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开始中国的经济中心就在南方了,为什么政治中心大多还在北方?

杜新平8


北宋时期,开封不仅是国家的政治中心,也是当时全世界最繁华的大都市。北宋的军事力量羸弱,但是经济文化却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巅峰,其细腻精致,格调高雅。后来的明朝在文化上与之相比,堪称“粗鄙”。《东京梦华录》所记载的北宋文化生活,至今为许多中国人所向往。说此时的经济中心在南方,这种说法还是第一次听说。


三维看历史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政治中心大都在北方是有原因的首先:

一、历史文化渊源因素。

北方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和发源地,也是华夏族长期聚集的腹心地带,生产力发展水平高,政治、经济、文化发达,经数代经营,历来做为政治中心。

二、中原作为政治重心的观念根深蒂固,已与中华文化融为一体,故有问鼎中原、逐鹿中原之说,所谓得中原者得天时,已成传统。

三、北方的战略位置重要。

北方地理位置优越,地势相对平坦,交通运输便利,易守难攻,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说明了北方的位置重要,同时中国古代封建王朝面临的外部威胁主要来自北方游牧部落,政治中心在北方,有利于加强防务,抵御侵略,易于调兵遣将,便于物资的运输,节约成本。

四、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大多起家北方,有家乡的情感因素,他们早已习惯当地的生活习惯和气候。北方历来是其大本营、根据地,统治力量强大,政治稳定,易于管理。比如隋、唐、北宋等。

五:北方历来兵多将广,民风彪悍,作战勇猛,人才辈出。定都北方一方面加强这里的管理,另一方面招揽人才。

正是因为这些因素使北方成为大多数朝代的政治中心,在此建立都成。政治,经济是离不开的那么经济中心在那呢?。从宋朝开始中国的经济中心开始南移:

第一点:北方地区的战乱,不利于经济发展,经常遭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尤其是西晋末年以后游牧民族的入侵导致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同时上百万北方人口的南迁,充实了江南地区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第二:南方少数民族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第三: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免除赋税,徭役,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

第四: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集中在北方,而南方相对和平,为经济发展保持了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

第五:南方优秀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靠近海运,交通便利,有利于发展海洋贸易,同时南方蕴含了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第六:人民的辛勤劳动,北方的流民组要集中在荆州和扬州,其次是闽江流域及岭南等地,为了重建家园,求得安定的生活,他们有着强烈的经济开发愿望。

第七:隋唐时期开凿了贯穿南北的大运河,为南方和北方的交流,经济发展提供便利的交通条件。

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得到了迅速发展,北方经济逐渐落后南方,尤其是北宋灭亡之后

南方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海外贸易更加繁荣,明清时期定都北京作为行政中心加强北方管理。这样不仅有利于扩大北方的疆域,还有利于保持领土的完整性。经济重心的南移影响深远,至今新中国成立时也是定都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岁着改革开放南方经济成为全国经济的领头羊。








独孤求败谷


这要分清两个问题便能解釋清楚。一是所谓“经济”是什么性质的经济及其与政治的关系;二是所指“南方”的确切定义是什么?先说明自从魏晋南北朝由于掌握文化和财富的士族南迁,江南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就已初步兴盛了。至宋同样因北族的占领中原,更是政、经、文的全面南移(此时建都杭州)。经济是与政治中心的南移相伴随的。其经济虽有些商业萌动,但总体仍是千年一贯的农耕性质。此时是南北分治,不存在题目所说的分别。後世因充分利用运河通运,有利助推了东部地区的南北繁荣,只是江南水乡较富庶。到清朝末期帝国主义大炮轰开国门沿海口岸的重要性突显,此时交通及位置促其兴起,如上海轻工业和金融便逐渐兴盛起来,此仅是沪杭一带,民国的建都南京又助推宁沪杭发展。但广义的南方仍是落後的农耕形态。至于北方政治中心,中要是历史起源、地形优势、农业、实质上的核心地带、传统及传承、交通、军事、国家安全等优势,必然是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的中心。近现代上海主要是轻工和金融中心,其次是京津。重工业中心先崛起于东北。至于广深那只是近年的事了。


