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婆婆教會我這四件事


疫情期間,婆婆教會我這四件事

1 在不安的世界裡,安靜地活著

每天掙開眼,第一件事就是打開手機看今天新冠狀病毒的情況有沒有好轉,隨著數據的不斷攀升,心情便在一天的清晨跌到谷底。

此時,從房間的門縫裡傳來廚房裡乒乒乓乓的碗碟碰撞的聲音和豆漿機瘋狂震動的嘈雜,打開房門,走到廚房門口,看到婆婆在廚房裡安然自若、甚至有點享受地做早餐,來自生活的細碎的聲音和眼前安靜的畫面,一下子把我從沮喪的情緒窪地拉了回來。

從1月16日開始我就擔負起每日的疫情監控官的職責,只要有新的疫情動向都第一時間通報給家裡人。吃早餐的時候,我公佈今天的確診人數,疑似人數,湖北和家裡的情況。

這個時候,公公會皺著眉頭分析疫情發展,先生偶爾附和幾句,提醒大家出門記得帶口罩,唯獨婆婆每次都淡定地說:“既然不能出去了,就在家好好休息。”

然後剛才緊張的氣氛突然消失,大家又各自回到各自的生活軌道,安靜地做著自己的事情。婆婆,好像沒有受到任何疫情數字的影響,仍然日復一日地收拾房屋。

每天上午,婆婆的固定路線是,做完早餐,收拾桌子,擦拭所有能見到的平面,拖地。陽光好的時候,她會把沉悶了一冬的被套拿出去曬,接著把乾魚及醃肉像排兵佈陣一樣羅列在陽臺的角落,享受陽光的恩賜。

當一切做完,她會在沙發休息半小時,然後拿出我給她準備的瑜伽墊,跟著APP裡的課程練習30分鐘瑜伽。

接著,我會跟她一起籌備午飯。下午,她會整理廚房和衣櫥,把廚房裡的東西擦拭地一塵不染,然後各就各位。衣櫃裡的衣服永遠都是井然有序,散發著陽光的味道。

我每次在一旁崇拜似的看著婆婆有條不紊地忙碌,我老公就一旁苦笑:“從小到大,我媽總能找到這麼多事情做。休息一會兒不好嗎?”

我卻覺得,這是婆婆的一種處世哲學,無論這個世界如何變化,她都能在這個不安的世界裡,安靜地生活。

平和,是處理一切家事的原則;也是安居樂業應當追求的境界。平和麵對煩擾,平和對待家人,平和看待一切不完美。

疫情期間,婆婆教會我這四件事

2 家務,幫助我們找回自己小世界的平衡

最近在家隔離,受婆婆的影響,我也漸漸喜歡上了做家務的過程。

做家務,能讓我每當外界紛亂、心緒不寧的時候,只需整理廚房、或者衣櫃,便能讓我找回自己小世界裡的平衡。

看食材分門別類地裝在乾淨整齊的保鮮盒裡,看燙得筆挺的襯衫依著不同顏色有序掛著,看鍋碗瓢盆叉勺刀筷在櫥櫃裡各安其所,看毛衣領帶襪子井井有條地疊放在抽屜裡……這一切,便會令我心安。

一本被稱為“家務界的聖經”一書中寫道:一個人能體驗到的生活質量,主要取決於做家事的方式。

很多人以為,買了房子裝修完成就算在這個世界上有了完整意義上的家。於是,很多人便知熱衷於裝潢修繕,在裝修完成的那一剎那拍一張美美的照片,向世界宣告自己新居落成。

然後,你漸漸失去了維持最初照片裡的家居樣子,家裡的一切迅速進入了毫無章法的亂境之中,直到你忍無可忍,最終心生厭惡——好像換一個家啊!

