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疫情能否讓人們意識實體的重要,讓貨幣流回實體經濟?

敦化小魏


個人覺得這次疫情會讓人們感覺到實體的脆弱和風險性,讓主要投資貨幣迴歸實體顯然更加困難。

本次疫情對實體行業衝擊嚴重,高額場地費用讓很多行業受到重大損失,其中旅遊和餐飲行業尤為嚴重,特別是一些初創公司,如果本次疫情不能及時解決或者國家不出臺相關政策,很多公司到了五六月份根本經不起這麼高昂的場地和人員成本,只會讓更多的人畏懼傳統實體的前期高昂投入,看到營收策略的單一性。從而特別是現在這一期間,很多人開始關注網上創業項目,會有人開始發現如果不做開發自己投入的很多都是時間成本,往往對於前期資金的依賴沒那麼強,天花板的上限還很高。

所以我覺得,貨幣流回實體經濟會更加的困難。


財經阿告


短期來看,大家積累了在家憋屈和無聊,一定是會對疫情結束後的實體有一個刺激。

可以說,疫情結束後,你會看到飯店,消費、娛樂等大部分的實體行業迎來一波大級別的報復性反彈。

但是這個時間不會持續很久的!
為什麼呢?

因為疫情期間讓我們更加重視的是,原來我們不能沒有工作,不能沒有存款,不能沒有被動收入。

所以,在短期的放縱之後,大家會迫於生活的壓力,迫於車貸、房貸,繼續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之中。

也就是說,疫情結束之後,會讓大部分的人更愛工作了!

大家會發現,不是工作不能沒有你,而是你不能沒有工作。

因此,結束以後,該吃的吃,該喝的喝,該玩的玩,但是不可能幾個星期,一個月,兩個月地這樣蕭條,持續下去。

最重要的是,調整好心態,積極為自己的謀生,出路,賺錢,奮鬥!!


關注張大仙,投資不迷路,感謝你的點贊和支持。


琅琊榜首張大仙


這次會讓人們意識到兩點:實體的重要,和實體的脆弱。至於貨幣,永遠流向最賺錢的領域。

實體經濟的重要

中國作為製造業大國,正常產能下,完全可以滿足任何需求。此次突發事件,恰逢春節時段,全國處於比較鬆散的狀態,生產能力不及平時的一半。

再加上國家快速響應,各省市地區封路,限制人員流通,客觀上制約了生產力的恢復,加劇了短期內的物資緊缺。

但是,自從部分復工以來,物資的供應量馬上開始迴轉,很多勞動密集型企業更是購置設備,臨時轉產,開足馬力生產一線緊缺的物資和產品。

從我們的日常生活來看,除了春節期間物價略有上漲外,現在基本已經恢復了平時的水平。就連很多已經嚴格管控的省份地區,也依舊保持著平穩的物價,這都是我國實業經濟根基穩健的表現。

實體經濟的脆弱

相反,很多我們平時嘴上常說的實體經濟,比如線下門店、餐飲、培訓、基礎種植養殖、酒店民宿這種,在不可抗力面前,充分的暴露了自己的脆弱和無助。

消費停滯下,不能停的是人員工資和房租、飼料成本、生鮮的保質期,拖的時間長一點,這些行業就哀鴻遍野,受傷無數。

互聯網和電商還可以遠程辦公,這些靠線下經營為生的店鋪和農戶,沒有任何辦法。除了等待風險解除,還要等待消費者信心的迴歸。

經此一事,我認為大部分線下從業者,都會調整自己的經營模式。

從大店經營轉向小店模式,從人員齊備轉向無人化經營,從開門迎客轉向線上推廣,仍在行業內奮鬥的創業者們,會吸取這次的經驗,改良自己的模式,變得更有競爭力,能有實力應對突發狀況。

還有一部分人,甚至會遠離實體經營。

避免昂貴的房租,避免庫存和備貨,向輕資產轉型,哪怕現在還不熟練,也要重新學習,畢竟,在突發風險面前,輕資產是最容易生存下來的商業模式,也最適合沒有雄厚家底的創業者。

