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可夫二戰期間評價日軍,士兵很勇敢,將軍很垃圾,越高級將軍越垃圾,這評價靠譜嗎?

有擋CVT變速箱發明人


朱可夫的評價可謂是一針見血,諾門坎戰役後朱可夫去莫斯科向斯大林述職的時候對日軍的評價基本就這個意思,同樣的當時諾門坎的德軍戰地觀摩團戰後對日軍也有類似的評價。

朱可夫及德國軍官對諾門坎日軍表現的評價

一、朱可夫對日軍的評價

諾門坎之戰後朱可夫對斯大林高度肯定了日軍士兵的表現說日軍基層士兵:“訓練不錯,特別是近戰,他們守紀律,執行命令堅決,作戰頑強,特別是防禦戰時。下級軍官也受過很好的訓練,作戰異常頑強,一般不會投降,剖腹自殺時毫不遲疑”。

但是對於日軍軍官尤其是高級指揮官,朱可夫很是不屑,他對斯大林說:”日本軍官,特別是中高級軍官,訓練差、主動性差,習慣於墨守成規。”

二、德國軍事觀摩團對日軍的評價

諾門坎戰役德國軍事觀摩團也參與了見證,戰後對日軍的評估報告的基本內容是:“他們(指日本人)的軍事實力不僅很弱,而且在戰略思想上還非常的愚蠢。他們就像的打法就像是中世紀的騎士,不過只是一群握著步槍只會向前衝鋒的莽夫、蠢蛋罷了,我們與其結盟,真的是愚蠢!

朱可夫的評價很恰當

朱可夫對日軍的評價恰如其分,而且他對日軍基層官兵的素質還是認可的。

一、日軍基層士兵戰術素養高,打仗勇敢。

日軍對基層士兵的訓練是很嚴酷的,在灌輸軍國主義思想的同時再加以超強度的訓練,培養了大量的戰爭機器。日本由於資源匱乏,對士兵訓練以單兵技術為主,設計,投彈 ,拼刺刀等都進行了高強度的訓練。受”武士道“精神薰陶,在戰爭中日軍士兵作戰異常頑強,即便是部隊被打殘打散,也不會放棄抵抗。日軍的戰死率在二戰主要參戰國中名列前茅的。

二、日軍軍官尤其是高級軍官大都自大傲慢,論資排輩,教條主義嚴重

雖然軍隊中論資排輩是客觀存在的,但是日軍明顯比德國、美國、等主要參戰國都要嚴重的多,日軍軍官尤其是高級軍官的升遷主要是論資排輩,就看你是不是陸軍大學、海軍大學這些學校畢業的,唯學歷論唯成績論,能力反而不是選拔人才的第一考量。

日軍大本營的參謀聚集了陸軍大學的精英,但是實際上二戰中連日本人都稱大本營是愚蠢和無能的代名詞。

三、盛產戰術家,缺乏戰略家,短視嚴重

二戰時期日本一度瘋狂的將東南亞和太平洋攪得腥風血雨,勢力範圍廣袤,但是這終究是曇花一現,日本決策層極為短視了,戰爭期間,日軍是用一次次戰術上的勝利導致了戰略上的失敗。偷襲珍珠港就是其短視行為的一次具體表現。

三、日軍戰鬥力還是很強悍的

日軍的戰鬥力實質上還是很強悍的,日本的戰鬥風格和方式面對鋼鐵洪流會吃很大的虧,但是面對裝備遠不如自己的軍隊就會充分發揮其優勢,所以抗戰中的日軍是中國軍隊非常棘手的軍隊。

日本在二戰中已經完成了工業化,中國還是一個純農業國,在有代差的情況下,中國抗戰堅持了十四年,全面抗戰打了八年,對比幾個月就投降的法國,中國的表現很優秀,當然這都是百萬戰死的抗日烈士拿鮮血換來的。


我家的貓叫皮蛋


朱可夫的這種評價是基本靠譜的,因為這是他在親自指揮完諾門坎戰役之後,於1940年5月奉召晉見斯大林時所彙報的。這也是朱可夫第一次被斯大林召見,畢竟之前連個軍區司令員還都不是,尚不夠級別謁見最高統帥,所以緊張激動的不行。在這樣的情況下,當斯大林詢問起日本軍隊的真實水平時,朱可夫的回答必然是戰戰兢兢而不敢信口開河的,也算人之常情。



