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齐国独富东方、军事稳固,为何逐步衰落?

历史小怀表


齐国的衰落,和其他国家的衰落不太一样,一般来说,国家的发展,用函数曲线来表示的话,大部分是抛物线,有些是波浪线,而齐国的发展,有些奇怪,我可以做个比方,齐国的发展,像是蹦极。和常说的逐步衰落或者屡次中兴的常见模式,很不相同。

齐国的开局,就是以王者身份出现的。姜太公被封到齐这个地方,是所有诸侯国里领土面积最大,地理位置最优越的国家。齐国东边是大海,在航海技术不发达的当时,全无后顾之忧,北方是召公的燕国,自家人,南边是周公旦的鲁国,同样是自己人,而西边,一堆的小国,全都不是齐国的对手。

两次蹦极式衰落

除了优越的外部环境,齐国土地肥沃,更重要的是,齐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海盐。这让齐国迅速成为第一强国。在齐桓公时期,更是成为第一个称霸中原的霸主。

第一次称霸持续时间很短,齐桓公病死之后,齐国陷入内乱,国力断崖式下跌。从此内乱不止,不但失去了霸主地位,甚至军事实力不如吴国。最终被大家族田氏所取代。姜齐从此灭亡。

齐国的第二次巅峰,是齐威王时期,这时候的齐国已经是田氏的齐国,齐威王名字叫田婴齐。在齐威王的带领下,齐国打破了断崖式的衰落,强盛一直持续到了齐缗王。这时候的齐国,拥有常规军队六十万。军队规模和西方的秦国相当,也成为战国中期的双雄。直到此时,齐国才达到了巅峰状态。

只可惜,强大的齐国再次蹦极,如果上次蹦极只是造成了国内混乱,失去了霸主的地位,这次蹦极,让齐国差点亡国。

而这一切,都源于齐缗王的作死行为。千不该,万不该,齐缗王不该灭宋。其实,灭宋属于一种合理性行为,毕竟当时宋国的名气并不好。但问题是,齐国想要独立灭宋,而且独吞宋国的土地。这就完全打破了一种平衡。因为当时的宋国实力,完全可以排到第七位,已经超过奄奄一息的韩国。而当齐国吞并宋国,这就意味着齐国实力完全超过秦国。成为中原第一大患。

其实,齐缗王应该可以想到,当秦国强大的时候,六国开始齐心协力对抗秦国,而自己强大到足以威胁其他几个国家之后,其他国家怎么能不齐心协力击败齐国呢?而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击败齐国要比击败秦国更容易。因为秦国有陇右的广阔纵深,而齐国却没有。因此,当中原各国发现,齐国比秦国威胁更大,而且更容易击败。必然会调转枪头。

优良的地理位置导致作壁上观的国家意识出现。

齐国为什么会出现蹦极式的衰落,我想,和齐国的地理位置有着很大的关系。齐国的地理位置,让齐国可以独立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不会受到各国的影响,也不会依靠各国发展,而在齐国外界,缺乏可以和齐国相提并论的强国,这种情况下,哪怕齐国衰落,也可以凭借自己的自身优势而迅速恢复。

优良的地理位置以及强大的恢复能力,让齐国的忧患意识并不强,这种不强也直接导致了齐国更愿意作壁上观,而不是参与进来。如果没有乐毅的出现,齐国顶多会渐渐衰落,但不会形成断崖式衰落。但乐毅太过凶猛,彻底让齐国无法恢复元气。而经过这一败,让齐国对其他国家充满敌意。因此,更加坚定了中立偏安的想法。也希望通过自己恢复能力再次达到巅峰。

只是秦国的统一速度,远超过齐国的恢复速度,当齐国还没有完全恢复,秦国已兵临城下。于是,强大的齐国就此灭亡。


旧书斋



齐国总共823年历史,在春秋和战国时期都是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齐国共经历过姜姓吕氏和田齐两个时代,虽然经历过一些内战但并没有给齐国造成太大的困扰 ,不像晋国还被分成了三个诸侯国。齐国在战国中期称王,一度称霸东方 ,和楚国、秦国列为三强。但齐国国策总是会引起周边各国的众怒,这究竟是为何呢?实际上齐国的衰落,就是和他本国飘忽不定的立场息息相关。