至於貨幣會流向哪裡,最簡單不過。貨幣不存在價值觀,永遠流向最賺錢的領域。

金融、地產,以及一切資本價值大於勞動價值的行業。過往的歷史一遍遍重演,貨幣的本質,從未改變。


我是草根創業老油條,連續創業者,行業老司機。分享創業案例覆盤、科技財經觀察、個人能力提升。日積跬步,成就自我。


草根創業老油條


通過這次疫情,大家對實業救國有了更深的認識,但是疫情過後,貨幣會不會流回實體經濟呢?我們來簡單的分析一下。

首先關於實體經濟的概念,很多人是有誤解的,其實實體經濟包含的內容非常多,和它相對立的主要就是金融投資,而不是電商和文化娛樂等服務業。

我們知道社會生產主要就是有實體經濟和資本構成的,社會生產產生的價值,要在實體經濟和資本之間進行分配。

如果經濟政策和貨幣政策向資本傾斜,實體經濟發展就會受阻,反之,資本利益就得不到保證。

如果資本得到的利益太多,那麼就會影響企業加幹實業的積極性,我們現在其實就面臨這個問題。


如果你注意的話可以發現,在去年公佈的全球最賺錢企業中,我們有4家銀行在全球前10名,而且現在的互聯網企業也都紛紛加入民營銀行,這說明什麼問題呢?就說明資本得利比較容易。

疫情過後,很多行業面臨生產恢復,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這時候貨幣肯定會流向實體經濟,關鍵還是看利潤怎麼分配的問題。

最近報道,這次疫情期間,美團獲得了40億專項貸款,引起大家的關注,本來這些錢是為了幫助疫區中小企業渡過難關的,結果卻留下了一些互聯網頭部企業,你說是什麼原因呢?

這就說明在利益的驅動下,金融機構往往扮演著錦上添花的角色,而不願意去雪中送炭,經濟政策被他們執行歪了,小微企業得不到貸款,銀行也避免了風險,但是實體經濟困難沒有解決。

總之,無論是否有疫情,實體經濟都是很重要的,很多人也都意識到這個問題,關鍵是一些經濟政策和貨幣政策向哪裡傾斜,以及掌握了貨幣的金融機構如何正確執行政策。


互金直通車


這次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非常長遠。從實體經濟的角度來說,在疫情結束後,人們會更加意識到實體經濟的重要性。而貨幣流回實體經濟,一直是政府和社會各界努力的方向。

實體經濟是經濟的基礎,所有能摸得著、看得見,我們日常的衣食住行相關的都是實體經濟。無疑在疫情之中,人們其他的需求都受到影響,衣食住行凸顯了出來。

實體經濟是金融業、影視娛樂、遊戲行業發展的基礎。也只有實體經濟繁榮,才會有金融業、影視娛樂、遊戲等行業的繁榮。當前企業復工,最重要的也是實體經濟的儘快復工。社會基本的生產、生活一定要得到保障。

經常拿來和實體經濟比較的,其實主要是金融行業。人們很反感資金在金融市場中空轉,不斷推高房價和物價,而對經濟發展本身毫無貢獻。對於國民經濟來說,只有資金最終流入實體經濟,才是有效的。不然央行不斷地增發貨幣,只能帶來通貨膨脹與金融資產的泡沫。

但實體經濟的內涵也是不斷變化的,從最早的農業,到工業,服務業,現在很多人爭論的電子商務、快遞,也都說屬於實體經濟的。金融業中為實體經濟直接、間接融資的業務也是實體經濟的一部分。

但如果資金只是在金融市場中空轉,無法到達實體經濟,無法轉化為機器設備、人財物,投入到社會生產中去,則這種資金和金融業務對經濟發展就是無效的。


上林院


貨幣,其實一直都在實體經濟。很多讀者可能將實體經濟與房地產經濟區分的很開,認為房地產經濟是錯誤的,實體經濟所指的製造業、科技才是正確的。可是,沒有房地產市場,又哪裡來的製造業、科技行業,不是嗎?

可能,有讀者會反駁,認為房地產行業就是鋼筋與混凝土,蓋完房子就開始漲價。可是,大家有沒有思考過,房子除了鋼筋與混凝土以外,還有其他的呢?比如,蓋房子時的工程車輛、工程設備、機械工具,又比如,蓋完房子之後的安防、消防、電梯等等,還比如,裝修時的門窗、把手、安全鎖、電器、沙發、床鋪、空調、音箱、電視機等等商品呢?還有,裝修完入住以後的出行呢?是開車還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呢?又或是共享單車、自己的單車呢?

一套房產,可以說將所有的實體企業的產品都要囊括其中。房地產,不是實體經濟嗎?或者說貨幣,沒有在實體經濟嗎?

