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虎将中的一缕清风,浅谈儒将曹彬为人称道的原因

引言

五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乱世,割据藩镇之间的相互征伐是这个时代的主基调。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涌现出了一批具有优秀军事才能的将领。终结了五代乱世的北宋虽然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中国历史上"武功"最差的王朝,但是在北宋建立初期,他们还是继承了大量后周的优秀将领,并不是人们口中所谓的"弱宋"。

北宋虎将中的一缕清风,浅谈儒将曹彬为人称道的原因

影视剧中的宋朝名将

在这些将领中不乏石守信,高怀德这样的名将,但是在《宋史》中被称为第一良将的却是温文好礼的曹彬。曹彬作为后周的外戚,在北宋建立之后对宋太祖忠心耿耿,与其他乱世之中的枭雄猛将不同,曹彬虽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习,但是其却有儒将气度,其仁爱的性格让其得到了士兵们的尊敬和拥戴。

无论是在平蜀之战还是攻取后唐的时候,曹彬都依靠自己的力量保全了当地的百姓。而且曹彬不喜争功,生活俭朴,是在那个纷乱时代中难得的君子。而这也是即使他在雍熙北伐中曹彬犯下了致命失误导致整体战局的崩盘,但是他依然被称为第一良将的原因。

北宋虎将中的一缕清风,浅谈儒将曹彬为人称道的原因

北宋名将曹彬



反对屠城,礼待降臣,乱世中难得的仁爱之心

在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国家处于长期的分裂状态,因此中央政府对于藩镇将领几乎没有任何约束力,权力的大小与军事实力的强弱直接相关。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让这些将领养成了跋扈的行事风格,对于百姓也没有丝毫的怜悯,每当攻陷城池之后,屠城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对于百姓的劫掠就更是司空见惯了。

北宋虎将中的一缕清风,浅谈儒将曹彬为人称道的原因

五代时期战乱频繁,民不聊生

曹彬作为乱世之中的武将,却与当时其他的武将十分不同,其驭下有方,能够管住自己的士兵,对于劫掠百姓,屠城之类的事情更是严令禁止,这也让他在当时留下了美名。

曹彬第一次展现出自己的仁德是在平蜀的战争中,当时赵匡胤在登基之后,接受了赵普的建议,开始平定中国南方的割据政权,而曹彬被任命为兵马都监前往平定蜀地。在进攻蜀地的过程中,强大的北宋军队势如破竹,蜀军无力抵挡。当时北宋军队中有的将领想通过屠城来激励将士的士气,顺便搜刮财产。但是遭到了曹彬的制止,在曹彬的严密管理下,北宋军队始终没有做出太出格的事情,赢得了四川人民的拥戴,

在蜀地平定之后,部分北宋将领整日里在成都喝酒作乐,不理政事,也没有好好体恤士兵。曹彬深知长此以往一定会出现问题,便请求回师,但是遭到了其他将领的反对。不久之后全师雄果然叛变,曹彬便又率兵前往平叛,在新繁击败全师雄,终于让四川地区彻底安定下来。在班师回朝之后,其余将领都携带了大量搜刮而来的金银珠宝,而曹彬只随身携带了自己的衣物和一些书籍,其清廉由此可见一斑。

北宋虎将中的一缕清风,浅谈儒将曹彬为人称道的原因

南唐后主李煜

在平蜀之后,曹彬有参与到了攻灭南唐的战争中,南唐的都城建康比蜀地富庶地多,在进攻都城之前,曹彬担心自己麾下的将领们在城破之后会行劫掠之事,于是在攻城之前诈称有病,闭门不出,军中将领纷纷前来探视,了解状况。曹彬借此机会向他们传达了自己的想法,他与这些将官说自己的病是心病,只要北宋将士在城破之后不枉杀一人,自己就会好起来。其麾下的一众将官向其做出保证后,曹彬才对南唐都城发动了攻击。此事在《宋史》中有如下记载:

"长围中,彬每缓师,冀煜归服。十一月,彬又使人谕之曰:'事势如此,所惜者一城生聚,若能归命,策之上也。'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诸将许诺,共焚香为誓。"

在南唐城破之后,曹彬在城中活捉了南唐后主李煜,与其他获胜的将领不同,曹彬并没有在李煜面前飞扬跋扈,而是以礼相待,这是十分难得的。而南唐的许多臣子也得到了保全,这些人在之后为北宋的发展也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北宋虎将中的一缕清风,浅谈儒将曹彬为人称道的原因

名将曹彬

在五代这个乱世之中,曹彬能够拥有一颗仁爱之心,不与其他将领同流合污,将屠城当作激励士兵的手段是十分可贵的,而这也让曹彬在北宋的军队中拥有了极高的声望,虽然曹彬不像高怀德及其他猛将一般拥有威名,但是曹彬这种德名无疑是更加具有重量的。

优秀大局观显智将本色,低调谦恭赢君子名声

曹彬之所以能够成为北宋的第一良将,显然不是仅仅依靠人品好就可以解释的,在其指挥的战斗中,他出色的大局观让他能够料敌机先,取得辉煌的胜利。

在征服南唐的过程中,曹彬先是分析了南唐政府的防守形势,之后制定了由荆州发兵,顺流而下,以水军为主力与南唐作战的方针,这样的部署出乎南唐的预料,池州,当涂,芜湖等长江沿岸的重镇被北宋军队相继攻克,南唐处于了十分危急的境地之中。之后曹彬又让大军驻扎在采石矶一带,曹彬下令在江上做浮梁,帮助北宋大军迅速渡河,在白鹭洲大败南唐军队,彻底奠定了北宋军队的胜势。