很多人喜歡看《夢想改造家》,裡面總是可以把一些奇形怪狀又生活逼仄的小屋改造成美麗、又便捷的小家。可是,當一家人搬進去之後,這個家很快又堆成了雜貨間、廉租房。

是裝修不到位造成的嗎?不是,是居住者本身沒有好好生活。

家事,不僅僅是洗衣做飯,更多的是從食物的烹飪,衣物的清潔到保養,到房間的氛圍,睡眠的質量。

曾經有一個博主這樣定義生活的樂趣:

生活的樂趣往往是這樣來的——最開始你會因為解決了具體的麻煩而開心不已,然後你有了更多經驗、慢慢發展出自己的家務節奏和整理秩序,再然後,你形成了自己的完備體系、生活方式,家也變成了小小宇宙,而你就是發光發熱的溫柔星球,讓家人在同一片天地裡有序共生。

生活,正是有了這番精進,才有了其最真實的意義。

疫情期間,婆婆教會我這四件事

3 整理的過程,就是整理自己的人生

心理學家指出:

“你的房間就是你自身的折射,你的人生就像你的房間。”

星雲大師在《人生就要不斷精進》中就強調:一定要整理好自己的人生。

客廳亂了要整理,廚房髒了也要整理;庭院的花草樹木,如果不加以修剪整理,很快就會雜草叢生;家庭的賬目久不整理,財務難免透支失控;上班時整理衣冠,聚會時整理容顏;這些都是我們生活中需要整理的事項。

而這些整理的背後,其實藏著一種讓我們的人生得以精進的“整理哲學”。整理,能夠讓人生變得有秩序,有秩序的人生帶給你的是一種掌控感,是你對未來的信心。當你有信心面對所有未知時,你的人生也不會失控。

美國的一家數據分析機構,曾經對華爾街投行界的中堅力量人群做了一項背景調查:

他們發現,有相當比例的投行高效能人士,都有一段同樣的背景經歷:入伍參軍。後續,這家機構對這一現象進行了更深入的分析,發現有部隊經歷的人,有更強的韌勁和抗挫折能力,這使他們的職場生涯更具有持續的動力。


而除了抗挫能力,他們還有一項看起來並不起眼的生活和工作習慣,那便是:整理。

在部隊,一切都需要井井有條。無論是你的書桌,還是你的床鋪,甚至僅僅是你的衣物疊放,都有很嚴格的整理要求。同時,還包括他們的作息,早睡早起、堅持鍛鍊、堅持三餐合理搭配,這些部隊中的條條框框,幾乎已經深深地印刻在了每一個士兵的生活之中。

而這些曾經的士兵,在進入其他職業領域之後,同樣保持著之前的良好生活習慣,包括整理、包括作息、包括他們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這為他們更高效地完成工作,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

疫情期間,婆婆教會我這四件事

4 生活需要整理,人生需要自律

有人說:將無序混亂髒亂的環境,變成井然有序乾淨整潔的過程,是一個熵減的過程,可以滿足了人對確定性、控制感、成就感的追求。

仔細觀察我身邊的朋友,但凡是那些情緒穩定、進退有度、能始終保持得體姿態、令人如沐春風的人,往往他們家裡有一種恰到好處的“用舊感”——乾淨,有歲月的痕跡:磨舊的地毯、洗的泛白的桌布、褪色的燈罩、溫潤圓角的木桌……隨處可見散落的書本,還有踩上去可能會咯吱作響的木地板。

衣服放在入門口的衣櫃裡,髒衣服在髒衣籃裡,陽臺上永遠是剛剛洗完的衣物,茶几上也許有零食、剩下半瓶的啤酒,但地上卻潔淨如洗,沒有任何殘渣。

這才是認真居住過得樣子。有一定的損耗、有適當的隨意,還有一些生活的漫不經心

不著急將一切歸類到井井有條,讓你一進屋都不敢破壞這一份美好,但是這裡必然會有生活的氣息,是時間沉澱下來的煙火氣。

世界很喧鬧,我們總需要一個安靜地角落,這個角落恰到好處地安撫你的靈魂,沒有控制慾,沒有完美主義者,只有喜歡、愉悅和自由。

這裡有你隨時可以取用的杯子,有你躺下就能安心入睡的床品,打開冰箱,一切都在你心裡住著,你會踏實地在這個角落裡整理自己的思緒,收拾起那些讓你低落的情緒,慢慢將生活的軌道挪到正確的位置。

世界那麼大,人卻如此渺小。

都說今年庚子年,開年不利,人的一生突然變得短暫和突然。

當那些虛無縹緲的詩與遠方,也無法讓我們逃脫這種與生俱來的無力感、失控感、無奈感時,不如就用眼前的苟且、微不足道的真實和慢慢整理的過程,來充實每一天每一刻。

在這個不安的世界裡,安靜地活著。


歡迎關注@洛麗亞,這裡有最具煙火氣的故事,也有最有料的職場經驗。沉著冷眼看世界,熱烈有愛話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