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馬陵之戰真發生在長葛嗎?

taooolu


長葛市大周鎮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相傳戰國時期曾發生著名的馬陵之戰,西漢時期有鳳凰在境內大規模聚集。

從大周鎮鎮區出發,向西北行約1.5公里,就到了老梅莊村。相傳戰國時期著名的馬陵之戰,就發生在村北20多米高的馬陵崗附近。而今,馬陵之戰遺址成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幾千年來,因為馬陵之戰,馬陵崗一直保存得很好。村裡沒人動這裡的磚、土,一草一木都得到保護。逢年過節,很多人來這裡參觀遊覽,可熱鬧啦!

魏惠王時期,魏國定下吞趙滅韓的目標,使三晉再次統一。

公元前354年,龐涓率領魏軍進攻趙國,數次交鋒後包圍了邯鄲。

齊國作為鄰居,不希望魏國再次強大,於是派兵支援趙國,解了邯鄲之圍,這便是戰國史上的桂陵之戰。

在這場戰爭中,孫臏沒有直接救援邯鄲,而是直撲魏國都城大梁。

此時大梁城守衛空虛,大多是老弱殘疾,遠在邯鄲的龐涓不得不退兵回救,這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圍魏救趙”。

此戰之後,孫臏踩著龐涓的肩膀一戰成名,不論龐涓過去有多大勝績,人們都認為他是孫臏的手下敗將。

龐涓是一個氣量狹小、醉心名利的人,這種事情自然不能容忍,總想找機會報復。

雖然他在魏國頗有地位,能改變一些政策,可是孫臏在齊國卻沒什麼影響力,所以兩人一直沒能碰面。

直到13年後,老天終於給兩人一個正面較量的機會,公元前342年,齊國與魏國在馬陵山交戰,史稱馬陵之戰。

世上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魏趙兩國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孫臏的塑像前,當地人撰寫了這樣一副對聯:孫臏大名揚天下,兵法鉅著震乾坤。

傳說西漢時曾有鳳凰在鳳凰城大規模聚集

千百年來,令大周人格外自豪的,是西漢初年曾有鳳凰在鳳凰城大規模聚集。

鳳凰城位於大周鎮和尚楊村東南部的東鳳崗上。和尚楊村的村民們代代相傳,許多年以前,曾有許多鳳凰在那裡聚集,所以才叫鳳凰城。

這個傳說在《長葛縣誌》等史料中也有記載:“漢黃霸治潁川,有鳳凰集此因名。城周圍三里有奇。”

那麼,“黃霸治潁川”又是怎麼回事兒呢?

西漢初年,長葛叫長社,是潁川郡下轄的一個縣。漢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黃霸擔任潁川郡太守,鼓勵農民精耕細作,廣植樹木,多養畜禽;教化百姓,緝盜防奸;扶危濟困,照顧鰥寡孤獨;明察暗訪,懲惡揚善,綏靖地方。

在黃霸的精心治理下,潁川經濟繁榮,秩序井然,人民安居樂業,出現了“夜不閉戶,道不拾遺”的太平景象,當時被譽為“治為天下第一”。因此,“鳳凰神爵,數集郡國,潁川尤多”。鳳凰聚集最多的地方是東鳳崗。於是,人們在崗上築起了“周圍三里有奇”的鳳凰城,紀念這一盛事。

鳳凰城如今尚有殘垣存在。殘垣上樹木蔥蘢,下面平疇沃野。舊時“長葛八景”中有一景叫“鳳城荒址”,就是指此處。

現在,大周鎮重點打造的一個社區,名字就叫鳳凰城。


距離的軌跡


馬陵之戰發生在山東省郯城縣境內的馬陵山。

周顯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年),魏國發兵攻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國應允救援,以促韓國竭力抗魏國。齊威王以田忌為主將,田嬰,田盼為副將,孫臏為軍師,運用“圍魏救趙”戰法,率軍直趨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誘使魏軍回救,以解韓國之困。這次戰役中孫臏利用龐涓的弱點,製造假象,誘其就範,使戰局始終居於主動地位。 馬陵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上設伏殲敵的著名戰例。