(朱可夫)

朱可夫被選派到遠東地區指揮對日作戰時,不過是白俄羅斯特別軍區的副司令員,1939年9月那會蘇軍“大肅反”還沒有完全結束,許多高級將領接到命令前往莫斯科之後就莫名其妙失蹤了,朱可夫當然也怕的不行,跟家裡把後事都安排好了。結果是被任命為駐蒙蘇軍第1集團軍司令員,指揮反擊日本關東軍,最終勝利凱旋,揚名全國,榮膺“蘇聯英雄”稱號。

斯大林是在克里姆林宮公開召見的朱可夫,作為諾門坎戰役的有功之臣,之前他剛剛被提前授予大將軍銜,斯大林的接見一方面是獎賞,一方面也是當面考察以便重用,陪同接見的還有莫洛托夫、加里寧等政治局委員,規格還是蠻高的,簡單的寒喧後斯大林直奔主題:“你認為日軍怎麼樣”?

(朱可夫在戰場上)

朱可夫立正回答:“與我們在哈拉哈河(諾門坎地區)作戰的日軍士兵訓練不錯,特別是近戰,他們守紀律,執行命令堅決,作戰頑強,特別是防禦戰時。下級軍官也受過很好的訓練,作戰異常頑強,一般不會投降,剖腹自殺時毫不遲疑”。

這個回答是比較有技巧的,如果蘇軍擊破的敵人是不堪一擊的菜鳥隊伍,那麼朱可夫的能力和戰功也就無從談起了,只有打敗頑強的敵人,才能證明我軍的牛掰,這個道理每個將軍都明白。同時朱可夫的評價也是中肯的,中國的抗日戰爭也證明了這一點,日本士兵的單兵素質、狂熱精神、白刃格鬥和悍不畏死,確實在二戰各國中名列前矛。

(蘇蒙軍人)

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在臺兒莊曾經大破日軍,然他在回憶錄中也寫道:“日本陸軍訓練之精,和戰鬥力之強,可說舉世罕有其匹。用兵行陣時,上至將官,下至士卒,俱按戰術戰鬥原則作戰,一絲不亂,令敵人不易有隙可乘。日本高級將領之中雖乏出色戰略家,但是在基本原則上,絕少發生重大錯誤”,基本佐證了朱可夫的評價。

軍史學家們也普遍承認,二戰日軍的小隊長和中隊長是基層部隊的主要支撐力量,他們對士兵的統率能力和戰場上的戰術指揮,基本是靠譜的。日軍在抗戰初期投入的第101、第106等特設師團之所以戰鬥力不如老牌常設師團,正是因為只有大隊長以上才是現役軍官,中小隊長都是預備役人員,實戰中掌握部隊和指揮能力較差。



(諾門坎戰役中的日本將官)

朱可夫繼續回答斯大林的提問:“日本軍官,特別是中高級軍官,訓練差、主動性差,習慣於墨守成規”,對這段總結筆者個人認同一部分,日軍的中高級軍官進攻主動性是可圈可點的,但確實在戰術上不會變通,很有股二桿子精神。諾門坎戰役期間,德國軍事觀察團也隨同進行了戰場考察,深感日軍的步兵戰術仍然停留在一戰時期,對其用步兵保護寶貴的坦克、動不動就板載衝鋒的戰法實在無法理解。

對日軍的武器裝備,朱可夫認為整體上是落後的,尤其是坦克和火炮這兩個方面,這也是實情。關東軍累死累活拼湊出86門大口徑火炮,甚至還有一戰時期的重炮,由於運輸能力不足造成炮彈也必須限量發射。而蘇軍一次反擊就動用了200多門重炮,炮彈隨便造不限量,朝日本人頭上甩了31000噸各類炮彈炸彈,大約是日軍的16倍。坦克更不必說了,在歐洲人眼裡,日軍的裝甲車輛幾乎就是鋼鐵玩具。



