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名的故事都有哪些?

奮鬥78095


中國古代史上有名故事之一,我看過的推薦給大家

吳三桂引清兵入關

正在清軍節節勝利之際,皇太極突然病逝於瀋陽清寧宮的南榻上。洲人沒有預先立嗣的傳統,也無立長立嫡的制度,所以皇位繼承又像努爾哈赤死後一樣成了問題。一向“天資敏活,巧於承太宗之意旨”九王多爾袞,在這時顯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很受太祖太宗器重並有實權的他,知道皇太極生前德高望重,非立其親子不能收服人心,然而其長子豪格不但德才不足以服人,而且羽翼豐滿後,將來當然不會聽自己的指揮。多爾袞自知不能當皇帝,就擁立才6歲的三皇子福臨為皇帝,自己做了攝政王,實際是他一人主政,掌握了清朝的最高權力。此後,多爾袞為清朝平定中原,統一全國起了重要作用

處理完皇帝登基的大事之後,多爾袞把注意力集中到明朝和正在

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上。

明朝失去了關外四鎮,山海關就成了戰略防禦上的焦點。崇禎皇帝深知這一重要性,派手下一員大將吳三桂去駐防山海關。

吳三桂,字長白,祖籍江蘇高郵,後遷入遼東。父親吳襄親任遼東總兵,擁有大量田產。吳三桂在以前的松山之戰中,敵清不過棄城回關。這次奉命出任山海總兵,本來就心有餘悸,加之要與新娶的美妾南京名妓陳圓圓生離死別,更是情緒複雜、缺乏鬥志。

明末的腐敗統治致使各地農民起義層出不窮。以李自成為首的農民軍1644年在西安建大順國後,便率大軍勢如破竹般地向北京進發。崇禎皇帝聞訊急忙調吳三桂入京戍衛。吳三桂延遲觀望,不肯及時發兵救援。後來勉強出兵,緩緩開到京郊豐潤時,卻聽說李自成已攻陷北京,崇禎帝吊死在煤山。吳三桂雖對起義軍的“均田免糧”政策非常憤恨,但也不敢與起義軍交鋒,忙撤回山海關觀望。此時,北京城裡的農民起義軍拘捕了崇禎的兒子慈烺、永王、定王;並派唐通給吳三桂送去吳襄的勸降書和犒師銀4萬兩,召他入京。吳三桂雖然猶豫不決,但還是接受了犒師銀,並屯兵九門口為自己留了後路,才向北京進發。途中遇到了從北京逃出的家人,得知家產已被起義軍抄沒,父親吳襄、愛妾陳圓圓及家屬30餘人均被起義軍扣押。吳三桂頓時大怒,一面回師山海關,一面寫信給清攝政王多爾袞求援,準備與農民軍決戰。在寫給多爾袞的信中,吳三桂稱農民軍為流寇,說自己是出於憐憫人民的苦難而準備對起義軍興師問罪。願以割讓領土為條件,請多爾袞派兵入關,共同剿滅農民軍。儘管吳三桂的信冠冕堂皇,滿紙都是仁義忠孝,其實都是為了一己之私利,實與請降書無異。

多爾袞早有進據中原之心,明朝滅亡的消息傳來,就想趁亂攻進北京。現在有了吳三桂的求援書,就更可以無後顧之憂而一心進攻了他一面覆信吳三桂,表示願意出兵,只要吳肯降清,還可封為藩王;面調集大軍向山海關進發。出發前他採納洪承疇的建議,宣令三軍:此行特為掃除流寇、不屠人心不焚房屋、不掠財物,降者官則加升,軍民秋毫無犯。

1644年4月21日,清軍進駐山海關外10裡處,吳三桂出關迎接,拜見多爾袞。原來的請求援兵,現在變成了投降儀式。雙方議定,由吳三桂率軍為右翼與李自成正面交鋒,並肩系白布為標誌以區別於起義軍。第二天,多爾袞率清軍分三路入關。吳三桂則率所部迎戰李自成的農民軍。農民軍身經百戰勇猛剽悍,又有李自成站在高崗上指揮,士氣大振。吳三桂的軍隊則是平時養尊處優,根本不是農民軍的對手,很快就抵擋不住了。清軍見勢,忙從吳三桂軍陣右邊出擊,頓時萬馬