齐国一直是先秦时期的东方大国,也是当时最为富裕的诸侯国。而进入战国时期,田氏取代了姜姓齐国,仍以齐为国号,史称“田氏代齐”。齐威王在位期间,任用了邹忌为相,实行变革,而使齐国政治清明、国力渐强。其后又任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参谋,先后於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大败魏军,终结了战国前期的魏国霸主地位。至此,齐国也便开始称雄於东方。

齐威王去世之后,其子齐宣王嗣位,齐国继续强盛,几灭燕国。再至齐宣王之子齐滑王在位期间,楚韩、魏等国都因屡遭秦国攻打,实力已大为削弱,唯齐国能与秦国相抗衡。秦昭襄王欲称帝号,但不敢独自称帝,便尊齐滑王为东帝,而自为西帝,时称“东西二帝。但齐滑王在苏代的建议下,去帝号而仍旧称王。于是,秦昭襄王也被迫去帝号而称王。

前286年,齐国灭掉宋国, 又夺楚国的淮北之地,又西侵赵、魏,迎来了齐国疆域的鼎盛。泗上诸侯如邹、鲁之君皆向齐国称臣。但不到两年,燕将乐毅便合燕、秦韩、赵魏等五国之兵攻齐,连下齐国七十余城。齐国只剩即墨、莒城未被攻下,几近亡国。为何齐国会如此招致诸侯众怒,致使其极盛而衰呢?

首先,齐国的过於强盛,极大地破坏了诸侯间的势力均衡。在诸侯割据的情形之下,最怕出现一-国独大的局面。战国时期,东方诸侯联合攻秦,就是出於此种利害关系。而如今,秦国的势力已然不可遏制。齐国又在东方强盛,是又生一“秦"国。正如苏代所言:晋(韩赵魏)楚合必议齐秦,齐秦合必图晋楚。燕、三晋、楚,出於地缘政治上的考虑,必欲削弱齐国的势力才能心安,而秦国更是乐见於东方诸侯互斗。

其次齐国的政策多变,也深深得罪了众诸侯。齐宣王时期,齐灭燕国,其后却又在燕人的激烈反抗及其他诸侯的压迫之下,退出了燕国。但燕国对齐国却怀有刻骨之恨,时刻盘算着复仇。齐国原本与魏、楚两国,约定三分宋国。结果,不但独吞了宋国,还夺楚国的准北之地,期又恃强西侵三晋。史载:.於是齐遂伐宋,宋王出亡,死於温,齐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以并周室,为天子。泗上诸侯邹鲁之君皆称臣,诸侯恐惧。

第三,齐滑王为人骄狂,又不恤国政。齐滑王在位前期,孟尝君田文为相,营私舞弊,固植自身的势力。其后又惑於苏秦(为燕国间谍) ,大兴土木空耗齐国的国力 ,而弄得齐国民生凋敝。 再据《史记》记载: .滑王出亡,之卫。卫君辟宫舍之,称臣而共具。滑王不逊,卫人侵之。滑王去,走邹鲁,有骄色,邹、鲁君弗内,遂走莒。

齐滑王流亡到小国,都不忘端自己"天子"(卫、邹、鲁等小国都已向齐国称臣)的架子,仍旧骄狂不逊。齐滑王得势的样子,更可想而知,齐国不亡已无天理。而齐国又没有秦国那种崤、函之险,在诸侯联军的攻击之下,不堪一击。 而齐滑王的下场也极为凄惨,被楚将淖齿生抽了筋,悬於屋梁之上,哀嚎三日方才气绝。其后,齐国虽赖田单得以复国,但已元气大伤,再无进取之心,又深恨众诸侯曾联合攻齐,而对秦攻其他诸侯采取了隔岸观火的态度,直到灭亡为止。


