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務運動對中國的影響及啟示?

奇葩歷史大觀


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活動,它促進了中國工業化的開端。

洋務運動發端於19世紀六十年代,直到甲午中日戰爭後結束,是地主階級洋務派發起的學習西方科學技術,維護清朝統治的自救運動。

雖然洋務運動最終破產了,但它加速了中國自然經濟的瓦解,客觀上誘導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對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侵略有一定的抵制作用。


西北尕蘭州


題目很大,全說清楚就是好幾卷的專著了,這裡只能簡單聊聊。

洋務運動,英語裡有一個專用名詞“Westernization Movement”,意思是“西化運動”。現在這個叫法,是新中國建立以後的規範用法。

這個運動,指清朝政府於在19世紀下半葉,為了維持自己風雨飄搖的統治,引進和學習西方科學技術,興辦近代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並在軍事、外交、文化教育和某些政府機構等方面進行改良的活動。

具體時間,是從19世紀的6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

之所以會形成一個“洋務運動”,是清朝王室和地方權貴中的一部分實權派,迫於 “內憂外患”的嚴酷形勢,所決定實行的“自強”措施。

所以,這個運動,曾長時間被學者稱為“自強運動”。

咸豐六年至十年(1856- 1860),清政府內部面臨太平天國興起的壓力,外部遭受英法聯軍的重大威脅,可謂內外交困,步履維艱。

朝廷內部,曾延續了長達四年的爭論,最後,終於下定決心——先除太平天國和捻軍的“心腹之害”,再御被認為是“肢體之患”的外國侵略。

具體的方略,就是實行“自強新政”。主要內容,一是引進和學習西方的近代科學技術,首先是軍事技術;二是對外國侵略者妥協退讓,以爭取其軍事上的支援。

兩項合一,就是迅速加強清軍的軍事實力,以圖儘快蕩平太平軍和捻軍。

而當時堅決主張大辦“洋務”的一批清廷貴族和官僚,被稱為“洋務派”。

其中最主要的人物,是時任議政王、領班軍機大臣的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他是道光皇帝的六子,咸豐皇帝的異母兄弟。

除他之外,朝廷內還有他的岳父東閣大學士桂良和軍機大臣文祥。

地方官僚中,有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

咸豐十一年(1861),清廷成立以為首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以辦理外交事務為主,同時亦掌管以“自強”、“求富”為內容的洋務活動。奕訢任總理大臣。

“洋務運動”興起之初,目的非常明確,就是儘快鎮壓太平軍和捻軍,因此,一開始就以購買洋槍洋炮和創辦新式軍事工業為主要任務。

曾國藩於1861年,在安徽創辦了安慶內軍械所。這是晚清最早官辦的近代軍事工廠,以製造彈藥、炸炮等軍火為主。生產基本靠手工製造,沒有洋人工匠。

李鴻章及其統率的淮軍,一開始,則是採購西方武器較早較多者,以購買西方近代軍事武器為主。隨後,其又成為創辦近代軍用工業的規模較大而又較早者。

清政府創辦的近代軍工企業,早期規模最大的有4家——

1,江南機器製造總局。李鴻章1865年在上海建成,主要製造軍火和輪船。

2,金陵機器製造局。李鴻章1865年在南京建成,主要為“剿捻”製造槍支彈藥。

3,福州船政局。左宗棠1866年在福州馬尾創辦,專造兵、商輪船。

4,天津機器局。三口通商大臣崇厚1867年創辦,主要製造華北地區用來“剿捻”的軍事裝備。

1860年以後,曾經有關一段帝國列強侵擾中國減弱的階段。清政府稱此為“中外和好”的局面。

但是到了70年代初,西方列強再次加大了侵略強度。

鑑於這種局面,清政府和“洋務派”,開始大力建設海軍,增強海防;並編練區別於以前湘淮舊軍的新式陸軍。

清政府除設廠製造兵船外,還以重金購買外國軍艦。先後向英、德等國訂購艦隻,建立南洋水師、福建水師和北洋水師。

中法戰爭中,福建以及南洋水師受挫。

光緒十一年(1885)後,清廷重點建設北洋海軍。成立海軍衙門統一一事權,以醇親王奕擐為總理,慶郡王奕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為會辦。陸續向外國訂購定遠、鎮遠、濟遠等鐵甲艦和其他較先進艦隻,均編入北洋海軍艦隊。