昆仑139100429


首先,限定一下要讨论的朝代。经济中心转移至南方,始于安史之乱,彻底完成于南宋。所以我们讨论的是唐两宋元明清的定都。唐代:肇基于关陇,自然西北长安是根据地,不到万不得已绝不能丢。安史之乱以后,纵使有河北三镇割据,但尚有大运河提供江南财赋,可保障长按洛阳两京。且一旦迁都南方,一来根据地没了,二来整个北方都会失控,得不偿失啊。因此大家看到中唐以后无论怎样,唐朝一直是在努力的控制北方,而不是思虑南迁。北宋:经济中心南迁的势头在晚唐五代愈演愈烈,至北宋,西北关陇已被抛弃,都城东移至大运河边的开封。这主要就是因为开封更接近南方财赋地的缘故。同时北方军事压力在东北(燕云十六州),开封离得也不远,可促使全国军事中心转移至东北方向,抵御辽朝。南宋:定都南方的杭州,不提。金:起于东北,初定都上京,海陵王时迁都北京(中都)。这是为了统御汉地的方便。上京远在黑龙江,管理全国事务十分不方便。但是新都不能离根据地太远,因而燕山之下交通便利的北京就是比较好的选择。南下华北十分方便,又有大路直通东北和塞外,可进可退。元:起于蒙古高原,定都不宜离其根据地太远,同时又管辖汉地,不得不定都汉地。相比之下,北京就是比较好的选择。当然,相对于金,元统治了全中国,因此北京相对更偏北些,不过后来开凿了大运河,将江南与北京直接连接,基本解决了财赋供应的问题。明:初都于南京。永乐年间迁都北京,后有反复,最终在英宗年间确立北京首都地位。原因在于:①北京是成祖根据地;②明代北方边患为蒙古,靖难之役以后撤藩,北方无强有力的防守,因而天子戍边;③有大运河,财赋转输无大问题。清:理由同金、元。肇基于东北,统治汉地。不可离根据地太远,又要兼顾汉地。综上所述:我国古代定都的四大要素:①不能远离自己的根据地;②要考虑地形的形胜条件(易守难攻);③交通便利;④靠近经济中心。但是这四大要素往往不能全部满足,一朝选择都城,一般都需要抓住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进而来考虑都城位置。例如西汉定都,一开始高祖定都洛阳,后娄敬和张良劝其定都长安,是因为当时主要矛盾是中央和关东诸侯王之间的纷争。关中四塞之地,又是天府之国,比无险可守的洛阳好得多。因此虽然洛阳经济条件好,又是天下之中的交通优势,但是在当时社会主要矛盾之下,仍然要趋于长安之后。



篼鈄


巧了,宋朝以后的三朝元明清将国家行政中心定于北方都是出于政治军事及生活习俗的原因。因生活习惯和北方边患所以军队大多需要驻于北方,但同时又要保证国家强干末枝之势,所以首都必须定于北方,明初朱元璋没这么做,结果手握边疆重兵的朱棣靖难。

关键有隋唐打下基础的大运河,可以给首都输血。


屹然谈古


1、历史习惯使然。

2、地缘政治使然。历代的边疆不稳发生在什么地理位置?北方。从先秦戎族、汉代匈奴、……辽、西夏、金、蒙古、等等。所以,政治中心所在一般是军事实力最强。

3、地理辐射。政治中心的作用在于统摄全国,宋代以前北方往全国的交通道路网基本覆盖至主要区域,以后继续依照前人的路会比较方便,减少民力浪费。如隋以来修建的大运河,漕运完全可以支撑北方政治中心的需要。

4、历代统治者都是什么地方的人?基本为北方人。不适应南方的气候。当然,主要还是政治因素决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