若同流水


齐衰落之因

要看待这个问题,还要从四个方面来考虑: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

在战国初期,魏国国君魏文候起用法家李理率先变法,国力因此强大,国家走在了诸国的前列。后起用吴起为上将军,东征西讨。 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在对秦战争中,大败秦国五十万大军,夺取河西,并将秦人锁死在函谷关以西地区,使其不能东出半步。后在灵丘击败齐军,成为天下霸主。齐国霸主地位受到严重削弱。于是到了齐威王,齐宣王时代,便效仿魏国李哩变法,秦国商鞅变法进行改革,虽然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并没有像秦国商鞅变法一样彻底,整个国家依然残留着大量旧制,因此齐国在政治制度上已经开始落后相比较而言的秦。而齐国到战国时代已经建立了六百余年,国家的腐败也深入骨髓。

其次是经济。齐国位于现在的山东地区,是一个典型的海滨大国。由于战国时代兵祸连连,陆上贸易的进行就极为艰难,所以齐国经济上侧重于捕鱼业和海上贸易。齐国经济发达,实力雄厚,人口众多,这也是齐国即使战争失败也能快速恢复国力的原因。但到了齐闵王时代,情况却发生变化。公元前304年,燕国内乱。齐国国君齐闵王乘机进攻燕国,杀燕王哙,又在燕国大肆杀戮,使燕齐结为世仇。所以到了公元前284年,燕昭王集五国大军进攻齐国,意图复仇。联军攻破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并将无数珍宝运回燕国,此战齐国损失六十多万大军,无数壮丁惨死战场。后来齐国将军田单复国,由于人口大减,齐国没有充足的劳动力,因此经济无法恢复,一直到灭亡国家都疲软无力。

然后是军事。在战国初期,魏国最强,凌驾于诸国之上,并多次击败齐国军队。齐威王登基后,认为想要在战国这个纷乱的时代存活下来,必须要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于是便命令宗室大臣田忌为齐国上将军,后来在田忌的帮助下又收了兵法大家孙斌,来训练军队。公元前354年,魏国出兵进攻赵国,赵国打不过魏国,便像齐国求救。齐国是当时仅次于魏国的军事大国。齐王同意了赵国的请求,任命田忌为帅,孙斌为军师,在赵国快亡国的时候发兵救赵。孙斌不同意救赵,他认为魏军主力在赵国作战,国内防守空虚,便要求进攻魏国本土。齐军深入魏国,直逼大梁。魏王急令庞涓回师,守卫国都。孙斌,田忌在桂陵设伏。魏军来回奔波精疲力尽,根本没有提防,惨遭伏击,十二万大军全军覆没,此战震惊天下。此后齐魏两国平起平坐,这场战争是齐国军事上的一大胜利。随后又在公元前242年爆发了马陵之战,十三万魏军全军覆没,齐国彻底的奠定了军事霸主的地位。从公元前242年——公元前284年,齐国军事实力达到鼎峰,只有秦国和后来经历胡服变法的赵国能与其平起平坐。公元前284年,五国联军攻齐,齐被燕灭了七年之久,齐国复国后军事实力更不胜从前,彻底衰落下去。

在外交上,齐国在威王,宣王时代大体上发展方向还是不差的。齐宣王时期,苏秦发动合纵抗秦,齐国也是积极参加。但到了齐闵王时代,形势就发生了逆转。齐闵王好大喜攻,爱好征伐,不讲信义。在联军攻秦时偷偷撤军,回师灭了宋国,使联军遭到惨败。私吞宋国使诸侯大为恼怒,但都敢怒不敢言。齐闵王为了统一天下便扩军三十万,使全国军队达到六十万,随后四处进攻各国,挑起事端。全国的赋税上调三成,以增大税收。百姓负担沉重,苦不堪言。到了齐闵王后期,有大量百姓逃离齐国,躲避赋税。经济受到严重创伤。而北方的燕国在燕昭王的统治下越来越强大,为了报昔日齐国灭燕之仇。公元前284年,燕昭王联合各国军队四十五万人以乐毅为统帅讨伐齐国。在阳晋击败了齐国主力,随后灭亡齐国。齐国至此一蹶不振,后来虽然复国却也快速衰落下去,直到灭亡。