奔騰,箭矢如飛,給農民軍一個突然襲擊。李自成根本沒想到清軍會參戰,一下沒了主張,自己先下山撤退了。起義軍終於在缺乏指揮和清軍的強大攻勢下退回北京。這次大戰,農民軍元氣大傷,死者不計其數,大大削弱了戰鬥力。李自成退回北京後,匆匆在武英殿登基,然後殺了吳襄,挾著明太子及永王、定王撤離北京,往西退兵。

吳三桂自此剃髮歸清,正式成為清軍的一個馬前卒。清軍在吳三桂的引導下到達北京,並迅速採取措施,使局勢基本恢復了正常。多爾袞在武英殿同眾親王貝勒商量後,認為當前形勢對大清十分有利:首先東北全境已是大清的天下,沒有了後顧之憂;其次清軍入關以來的“救民於水火”、“為爾等復君父仇”的口號,以及為崇禎皇帝發喪的舉動,贏得了漢族統洽階級的擁護;其三,清軍是從闖王手裡奪了北京,而不是取之於明朝,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動權。越來越多的明朝遺臣參加到清朝的政府機構中來。基於上述情況,大清有必要遷都北京,定鼎中原,以圖在全國範圍內建立統治。這年8月,順治帝御駕從盛京出發,隨行者除宗室公主、太宗后妃及諸貝勒大臣以外,蒙古公主、王貝勒等也偕同西遷,滿、蒙八旗輕騎、鑾儀衛、旗鼓手一路浩浩蕩蕩,前呼後擁。9月19日,多爾袞及諸王貝勒、貝子以及文武群臣至通州迎接御駕,從正陽門進入故宮。10月1日,定都大典在天壇舉行。順治皇帝親自點燃清香,告祭天地。10日,多爾袞代順治頒詔天下:“十月月己卯(一日)祭告天地宗廟社稷,定都燕京,建有天下,之號曰大清,紀元治。”一代新朝正式建立清9承明治,在原來明朝的各項政治制度基礎上,清王朝建立了以滿洲貴族為核心的封建統治政權政權一經鞏固,多爾袞立即開始了剿滅農民起義,追殺復明勢力。吳三桂因為引清兵入關有功,被封為平西王。並奉命追擊李自成大軍於陝西。直到1653年,清朝派大軍對農民軍發起反攻,吳三桂才由漢中收復重慶,破三坡拿下遵義開州等府,然後吳三桂與清廷派來的大將多尼、趙布泰分三路向雲南、緬甸出擊。160年,吳三桂向清廷請命先行討伐永明王與李定國。翌年,與另一支清軍聯合追擊起義軍將領白文選於錫箔江、茶山、孟養。進而招降了白文選。緬甸王迫於吳三桂的10萬大軍,只好交出永明王及其皇后、太后。吳三桂立殺永明王,用以向清廷表示自己的忠心不二。李定國見大勢己去,遂死於猛臘。

吳三桂在鎮壓農民起義軍和剿除復明勢力的過程中,不斷髮展壯大自己的勢力。早在清廷定都北京之初,吳三桂就被朝廷封為平西王,鎮守四川、雲貴,以補充滿洲八旗兵力之足。經過10多年的征戰與經營,吳三桂的勢力大大超過——平南王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清廷方面也一再縱容吳三桂,不僅在地方稅務、官吏任用上給他充分的自主,而且每年要撥大量的軍費,供應其開支。順治十年,多爾袞又把太宗的女兒和碩公主下嫁給吳三桂之子吳應熊。康熙帝繼位那年,又給吳三桂晉爵為“開國和碩親王”。吳三桂從此更是不可一世,對清廷也漸漸輕慢起來。有時兵餉發得遲了,他馬上聯合三藩上告;地方財政如果有了節餘,他卻從不上報,也不許戶部稽查。又過了十幾年,清廷不得不開始平定三藩。1673年,平南王尚之信、尚可喜父子不和,尚可喜上書朝廷,留其子鎮守故地,自已告老回遼東家鄉。清廷不準,令尚氏父子撤所部藩兵回遼東原籍。

