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到戰國(公元前455年到公元前403年)這段50年的空白歷史到底發生了什麼?

如史如畫


如果認為公元前455年到公元前403年之間的歷史是一段空白,那就是大錯特錯了,即便沒有編年體的史書來記載這段歷史,但是關於這段歷史的記載並不少,《戰國策》、《史記》等等都有記載,實際上這段歷史是非常重要的,但為何編年體的史書偏偏漏下了這段歷史呢?

先來看看編年體史書的情況,在這段歷史之前有一部編年體史書,即為《春秋左氏傳 》,一般簡稱就是《左傳》,實際上可以看成是兩本史書,一是孔子編纂的《春秋》,一是為《春秋》做釋義的《春秋左氏傳》,即《左傳》。孔子逝世於公元前479年,此時正是魯哀公十六年,而《春秋》也畫上了句號。

《春秋》的記載比較晦澀、簡略,因此後世出現了專門為之釋義的史書,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春秋左氏傳》,不過《左傳》這本是書並沒有和《春秋》一樣將歷史定格在公元前478年,而是一直延續到了魯哀公去世,也就是公元前468年,但是在《左傳》全文的最後一段還是大體提了一下韓趙魏三家滅掉智氏的史實,這算是將歷史略微延伸到了公元前453年。

之後再次出現的編年體史書就是《資治通鑑》,這本書是從公元前403年開始的,這一年,韓趙魏三國正式得到周天子的承認成為諸侯國。但實際上雖然史書記載是從公元前403年的這件事開始記載,但是之前的歷史也有所提及,主要就是韓趙魏三家和智氏(主要是智伯)的鬥爭。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實際上《左傳》和《資治通鑑》是連貫的,只是中間的這段歷史記載的比較少,多是幾筆帶過或者只是略微敘事,並沒有按照時間順序詳細的記載中間的這段歷史,因此很容易造成從公元前468年到公元前403年之間的這段歷史比較模糊的局面。

但是這並不代表這段歷史不重要或者說發生的事情很少,實際上這段歷史在整個春秋戰國時期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春秋到戰國的一個過渡期,從量變到質變的一個痛苦過程。這裡我們就來看看這段歷史都發生了一些什麼事情:

“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都可以算是春秋時期與戰國時期的一個分野。因此晉國在這一時期主要發生的就是韓趙魏三家滅智進而瓜分晉國,實現了三家分晉,最終結果就是韓趙魏三國成功取代了晉國。而在齊國,媯姓田氏家族一步步奪權,將齊國國內的幾大卿族勢力打壓下去,最終實現了田氏代齊,姜姓呂氏的齊國變成了媯姓田氏的齊國。

秦國在這一時期實際上並沒有什麼作為,國君從秦厲共公一直到秦簡公,共歷五位國君,國內並不太平,貴族勢力很大,國君相對式微,而秦懷公更是被貴族們逼著自殺身亡。對外的話,秦國主要是和西邊的戎族有戰事,再就是和魏國起衝突比較多。

楚國在這一時期的國君是從楚惠王到楚聲王,之間還有一個楚簡王。當初,伍子胥帶領吳軍差點滅亡了楚國,之後出現了昭惠中興,即楚昭王和楚惠王的中興,楚惠王在位時間是非常長的,對內平定叛亂,休養生息,發展生產,對外也有戰事,先後滅掉了陳國、杞國、蔡國等。但是出國內部的矛盾也是不斷加劇,尤其是貴族階級與國君之間的矛盾加深。楚國封君太多,貴族權勢太大,反過來對國君形成掣肘。楚聲王就是在這樣的局勢下想要改變這種局勢,反而為“盜”所殺。

燕國雖然是春秋戰國時期一個很重要的諸侯國,但是它地處東北,與中原有一定的距離,因此中原戰事參與度很低,很長時間之內都是默默無聞的,在這一時期燕國同樣並沒有多少大事發生。

再來看看周王室在這一時期的作為,從周貞定王到周威烈王,歷五位周天子。諸侯國們在這一時期國內的動盪比較激烈,而周王室內部同樣動盪很激烈,周貞定王去世後,他的兒子們互相廝殺,長子周哀王做了三個月的周天子就被弟弟周思王所殺,而周思王做了五個月的周天子又被弟弟週考王所殺。週考王害怕重蹈覆轍,就把弟弟封在了河南,即西周桓公,西周國建立,後來還有東周國的建立,周王室實際可控土地已經可以忽略不計,周天子都不得不住到西周國。

周貞定王時期,韓趙魏三家滅掉了智氏,開始瓜分晉國,而到了周貞定王的孫子即周威烈王時期,韓趙魏三國正式成為諸侯國,從此,晉國灰飛煙滅,而韓趙魏三國都成為戰國時期的強國。


尚宮女史


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2年,歷史上稱為春秋戰國時代。

以公元前475年為界線,前段為春秋,因孔子曾編訂《春秋》一書而得名,後世稱為春秋時期。後段為戰國,因當時七國爭霸混戰而得名。

春秋到戰國過渡時期:公元前455年至公元前403年50年的時間裡發生了三家分晉,各自成立國家,與原來的秦、齊、楚、燕四大國一起,並稱戰國七雄。三家分晉標誌著中國由奴隸社會進入了封建社會,是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