北宋虎将中的一缕清风,浅谈儒将曹彬为人称道的原因

北宋进攻南唐路线图

除了善于分析敌人之外,曹彬还十分擅长揣摩上意,在其平定了南唐之后,潘美向曹彬祝贺,认为其一定可以凭借此功官至卿相。但是曹彬却认为言之尚早,虽然之前宋太祖曾经提及此事,但是由于北汉未平,自己还不能获得这样的奖赏。再回到开封之后,宋太祖果然以北汉未平为理由,让曹彬先暂待奖赏。这件事也显示出了曹彬的智将本色,而这也是其能在北宋的一众猛将中脱颖而出的根本原因。此事在《宋史》中有如下记载:

"初,彬之总师也,太祖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副帅潘美预以为贺。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何功哉,况使相极品乎!'美曰:'何谓也?'彬曰:'太原未平尔。'及还,献俘。上谓曰:'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少待之。'"

北宋虎将中的一缕清风,浅谈儒将曹彬为人称道的原因

北宋名将潘美

虽然曹彬在北宋的建立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其依然保持了低调的行事风格,做事遵循礼数,在出行时一旦遇到其他士大夫,就会绕路躲避,也从来不直呼下属的名字,而是使用敬称。在面见他们的时候,他也必定先整理衣冠,确保合乎礼数之后再与他们见面。

曹彬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保持了谦谦君子的做派,这对于一名出身行伍的武将来说是十分难得的,而这也让他得到了朝中群臣的尊敬,尤其是文臣们对他印象极佳,这也是他在日后能够获得高评价的重要原因。

北宋虎将中的一缕清风,浅谈儒将曹彬为人称道的原因

曹彬像

太宗失策,属下争功,雍熙北伐之败无损名将风采

在北宋建立之后,中国的大部分地区终于重新归于统一,国力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到了宋太宗在位期间,北宋的国力已经十分强大,这让宋太宗有了北伐契丹,夺回燕云十六州的想法。于是在雍熙三年的时候,北宋发动了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北伐,而曹彬也被任命为东路军的主帅。

北宋虎将中的一缕清风,浅谈儒将曹彬为人称道的原因

雍熙北伐进军路线图

当时制定的策略本来是三路军马齐头并进,之后在幽州地区会合,对辽国发起总攻。在战争刚刚打响的时候,北宋在三路战事中都取得了不俗的战绩。当时的东线遭遇了连日的降雨,因此后勤遇到了一定的问题,曹彬认为此时应该回军等待粮草,但是却遭到了宋太宗的反对,曹彬只得继续进军。

但是此时西路军捷报频传,作为主力的东路军将领们担心战功会被西路军抢走,于是纷纷向曹彬请命希望能够加速进军。由于曹彬为人谦和,并没有表示强烈的反对,于是东路军便开始了加速行军,其与后勤部队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终于耗尽了粮草,只得回撤,但是在撤退的过程中,他们遭到了辽军的追击,损失了大量军队,东路军彻底溃败,雍熙北伐也宣告失败。此事在《宋史》中有如下记载:

"亟遣使止彬勿前,急引师缘白沟河与米信军会,案兵养锐,以张西师之势;俟美等尽略山后地,会重进之师而东,合势以取幽州。时彬部下诸将,闻美及重进累建功,而已握重兵不能有所攻取,谋议蜂起。彬不得已,乃复裹粮再往攻涿州。契丹大众当前,时方炎暑,军士乏困,粮且尽,彬退军,无复行伍,遂为所蹑而败。"

在雍熙北伐的过程中,曹彬确实要对东路军的失利负有一责任,但是宋太宗对于曹彬的催促,以及下属对于其的严重干扰也是要被考虑在内的。正是因为这些外在因素才造成了东路军的溃败。因此曹彬个人的威名并没有在此战中受到太大的折损,依然是朝堂之上的军事领袖之一。

北宋虎将中的一缕清风,浅谈儒将曹彬为人称道的原因

曹彬塑像



结语

北宋作为终结了五代乱世的朝代,其在建立的过程中,自然少不了优秀军事将领的辅佐。在这样的时代中,显然是勇猛的虎将与时代背景更加契合,在整个礼崩乐坏的年代,过于坚守底线的人往往难以取得成功。然而曹彬就是这样一个异类,他始终坚持着自己所认同的道德,以仁爱为先,礼贤下士,洁身自好,成为了北宋初期不可多得的儒将。

也正是他的这些特点,让他在军队中取得了好的名声,更赢得了北宋统治阶级的信任。更重要的是,知书达礼的曹彬与北宋文人集团的治国,治军理念十分契合,是他们理想中的将军,这也让曹彬在文武两界都受到人们的尊敬。加上其余其他人的区别,更显示出其稀缺与珍贵。在文人意见为主导的史书编纂中,曹彬获得第一良将的称号也是不难理解的。



参考文献

1《辽史》

2《宋史》

3《续资治通鉴长编》

文章内容为本号100%原创,未经许可请勿转载(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存在疑义,请联系删除。)我们将持续为大家输出精彩的原创文章,欢迎小伙伴们订阅转发及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