所以,燕国伐齐是齐国由盛转衰的关键点,在加上齐国虽然之后复国,但国力大损,而且历代齐王都是碌碌无为之辈,所以齐国也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直到被秦国灭亡。




快樂谈史


战国时期的齐国,东临大海,西临中原,田野肥沃,物产丰富,国富民安,齐国盐业非常发达,海洋捕捞业也非常发达,盐和海产品在当时是高暴利,齐国当时把这两个行业收为国用,税收颇丰,齐国的手工业也非常先进,经济非常发达,国都临淄与大城市即墨人口众多,异常繁荣,富甲天下

经历了700余年富强不衰的齐国,在国力达到顶峰之时为什么,会逐步衰落呢

主要原因有五个

第一个原因是齐国的衰落,与其落后保守的制度互为因果

只不过是贤人的政治而已,这种政治最大的特点就是国以人强,军以人心,而人亡政息国衰军败。战国时期的赵魏韩秦国的国力朝气蓬勃,锐意进取,代表了新兴制度而齐国自西周以来,没落腐朽的贵族制度,导致了衰落

第三个原因,齐国濒临东海,物产丰富,人口也众多,可以迅速征集百万大军御敌,自从孙膑去世以后,齐国的军队作战理念保守且落后,没有任何的创新,在当时战乱的战国时期,一个国家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后盾,他的富强是不会长久的,如果没有真正的做到强兵强经济强军,只是一条腿走路,这种状态早晚是要崩溃的

第三个原因,齐国注重外交,并拉拢五国合纵抗秦,战略运用上是正确的,但齐国如果成为众失之国,五国合纵伐齐,对齐国家说,无疑是生死攸关的灭顶之灾

第四个原因,齐国在面临五国联军优势兵力的进攻下,齐国想集中所有的主力与联军决战,这是最愚蠢的军事作战方法,齐国的战略战术运用不当,战争动员和组织也不是很好

第五个原因,五国联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插齐都临淄,联军的主要战略方向,不难判断,但齐国没有做持久战的想法,没有保存实力,以弱势军事力量对抗强势的军事力量,其失败是必然的





历史榴芒教授


我字多,我来答!从管鲍之交,看齐国称霸由盛转衰

前言:齐国是春秋五霸中最早称霸的一个,同时也是五霸之首,齐国的首任国君是姜太公,在他的管理下国家井井有条的发展,实力雄厚,到了齐桓公的时候,任用管仲变法,让齐国更加强大,但是到了后期却逐渐衰落再也没有了称霸之势,这是为何?

齐国前身

不同于韩、赵、魏三国是分了晋国才成为一方诸侯,齐国在周朝的时期就是一个诸侯国并且实力强盛,齐国的疆域位于如今的山东,第一任国君是家喻户晓的姜太公,姜太公在伐商之中是立了大功劳的,而周武王把齐国这块土地封给姜太公可见齐国地理上就先占优势,再加上有姜太公这位国君管理,齐国的发展始终不曾落后。

齐桓公继位之争

齐国的发展到了齐桓公这里是一个转折点,让齐国从一个普通强国变成了一个超级强国称霸中原,但是在齐桓公继位之始还发生过皇位之争,分别是公子小白和公子纠;

这件事的起因是齐国内的两个大臣杀死了当时的国君接着让自己的堂弟继位,在暴乱前夕齐国两个大夫管仲带着公子纠,鲍叔牙带着公子小白为避免祸乱连夜离开了齐国,在次年之后齐国大臣杀死了篡位的国军和两个大夫,一时间国内无君,公子小白和公子纠看到这个继位的时机后争相想要回到齐国继位,在路途中管仲伏击公子小白,公子小白装死逃过一劫因此早公子纠一步回到齐国成功继位,公子小白也就是后来的春秋齐国霸主齐桓公。