吳三桂和耿精忠聽到這個消息,非常不安,就上書清廷,建議撤去三藩。吳、耿二人本來是想探探朝廷的態度,不想清廷竟答應了他們的請求,斷然下了撤藩的命令。吳三桂等雖然有點愕然,但對自己的實力還很自信。於是,吳三桂重新蓄髮,打出滅清興明的旗號,徹底叛離了清廷。吳三桂開始降清時,就是從個人私利出發,因而也就不可能像洪承疇那樣忠於大清。耿精忠也起兵於福建,尚之信起兵於廣東,響應吳三桂。但是,在清兵的強大攻勢下,耿精忠和尚之信先後投降了清軍。尚之信投降後,態度仍是遊移不定,最後由康熙賜死。吳三桂眼見自己的勢力範圍迅速縮小,兵餉也耗用殆竭,就指望靠稱帝來挽回局面。1678年,吳三桂在衡州稱帝,國號大周。就在他稱帝5個月後一命嗚呼。吳三桂從1644年引清兵入關到1673年反清前夕,一直都得到清廷的優待。而當他對抗清廷,便遭到毫不留情的剿殺,最終還是難免一死。

看完以後你什麼感想!






奇聞八點半


守株待兔

古時候有個人,很懶。

有一次,在路上,一棵樹樁旁就睡著了。

突然,一種兔子飛快地跑了過來,一頭撞向樹樁。

懶漢,驚醒一看,這隻兔子竟然撞死了。

懶漢非常驚喜,白白撿了一頓美味,拿起兔子回家去了。

這個懶漢回到家裡就想,今天能有兔子撞樹樁上,明天也會有,我明天就不用幹活了。天天有兔子撞樹樁,我就天天不用幹活了。

於是,這個懶漢就每天到這棵樹樁旁等著


一目春天


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很多有名的故事,最容易讓人記住的要數成語故事:

1、鑿壁借光

2、守株待兔

3、狐假虎威

4、紙上談兵

5、胸有成竹

6、刻舟求劍

7、釜底抽薪

8、一箭雙鵰

9、掩耳盜鈴

10、望梅止渴

很多神話故事也很有意思:

1、精衛填海

2、女媧補天

3、夸父追日

4、牛郎織女

5、八仙鬧海

6、大禹治水

7、哪吒鬧海

8、嫦娥奔月

9、后羿射日

10、沉香救母

中國古代民間四大愛情故事:

1、梁山伯與祝英臺

2、孟姜女哭長城

3、白蛇傳

4、牛郎織女

中國歷史悠久,所以流傳的故事很多。


勤小畫


中國歷史上知名的故事倒是不少,基本很難說全。

畢竟中國是個大國,也是千年歷史的了。

1、范仲淹有志於天下 21、晉平公炳燭而學    

2、陳蕃願掃除天下           22、高鳳專心致志

3、班超投筆從戎        23、葉廷圭與《海錄》

4、宗愨乘風破浪             24、為人大須學問

5、祖逖聞雞起舞         25、任末好學勤記

6、畫家趙廣不屈             26、王充市肆博覽

7、蘇武牧羊北海上    27、歐陽修“三上”作文

8、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28、林逋論學問

9、項羽志大才疏             29、歐陽修誨學

10、孔門師徒各言志      30、王安石傷方仲永

11、顧炎武手不釋卷          31、李存審出鏃教子

12、歐陽詢揣摩古碑  32、貪汙者不得歸本家

13、文徵明習字              33、陶母責子退鮓

14、王冕僧寺夜讀            34、諸葛亮誡子書

15、孫權喻呂蒙讀書          35、陸游家訓

16、陸游築書巢               36、孟母三遷

17、董遇談“三餘”勤讀  37、曾子殺豬明不欺

18、智永與“退筆冢”           38、子路受教

19、匡衡鑿壁借光             39、孔子因材施教

20、張溥與“七錄齋            40、墨子怒責耕柱子

中國的歷史小故事說都說不完吶,先列舉這些吧。





一代妖精


  為政之道,唯在人才。如何用人歷來是關係社稷安危和國家治亂興衰的根本大計。中國歷史上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無不高度重視選人、用人的問題。

