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國500年的琉球,日本是如何用9年時間將其吞併的?

歷史背景

19世紀以後,由於工業革命的影響,東西方實力發生根本性的轉變,歐美國家成為主導國際格局的支配力量。靠著堅船利炮,無論是日本還是當時的大清朝都面臨巨大的衝擊。

1840年,英國發動第一次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簽訂《南京條約》。不過當時的大清完全沒有醒悟,依然沉醉在天朝大國的夢裡。十六年後,英法聯軍挑起第二次鴉片戰爭。他們攻陷大沽炮臺,打入北京城,火燒圓明園,逼得咸豐皇帝倉皇逃到熱河。同時,俄國趁火打劫,通過一系列條約割走大清14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裡。這個時候,大清的君臣終於意識到西方武器的先進,開始自上而下進行洋務運動,希望自強求富。

相對大清,日本受到西方的衝擊要晚得多。1853年,美國佩裡以武力相威脅,逼迫日本幕府簽訂《日美親善條約》。自此以後,幕府推行改革,開啟近代化探索之路,於此同時日本有實力的藩國也競相開展。經過尊王攘夷、武力倒幕,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伊藤博文等一大批武士建立維新政府,他們掌握了國家實權,國家實力迅速增強。

立國500年的琉球,日本是如何用9年時間將其吞併的?

由防守到進攻的轉變

日本的中堅階層便是武士,他們本身信奉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明治維新以後,他們推翻了防守型的幕府,全力轉入進攻的外交方針。當然了,這和當時的國際環境也密切相關,畢竟日本也受到過西方列強的欺壓。

1868年,明治天皇頒佈《開國命令書》,強調"大力充實兵備,耀國威於海外萬國"。福澤諭吉說得就更露骨了,"各國交際之道只有兩條:消滅別人或被別人消滅"。

立國500年的琉球,日本是如何用9年時間將其吞併的?

日本和琉球的歷史關係

眾所周知,琉球國很早就是東亞朝貢體系的重要一員。明朝的時候,依託對明交往,琉球國當時非常重要。明朝中後期的時候,1609年薩摩藩奉日本幕府之命入侵琉球,並隨後割讓了奄美諸島。不過他們並不敢中斷琉球和大明朝的朝貢關係,因而有明朝使者進入琉球的時候,薩摩藩的武士往往需要隱藏起來。清朝取代明朝以後,琉球依然作為清朝的屬國,遵守外臣之禮。直到19時期中期,琉球先後和美國、法國、荷蘭等國簽訂多個條約,琉球和清朝的宗藩關係得到歐美國家的承認。


締約給日本留下口實

1871年12月,臺灣南部牡丹社山民誤殺漂流到當地琉球國宮古島民54人,其餘12人被臺南府城救助。消息傳回日本國內以後,"徵臺論"再起,日本人想借機佔領臺灣。

1874年5月,在日本大久保利通的支持下,西鄉隆盛率領3600人南下入侵臺灣。作為回應,清政府命令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為欽差,負責臺灣的防備工作。同年7月,淮軍6500人登陸臺灣,與日軍形成對峙之勢。由於當時瘧疾流行,日本大批官兵染病身亡,武力佔領臺灣已經不可能。

這種情況下,大久保利通只好和清政府和談,雙方簽訂《中日北京專約》。由於清政府迫切想要息事寧人,因而條約中留下不利於自己的款項。比如條約中第一條承認日本是保民義舉,這就是認可了琉球是日本屬國,為將來日本吞併琉球留下了口實。

立國500年的琉球,日本是如何用9年時間將其吞併的?

日本最終吞併琉球

首先日本根據1609年和琉球的特殊關係,將琉球作為自己的屬國。如前已述,《中日北京專約》,清政府大員糊里糊塗地承認琉球人為"日本國屬民",出兵侵臺為"保民義舉",發給日軍撫卹金白銀50萬兩。原先由日本外務省派駐那霸的辦事機構,改由內務省派出,琉球國的歸屬隨之發生質變。

1879年4月4日,明治政府發表文告,宣佈琉球廢藩置縣,任命前鹿島藩藩主鍋島直彬為縣令。

明治政府推行進攻型的近代化方針,遵奉歐美弱肉強食的強權政治準則。在對外擴張的過程中,琉球首當其衝。在這種情況下,江戶時代的琉球"兩屬"已經不能滿足日本的需要,吞併琉球王國也不再是單純的領土擴張,而是與組建日式殖民帝國發生了聯繫。自1870年薩摩藩提出琉球"單屬"的建議起,明治政府開始了吞併琉球的進程,九年後達成目標,其中有若干歷史經驗教訓值得認真汲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