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久天长》:克制的语言,被切片的时间

“希望通过时间去感受人和人之间,以及人类自身的命运的无常。”——王小帅谈《地久天长》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中国“第六代”导演就已经登上影史的舞台,至今为止他们的创作生命已经接近三十年,曾经躁动不安的想要抒写时代困境的他们也已然老去。王小帅,作为第六代导言中的翘楚,他也在重击的社会边缘群体记忆中走出,在坚持现实主义题材创作的同时,把镜头放在了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身上,追求内敛的电影语言与艺术效果,来承载自己对个体,群体,社会,历史的严肃思考。

《地久天长》:克制的语言,被切片的时间

<strong>王小帅执导的《地久天长》,正是“第六代导演”群体的转型过程中的重要一章。这依旧是属于王小帅电影的风格,极为冷静克制的镜头语言把30年间两个家庭的悲欢离合,通过复杂的叙事结构讲述出来,在3给个小时内呈现丰富的平民史诗,承载起对生命与人类情感的思考。匠心的打磨,也使得电影在在第69届柏林电影节上大放光彩,斩获最佳男演员与最佳女演员,成为中国电影史上首部在柏林电影节成同时斩获影帝与影后的华语电影。

《地久天长》:克制的语言,被切片的时间

中国导演

随着历史,战争,现代都市问题所造成的身体和心理创伤的出现,越来越多探索创伤与生存相关问题的电影出来。张艺谋的《归来》,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芳华》和李芳芳的《无问西东》等电影也都曾把时间架空,通过跨度世界把原本恢宏气质的大视角聚在风云诡谲的时代变迁下的个体与集体性的创伤,王小帅的《地久天长》也正是如此,但王小帅与张艺谋他们有着很大的不同。

《地久天长》:克制的语言,被切片的时间

以张艺谋为代表的“中国第五代导演“推崇西学,注重国风国文与西俗的融合,但”中国第六代导演“不同,他们在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正处于历史风云变幻的“现代化启蒙”时期,他们的电影学理念也深受来自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的创作理念影响。这使得他们在镜头的运转上,更为追求“真实感”与“临境感”,这使得他们的电影不可避免的呈现出纪实性的风格与碎片,粗糙化的电影语言。

《地久天长》:克制的语言,被切片的时间

克制的语言

巴赞强调:电影应该真实的展示现实的表象,要注重表现事物的原生形态,注重保持事件的具体性、偶然性和模糊性等现象学的完整性,就是力求使电影成为现实的渐近线

王小帅,作为第六代导演中的翘楚,他也同样在创立理念上受到了来自巴赞现实主义美学的影响,但是你如果仔细研究他的电影作品,不难发现他并不符合观众对第六代导演电影作品的粗糙固板印象。相比起就贾樟柯电影中的“真实",王小帅更加倾向第六代导演的“共性”,他既有着对平凡生活生命的情感关怀,也有对社会变迁的极具敏感,也有从古老的气息中寻找死亡,也有怪异,荒诞,绝望的镜头。

《地久天长》:克制的语言,被切片的时间

电影中,刘星在水库溺亡的片段在影片中出现过两次,这是影片极为重要的段落。王小帅并不致力于展现”死亡”带来的巨大悲伤与“动”,他采用的是长镜头来展现刘星父母闻讯而来的场面,没有蒙太奇,没有中近景,也没有过多的镜头的切换,来展示父母内心的情绪,整个画面是“孤寂”的,极为冷静的镜头语言,没有任何煽情,仿佛是在向观众们阐释者“生命无常,死亡不过是一刹”。

《地久天长》:克制的语言,被切片的时间

《地久天长》的不同时空,曾采用过相同的构图方式。第一场在医院丽云因立场,造成的大出血导致以后不能生育。耀军向自己的第二个儿子告别。第二场,也是在同样的医院,同样的不布景下,丽云和耀君又一次对自己孩子刘星的告别。这两次,他们都曾试图挣扎与死亡反抗,却每次都以失败告终。