  商湯是夏朝的屬國商國的國君。夏朝末年的夏桀是歷史有名的暴君,他荒淫無度,窮奢極欲,昏庸殘暴,惹得天怒人怨、眾叛親離。商湯決心順乎民心,推翻夏桀的統治,併為此做了大量準備。但萬事齊備,只欠東風:他還缺少一位足智多謀、運籌帷幄的棟樑之材輔佐。為此,商湯食不甘味,睡不安寢。正當他心急如焚之際,一個奇怪的現象引起了他的注意:商湯的妻子有一個陪嫁的奴隸伊尹,擔任廚師之職,平時還算盡心盡職,這幾天卻一反常態,做的飯菜不是淡而無味,就是鹹得發苦。商湯十分惱火,便派人把伊尹找來大加訓斥。伊尹卻不慌不忙地說:“我當然知道做飯不能太淡,也不能太鹹,只有鹹淡適宜、五味調和,吃起來才有味道。這幾天我做的菜時淡時鹹,其實是有意藉此提醒大王:治國與做菜的道理是一樣的,既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放鬆懈怠。只有不慍不火,恰到好處,方能如願以償。”商湯聽了大吃一驚,他萬萬沒有想到,一個做飯的奴隸竟能說出這番道理深刻的話,而且還深諳治國之道。

  商湯略加思考,愈發覺得此人肯定很有來歷,便暗中瞭解伊尹的身世。他很快便驚喜地發現,伊尹原是一位博學多才的大學士,還曾做過莘國國君女兒的宮廷教師,只是由於莘國滅亡,伊尹才輾轉做了商湯妻子的陪嫁奴隸。毫無疑問,這是一位胸懷大志、精通韜略的奇人。要實現推翻夏桀、建立新政權的宏偉藍圖,伊尹正是難得的棟樑之材。商湯大喜過望,當即解除了伊尹的奴隸身份,任命他為右相。

  從此以後,商湯根據伊尹的建議,先是廣造輿論,歷數夏桀驕奢淫逸、倒行逆施的種種罪行,號召那些被夏朝統治的部族部落反叛夏朝,歸順商國;對不聽規勸的葛伯族出兵討伐,予以消滅;對夏朝的羽翼,如韋、顧、昆吾等等,則各個擊破,使夏朝孤掌難鳴。同時,商湯也採納了伊尹的統戰策略,對部族中的某些人網開一面,促使他們改邪歸正。這樣一來,商湯美名遠播,成為眾望所歸的領袖,得到了廣大百姓的擁戴。於是,商湯在伊尹的輔佐下發表宣言,揮師伐夏,終於推翻了夏桀,建立了商王朝


小庚樂


1.知恩圖報: 感激他人的恩惠並設法報答。

秦穆公外出巡視的時候不小心把自己的戰馬弄丟了,等他找到的時候,一夥人已經把馬殺掉正在吃肉。秦穆公看到愛馬身死,雖然心中不忍,但是不知者無罪,馬死已經無可挽回,再追究也沒有意義,反而會失去民心。

於是,秦穆公便對殺馬的眾人說:“吃馬肉怎麼可以不喝酒?”又命隨從給他們斟酒喝。國君不罰反賜酒,挽救他們的性命,讓這一夥殺馬人心中慚愧不已,秦穆公樹立起良好的形象。

幾年後晉國攻打秦國,秦穆公被晉軍包圍,危在旦夕。當時吃秦穆公馬肉的那夥人聽說了此事,決定報答秦穆公的恩德,他們在危急時刻衝破晉軍包圍救出秦穆公。秦穆公的大軍來援,大敗晉軍,還俘虜了晉惠公。這就是知恩圖報的典故。

2.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來看待。

東吳大將呂蒙因為讀書少,被稱為吳下阿蒙。孫權看不下去,就對呂蒙說:“你之仗軍務,不讀書怎麼行?”呂蒙感覺軍務繁忙,無暇讀書。孫權批評呂蒙:“不要求你學富五車,涉獵一些歷史罷了,你難道比我還忙嗎?”