所以,對於讓貨幣流回實體經濟的言論,我認為並不正確,因為貨幣一直在實體經濟中。

這次疫情,能更好的讓人們意識到實體經濟的重要性,更讓人意識到資產分佈、多元化的重要性。還有,高負債背景下的危機感。

相信一部分讀者在這次疫情中能明顯感覺到,人不挪動沒有收入的情況。這就是資產分佈的不平均以及沒有多元化。如果家庭資產中有著一定比例的流動資產、非固定收益、理財收益等,在這次疫情期間影響的是,工作的損失,而其他部分的收益能較好的彌補。如果,在這段時間內有著較高的負債,會明顯的感覺到危機感,因為單一的方向,失去了收益性。

所以,這次疫情能讓更多的人意識到實體,也會加深危機感。而貨幣,其實一直都在實體經濟中。


厚金說


我們常説的實體經濟,其實範圍也是非常寬泛的,不僅僅是製造業、農業生產,還包括服務業、電商,甚至部分房地產,因為只要造房子是用來居住的,不是用來投機炒作,那房地產也應該算是實體經濟。而虛擬經濟,是可以加槓桿的,具有金融屬性的,比如股市、樓市、大宗商品交易現貨和期貨市場,都算是虛擬經濟。

可以肯定的是,當疫情過後,很多行業會面臨恢復生產,這需要銀行信貸的支持,需要大量的資金流入,而央行鼓勵各家銀行的資金都向實體經濟傾斜,以保證實體經濟在疫情過後,能順利的運營起來。同時,也有一些有識之士,也看到了在疫情面前盲目發展虛擬經濟並不能拯救經濟,中國只有發展高新科技、高端製造業才會有前途,所以很多人都會把資金投向5G、人工智能(AI)、網上辦公和教育等領域開發,這些是有利於我們國家更好發展的方向。

不過,要想讓多數信貸流回實體經濟,這恐怕並非易事:首先,一直以來,虛擬經濟來錢來得快,只要投資買入後,啥事情都不管了,輕易實現財產的保值和增值,而實體經濟辛苦一年也未必能賺錢,弄不好就虧損,所以,要想讓資金流向實體經濟,就不能讓虛擬經濟獲利過多,實體經濟投資風險過高,因為資金是趨利避禍的。不管決策層再怎麼鼓勵大家投資實體經濟,但是如果實體經濟賺不到錢,各路資金還是會跑到虛擬經濟領域去賺錢的。

再者,央行鼓勵中小銀行信貸向實體經濟傾斜,廣大銀行最願意的是把貸款放到國企、央企及大型民營企業,真正敢於把錢投給中小微企業的很少,而中小微企業才是解決國內就業問題的主力軍。所以,央行既要提高中小銀行不良貸款的容忍度,還應該通過直接融資方式,來盤活社會存量資金,比如允許中小企業發行債券、增加小貸公司牌照、開辦企業抵押融資公司,或者中小企業股權交易所,這樣可以通過不斷的金融創新,來緩解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融資問題。

最後,光靠貨幣政策寬鬆,光靠鼓勵金融機構將信貸轉向中小微企業傾斜,如果中小微企業在生存線上苦苦掙扎,並不需要太多的貸款,這個貸款想流向實體經濟,需求量也很小。所以,還需要有積極的財政政策來支持,比如減輕中小企業租金壓力,減免中小企業的稅費負擔,之前一些壟斷行業也可以適度放開,讓中小企業投資參與。要率先營造一個讓中小企業生存下去良好環境,觸發中小企業投資需求。這樣才能讓中小企業逐步走出困境。

毋庸置疑,當這次疫情過後,很多中小企業會開始復工,需要信貸資金支持,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信貸資金流向中小企業。但長時間來看,一定要降低虛擬經濟的過高收益率,降低實體經濟生產經營風險,這樣實體經濟才能得到明顯的恢復。同時,即使是在國外,中小企業融資問題,也是通過盤活社會存量資金來解決,而不是光靠銀行業。


更關鍵的是,貨幣政策的寬鬆要與積極財政政策相配套,只有營造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民間資本才敢投資創業實體企業。所以,要解決實體經濟融資問題是需要多管齊下,並不是單個部門能解決得了的。



不執著財經


這次疫情與是否讓人們意識實體的重要並沒有什麼關聯。

提出這個觀點,大概是因為這些年實體經濟低迷,一直對實體經濟感到憂慮,在此次疫情中,有更多時間來思索這個問題,從而引發這樣的思考。但本身這和疫情並沒有什麼關係,疫情是一次無法預測的、不可抗力的事件,是誰都不願意發生的,但又必須面對的事情。