1888年,北洋艦隊基本成軍。與此相適應,沿海各重要海口均設炮臺等防禦工事。這些設施,在中法戰爭和中日甲午戰爭中起了一定的防禦作用,但終因清廷腐敗而慘敗。

“洋務運動”中,在經濟上,除陸續在各地設兵工廠並不斷擴大軍用工業外,還建立了一些民用工業並加強經營,以期與洋商競爭。

輪船招商局,創立於1872年,是由軍用工業為主向民用工業企業為主轉變的標誌。

“洋務運動”的這種變化,亦使參加者的成分有所變化——除原有封建官僚集團之外,又新加入了一些買辦商人和有維新傾向的知識分子。

這就使當時的民用工業企業,除少數為清政府出資的官辦企業之外,大多為官督商辦。官辦企業和官督商辦企業在資金來源和經營管理上雖有差別,但都是資本主義性質的企業。

“洋務運動”創辦民用工業企業,一是為了“分洋商之利”,以保護利權,並獲得軍隊餉源;二是也為了軍用工業所需金屬原料和煤炭燃料可以由自己創辦的這些工業得到供給,減少對外國的依賴。

當時的民用工業企業主要有是四類——輪船航運;煤礦採掘及其他金屬礦藏的開採冶煉;電報;紡織業。

“洋務運動”,開了新式人才的培養的先河。

創辦工業,建立新式海軍,首先就需要人才。最初顯現的,是翻譯人才奇缺。為了培養翻譯,清政府於同治元年(1862),在北京設立了“同文館”,隨後又設立了上海、廣州廣方言館。

隨後,洋務派在實際操作中認識到,要想真正辦好“洋務”,實現“求強”、“求富”,沒有通曉洋務的人才不行。於是,採用了一是派遣人員出國留學,二是開辦學堂的辦法。

派遣留學生,始於1872年的幼童留美。此事,由1854年畢業於耶魯大學的容閎倡議,他出生於廣東香山縣,是中國第一個留學生,被稱為“中國留學生之父”。此倡議,受到曾任江蘇巡撫的丁日昌大力支持,由曾國藩、李鴻章會奏促成。

後來,清政府逐漸覺得,出國留學人員應以經過外語訓練的成年人為宜,學習期限以3-5年為宜。當時能具備這個條件的,主要是福州船政學堂的學生。因此,自70年代中期以後,派遭出國的留學生以福州船政局者居多。多數赴英、法學習製造和駕駛;另有派赴德國學習陸軍。

張之洞派遣過一些赴歐美學習治鍊鋼鐵的人員。

19世紀80年代,清政府陸續在國內創辦了一些專門性的學堂。

“洋務運動”,在總體閉關鎖國的晚清,能夠稍稍打開一扇窗口,對於外部世界的新思想、新技術進入中國,無疑是有所助推的。

同時,開創工業,不管是軍事工業還是民用工業,畢竟是一種新的生產方式和新生產力的代表,其性質顯然是資本主義的。這不但對於撼動幾千年封建生產關係的根基,是一種撬動力量,也為後來的民族工業發展,打下了一些基礎。

開放辦學,促進留學,是“洋務運動”最具積極效應的事件。一旦先進的思想衝破禁錮,就在以後轉化成了巨大的物質力量。

19世紀80年代,中國社會上開始出現了具有傾向資本主義的早期改良主義的社會思潮,主張“君民共主制”最適合中國,提出了設議院的要求。

這是清廷絕對想不到的。“洋務運動”的指導方針,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即學習西方的技術,仍然保持封建統治。

這就與整個中國社會發展的總體主流趨勢,產生了巨大的、不可融合的尖銳矛盾。

作為虎視眈眈的西方列強,中國是一大塊肥肉,你買它的東西行,派人留學也行,但想強大起來和它們抗衡,門兒也沒有。

光緒二十年(1894),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戰爭中一敗塗地。《馬關條約》的簽訂,標誌著洋務運動的徹底失敗。

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洋務運動”對於病入膏肓的清朝統治,已經不能起死回生;同時,西方列強也根本不給清政府苟延殘喘的機會。


一老沈一


小玥來回答:

先來說影響:

洋務運動內容包括軍事、經濟、文化諸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一度引起廣泛的國際關注,它雖然沒能救中國,卻為中國的進步、中國的近代化開闢了道路,是中國近代化鏈條上的第一環。

這場運動前後歷時30多年,創辦了一大批近代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並派遣幼童到歐美留學,開近代教育之先河。儘管隨著甲午中日戰爭的爆發和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但洋務派學習西方先進的科技知識,勇於實踐與創新,為中國的近代化發展作出的巨大貢獻卻是不可磨滅的。因此,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洋務運動就是中國早期的近代化運動。

再來說啟示:

由於洋務運動是滿清為了維護封建統治,進行的資本主義生產力領域的改良,只改經濟基礎,不改上層建築,違反了上層建築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歷史唯物主義,所以洋務運動失敗。