歷史名將錄


魏惠王時期,魏國定下吞趙滅韓的目標,使三晉再次統一。

公元前354年,龐涓率領魏軍進攻趙國,數次交鋒後包圍了邯鄲。

齊國作為鄰居,不希望魏國再次強大,於是派兵支援趙國,解了邯鄲之圍,這便是戰國史上的桂陵之戰。

在這場戰爭中,孫臏沒有直接救援邯鄲,而是直撲魏國都城大梁。

此時大梁城守衛空虛,大多是老弱殘疾,遠在邯鄲的龐涓不得不退兵回救,這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圍魏救趙”。

此戰之後,孫臏踩著龐涓的肩膀一戰成名,不論龐涓過去有多大勝績,人們都認為他是孫臏的手下敗將。

龐涓是一個氣量狹小、醉心名利的人,這種事情自然不能容忍,總想找機會報復。

雖然他在魏國頗有地位,能改變一些政策,可是孫臏在齊國卻沒什麼影響力,所以兩人一直沒能碰面。

直到13年後,老天終於給兩人一個正面較量的機會,公元前342年,齊國與魏國在馬陵山交戰,史稱馬陵之戰。

世上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魏趙兩國就是最好的例子。

13年前打得要死要活,13年後卻聯手攻打韓國。作為三晉實力最弱的韓國,自然打不過魏趙聯軍,唯有找外援才能解救渡過危機。

此時秦國處於歷史最關鍵時期,商鞅正在主持變法,根本無暇搭理三晉內戰;

楚國雖然有空,但它與三晉是冤家,正希望坐山觀虎鬥;

燕國實力不夠,沒能力插手三晉內戰,更關鍵是要防著南面的齊國。

最後只剩下齊國,它不希望三晉統一,更有能力插手,朝堂上經過一番討論,最後決定出兵支援韓國。

當大將軍田忌準備發兵時,孫臏提出了意見,他認為先不著急,原因有兩點。

1.如果過早地進入戰場,齊國將士的死傷必然加大,這違背了合自身的利益。

2.先讓三晉互相廝殺,到關鍵時刻進入戰場,得利最多的就會是我們。

田忌認為孫臏說得有理,所以一直拖著不發兵,直到韓國使者往返兩次後才正式出兵。

這一次,孫臏依然採用13年的辦法,趁著龐涓進攻韓國,率軍直撲空虛的大梁城。

不過龐涓已經吸取上次的教訓,早就盯著齊軍的行軍路線,當孫臏剛剛越過魏國邊境,他就率領魏武卒緊急往回趕。

一路追來,龐涓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齊軍留下的土灶越來越少。

第一天還有十萬個土灶,第二天就只剩下五萬個,而到了第三天更少,不到三萬個土灶。

顯然,齊軍知道魏國大軍回援的消息後開始崩潰了。

龐涓認為是一個抓住孫臏的機會,於是捨棄重裝步兵,糾集三萬多魏武卒,令他們輕裝追趕齊軍。

黃昏時候,龐涓來到馬陵道,這時他才意識到情況有點不妙。因為馬陵道兩側是危巖險隘,中間只有一條狹長的道路,非常利於齊軍設伏。

正當龐涓考慮是否要退出去的時候,有哨兵來報,說前面有一顆大樹被扒了皮,非常奇怪。

龐涓拿著火把走近一看,發現扒皮的地方寫了八個大字,“龐涓死於此數之下”。

剛剛看完,四周就射來無數的箭矢,許多魏武卒一個個倒地。龐涓見敗局已定,於是憤愧自殺,一代名將就此身亡。

齊軍乘勝追擊,殲滅魏軍十萬人,俘獲主將太子申。僅此一戰,魏國元氣大傷,正式失去霸主地位。

東面的齊國、南面的楚國、西面的秦國趁勢崛起,天下形成“三強”局面。

讓人奇怪的是,龐涓兵敗自殺後,孫臏也退出朝堂,隱居世外著寫兵書。

(參考文獻:《史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