要說反思,那麼我認為會有三個反思:

第一,反思我們的生活方式到底出了什麼問題?2003年的時候,非典是因為SARS病毒寄宿在野生動物身上,人類吃野味,從而傳染到人體,再發生人傳人。非典過去之後,人們為什麼還不反思,還要吃野味,從這次病毒特徵來看,大概也是由野生動物傳給人類的,上一次可能有僥倖心理,覺得非典結束了就沒事,那這一次真的應該痛定思痛了。

第二,反思我們在面對困難的時候該做什麼?比如此次疫情,有些人故意隱自己的接觸史,無形成使得防控的難度加大。還有些人,有一種逆反心理,明明大家都在萬眾一心抗疫情,但他們的行為卻無助於抗疫成功,比如說有些人故意不戴口罩出門,還與防疫人員發生衝突等等行為,實際上最終害人又害己。

第三,反思我們的抗風險能力有多?在此次疫情發生後,為了更好抗擊疫情,春節假期延長了,很多企業也推遲了復工時間,但是有些企業,僅僅半個月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資金鍊斷裂風險,需要反思企業的戰略決策。還有些家庭及個人,暫停工作後沒有了收入,自己滿身的債務卻沒有一點積蓄,不到一個月時間快連飯都吃不起了,如果未來再遇上不可抗力的事件,如何才能讓自己可以有效的對抗風險。

那麼說疫情讓人們意識到實體的重要,這本身並沒有什麼邏輯性,因為疫情,所以意識到實體經濟的重要?沒有疫情之前實體經濟不重要?在疫情發生之前,實體經濟就已經非常重要,我國是全世界製造業大國,相比歐美髮達國家來說,我們的經濟結構主要就是重製造業,而西方國家則是重服務業。

至於說電商、網絡經濟,這些同樣重要,電商也是依賴於實體經濟,如果沒有實體經濟,沒有製造業生產出商品來,電商賣什麼?電商只是一個流通渠道,是依附於實體經濟的,這完全沒有衝突,而且在線下因疫情影響而受衝擊時,電商反而可以有效的為我們提供商品,更需要大力發展網絡經濟。

至於房地產行業,本身就是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房地產的產業鏈涉及很廣泛,帶動鋼鐵、水泥等行業發展,帶來房產銷售、租賃等服務業的就業機會,還帶來家電、裝修等相關行業的發展,並不是虛擬經濟,只是說房價太高會擠壓消費和流向製造業的金融資本,但這本身是由資本的逐利性決定的,疫情結束後,經濟結構仍將會由自身的供需關係來決定,並不會在疫情結束之後出現大的變化,未來消費升級與科技創新將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動力。


財經宋建文


【靈獸山】觀點:從疫情期間商超、便利店以及菜店等對大眾民需的保障來看,基礎實體店十分重要。從醫療用具短期供給缺乏來看,製造型實體不可或缺。從餐飲業現金流斷裂同時成本繼續支付來看,服務業對經濟和勞動力市場影響也很大。

這些都是特殊時期與春節假期疊加形成的,非常態階段突顯的重要性不具代表性,疫情過後經過一段時間調整,實體還是要回歸常態,並且實體一直都很重要從沒變過。但影響還是很大的,從經濟恢復角度來看,無論信貸還是民間資本,以及政策導向,都會使貨幣往實體有所迴流,但程度和時效有待觀察。

一、中小企業的脆弱導致部分遠離實體,貨幣流向有所改變

疫情期間受到傷害最大的是中小企業。零售業方面,春節消費高峰錯失導致囤貨無法售出,而大部分貨款都已支付。製造業方面,假期延期無法恢復生產,很多中小企業重啟遙遙無期運轉困難。餐飲服務業更是應對房租人工等成本壓力,加之春節荒廢已很難維持,這些現象成了最後一根稻草。

抗風險能力弱是中小企業的通病,經此疫情一些企業將退出實體行業實現止損,也有部分會加速與線上融合從而拓展新渠道增加盈利能力,另有一部分會完全轉戰互聯網實現小成本創業。總的來看,中小實體企業的貨幣流向有所變化。

國家會出臺一些扶持政策讓中小企業走出困境,但多體現在稅收和人力保障等方面。從銀行信貸和資本市場的逐利性質來看,這些貨幣也很難流入中小企業,因此在中小企業層面,貨幣流回實體不容易。