一、洋務運動積極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曾經在一定時期內促進了我國的發展。在改革開放的今天,仍然要破除封閉守舊的思想,積極學習西方的先進之處。努力借鑑,為我所用.尤其要破除對資本主義的成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二、洋務運動是換湯不換藥的封建階級改良自救運動。我們今天大力開展改革開放,要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不動搖。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


小玥歷史


影響:軍事方面:洋務運動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從軍事領域開始已達到富國強兵。軍事上開辦軍工企業,改良軍用武器;加強海軍建設,同時加強陸軍訓練;通過設立軍事學堂等培養軍事人才,開啟了中國近代軍事化進程,並提高了近代中國抵禦外侵的能力。

經濟方面:洋務運動宣揚“自強,求富”的口號,在“自強”口號的軍事建設過程中解決了很多經歷問題,之後“求富”開辦民用工業,從採礦、冶鐵、鐵路等方面進行經濟生產,洋務運動改變了中國傳統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狀態,使中國近代經濟開始商品化和近代化,對中國近代企業、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及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政治方面:洋務運動的創辦者自身的封建性和腐朽性導致了洋務運動的失敗,而洋務運動的失敗使中國近代化過程中其他的有志之士看到了洋務運動的缺陷,刺激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文化方面:洋務運動是近代教育的開端,為了當前形勢需要,洋務運動開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為近代中國培養了人才,為後來科舉制的廢除打下基礎,同時也推動中國文化向近代化發展。


沒關係等


洋務運動時期:1860~1890時期

學近代史都知道,晚清時期的中國在經過鴉片戰爭以來,割地和賠付鉅額白銀後,晚清已經千瘡百孔

這時候,稍微先進的封建統治者也要開始改良和學習西方

洋務運動代表人物在中央是恭親王奕欣、文祥,地方代表人物是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


故而洋務運動的主要指導思想就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八個字。在原有資產和技術的前提下學習西方,進而運用。

大家都知道的"魏源在《海國圖志》中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就表明洋務運動與外國資本主義侵略者的關係,即學習西方優秀的技術目的是抵制西方的侵略。

所以說:洋務運動是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為了國家,也為了自己個人的處境

影響:

洋務運動進行的幾十年裡雖然沒有使故步自封的中國富強起來,但洋務運動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下圖為洋務運動時期的近代工業)

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如下:

一:西方列強沒有把先進技術和武器裝備賣給清朝,屬於客觀原因

二:缺乏科技人才,引進的技術無法應用、消化和推廣,也是洋務運動失敗的客觀原因之一

三:洋務派所創辦的一些新式企業雖然具有一定的資本主義性質,但其管理基本上仍是封建衙門式的,這導致清朝官員不關心企業效益,存在貪汙受賄、揮霍浪費等官場惡習,進而導致洋務運動失敗,但其根本原因還是體制觀念方面的問題。

四:制度腐朽,觀念固步自封,使得封建軍隊體制不適應先進技術和裝備的運用,這是洋務運動失敗的最主要原因。

教訓:

結合本國具體情況,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唯物史觀,改革開放,吸收外來優秀文化,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依靠誰。


閒掛銀鉤


洋務運動是一場封建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是為了鞏固封建統治,緩和社會矛盾。洋務運動

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抵制外國資本輸出的侵略的作用。儘管洋務運動過程中存在種種問題,也未能真正達到“自強”的目的,但是,它對中國的早期現代化起到了不小的推動作用。

(1)對近代軍事的影響:

洋務派一致主張師夷長技以富國強兵,抵抗外國侵略,挽救民族危機。洋務運動,是從軍事自強開始的,為實現軍事自強,洋務派主要抓了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近代軍事工業;二是建立近代海防海軍,同時改進陸軍的武器裝備和訓練;三是建立近代軍事學堂,培養新式陸海軍人才。對外國的侵略勢力有一定的抵抗力,延緩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進程。洋務運動的軍事自強,使中國軍隊以近代新式武器裝備投入反對日本侵略的甲午戰爭。開始了中國軍隊的近代化進程。

(2)對近代經濟的影響:

洋務運動興辦軍事工業的過程中,最難解決的問題就是資金、原料、交通等方面的問題,於是在"自強"口號興辦軍事工業之後,洋務派又在"求富"口號之後開始興辦民用企業,著重點在於採礦、冶煉、航運、鐵路等一系列配合軍事工業的項目。在洋務派的倡導下,許多達官顯貴以興辦洋務為榮,深深的動搖了從商鞅變法開始的,中國幾千年文明中"重農輕商"的概念,促使中國近代經濟、資本主義的發展,使資本主義經濟成分在社會經濟中明顯增長,對中國近代企業、民族資本主義的誕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西方列強的經濟掠奪。

(3)對近代政治的影響:

洋務運動的失敗使中國近代化過程中其他的有志之士看到了洋務運動的缺陷,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不僅要學習西方先進的軍事還要學習先進的制度。