由管鲍之交引发的管仲变法

因为公子纠以为公子小白已死所以并没有着急回去,在齐桓公继位之后首先攻打公子纠所在的鲁国,几番大战之后鲁国一直战败,鲍叔牙向鲁庄公提议,把公子纠杀了,把管仲和另一位大夫送到齐国,不然就派兵攻打鲁国,鲁庄公害怕只好照办,其中公子纠的老师召忽畏罪自杀,最终只有管仲被带了回去。

齐桓公自然是想要杀了管仲报自己当初被刺的那一箭,鲍叔牙跟管仲是非常好的朋友,深知管仲的能力,所以就劝齐桓公不杀管仲才能成就霸业,齐桓公相信鲍叔牙的话见了管仲,发现这个人确实是个贤臣就决定重用,这件事如果不是鲍叔牙的阻止那么齐国肯定不会率先称霸,后世也将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交情称之为“管鲍之交”用来形容两个人之间如知己一般的交情,也可以说齐国的称霸之路正是从“管鲍之交”开始的。

管仲变法内容

在到了齐桓公这一代的时候齐国就已经出现衰落的迹象,可能齐桓公就是因为听到鲍叔牙说管仲可以让他成就霸业才留他一命,不过这只是个人猜测;根据当时齐国的情况,管仲分别从三个方面对齐国进行了大力的改革,让齐国率先称霸并占据霸主首位。

经济上

土地的赋税在哪一个朝代都是一个让君王头疼的话题,收的重了国家富有但是百姓怨言,收的轻了,百姓不愿从事生产,国力自然衰弱,管仲根据这一个情况做出了“相地而衰”这个政策,意思就是根据你土地的不同就要交不同的税,土地成分好的就要多交点,少的就少交点,在这样合理的税收政策下,百姓就愿意从事农产,国家的经济也得到了恢复。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齐、晋、秦、楚 其在成周微甚,封或百里或五十里。晋阻三河 ,齐负东海,楚介江淮,秦因雍州之固,四海迭兴,更为伯主, 文武所襃大封,皆威而服焉。”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农业虽然是重点但却不是全部经济来源,齐国的位置连接着大海,所以管仲接连对齐国的渔业和盐业进行了大举的鼓励,充分的利用了地理上所带来的优势,再加上鼓励跟境外贸易,这一系列改革让齐国的经济终于开始繁荣起来。

军事上

军事上管仲对于其改革甚至做到了变态的地步,命令百姓之间不可以随意搬迁,相互之间团结居住,这样一来就会形成这样的局面,在白天中,能轻易的分辨出敌我双方的容貌从而进行攻击,在夜晚,只要有声音就知道有人来袭,从而进行作战。

军队虽然团结了那么战斗力怎么办?管仲命军队在每年的春天和秋天进行狩猎,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训练军队的强度,为了弥补装备上的不足,管仲提出可以用盔甲和武器来进行赎罪,不同大小的罪状就需要缴纳不同数量的装备,这样就大大弥补了军队中装备的不足,而这些犯罪之人去哪获取装备呢?自然是从敌人那里抢过来了。

政治上

相比于军事和经济来说,政治的改革要更加的重要一些,由于齐桓公未上位之时国家动乱,所以各地都作为一个各题,管仲在政治上更倾向于把国家给形成统一,在国都外,每几人形成一个阶级再从中选出一位有能力更进一级,就好比现在的村乡镇制度一样,最终层层筛选出五个大夫,这五个大夫每年都需要向齐桓公禀告自己所管理的情况,至于过度内,则是有齐桓公亲自坐镇,就这样齐国实在了封地内的统一。

齐桓公称霸

公元前681年距离齐桓公继位的685年已经过了五年的时间,在这五年的时间中管仲的变法给齐国带来了突飞猛进的变化,让齐国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军事上都是毫无疑问的霸主,同年,齐国联合四个国家平定宋国的叛乱,在参加的的五个国家中齐国处于一个盟主的地位,在平定宋国的叛乱之后宋国违背盟约,齐桓公再一次联合了几个国家的诸侯攻打宋国让宋国投降。