二、實體與互聯網融合加速,新的商業模式推動貨幣流入

疫情使很多實體加速了與互聯網的融合,比如社區商業的便利店和生鮮超市等,這些底層商業轉型緩慢的業態,能力不足但又迫不得已的走向社交化商業的之路。

疫情期間由於生鮮、食品和非食品等民生必需品,通過社區線上購買的比率大增,尤其是生鮮類商品的購買,在近幾年生鮮電商和生鮮團購方面進展緩慢,但疫情期加速了線上消費習慣的養成,生鮮品類一貫是資本巨頭重視的領域,雖然失敗案例很多,但這個蛋糕太大,貨幣流入太正常不過。

實體與互聯網都是實體經濟,疫情的影響對人的思維轉變是深遠的,無論是工作和創業、還是生活方式與學習模式,在不同的領域有些人更加關注工作的穩定,有些人更期待居家辦公和互聯網創業。這種現象除了會加劇競爭,也會因為競爭而創造出新的商業模式,引來貨幣資本的注視。

三、實體產能過剩未根本改變,貨幣流向仍以新經濟為方向

這些年實體行業去產能一直在持續,總之就是各行各業低質產能還是太多了。除了壟斷型企業,在傳統行業很難出現貨幣資本關注的,這個狀況很難轉變。在有技術推進的基於實體的新經濟模式,貨幣流入的幾率很大。

比如數字化驅動的物流領域、人工智能領域、新技術和大數據的零售業、基於5G技術自動駕駛等,這些新經濟實體是未來方向,其實一直在發展的路上,與疫情無關,但在疫情之後或許會加速發展。

四、結語

總的來說,因為非常態的偶發疫情,並不能讓人們意識實體比以前更重要,更多的是生活不方便,在需要產品時無法組織高效生產,同時加劇了實體的貨幣虧損。而在疫情過後,無論是實體的自我調整,還是政策扶持,都會對貨幣流向有引導作用,當然這個大概率是讓實體度過難關的為目標的。經濟是有規律的,實體經濟永遠是根基不會變。

我是靈獸山,20年零售踐行者,100餘家零售諮詢項目!關注戰略、增長、升維轉型、社交裂變、流程再造、供應鏈管理。歡迎關注!皆是原創!期待互動!

靈獸山


我國從2008年人均GDP達到了3000美元以來,經濟發展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口紅利的消失、中低端製造業向欠發達國家轉移、次貸危機對經濟的影響,經濟轉型升級成為當務之急。我們的經濟發展從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轉變,普通的實體經濟向現代製造業和科技產業發展!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開始了逆全球化,美國更是想要退出TPP、迴歸製造業等來打擊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我國一方面面臨著中低端產業向印度、越南、孟加拉、印尼等發展中國家轉移,而另一方面卻是一部分中高端產業卻是出現了向發達國家迴流。

這是一百多年來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推進過程中從未遇到的困境,而這次我國經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出現的。這也使得我們迫不得已地通過基礎建設、房地產開發、建築產業的發展來提供經濟發展的緩衝期,以便可以儘快形成科技產業、現代製造業的競爭力。

在全球經濟競爭中主要體現的是:金融產業、科技競爭力和製造業等三個方面的是最核心的競爭力。

金融產業以美元霸權為核心,即便是歐元、英鎊、馬克、日元、人民幣等其他貨幣加起來也不到美元實力的一半。更加上我國的獨立貨幣政策下的限制性流通政策,要使我國金融產業在全球上具有更大的競爭力,那麼第一步還是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

在科技產業、高資金密集型產業上,我國還是具有一定的競爭力。可是相比於美國等西方國家還是勝算不大,還需要繼續努力。如今也還是處於被捱打的角色。

唯一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就是製造業,可是相比於十多年前的全球製造業競爭力還是有所減弱。一方面中低端產業向欠發達國家轉移,而高端產業卻是流向發達國家的速度加快。整體的製造業競爭力有所下降。

這次疫情對於我國製造業不僅是一次考驗,也是對全球製造業產業鏈、供應鏈的一次供求關係的測試。美國打噴嚏,全球感冒。這是我國製造業供應鏈出現變化,全球製造業也會影響頗大。

我國形成一個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工業體系是十分重要的,不僅可以增加就業機會、提供產業鏈服務,也是制衡全球經濟的一個砝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