公元前403年,事實上已經毫無實權的周威烈王被迫正式承認七國諸侯地位。

公元前445年,韓康子、魏桓、智伯三家定下協議,聯合出兵攻打趙氏。智伯統領軍隊為中路,韓、魏各為左、在翼。趙襄子見世不妙,領軍退守老巢晉陽;智氏後起狠子野心,遭韓、趙、魏三家聯盟砍殺兵敗至死。韓、趙、魏在晉國三足鼎立,為了不讓晉公室再對自己形成威脅,他們將晉國分為三部分,從此奠定了各自的根基。此時的晉國公室已經完全失去了權力,晉哀公死後,公子柳繼位,即晉幽公,自己本人還要朝見他們。

春秋末年,晉國只剩下魏、趙、韓、範、智、中行氏六家大夫,是為‘’六卿‘’。其中,智氏的實力最強,其他五家都不敢與智作對,智氏家族的智伯雄心勃勃,終想有朝一日自立為王。公元前458年,範氏和中行氏在智、韓、趙、魏的聯合打擊下覆滅,六卿只剩下四卿。智滅後,三家分晉。


袁聰


關於春秋與戰國之間的時間斷限,目前還沒有統一說法,持“公元前476年”或者“公元前453年”之說者較為常見。本文傾向於公元前453年。那麼,公元前455—403年屬於戰國初期。

從公元前455年到公元前403年,戰國初期這五十二年的歷史,題主稱之為“歷史空白”,但是,在我看來,這五十二年不僅不是空白,而且有著非常豐富而重要的歷史內容。

舉個例子:著名的中華文化瑰寶——曾侯乙編鐘,就是誕生於公元前433年(或者稍早於此)的曾國。

下面,我列舉這段時間裡一部分事件:

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聯合消滅了智伯,瓜分了智伯之地。

公元前448年,越國內亂,越王不壽被殺。

公元前447年,楚國滅蔡國。

公元前445年,楚國滅杞國,將楚國疆域拓展到泗水。

公元前444年,秦國征伐義渠國,俘獲義渠國君。

公元前433年,楚惠王向曾侯乙送鎛鍾。(在此之前不久,曾侯乙製作了氣勢恢宏的一套編鐘。)這年(或者稍後),曾侯乙去世,其墓葬的隨葬品堪稱戰國初期中華文化的巨寶。

公元前431年,楚國滅莒國。

公元前430年,義渠國伐秦國,兵鋒抵達渭水北岸。

公元前425年:秦國內亂,秦懷公自殺。

公元前414年:越國滅滕國。

公元前413年:越國滅郯國。秦魏之戰,秦失敗。楚國伐魏。

公元前412年:齊國攻取魯國的莒、安陽。

公元前409年:魏伐秦。秦國命令百姓(官吏)開始帶劍。

公元前408年,魏擊敗秦,完全奪取河西之地。

公元前406年,魏滅中山國。

公元前405年:齊國內亂,三晉與齊國交戰,齊國大敗。越國滅繒國。

公元前404年,三晉討伐齊國,深入齊國腹地,魏文侯迫使齊侯幫忙,要周天子封三晉為諸侯。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將韓趙魏列為諸侯,“三家分晉”正式完成。

概言之,這半個世紀裡:

(一)大國間你爭我奪,大國佈局出現重大的新現象——秦國此時尚未崛起為超強,仍然只是“西北強國”,在與關東列強爭鬥中頻頻戰敗;楚國是這一階段最大的國家,向北擴張咄咄逼人;勾踐去世之後的越國,雖有內亂,雄風猶在,繼續向今山東地區大舉擴張;隨著三家分晉逐漸完成,戰國七雄中的韓趙魏三國隆重登上了歷史舞臺的前臺,其中,新興的魏國展現出酣暢淋漓的攻勢。

(二)在金戈鐵馬之外,更有著平平靜靜的輝煌文化建設。著名的曾侯乙(一位創造燦爛文化成果的袖珍國國君)就生活在這個時期。


曉帆輕舟


在中國歷史上,有兩部很有名的編年史,一部是《春秋左傳》,一部是《資治通鑑》。左傳記錄的歷史截止於公元前468年,而《通鑑》則始於公元前403年,那麼,在這段歷史空白期,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其實,說這段歷史是空白期,並不正確。無疑,這半個多世紀的歷史資料是比較少,而且比較混亂的,但是並不是無跡可尋。在《史記》及《竹書紀年》以及其他史料中,我們還是可以整理出此期的重要歷史事件。以下我就略述一下。

第一,晉國實現三家分晉

公元前453年,晉國趙、韓、魏三家滅掉知瑤,瓜分晉國。此時,晉國雖然名義上還是一個完整的國家,實際上趙、韓、魏已形同獨立的政權。此後,三家各自擴張其勢力與地盤。

公元前444年,韓、魏聯手滅掉伊洛陰戎,這是春秋時代以來攘夷戰爭的劃時代勝利,從此,中原再無戎患。公元前433年,晉國國君晉幽公反朝於趙、韓、魏三家,晉國公室的地盤僅剩下絳與曲沃,其餘地盤均為三家所據有。