斯大林最後的問題是我們的部隊打的怎麼樣,用腳丫子都可以想出來朱可夫的應對語言:“我們的正規部隊打的很好,我的坦克部隊打得很出色,我們的炮兵在各個方面都比日軍優越,我認為我們必須大大擴充裝甲部隊和機械化部隊”。說明一下,朱可夫特地加重語氣的所謂“正規部隊”,隱指配合作戰的蒙古軍隊戰鬥力比較糟糕。

斯大林對朱可夫同志的回答基本滿意,當場宣佈任命,朱可夫大將即刻出任蘇聯最大的軍區:基輔特別軍區司令員,從此,朱可夫步入蘇聯紅軍核心領導層。諾門坎戰役的歷史影響是深遠的,斯大林有理由高興和重賞朱可夫,因為不到一年之後日本主動提出締結了《蘇日中立條約》,其核心內容是如果蘇德開戰,日本將保持中立,而如果日美開戰,蘇聯亦將保持中立。

在納粹德國的巨大軍事壓力下,斯大林終於可以不用擔心腹背受敵的局面出現了。

(蘇日中立條約簽署)


度度狼gg


下面我來舉個例子

日本海軍中有這叫“逃之慄田”外號的日本軍人--慄田健男

在瓜島戰鬥中,慄田健男奉命率領艦隊攻擊島上的亨德森機場,戰列艦的強勁火力打的美軍如驚弓之鳥。慄田健男沒想到瓜島上有美軍的魚雷艇,機場在被炮擊之後,他們馬上就衝向慄田健男的艦隊。粟田健男,馬上帶領自己九艘驅逐艦,一艘巡洋艦,兩艘戰列艦逃跑。



在1941年陸軍今村均大將帶領16軍登陸爪哇島,盟軍艦艇察覺到了威脅,在夜幕中撤退。結果被擔任掩護任務的慄田健男所率領的艦隊發現,慄田健男認為是盟軍大舉反攻了,馬上就扔下陸軍,率領艦隊撤退。但是得知真是情況後,馬上又帶著艦隊回來了,他向著盟軍艦艇發射魚雷,結果擊沉了美國的重巡洋艦休斯頓號和澳大利亞的珀斯號,當然也存在誤傷擊毀了自己的運輸船。

為什麼日本人不怕死日本高層怕?


日本高層為了蠱惑日本軍人無畏進攻,他們為了抵消士兵的怕死情緒,將死亡美化成玉碎。他們將日本傳統的武士道精神歪曲,將衝鋒比喻成櫻花盛開,將戰死比喻成櫻花盛開時突然凋落,以此來鼓動士兵奮勇向前。這些都是騙人的把戲。

知道真相的日本高層當然明白死了也是白死不如想把法活下去。所以當也接近真理是,你會變得越膽怯!



全視野一小白


朱可夫一點沒冤枉他們。在二戰的時候,天皇曾經喊出了一個口號,叫做什麼“一億玉碎”。這個口號,就是為了鼓勵的手下的士兵們,一旦作戰失敗了,也要死在戰場上,再不濟也要殺身成仁,以這樣的忠誠來報答天皇。實際上,很多士兵也的確這樣做了,這種不計後果的打法,讓和他們對敵的中美軍隊感到震撼無比。

可是到了戰爭末期,美國漸漸逼近日本本土。這些時候,率先動搖的反而是軍方的高層。按道理來講,應該有一些上層的軍官主動選擇自殺,也加入到這“一億玉碎”的陣營中。但是很可惜,這些將軍真的是懦弱又怕死,演技最好的是東條英機。他故作姿態地在胸口畫了個圈,然後連開四槍。這四槍都避開了心臟,結果讓美國人搶救了過來,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其餘的人,則更是“紛紛奉旨投降”了。

所以在戰爭的最後階段,本來打算和日本一路肝到最後的美軍,都對日軍突如其來的180度大轉彎,弄得不知所措。不久之前,他們還打算死纏到底,這一下居然紛紛投降了,甚至投降得特別徹底。沒有任何抵抗,美軍就佔領了日本本土。就因為這種複雜的性格,美國人還專門寫了一本《菊與刀》,來闡述日本人的矛盾性格。時至如今,這本書仍然是人們所追捧的著作之一。

