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毅、蒙恬將軍手握重兵,為什麼不扶持太子扶蘇,反而束手就擒去等死?

邵世敏


蒙氏兄弟不反,有主觀上的“不為”,也有客觀上的“不能”。

首先說下這個事情的背景。

秦始皇死時,蒙毅是文官,並未帶兵。蒙恬在邊關手,握三十萬大軍,可以說手握重兵。

然而,趙高、李斯想扶胡亥上位,又顧忌蒙恬和他手裡的大軍,於是偽造秦始皇詔書,賜死扶蘇和蒙恬。

扶蘇是個老實人,接到詔書後,信以為真。

扶蘇泣,入內舍,欲自殺。

蒙恬頭腦還算清醒,制止扶蘇,他說:

皇上在外面巡遊沒返回咸陽,又委託你重任,和我一起帶三十萬大軍守衛邊疆。現在一個使者,輕飄飄一句話,你就自殺,你怎麼知道這個事情是真是假?跟皇上確認下是真的,再死不遲!

使者催促了幾次,扶蘇執意要死:父親要兒子死,還有什麼好問的呢?

於是扶蘇自殺,如車輪轉向,大秦帝國的命運從此拐了一個彎。

蒙恬怎樣呢?

他沒有喝令左右將使者推出去斬了,豎起反旗,但是也不肯按照詔書自殺。

他請求核實,乖乖地交出了兵權,被關了起來。

後面的事情,就是生死不操於己手,胡亥詔書一來,一個獄卒即可置之死地。

蒙恬為什麼不反呢,我認為有以下兩個原因:

老懞家思想教育太好

蒙恬、蒙毅兩兄弟,都不怕死,甚至將名聲、道德感放在生命上面。

秦始皇活著的時候,二人的名聲就是“忠信”:

恬任外事而毅常為內謀,名為忠信,故雖諸將相莫敢與之爭焉。

秦始皇死後,蒙恬蒙毅被拿下後,蒙毅先被殺,胡亥殺他的名義是“不忠”。

蒙毅不樂意,他對使者說:

非敢飾辭以避死也,為羞累先主之名,原大夫為慮焉,使臣得死情實。

不是我想巧言令色,逃避死罪,能不能讓我死於應有的罪名。

蒙毅死也不願意背“不忠”的罪名,然而,還是被直接殺死。

再看看蒙恬死時候怎麼說的。

蒙恬被關起來後,胡亥也派了使者來賜死。蒙恬說:

今臣將兵三十餘萬,身雖囚繫,其勢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我的勢力,足夠造反了,然而我要以死守義,不能辱沒祖宗的忠義教導,也不能辜負先帝的恩德。

今天的人可能不以為然,從上帝視角,覺得蒙恬若反,說不定就沒胡亥即位,也沒後面亂七八糟的事了。

但是在那個時代,人臣之義是基本的道德要求,一個亂臣賊子的罵名足以使人名聲掃地,萬劫不復。

司馬光就表揚蒙恬深明人臣之義:

然恬明於為人臣之義,雖無罪見誅,能守死不貳,斯亦足稱也。

扶蘇不配合,要反也沒啥希望

《史記》記載,“扶蘇為人仁”,蒙恬與扶蘇相處多年,又怎麼會不知道扶蘇的為人。

即使扶蘇知道胡亥篡位,為了不引起戰亂,說不定皇位也讓出去了。

如果蒙恬和扶蘇不顧邊患,率領大軍,威逼咸陽。

皇位未必不可易手,然而匈奴必然趁機南下,生靈塗炭。

這樣仁義的扶蘇,又怎麼會配合蒙恬,一起率領大軍,奪取皇位呢?

另外,扶蘇不聽蒙恬的勸告,一紙偽詔,即刻自殺。

蒙恬即使想作亂,也沒有大義在手,已經失去了擁立扶蘇,帶兵奪位的機會。

沒有大義,即使打到咸陽,自己軍隊內部也不會穩,弄不好就是被天下圍攻,身死族滅。

在古代,大義很重要。陳勝吳廣造反時候,就很聰明地打出了公子扶蘇的旗號。

至於有些答案說的蒙恬為人仁義,怕大軍一動,匈奴南下,為蒼生計才不反,其實只是臆想。

蒙恬的不仁,司馬遷和司馬光都說過:

《史記》載:

遣蒙恬築長城,東西數千裡,暴兵露師常數十萬,死者不可勝數,殭屍千里,流血頃畝,百姓力竭,欲為亂者十家而五。

司馬遷評論說:

恬為名將,不以此時強諫,振百姓之急,養老存孤,務修觽庶之和,而阿意興功,此其兄弟遇誅,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脈哉?