此期最重要的事件,就是魏斯的崛起,即後來的魏文侯。公元前419年,魏斯在河西築少梁城,拉開進攻秦國的序幕。公元416年,晉幽公被強盜所殺,另有說法稱他是因為外出泡妞,被自己的夫人秦嬴派人所殺害。魏斯派兵平定晉室內亂,立晉烈公,從而也確定魏氏在三家中的大哥地位。到了公元前408年,魏斯盡取秦國河西之地。魏文侯以吳起為將,以李悝主持改變,魏國成為戰國時代的第一個霸國。公元前404年,魏與韓、趙聯手伐齊,大破齊師。

公元前403年,魏、趙、韓三家正式被周天子冊封為諸侯。此後的歷史紀年,在《資治通鑑》有完整的記錄。

第二,時局混亂的秦國

在戰國初期,秦國在攘夷戰爭上取得一系列戰果。

公元前461年,秦國沿著黃河修築防禦濠溝,出動兩萬人馬,討伐盤踞於大荔的戎人。秦軍勢如破竹,直搗其王城。公元前457年,秦國攻綿諸戎人。公元前444年,秦國出兵進攻戎人中最強的義渠國,俘虜義渠王。此役與韓魏滅伊洛陰戎發生於同年,是華夏攘夷之戰的里程碑。

然而在內政上,秦國卻處於一個比較混亂的時期。

公元前425年,在位四年的秦懷公死於非命。秦國庶長晁夥同一幫大臣,圍攻秦懷公,秦懷公在絕望中自殺身亡。這起政變,在史書上只是輕描淡寫,我們無法瞭解更多的內幕。政變過後,秦懷公的孫子秦靈公繼位。由於秦國國內政局動盪,給了鄰國予可乘之機。公元前419年,魏斯開始出兵攻秦,十年後完全侵佔河西。

第三,復興中的楚國

在春秋末期,曾經雄踞南方的楚國衰落,差點亡於吳國之手,到公元479年,又爆發熊勝之亂。此後三十年,楚國幾乎從史冊裡絕跡了。直到三十年後,才又回到世人的視野之內。

公元前447年,楚國名將司馬子發滅掉蔡國。兩年後,即公元前445年,楚國又滅掉杞國。屢屢得手後的楚國,繼續向東擴張,東拓領土至泗水之上,盡有江淮以北之地。楚惠王還打算繼續擴張,吞下宋國。著名的思想家、墨家集團的領袖墨子挺身而出,隻身赴楚,力諫楚惠王放棄攻楚。當時楚惠王以魯班同墨子展開模擬攻城戰,魯班所有手段盡被墨子所破,楚惠王最後放棄攻宋,宋國得以逃過一劫。

公元前432年,楚惠王去世,他是楚國得以中興的關鍵人物,在他去世後的第二年,繼位的楚簡王揮鞭北上,滅掉莒國,再次證明了楚國實力之強大。公元413年,楚簡王乘秦、魏戰爭之際,出兵伐魏,攻至上洛。

第四,田氏一家獨大的齊國

最後,說說齊國的故事。

與晉國一樣,齊國的真正權力不在國君之手,而在卿家之手。不同的是,晉國為三家瓜分,而齊國則是田氏一家獨大。

公元前453年,晉國三家滅掉知氏,齊國宰相田盤主動與趙、魏、韓通好,三家分晉與田氏代齊的局面已是呼之欲出。

田盤去世後,田白執政,他一反父親的外交政策,撕破與三晉的和平外交協定。公元前413年,田白乘秦魏開戰,悍然出兵攻打魏國,摧毀黃城,包圍陽狐。僥倖得勝的田白忘乎所以,得寸進尺,又發動了侵魯、侵趙戰爭。不過,正當他躊躇滿志之時,突然病逝。

田白的繼承者田悼子仍舊推行地區霸權主義,他在公元前408年發動對魯國的戰爭,奪取郕城;次年討伐衛國,奪取貫丘。公元前405年,執政五年的田悼子去世,他的死引發了齊國的權力鬥爭,並最終爆發內戰。

此時在伐秦戰爭中大獲全勝的魏斯,開始計劃對齊國發動報復之戰。魏斯聯合趙、韓兩家,乘齊國內亂之際,大舉伐齊,在廩丘一役中大敗齊軍。是役齊國損失兩千輛兵車與兩萬人,遭到前所未有的重創。優勢在手的三晉軍隊得寸進尺,痛打落水狗,突進齊國境內,又一次把齊軍打得落花流水。

這一戰把齊國給打醒了。齊國新一任執政田和意識到不是三晉的對手,遂回到田盤的老路上,小心翼翼地搞好與三晉的關係。在三晉被冊立為諸侯後,田和於公元前391年也完成顛覆姜姓齊國的大業,成為齊國新的主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