至於日本的軍方高層,到底有多麼昏庸,多麼無能,別的答主在答案中,已經寫得很明白了。所以我只闡述他們的色厲內荏,以及本質上的極度懦弱。俗話說“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這幫蠢貨在軍方高層盤踞,下面的士兵就算是再英勇,也遲早會淪為炮灰。

在戰爭結束好,真的是惡有惡報嗎?還真未必。很多戰犯當時都被美國饒恕,以方便他們繼續統治基本。所以這些人的後裔,迄今仍然在日本上層社會任職。安倍晉三的姥爺岸信介,就曾經是東條英機的得力手下(倆人後來掰了,那就是後話了)。

依次為岸信介,安倍晉三,安倍晉太郎

我們不難發現,時至如今,他們的後代仍然掌控著日本的命脈。但是那些犧牲的士兵,可就永遠死在外面了。

綜上所述,日本的軍方高層翻雲覆雨,玩弄權謀那是有一套的。但如果真出來硬鋼,恐怕沒有任何一個人,能趕上一個普通的士兵,所以朱可夫的評價還是很客觀的。


關注@渭水徐公,你將看到更多有趣的歷史。


渭水徐公


評價別人的話之前,應該先去考證一下,別人有沒有說過,是在什麼時間、環境下說的,然後再去評價的。

1940年5月,斯大林召見朱可夫的時候,詢問朱可夫日本軍隊的實力如何。

當時朱可夫說:“同我們在哈拉哈河(應該是指諾門坎事件)作戰的日軍士兵訓練不錯,特別是近戰。他們守紀律,執行命令堅決,作戰頑強,特別是防禦戰。下級指揮人員受過很好的訓練,作戰異常頑強,一般不會投降,剖腹自殺時毫不遲疑。軍官,特別是中高級軍官訓練差,主動性差,習慣於墨守成規”。

在這個評價中,我們看到,朱可夫對日軍的印象是,士兵很厲害,而越高級的軍官能力越差。

以我們對日本的神之藐視,日本不但軍官垃圾,士兵垃圾,整個日本軍隊都是垃圾,我們只要派出燕雙鷹,還有什麼解決不了的事情。

其實,如果我們能夠放下成見,深入地去了解曾經的敵人,應該會有不同的看法。

以前我寫過日本二戰時期士兵是世界上最勇敢的軍人,這一點,與朱可夫的評價相差不多,而關於軍官方面,朱可夫的評價有一定的客觀性,但是也不見的全對。

日本軍官的培養是一個相當複雜的過程,幾乎每一個軍官都是接受過軍事教育的,中國近代以來的軍事思想大多出自日本。

在日本,一個人想要當軍官,最好的出路就是讀軍校,先上三年的陸軍幼年學校,然後通過考試升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對於日本陸士,我相信知道一點中國近代史的同學都是“如雷貫耳”,在二戰爆發前,中國從日本陸士畢業的留學生多達1600人,這些人對我國近代軍政產生了重大影響。

當然,並非所有的中國留學生都能考上陸士,很多人其實上的是陸士的預科軍事學校,也就是東京振武學院,在此畢業後,才有機會正式到日本陸士讀書,老蔣同志其實也只讀完振武學校。

雖然在陸士畢業的學生回國後,都混上了將領,但是從本質上講,陸士主要是為了培養軍隊中的基層軍事指揮官而設立的,在日本,真正想要在軍隊中混成中高級將領,必須要報考陸軍大學。

想要報考陸軍大學,必須是陸士的優秀畢業生,在部隊有兩年以上經歷,且未滿三十歲的中、大尉的軍官,而在陸軍大學的學業時間尤其長,通常情況下,至少要八年才能完成畢業。

日本軍事教育體系很大程度上借鑑了普魯士的經驗,是以培養專業化的軍官為目的,注重理論,也有實踐。

如果這樣的軍事體系下培養出來的日本中高級軍官都能被稱為垃圾的話,那我真的無話可說。

當然,很多人會認為這種軍事教育體制下,產生的軍官沒有士兵的經驗,高級軍官都是書呆子,因此,打仗過於死板。

實際上陸士畢業後基本都是從准尉做起,這其實可以算作是基層作戰經驗了,比如我們熟知的日軍名將岡村寧次,1904年陸士畢業後,參加日俄戰爭,從小隊副到小隊長,後來又到陸軍大學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成為日本陸軍新星。

陸軍大學的門檻其實很高,要求士兵必須有兩年以上部隊經歷,而且還要中尉以上資質,沒有實戰的人壓根就不可能擔任中尉!