意思是蒙恬是名將,深得始皇帝寵信,不體恤百姓,說幾句減輕民力的好話,反而“阿意興功”,也就是為了迎合皇帝心意不顧百姓死活,死得活該!

司馬光雖然在《資治通鑑》中表揚了蒙恬恪守人臣之道,但也批評了他的不仁:

秦始皇方毒天下而蒙恬為之使,恬不仁不知矣。

因此,蒙氏兄弟受忠君思想約束,“不為”;沒有造反的大義,“不能”。至於怕生靈塗炭的說法是不成立的,在修長城、修直道時候,已經生靈塗炭了。


文史軼事


秦始皇,一統六國成就大秦帝國的霸業,在多次出巡後,於沙丘駕崩,隨之而來的便是“李代桃僵”,雖然出土的相關史料《趙正書》對胡亥繼位給予認可,但是真實性還未能得到絕對的權威認證,今天對這一問題暫時不論,就題主所提及的問題,筆者給出以下答案。

蒙恬蒙毅兄弟其人

糾正一下題主所言及的蒙毅與蒙恬,他們確實是秦始皇比較倚重的大臣,蒙恬為兄,蒙毅為弟,手握有重兵的是蒙恬,不是弟兄二人都有,趙高要除掉蒙氏兄弟,既是懼怕蒙恬武人性格,手握重兵,將來自己處境堪憂,至於蒙毅早就有私人恩怨,趙高因為胡亥忠計,欲以滅蒙氏,乃言曰:“臣聞先帝欲舉賢立太子久矣,而毅諫曰‘不可’。意思是<strong>原來是要立太子的,是蒙毅說不要立,細細分析就會發現問題,蒙毅這是一介臣子,有這麼大能量?雖然同朝為官的蒙毅被拜為上卿,所受到的待遇比較高,在始皇帝面前頗受重用。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趙高要這般詆譭蒙氏兄弟?甚至是欲殺之而後快?原來之前確實有過節,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當高罪死,除其宦籍。後來趙高還是重新獲得了秦始皇的寵信,在始皇帝駕崩後,趙高憑藉三寸不爛之舌,拉攏李斯,扶植胡亥,其根本自然是鞏固自己的朝中地位,更是為了打擊蒙氏兄弟,結果胡亥聽而系蒙毅於代,前已囚蒙恬於陽周。

扶蘇其人

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將三十萬眾守邊,公子為監,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來,即自殺,安知其非詐?請復請,復請而後死,未暮也。

這是趙高與李斯擬定的矯詔,讓公子扶蘇自裁(糾正下題主,扶蘇是公子,而非太子),蒙恬出言相勸的話語,問題來了,蒙恬是武人,他都知道秦始皇派扶蘇來監軍的分量,憑藉使者的一道聖旨就要赴死,確實過於急躁,按理說扶蘇是皇子,為人寬厚,做事定然比較穩重,為何接到聖旨後就要赴死,難道就不懷疑其中真的有詐?扶蘇是怎麼說的?父而賜子死,尚安復請!意思是老子叫兒子死,那就去赴死,還需要問什麼?為什麼蒙恬要提醒扶蘇,看看聖旨上是怎麼寫的:

  • 今扶蘇與將軍蒙恬將師數十萬以屯邊,十有餘年矣,不能進而前。要知道始皇帝是讓他們修築長城的,其目的在於抵抗匈奴,而是攻城拔寨,不能進而前?意思是放棄修築長城,主動尋找善於遊擊的外寇匈奴?

  • 反數上書直言誹謗我所為。與始皇帝政見不和,才有了扶蘇被“貶”導邊境監軍的結果,當年與始皇帝面諫的魄力去哪了?要殺多少年前就被殺了,為何一道聖旨就要扶蘇伏法,連申辯的機會都不給?

  • 將軍恬與扶蘇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謀。為人臣不忠,其賜死。意思是蒙恬與扶蘇都在外,蒙恬應該知道扶蘇心有不滿,應該盡臣子本分加以阻止,但是卻沒有做,那就是不忠,簡單的聖旨中,顛來倒去就是在數落二人的種種不是,目的就一個,告訴扶蘇與蒙恬:你倆該死!