呂蒙為了不再挨批,就開始讀書,學識漸長。有次魯肅跟呂蒙商議國事非常吃驚:“世人都說將軍不過一介武夫,沒想到今日一敘學識淵博,已非吳下阿蒙。”呂蒙說:“讀書人分別幾日,就應當用新眼光重新看待他。”

3.勾心鬥角:被世人誤會最多的詞語。

只要說起勾心鬥角,大家馬上聯想到陰謀詭計,其實這個典故最初不過是形容建築構造的精美,與明爭暗鬥沒有任何關係。

阿房宮還沒有建成秦朝就滅亡了,後來被項羽一把火燒個乾淨,世人對這所雄奇的宮殿心嚮往之,不少文人騷客對其緬懷,杜牧就寫出《阿房宮賦》,警醒晚唐的統治者。其中有這樣幾句:“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簷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鬥角。”

大意是說:五步一座樓,十步一個閣,走廊如綢帶般縈迴,牙齒般排列的飛簷像鳥嘴向高處啄著。樓閣各依地勢的高低傾斜而建築,低處的屋角鉤住高處屋心,並排相向的屋角彼此相鬥。這就是“勾心鬥角”的來歷。

4.天經地義:天地間亙古不變的規則,理所當然的事情。

織布時,需要先把縱線(經)佈設好,然後再用橫向(緯)的線穿梭交織。所以,經線是很關鍵的。由這個意思引申出規範、原則,不能改變也不容置疑的道理。“義”指準則。“天經地義”是“天之經地之義”的濃縮。在古人眼中,天覆蓋著,地承載著,天與地都是至高無上的。“天經地義”就是絕對正確、不能改變的道理。

5.食言而肥:違背諾言,只圖對自己有利。

魯哀公的貼身僕人郭重發現季康子與孟武伯兩人有不臣之心,就彙報給魯哀公,請他藉機責問。魯哀公藉口舉行宴會,摸摸兩人的根底。孟武伯先向魯哀公敬了個酒,接著便挖苦郭重:“你怎麼吃的這麼胖?”

所謂“打狗還得看主人”呢,更何況郭重的主人是國君,季康子連忙出來打圓場:“孟武伯需要罰酒,郭重跟隨大王事務繁忙、舟車勞頓,我看著都瘦了一大圈,你怎麼能說他胖了呢!”魯哀公看兩人一個囂張跋扈,一個口蜜腹劍,絲毫不把自己放在眼裡,心中非常惱怒,指桑罵槐地說:“吃的假話太多了,只知道顧自己不顧別人,能不胖嗎?”這便是“食言而肥”的來歷。

6.養兒防老:養育孩子是為了防備老年無依無靠。

宋朝有個百姓醉酒鬧事,誤殺鄰居的老婆,被判處死刑。他的兒子願意替父受刑,於是上堂稟明上官:“養子待老,積穀防饑,代父償命,留名萬世。”辦案的官員被他的孝心感動,就赦免了他的死刑。

百善孝為先,孝道猶如天上日月星辰的運行,地上萬物的自然生長,是人類最為根本首要的品行。大家在追求人生目標和價值得同時,切勿: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Hai子君


縱觀中華五千年曆史,我們可以脫口而出數十上百個有名的歷史典故,裡面的故事也能娓娓道來。

列舉如下:

1.逐鹿之戰

2.大禹治水

3.武王伐紂

4.驪山烽火

5.老馬識途

6.退避三舍

7.一鳴驚人

8.伍子胥過韶關

9.臥薪嚐膽

10.商鞅立木

11.胡服騎射

12.屈原投江

13.完璧歸趙

14.紙上談兵

15.破釜沉舟

16.約法三章

17.暗渡陳倉

18.蘇武牧羊

19.官渡之戰

20.淝水之戰

21.隋煬帝修大運河

22.玄武門之變

23.薛仁貴三箭定天山

24.女皇武則天

25.請君入甕

26.安史之亂

27.陳橋驛兵變

28.靖難之變

29.鄭和下西洋

30.海瑞冒死諫皇帝

31.袁崇煥寧遠大捷

32.康熙平“三藩”