当时中原各国正遭受戎狄部落的攻击,齐桓公看时机已到,就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去中原帮助其他国家,在这其中虽然帮助了中原各国抵御戎狄,但是齐桓公获得的利益也并不再少数,换句话说,齐桓公很有可能是为了这利益而去“尊王攘夷”,至此,齐国原本就有霸主的基业再加上周天子的赏赐,齐国的中原霸主之位实至名归。

齐国最终走向没落

五子争王

谁也没有想到齐桓公的霸业没有毁在外敌的手上,而是毁在了自己的儿子们手中,在齐桓公晚年的时候因为管仲、鲍叔牙这些臣子的相继去世,没有了指导的齐桓公开始走向昏庸,重用奸臣易牙等人,虽然早期跟管仲商量立公子昭为太子,但是随着齐桓公的病重他的五个儿子之间就先打了起来,打到什么程度呢?就是齐桓公在宫内饿死都无人知晓,直到五个儿子中公子无亏胜出才将齐桓公埋葬。

这位置原本是公子昭的现在被公子无亏占有自然不服,于是就跑到了宋国联合曹国、卫国等国家攻打齐国,原本众大臣已经做大了迎接公子昭回来继位的准备了,并且还杀死了曾经的奸臣竖刁和国君公子无亏,但是奈何收到其他三位公子的抗争,公子昭再一次逃回了宋国,两个月之后再次攻打齐国,最终公子昭成功坐上王位,但是与此同时,因为两次征战让齐国实力大损,所以齐国的霸业宣布结束。

苏秦灭齐

在战国的时候,因为齐威王的励精图治,重用田忌、孙膑等良将让齐国的国力再度强盛起来,但是在苏秦的出现后齐国再度出现了没落,并且是一蹶不振最终被秦国吞并,

这是因为苏秦早期受到过燕国的恩惠,也就是苏秦在游说天下的时候只有燕王招待了他,其他国家对他都是爱搭不理,一般人才都会非常重视自己的知遇之恩,苏秦就为了报答自己的知遇之恩,就选择去报复齐国,因为齐国曾一度欺压身边的邻国燕国。

苏秦游说齐王去攻占宋国,当时的宋国位于中原并且商业发达十分富有,如果在齐国的基础上再吞并一个宋国那么就会更加强大,但是由于宋国国力不强,所以当时很多人都在惦记这块“肥肉”,最终齐国还是在苏秦的游说下动心了。

在前往攻打宋国的路上还同时击败了魏国和赵国,虽然最终灭掉宋国,但是此时的齐国已经兵少将寡,燕国派出大将乐毅联合其他五个国家进行伐齐,总计攻占七十多座城池,齐国至此以后一蹶不振,再无翻身之可能,最终的命运就是被秦国吞并。

结语:齐国跟赵国是何其相似,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齐桓公管仲改革,都让国家的实力空前的强大并且可以直接抗衡秦国,但是这两位雄主最终的结局竟然是一样的,因为儿子争夺王位自相残杀,最终他们被活活饿死,可见历史的偶然性,并且还都是在称霸之后从此就一蹶不振,最终被秦国吞并,其实在春秋战国时期,很多国家都有抗衡秦国的能力,但是为何秦国最终却统一了六国呢?我认为是比其他国家的人要团结一些,不知道你任何是如何?

感谢阅读,如果觉得不错,关注、点赞,这些你的随手之举就是对文青最大的鼓励和支持,谢谢。


文青聊史


一个国家的发展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综合发展的结果,经济、军事更是重中之重。就齐国来说,自立国以来,依靠海上丰富的资源,煮盐垦田,富甲一方。靠着强大的经济支持,历史上齐国也多次称王称霸。

公元前680年前后,齐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并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齐桓公图片

公元前334年前后,齐威王任用邹忌为相改革政治,任用田忌、孙膑为将,齐国遂变得强大。前353年,齐国大败魏国于桂陵(今山东菏泽境内)。前341年,齐又大败魏军于马陵。前334年,威王与魏惠王“会徐州相王”,正式称王。