最後,聖旨不僅僅是給他倆的

以兵屬裨將王離

這樣的情況下,還叫束手就擒去等死?要知道在古代武將能調兵遣將,用的不是誰跟誰臉熟,而是虎符,雖然這句話為提及虎符,但是作為將帥士兵的交接,本身就一半在秦朝廷內,加上聖旨,其可信度顯然要比蒙恬的半邊虎符來得更具有說服力,所以,束手就擒這樣的說法顯然是不成立的。

主要相關史料:

1.《史記·卷八十八·蒙恬列傳第二十八》

2.《史記·卷八十七·李斯列傳第二十七》等。


農夫說歷史


題目有點小問題,扶蘇是秦始皇長子,但不是太子。更正完這個題目,答案也就出來一半了。

秦始皇最大的失誤,就是生前沒有立太子。沙丘病亡前,才寫了一道詔書,讓長子扶蘇速回咸陽,主持他的喪事,並即位。

扶蘇是長子,又有才能,曾多次勸諫父親實行仁政,此時正在邊境給大將蒙恬做監軍。

而跟隨秦始皇巡行的,是秦始皇的二子胡亥,還有權宦趙高、丞相李斯。其中趙高和李斯都是嗜好權勢地位之人。如果執行皇帝詔書,扶蘇繼位後,因為扶蘇有主見,又才能,他們就不可能達到專權目的。而胡亥自幼長於深宮,無才能,只知道吃喝玩樂,容易控制。

考慮到這些,所以趙高就封鎖秦始皇死亡的消息,私下和胡亥商議,篡改詔書,讓胡亥做皇帝。有這等好事,胡亥焉能不同意?於是趙高又去做丞相李斯的工作。偏偏李斯也是個追逐權勢名利之人,三人一拍即合。

於是,就派心腹給扶蘇和蒙恬下了一道假詔書,以秦始皇的名義譴責扶蘇戍邊無功,令其自盡。並讓蒙恬交出兵權。扶蘇生性耿直,不疑有他,就自殺身亡。

蒙恬懷疑有詐,不從。但使者聖旨在手,就將其關進監獄。

所以,扶蘇和蒙恬儘管手握兵權,但畢竟有皇帝詔令,不得不從。再加上,扶蘇雖是長子,但也不是太子,又不知道這是假詔令,更不知道秦始皇已死。

假如他們知道這一切是個陰謀,還會乖乖就範嗎?當然,歷史沒有如果。


宦官趣聞


秦始皇死後,趙高、李斯秘而不宣,以皇帝名義下旨賜死公子扶蘇,扶蘇過於懦弱,在沒有確定聖旨真偽的情況,自殺而亡。蒙恬、蒙毅兩兄弟雖然有所質疑,但苦於扶蘇大氣旗已倒,胡亥又已經登基,無力迴天,只能束手就擒,被逼自殺。

蒙氏家族一直都是秦國後期的重要氏族,而且歷代都手握重兵,是整個大秦帝國的國之柱石,到了秦始皇時期,蒙氏更是深受秦始皇器重,蒙恬帶領三十萬精兵建築長城,北面防禦匈奴;蒙毅在咸陽為臣,官拜上卿,是秦始皇非常信任的內侍。

首先要搞清楚,蒙毅不是武將,是文臣,而且秦始皇南巡(秦巡遊會稽,取道海上,北走琅琊),蒙毅也是一直侍奉在旁的,秦始皇南巡歸來途中,深染重病,於是派最為親近的大臣蒙毅前往會稽禱告山川,秦始皇認為他的此時南巡,在會稽惹怒了神靈,導致自己身染重疾。

蒙毅立馬前往會稽,還沒有回來,秦始皇就在沙丘死了,由於蒙毅沒有在場,這就給了趙高和李斯篡改遺詔的機會,他們隱瞞了秦始皇的死訊,令人用死魚置於秦始皇車駕之中,迅速趕回了咸陽,以秦始皇遺詔的形式確定了胡亥繼承皇帝位。

趙高、李斯還沒有回到咸陽的同時,又以秦始皇的名義下旨,派人前往北方前線,賜公子扶蘇自盡,此時扶蘇正在北方慰問蒙恬大軍。而此時的蒙毅已經從會稽回來,甚至趕上了趙高、李斯的車隊,趙高極力向胡亥建議殺了蒙毅,後由於胡亥還沒有正式在咸陽登基,擅殺上卿,不妥,於是就把蒙毅關押到了上郡。

