喊错了。

原著中该人喊的是“皇军”其实就是给队伍中的日本人提醒,但是在电视剧中一喊“日军”就让很多人都蒙了;不少人甚至以为他是看到了日军,然后阿译杀错了人,其实并不然,这个人是日军的细作,就跟汉奸是一样的。


无双杂货铺


一:刚开始飞机从天上掉下来,除了飞行员死亡,其他无一伤亡,连受伤都没有,好神奇,主演团队都有金钟罩铁布衫护体,飞行员没有!

二:“南天门之战”,就一个树堡,就算钢筋混凝土铸就,就算他足够厚,假如竹内把所有炸弹轮番倾泻到树堡上,就算不把他们炸死,也能把他们震死,偏偏导演不让主内这么做,偏偏让士兵车轮战送人头,就算不炸树堡,有毒气弹吧,把所有毒气弹轮番扔到树堡附近,我就不信,他们还能挺住!

这是我所不解的地方,但丝毫不影响我对这部戏的喜爱,勾魂的音乐,富含哲理的台词,演员本色的出演,简直是催泪剧!


社科文化工作者


最明显的缺陷就是拖沓,这也是国产剧最致命的问题。团剧中大段大段的台词完全无必要,整部剧压缩成三十集甚至二十集,会好太多。



萧十一澜


我觉得根本看不下去,我试着看了好几次,就看了两三集就看不下去了,本人是战争迷,好看的不会不看,就是看不下去,而且一个人物都没记住,不知道为什么,我很想体验下许多人说的好看,我个人认为情节太拖沓,剧中对话太枯燥,不知说的对不?努力了几次都没看下去!唉!


宝马银枪


本人认为是狗肉,先是这只狗的来历和行为交代不清,再是这狗怎么就一下和炮灰们成朋友了?至少有个过程,比如从南天门下来这些残兵还没到禅达,这狗就早在江边等待它的主人了,甚至在南天门上就隔江相望了,那是早在去缅甸之前就由死啦养的狗,而且狗肉名字是后来炮灰们起的,它有正经狗名,这只狗是应该交代出来历的,或拍这部电视剧时大概出了事,这个狗演员也没训练好,烂尾了。


大侠行走天下之超然


《我的团长我的团》是一部小人物的抗战戏,人物性格明显并且人性表现明显,但过于戏剧化,即是优点又是缺点,有些场面有点‘影视戏剧化’,比如团长差点被虞啸卿枪毙的那一场面。我想这样的场面每个人都会发现不少。

还有一种感觉,团长有点四不像,可能是《士兵突击》的升级版。只是时间往回述而已。

不过,这是为数不多(至少我这么觉得)的以国军为题材的电视剧,即使战场是很少有人知道的西南大战场。而且也仅仅是西南战场的一小小部分,仅仅是60多年前波澜壮阔的冰山一角。也许有一天还有更大的进步。

如果有【团长2】就好了。






小影爱撩剧


团迷一名,因此迷上中国远征军、滇缅印战区、中国正面战场抗战、国民党老兵现状等历史,一个人毫不犹豫去了腾冲、和顺镇,看了相关历史文献、著作十余本,军事和抗战史专家文章上百篇。对那段历史的一切痛惜感慨数年,至今不绝……

《团》剧毫无疑问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抗战剧,有真实的历史背景做依托,有一群认真做戏的演职人员为保障。它的上映,我个人觉得,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影视艺术作品的质量水准上属上乘之作,更在于民族历史篇章的教化与启迪,使更多的国人知道、了解、尊重、敬仰先烈的牺牲,铭记民族的深重苦难,明白我们不能也不允许再重蹈历史覆辙。

如果说这部剧的“瑕疵”,除了各位团迷朋友们提到的涉及异于原著的方面,就我个人而言,就是中后部分的情节略显拖沓了,不够紧张紧凑。


卡纳肥罗


有败笔?意思是没有手撕鬼子没有裤裆藏雷没有弹弓打飞机所以有败笔?


南宁晴空


我认为《团长》是中国目前最深刻、最真实的抗日剧,没有之一。但就事论事不足也是有的。

从缅甸败退回国这一段未能如实反映真实情况,读过远征军战史的人就很清楚,实际情况远不是剧中写的那样,事实远比剧中表现的更残酷,更凄惨!

这是《团长》里很大的一个败笔,不是失误,这么注重真实及细节的一部好剧,不该出现这种情况。

另外,烦了回忆自己受伤的过程时,中国士兵用刀砍日军坦克那一段也太假了,令人无法相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