朱可夫是世界公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優秀的將領之一,在蘇德戰場上有著卓越的功勳,如果我們看了朱可夫受的軍事教育,我們自然相信他所說的日軍軍官垃圾是有資本的。

朱可夫早年並非直接從軍校畢業後才參軍,而是從1915年應徵入伍,打了幾年的仗,到1923年被晉升為騎兵團長,次年考入列寧格勒高等騎兵學校,隨後又到伏龍芝軍事學院深造,是士兵出身,然後再接受軍事教育的軍官,這樣的軍官的確比完完全全的軍校生要強的多。

但是即使是這樣一位優秀的將領,在1939年諾門坎戰役中,也未能佔到便宜,最後的傷亡結果顯示,蘇軍陣亡失蹤9703人,受傷15251人,日軍陣亡失蹤8440人,受傷8766人。

在這場戰役中,由於日本害怕事態擴大,沒有擴大戰爭規模,投入兵力有限,朱可夫領導下的蘇軍是佔據全面優勢而慘勝。

朱可夫因為這場戰役而揚名蘇聯,1940年5月,斯大林召見他的時候,也是預感到蘇德戰爭即將爆發,必須解決日本問題,所以才會對朱可夫提出這個問題。

從結果上來看,蘇聯和日本是各退了一步,1940年6月9日,雙方正式締結協議,1941年4月13日,日蘇簽訂《日蘇中立條約》,對日本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妥協。

如果蘇聯真的沒把日本放在眼裡,又何須簽訂這個條約?


史論縱橫


當然不靠譜。朱可夫他是蘇聯的戰神。在蘇聯擁有著極高的地位。對於下面的事情,尤其是自己的部隊下面的事情,他往往並不是那麼清楚的。


蘇聯的歷史上,就他們的高級將領來說,其實也就是那樣。但是在情報往上傳遞的時候總是會有一些改變的。像是小勝或許就漸漸的被改成了大勝之類的。他朱可夫又不在現場,自己想要邀功稍稍誇大一些也查不出來。

所以在很有可能在朱可夫的眼中,自己的部隊都是驍勇善戰的,甚至可以以一敵百。但是實際觀看蘇聯的歷史,他們每次與德國的戰役中,總是承擔著更多的損失。


至於日軍,作為他們的對手,輿論肯定會貶低他們。再加上又有幾個人會在自己的上司面前漲他人士氣,滅自己威風。所以他有日軍高級首領垃圾也是情有可原的。


再者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本來擁有著領兵打仗天賦的人就相對來說比較稀少。所以日軍中自然大多數都是平凡人。而他們的將領中自然也不會都是天賦異稟,但是日本還是有著不少有能力的高級將領,像是山本五十六,井上成美,岡村寧次,南雲忠一,山下奉文等等。

至於朱可夫的這一番言論,無疑是站著說話不腰疼。要知道蘇聯打仗可是基本上都在靠人海戰術。


是阿維啊


二戰時期,日本是作為法西斯侵略國家,武器裝備和後勤保障相對於被侵略的國家也都是優勢,不是很容易的戰勝。

但對於蘇聯來說,即使面對的是關東軍,但蘇聯強大的軍事實力也很快的擊敗了關東軍,並且俘虜了大量俘虜。

而在戰爭結束之後,朱可夫評價日軍:士兵強悍,將領卻蠢得像豬,這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在當時的日本,軍事教育體系是非常的嚴謹的,並且也有相當的門檻,如果沒有接受過“教育”那麼上升也都是有天花板的。