歷史典故不勝枚舉,裡面的故事更是精彩紛呈。

點關注,不迷路,主頁裡會經常分享各種有趣的歷史故事,學習歷史,解讀歷史謎題。


喋血華夏


1、唐伯虎潛心學畫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畫家和文學家,小的時候在畫畫方面顯示了超人的才華。唐伯虎拜師,拜在大畫家沈周門下,學習自然更加刻苦勤奮,掌握繪畫技藝很快,深受沈周的稱讚。

不料,由於沈周的稱讚,這次使一向謙虛的唐伯虎也漸漸地產生了自滿的情緒,沈周看在眼中,記在心裡,一次吃飯,沈周讓唐伯虎去開窗戶,唐伯虎發現自己手下的窗戶竟是老師沈周的一幅畫,唐伯虎非常慚愧,從此潛心學畫。


2、桃園三結義

桃園三結義最初是小說《三國演義》裡記載的故事,述說當年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位仁人志士,為了共同幹一番大事業的目標,意氣相投,言行相依,選在一個桃花盛開的季節、選在一個桃花絢爛的園林,舉酒結義,對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難同當,有福同享,共同實現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3、溫酒斬華雄

以袁紹、曹操等人組成的關東十八路諸侯共同討伐董卓,然而前鋒孫堅在進軍汜水關時被華雄擊敗,華雄不可一世,在潘鳳等大將接連被華雄斬殺之時,關羽主動請纓前去戰華雄,在溫酒未冷卻的極短時間內斬殺華雄,關羽從此名震諸侯。

4、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是我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的一個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萬支箭),機智的諸葛亮一眼識破是一條害人之計,卻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後來,有大霧天幫忙,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調了幾條草船誘敵,終於借足十萬支箭,立下奇功。

5、單刀赴會


公元215年,劉備取益州,孫權令諸葛瑾找劉備索要荊州。劉備不答應,孫權極為惱恨,便派呂蒙率軍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長沙、桂陽蜀將當即投降。劉備得知後,親自從成都趕到公安(今湖北公安),派大將軍關羽爭奪三郡。

孫權也隨即進駐陸口,派魯肅屯兵益陽,抵擋關羽。雙方劍拔弩張,孫劉聯盟面臨破裂,在這緊要關頭,魯肅為了維護孫劉聯盟,不給曹操可乘之機,決定當面和關羽商談。“肅邀羽相貝,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諸將軍單刀俱會”。孫劉聯盟因此能繼續維持。


剪映King


在三國曆史上有很多改變歷史結局經典戰役,下面列幾場大規模的影響重大的戰役

1、黃巾起義 黃巾起義是東漢晚期的農民戰爭,也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組織的民變之一,開始於漢靈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向官僚地主發動了猛烈攻擊,並對東漢朝廷的統治產生了巨大的衝擊,為平息叛亂,各地擁兵自重,雖最終起義以失敗而告終,但軍閥割據、東漢名存實亡的局面也不可挽回,最終導致三國局面的形成

2、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

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3、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是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的戰役。

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迴,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4、漢中之戰(公元219年)漢中之戰是東漢末年群雄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的戰爭。由於漢中是益州北方的一個郡,接近三輔地區,而且易守難攻,因此劉備在214年平定益州後,於217年北攻佔領了曹操的漢中,戰事維持了兩年。最終,劉備佔據漢中,在秋天自立為漢中王

5、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夷陵之戰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後又一次實力大損。





平明尋白羽


我個人比較推崇的一句話,也是我為人處事一條準則。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其實這句千古名言也被包含在另一句千古名言中“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出自《莊子.秋水》。

莊子和惠施遊於濠水的一座橋樑之上,莊子看到魚兒在水裡游來游去說 :“魚兒在水裡悠然自得,肯定十分歡樂。”

這時候惠施說出了那句千古名言“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意思是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兒在水裡就是快樂的。

其實後面還有兩人的交談,但我覺得這句才是其中的精華。

我們在生活中不要妄自去評論別人的生活與處事,因為你不是他,你不知道別人生活的艱辛與不易。你也不瞭解整件事的來龍去脈,所以你也沒有資格去闡述你的觀點。

與他人交朋友時,不要強加於他人什麼,當別人拒絕時或要求別人去做什麼的時候,先問問自己是否願意去做,自己都排斥做的事,沒有理由要求別人去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