(4)對近代文化的影響:

洋務運動是近代教育的開端。要開始洋務運動,洋務派興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培養了一大批人才,擴展了人們的視野,使西方民主,平等,科學等先進思想傳入中國,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

洋務運動中,洋務派根本無意於學習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制度,只主張學習西方技術,“師夷長技以制夷”,學習先進軍事來維護封建統治,極力反對對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進行任何形式的變革,只是徘徊在封建王國的藩籬中自認為有所新創而洋洋得意,所以最終也沒能在外國侵略者面前表現出"自強"、"中興"。

甲午戰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如果沒有甲午海戰,洋務運動使中國人從器物道制度,思想的學習,然而甲午海戰扼殺了中國的近代化。使中國錯失了一次向近代化轉變的機會。掀起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大大加劇了中國半殖民半封建社會。使中國更加落後西方。










獨孤求敗谷


洋務運動內容包括軍事、經濟、文化諸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一度引起廣泛的國際關注,它雖然沒能救中國,卻為中國的進步、中國的近代化開闢了道路,是中國近代化鏈條上的第一環。

這場運動前後歷時30多年,創辦了一大批近代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並派遣幼童到歐美留學,開近代教育之先河。

儘管隨著甲午中日戰爭的爆發和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但洋務派學習西方先進的科技知識,勇於實踐與創新,為中國的近代化發展作出的巨大貢獻卻是不可磨滅的。


當時過往


洋務運動又稱晚清自救運動、自強運動。該運動是19世紀60~90年代洋務派所進行的一場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以維護封建統治的“自強”、“求富”運動。雖然這次運動隨著北洋艦隊的全軍覆沒而最終失敗,也沒能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但是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生產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它打開了中國近代史的大門。從此中國走上了工業、軍事、教育近代化的道路。洋務運動失敗的教訓也為當代中國帶來了一定啟示:1.落後就要捱打。2.改革需要有堅強的領導核心。3.要加強自己的自主創新能力首先要從學習開始。


臥雪踏梅


背景 第二次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內憂外患,清王朝岌岌可危。

性質 封建地主階級的改良運動

領導人 中央:奕欣;地方: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

指導思想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目的 直接:改變在軍事上落後於西方的狀態;根本:維護統治

方式、內容 練兵制器

時間 從19世紀60年起,到90年代的中日甲午戰爭止

經過 1. 1860年代,自強,創辦軍事工業。

a) 1861年,曾國藩創設安慶軍械所,這是洋務派防止西洋武器的第一個軍事工業。

b) 1865年,李鴻章在上海創辦江南製造總局,這是當時最大的軍事工業企業。

2. 1870年代,求富,創辦民用工業。

a) 李鴻章在上海開辦了輪船招商局,這是第一個民用企業。

b) 隨後興辦的有開平礦務局、天津電報局、唐山—胥各莊鐵路、上海機器織布局等。

3. 創辦新式學堂

a) 奕欣等於1862年奏設同文館

b) 1863年李鴻章在上海設立廣方言館,培養外語和自然科學人才。

4. 派留學生出國

a) 容閎向曾國藩提出派留學生出國留學的建議。

5. 建立近代海軍——戰爭的規模擴大到了海上

綱領、文件

結果 失敗。洋務運動不可能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

沒有改變社會性質。

歷史作用與意義 中國近代化的第一步,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生產方式,文化教育,軍事。

引進了一些近代的科學生產技術,培養了一批技術人員和技術工人。一部分官僚、地主、商人受到這些企業的影響,開始投資於近代工業。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對外國的經濟實力的擴張也起了一些抵制作用。


喵喵觀


洋務運動是大清第一次有組織的去學習西方的技術的運動。上到朝廷,下到地方洋務派,都在積極的興辦洋務。這意味著,閉關一百多年之後,大清再次敞開國門,主動的去學習西方的技術和文化。但是秉承“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的洋務派沒有注意到,大清極弱的原因其實不僅僅是器物上不如人,而是思想,制度,觀念,經濟以及全方位的落後於西方。所以要改變中國極弱的局面光靠器物上的學習是遠遠不夠的,甲午戰爭的失敗就很直接的給了洋務派當頭一棒。但是,洋務運動隊伍大清或者說對於中國還是有一些積極的意義的。比如說他們派遣出去的留學生,有一些後來回國之後成為了國家的有用之才,他們建立的很多學堂也為後來中國的發展提供了幫助,他們建立的很多的企業後來在民國時期甚至是新中國成立之後都在投產,比如漢陽鐵廠,輪船招商局等。所以說這個問題不能夠一概而論。洋務運動沒能救得了大清,但他對於中國還是有積極的意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