公元前301年前后,齐国先是联合韩、魏国攻楚,大败楚国。后,齐国又联合韩、魏连年攻秦,攻入函谷关,迫使强大的秦国求和。因燕国趁齐国空虚之机偷袭,齐军班师回国后,又大破燕国。可以说,齐国走上了历史的巅峰。

但很可惜,齐湣王没有趁势取得更大的发展。齐湣王想借大破燕国之机,灭了燕国,但燕国派出间谍苏秦欺骗齐湣王,劝齐国转而伐宋。宋国虽然富裕,但是齐国灭宋,会直接威胁赵魏楚三个大国的边界,齐国本身是四战之地,周边没有拓展的空间,容易招来赵魏楚三国及世仇燕国的群殴。

但齐湣王在苏秦的忽悠下,连续三次攻宋,虽然吞并了宋国,但同时也得罪了魏国、赵国、楚国。最终,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以乐毅为上将军,联合秦、韩、赵、魏,五国攻齐,攻入临淄,连下七十三城,齐国只剩下莒和即墨。湣王逃入莒,被淖齿杀死。齐国差点亡国。

虽然后来,以田单为将组织反攻,以“火牛阵”大败燕军,收复了失地。但,齐国已经元气大伤,国力衰退,再也无力与秦抗衡了。

后期,虽然齐国经济、军事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又因为其偏居东方,地理上距离秦国较远,得到了休养生息的机会,但齐国在秦国远交近攻策略的影响下,目光短视,坐井观天,对其余五国合纵攻秦袖手旁观,也不加强战备。

公元前221年,秦王在灭亡韩、赵、魏、楚、燕之后,以齐拒绝秦使者访齐为由,命王贲率领秦军伐齐,齐王建令齐军主力40万慌忙集结于西部,秦军避开了齐军西部主力,由原来的燕国南部南下直奔齐都临淄。齐军面对秦军突然从北面来攻,措手不及,土崩瓦解。齐王建出城投降,齐国灭亡。

从齐国最终灭国的过程可以看出,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在关键时期国策的失误,最终没有抓住有利时机取得更在的发展,导致灭国的悲惨命运。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上,若有侵权联系删除)


云端白杨


齐国因地缘优势和桓公管仲管理而强大,纵观齐国除了齐国还有楚国,都是富有大国,也正是富有使其不思进取,整天沉迷于往日的辉煌,满足于当前的衣食无忧,改革不彻底,不愿意打翻已有的瓶瓶罐罐,创造的更为自由的社会环境和思想发展环境,在军事以及君权方面却一直没有进步。想想齐国竟然被区区燕国差点灭国就可见一斑。


红胡子老王


齐国是在春秋时期最先崛起的,齐国国君励精图治,大力发展经济,而且齐国的地理位置比较好,靠近大海,有先天的地理优势,齐国先其他国家一步成为诸侯霸主。

战国时期,齐国的发展就比较缓慢了,其他诸侯国都在忙着变法革新,而齐国还是在延续原来的治国方法,使得齐国的发展慢了下来,与此同时齐国宗室的势力慢慢衰落,到最后被田氏家族取代,更换国君。

但是齐国更换君主以后,新的君主继位后就马上开始进行改革,齐国的国力大大加强,政治经济水平全面提高。

然而也是因为齐国君主经历过两个氏族,所以上层关系比较复杂,政治比较混乱,几乎每一次君王交替都伴随着血战,这也就给齐国带来不稳定的因素。而且齐国比较强势,所以遭到了其他诸侯国的敌视,几大诸侯国联军一起攻打齐国,齐国大败,差点灭国,虽然最后收复了国土,但是也不如原来强大了,而且对争霸中原失去了兴趣,所以慢慢的就衰落下去了。



壹零壹肆


强大一个国家最快要30年,败家就更快3年可以败个精光。强大一时而已,秦国出了五六代明君。其他强国经常出败家子。


蒋子兮3413


那里因为齐国富甲一方,就是典型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齐国的君臣不思进取,长时间远离战争中心,麻木不仁,所以导致了齐国的灭亡。这也是秦国的远交近攻的策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