首先日本的軍事教育體制是畢業生考入地方軍校,接受三年的軍事教育,然後考入士官學院,再接受四年的正規訓練,才能夠分進軍隊。

而其中畢業成績百分之十左右的學院才能夠在軍隊“實習”三年之後報考陸軍大學。

在考入了陸軍大學之後,從陸軍大學畢業之後,會在機關中輪換輪值,十年之後會升到大佐,隨後繼續在軍隊機關中輪轉輪值,然後才能夠當上將軍,成為軍隊將領。

日本軍官門檻就是他們的陸軍大學,如果無法進入陸軍大學的話,那麼在軍隊中只能做到大佐聯隊長就到點了。

這就是為什麼普遍下級軍官普遍有強烈的戰鬥慾望,並且十分的勇敢,因為這些人長時間的呆在基層部隊,有長時間的被《戰陣訓》之類的洗腦,情緒自然會狂熱。

而在上層軍官中就不是這樣了,因為長時間的接觸軍校教育,往往在外部形勢和自己判斷不一樣的時候,大部分會充當“鴕鳥”

這些人往往會對外部情形有清楚判斷,但就是不願意接受,並且往往因為在軍校中的教育,會一如既往的向下推行。

其實在日軍高層中,對於下層的洗腦也都是以“玉碎”進行洗腦,級別越高越知道戰爭的本質。

這些高層一方面給士兵洗腦無畏進攻,給死亡美化,但輪到了他們自己的時候卻膽小怕事。

往往在戰爭中叫囂聲音越大的人,在戰後審判的時候就會表現的越怯懦,這也是日本基層士兵與高級別將領之間表現的天差地別的根本原因!


三書青史


中肯。鬼子基本還是日俄戰爭時期的戰略戰術思維,連一戰的大規模運動戰的精髓都沒有摸透,二戰的裝甲閃電戰鬼子連邊都沒摸上,正好又在打中國這樣極度落後的國家,所以完全沒機會和世界一流強國較量,鬼子海軍還算比較精銳,但高層指揮確實爛。就以中途島之戰的安排就是個渣……兵力、戰力全面壓倒優勢下弄那些不著四六的佯攻四處分兵……


天泉橋上隨緣客


朱可夫元帥與日軍初次作戰,是在諾門坎。戰後對於日軍的評價是這樣的:

“與我們在哈勒哈河作戰的日軍士兵訓練不錯,特別是近戰,他們守紀律,執行命令堅決,作戰頑強,特別是防禦戰。下級指揮人員受過很好的訓練,作戰異常頑強。下級指揮人員一般不會投降,‘剖腹’自殺時毫不遲疑。軍官,特別是中高級軍官,訓練差,主動性差,習慣於墨守成規。”

日本作為軍國主義國家,對士兵訓練非常重視,二戰中,日軍下級指揮官和士兵的訓練水平確實很高的,處於當時世界一流水平是沒問題的。日本作為一個資源匱乏國土狹小的小國,能在戰爭初期在東北亞,東南亞都壓制傳統的區域勢力,靠的就是軍隊的戰鬥力做後盾。

當時不光中國國民黨政府各路軍閥節節敗退,歐美列強勢力也都被日軍驅逐了。美英法這些殖民主義傳統強國也都被壓制驅逐,就說明了日軍當時的作戰水平確實是更勝一籌的。

我國大量的抗日神劇在醜化侵略者方面用力過猛,是不尊重歷史事實的,侵略者很狡猾,很強大,我們是通過堅韌、犧牲、謀略才贏得的最終勝利,這才是歷史事實。

回到日本軍隊的問題,日本作為一個現代化不完全的國家,日軍(尤其是中高層指揮官)保留很深的武士傳統思想,中高層武官把自己當成封建領主,下級士兵是他們加官進爵,獲得更多分封勢力的工具,只要能讓自己保住地位,能讓他們提升自己的地位,下級士兵都是可以隨時犧牲的消耗品,絕對不會憐惜。這就是日軍戰死率超級高,有大量自殺武器,在外武官屢次在沒有政府授權的情況下發動戰役乃至戰略動作的原因。爬到高位的那些人不至於是蠢才,只是利益驅使,會幹出很多蠢事。

諾門坎事件是日本在入侵中國東北,扶植偽滿洲國之後,想進一步擴展到蒙古的勢力,與已經扶植外蒙古政權獨立的蘇聯爆發的局部衝突。

最終雙方傷亡方面:

日軍被擊斃7696人,另有1021人生死不明。被打傷8647人,由於戰場的氣候、居住條件、過分勞累、缺乏飲水等原因,日軍有2350人患病。整個戰役,日軍傷亡損失19000人,其中60%以上都是大炮,航空炸彈,坦克等重武器造成的。

蘇軍在諾門坎戰役中死亡9703,受傷15251人,生病701人,合計25655人。蘇軍坦克被擊毀280多輛,裝甲車損失90輛。

如果算實際傷亡和損失,蘇軍實際更大一些,但蘇軍高層對現代化戰爭的認識遠高於日軍。

蘇軍的重火力、技術兵器得分更多,為了給前線補給,還修了輕型鐵路,人員和物資補充都好於日本。

日本後勤則主要靠騾馬駝運,不能持久,而且受季節天氣影響嚴重,如果持久打起來,也很快就會在人員和物資的消耗中敗下陣。這是資源不濟的小國的必然也是高層意識,組織等能力不足提現。

諾門坎之後,日本和蘇聯都嚐到了對方的厲害,東北亞的大漠和草原也不是戰略重點。雙方几乎相安無事直到蘇聯徹底解決了德國。


躺贏主要靠實力


提及二戰時期的日本,我們不得不承認,日本人是真狠,而且個個不怕死似的。沒辦法,誰讓人家個個信仰第一,甘為天皇赴死呢?這是文化差異又或者說是思想灌輸的結果。當然,這僅限於士兵們的思想,至於那些將軍們,卻不是那麼視死如歸的,怕死的有,愚蠢的也不少,總之有人說那個時期的日本將軍很垃圾,這可不是空穴來風。

日本將領蠢不不蠢,看看他們的行為就知道,說的話都讓人感覺沒邊了

有人覺得說二戰期間的日本將軍垃圾、愚蠢有些偏見,畢竟人家也有陰謀、詭異稱雄的將領不是?可能是吧,但從打仗這個角度來說,士兵的勇敢還是強於將軍的領導水平的。

不信?我們不妨來看一個現實版的“大話王”,或者說“不靠譜”日本將軍,是如何將一支近十萬人的隊伍,成功“減員”三分之二的吧。

這就要把目光看向1944年的英帕爾戰役了,當時帶領這支隊伍橫衝直撞的人就是日本陸軍中將牟田口廉。這個人的腦子,大概太激盪了,最後被英軍給打的差點連退路都不剩。

當時牟田口廉帶了九萬多人馬,浩氣盪漾地殺到了印度的土地上。一股腦只顧著往前衝了,完全忘記了戰略戰策。結果,他的人馬很快就被英軍來了個“甕中捉鱉”。

面對著前有英軍,後有滾滾江水的現實,日本士兵都傻了:這樣不但沒辦法退回去,就是吃的也送不進來呀!

這個時候就顯示出牟田口廉的垃圾來了,他當然是想為著鼓舞自己手下的勢氣,所以這樣大言不慚:所有的人都聽著,只要我們朝天空開三槍,保證英軍自動繳械。

這話聽著是不是有點少根筋?事實是人家英軍沒有投降,而他們自己沒東西吃了。這臉打的,真是啪啪直響。

可牟田口廉此時不但沒去反思自己的愚蠢,卻又說出一句更讓手下吐血的話:沒吃的怕什麼,我們大日本帝國從小就是吃草的,有草吃就可以活,我們在這樣的叢林中,還怕沒食物嗎?

好吧,牟田口廉,算你狠!反正你說什麼手下的士兵也不敢反抗。但結果怎麼樣呢?別說他的方法、言論沒鳥用,全軍在此戰役中竟然折損了三分之二的數量。

據說出發時牟田口廉一路高歌的出征,至退回去時那是連滾帶爬,卻還偏要求那些退回來的士兵裝成無事人一般,表現的雲淡風輕。只不過,回去之後他便被撤職了。這樣的將軍算不算垃圾呢?還是聽你們的吧。

日本士兵的水平,確實要高於很多國家,但他們拼命是有原因的,愚蠢信仰才是首罪

這時問題又來了,既然日軍將領如此不堪,那日本士兵們如何又表現的不錯呢?為什麼那麼勇敢呢?