《地久天长》:克制的语言,被切片的时间

看似轻描淡写又似构图巧合的镜头语言下,直接展示出了人物内心深处的悲凉,生命的逝去和人生的无常。这种精准的构图不也在故事中后面呈现,耀军夫妇和英明夫妇陪同美玉去监狱探望张新建的时候,这个构图也寓意深刻。

以监狱的前窗为前景,好像此时来探监的人,仿佛才是真正坐在监狱里面的人一样,外面的世界真的是自由的吗?电影没有给出答案。王小帅的镜头语言,也只是在不断的强调“无常”的概念。

《地久天长》:克制的语言,被切片的时间

切片的时间

伯格森将时间区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式“科学的时间”,即度量和抽象的时间;另一种是“真正的时间”,又被称为“纯粹的时间”或者“绵延”,它是永恒流动、不可停滞、不可测量、不占空间的,它将过去、现在与未来互相叠加,相互渗透,没有断点,没有区分。“在这些晶体中,有一股连续不断的流,其中每一状态都预示未来包含既往。

《地久天长》:克制的语言,被切片的时间

在《地久天长》上,王小帅不断的跳跃时间线,给人带来“时间流逝”的压力感与错乱感,从不断的闪回镜头带领观众们去感受时代的脉动。这种“时间的重压”尽管让观众们摸不清变换的过程,但这种混乱,无序,暧昧的时空变换的却打破了单一的叙事模式,单一的人物关系,尤其是不断的闪回镜头,重重的牵动着观众们的心。

闪回的手法并不难理解,它<strong>通常是被认为是一种故事的讲述或者主观会议的方式。在电影中,经常被认为是“回忆”,是过去与现实的不断切换。比如,影片的开始,幼年的沈浩要拉刘星下水,就发生在1994年的内蒙古包头。而在刘星意外死亡之后,镜头又迅速会转移到几年之后,福建连江,王源实验的样子刘星正坐在船上。

《地久天长》:克制的语言,被切片的时间

在凯如斯看来:“<strong>精神痛苦是时间、自我和世界之间的断裂;精神伤痛的产生由于刺激事件发生的突然性与不可预测性,一时难以被意识接受,因此它在潜藏在幸存者的噩梦中,重复性的行为中反复上演、播放。

”在《地久天长》中,丽云和耀军不断的被过去的记忆所笼罩,这使他们痛苦不堪,丽云甚至在试图自杀时,留给耀军的信中写道:时间似乎已经停止了。

《地久天长》:克制的语言,被切片的时间

这是她内心的时间,这种时间的停止将她不断包裹封闭。丽云过去的记忆不断的蚕食着她,干扰着她,在封闭的空间内,即便是孩子刘星的死亡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是他们的心理时间却一直停留在那里。时间抹不去的伤痛,伴随着他们的一直都是失去的悲痛欲绝。

创伤通常意味着意识保护屏障的撕裂及对象征系统的破坏。七次的闪回,不断带着观众们回到那些痛苦的时代,随着主角们一起经理,海燕强迫丽云打胎,新建被抓,耀军在歌舞厅的狂欢,刘星的死亡.....历史不断的裹挟着人物往前走,即便是故事之外的你我都无一幸免。

《地久天长》:克制的语言,被切片的时间

救生圈

生于旧,长于新。王小帅一直具有质疑传统的眼光,总是以回望的姿态去重新审视我们过去伦理,这使得他的电影始终在关注边缘人物的同时,去表达对固有事务的强烈批判,但是这种批判是极为克制和冷静的,与其说是苦难史,但不如1是一种心态,洗尽铅华,却依旧平静坚定的心态。

《地久天长》:克制的语言,被切片的时间

正如,在《地久天长》上映的发布会上,王小帅说:<strong>“中国人最伟大的地方,就在于经历了诸多人事不得已的不幸和打击之后,仍然艰难而平静地生活着,中国的老百姓很伟大”

在庄严随着巨变崩塌之后,所有的人都在随波逐流,争抢者最后的精神稻草,王小帅凭借着一部《地久天长》关注着这场洪流。克制的语言,切片的时间讲述着“平静”的故事,以悲悯的人文关怀向洪流抛下“精神”的救生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