其實,這裡面不只是有外在的,更有內在的心理原因。可以這樣說,一場戰爭取勝與否除了指揮者之外,還需要士兵的勢氣及心理狀態,包括武器其他條件。

當時日本進侵我國,其勢氣之勝是有目共睹的。人家當時雖然國家小,但槍械、軍事理論,甚至是文化水平都高於我國,自然有理由相信自己會勝呀。

據有效數據顯示,當年我國入伍者的文化水平其實就相當於文盲,八路軍、國軍相加的總人數約為五百多萬,但真正認字的士兵也就是百分之五的樣子。不好意思,這是當時時代造成的。

而日本士兵呢?具有小學文化水平的人超過百分之九十八。這當然與國力的進步和退後有關,但打仗的士兵認字與不認字之間是不是存在一些差距呢?想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反正1945年日軍入侵中國時,資料顯示遣派人員為105萬,與中國五百萬的士兵數量相對比,那就是1:7。可結果是我們在開始的時候,一度輸的非常慘。

如果非要細數這其中的問題,除了人家設備上的先進之外,就是其素質偏高,這讓他們對作戰訓練這件事非常認真。而訓練認真的結果就是打槍時的瞄準率明顯提高,據說日本老兵在200米內射擊,幾乎都不會打空。

另外,日本士兵的素質讓他們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國家至上。而我國當時人多,隊伍也多,各種不同的番號,各種不同的作戰動機。至於訓練就更無從講起來了,特別是面對工業不發達的現狀,有些士兵連槍都不敢隨便開。

當然,這裡不能不提那些日本士兵猶如被打了“雞血”一般的精神,所謂的武士道精神讓他們個個目空一切,對死亡不但不怕,甚至還很願意去為天皇送命。

這種精神雖然是愚蠢的,但打起仗來卻真的很有成效。想來也正是因為如此,在日本入侵我國時,特別是初入中國之時,心態上的勝利已經佔很大部分。這種被心態支撐的士兵,其行動力自然不會弱到哪去。

朱可夫述職報告:日本士兵還行,但將軍很垃圾。這一點也不假,人家不是憑此而升官了嗎?

如此一對比,我們便足以看出朱可夫同志的評價是不是屬實了。事實上,當時朱可夫身居之位還不允許他講大話,特別是面對國家首領。

在斯大林面前,只是氣勢上朱可夫就會感覺矮三分,如果他信口開河的話,那會被上司怎麼看這個人?這是職場大忌,朱可夫會如此之笨嗎?

所以,在取得遠東之戰勝利的情況下,朱可夫斟詞措句,非常自信且流利地告訴斯大林:和我們在哈拉哈河作戰的日本士兵訓練不錯,近戰最突出,他們守紀律,執行命令堅決,作戰頑強,尤其是在防禦過程中。包括下級軍官的訓練程度也很好,頑強、不服輸,通常都不投降,但剖腹自殺一點也不遲疑。只是那些中高級軍官,不僅主動性差,訓練也不足,思想上墨守成規的多。

其實,這不只是朱可夫的看法,就連李宗仁也曾在回憶錄裡寫過這一點,他認為日本陸軍的訓練很是到位,作戰能力強,非常勇猛。不僅如此,日本士兵的戰術及原則很強,讓人不容易找出破綻。但日軍高級軍官就比較一般了,基本保持不犯大錯,但也沒太大成績的那種。

作為第五戰區的司令員,作為打過臺兒莊戰役且取勝的經歷者,想來李宗仁的話也很全面的印證了朱可夫的認知吧?

反正斯大林聽完朱可夫的“述職報告”之後,相當滿意,當下就給他升了官,任命其為基輔特別軍司令,這是當時蘇聯最大的一個軍區了。如果朱可夫為人浮誇,信口開河,斯大林怎麼可能對他委以如此重任呢?

當然,不管是誰來評價日本二戰時期的作戰水平,在這個時候都沒必要再遮攔什麼了。畢竟事實就放在那裡,你看與不看都不可能被抹掉。只不過,如果能正確且正面的看待此事,是可以給人一些啟發的:有信念的人生,往往會拼出不一樣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