扶蘇接到了令其自殺的皇帝聖旨,痛哭流涕,正打算進內室自殺,大將軍蒙恬勸他要核實聖旨的真偽,親自回咸陽當面向皇帝請示,並且對這道聖旨非常懷疑。前來傳旨的使者一邊不停的催促扶蘇遵循聖旨,扶蘇對蒙恬說:父親要兒子自殺,兒子就沒有必要去請示什麼了。

扶蘇自殺後,蒙恬覺得非常的蹊蹺,心生懷疑,於是請示使者,要回咸陽面陳皇帝,趙高於是令人接替了蒙恬的軍權,趁蒙恬回咸陽途中對其進行抓捕關押,後令其服藥自盡。而此時蒙毅還在牢中,沒過多久,在趙高的構陷下,蒙毅也被賜其自殺,蒙氏家族自此在秦國倒臺。

那麼蒙恬、蒙毅遇此生死之際,為什麼不起兵造反,擁立公子扶蘇呢?這有幾個原因:

1、公子扶蘇的思想是儒家思想,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愚忠思想,扶蘇一死,蒙毅起兵就沒有了任何道義上的旗幟,難道幾代重臣蒙氏家族要叛國謀逆?

2、蒙恬手下的三十萬大軍是秦國的軍隊,不是蒙家的私兵,秦國一向是以軍功來為自己家庭、家族掙得利益,士兵們不可能會為了蒙恬而追隨造反。

3、秦國法律嚴苛,特別是在軍隊裡,兵士若有不法,必定會牽連到士兵家人,蒙恬起兵,那麼士兵們的家庭會被秦律嚴辦。

4、蒙恬主動放棄兵權,期望回到咸陽面陳皇帝,這就徹底喪失了他對軍隊的控制,趙高對蒙恬就沒有了絲毫的忌憚。

<strong>

綜上來看,於情於法,蒙恬都沒有起兵造反的理由,他更沒有那個權力調動士兵追隨他謀逆。

<strong>


沉墨I方之城


首先糾正一個問題中的錯誤,當時的情況是蒙恬手握重兵,而蒙毅是個文官,怎麼可能手握重兵呢?

蒙恬、蒙毅兩人是兄弟關係,其中蒙毅為弟弟,蒙恬為哥哥。蒙毅在朝內輔佐秦始皇執政,官拜上卿,而且秦始皇極其賞識蒙毅的才能,也極其相信蒙氏一族的忠心,因此對於蒙毅出則同車,入則同坐,蒙毅可謂是秦始皇的心腹之臣。

而蒙恬則被秦始皇派到北方邊境去抗擊匈奴,修建長城。當時駐守長城的秦軍是三十萬,都歸蒙恬掌管。監軍是公子扶蘇。

大家需要注意的是問題中提到的太子扶蘇的稱謂也是不準確的,秦始皇終其一生都沒有立太子,不存在太子扶蘇這樣的稱謂。秦始皇的兒子們都稱為公子某某。

那麼,既然蒙毅在朝內時刻陪伴著秦始皇,蒙恬在邊疆手握重兵,他們兩個為什麼不扶持公子扶蘇,反而最後坐而等死呢?這其實跟當初的情況有關,也算是走了背運吧,最後連個申訴的機會都沒有。到底怎麼回事呢?聽我慢慢分析。

秦始皇最後一次巡遊天下,主要巡視了吳地(今浙江會稽一帶)的山川地形,然後取道海上,經山東琅邪北上,途中生病。這時秦始皇派蒙毅返回會稽,幹什麼呢?祈禱山川,保佑秦始皇早日身體康復。什麼叫走背運,這就叫典型的走背運。

蒙毅一走,秦始皇的車隊沒走幾天,秦始皇就病逝在沙丘。這時秦始皇身邊最親近的人是20歲的胡亥,胡亥本來是跟著秦始皇旅遊的,從來沒有想過要當皇帝。

然後就是太監趙高,也是胡亥的老師。胡亥小時候就跟著趙高學習律法,你們不要以為趙高是個太監就認為他文化水平低,其實趙高是個政治智慧相當高超的人。

秦始皇一死,趙高就開始遊說丞相李斯,說如果秦始皇病逝在外的消息被其他皇子知道了,肯定要引起皇子們集體爭奪皇位,這樣的話,秦國就會大亂。不如就地立胡亥為太子,早定國事。李斯被形式所逼,於是和趙高穿了一條褲子,開始謀權篡政,扶植20歲、從來都沒有過一絲執政經驗的嬴政第十八子胡亥登上皇位。

對於胡亥來說,這簡直就是天上掉了大餡餅,自己運氣太好了。按理說嬴政死後扶蘇是第一個即位的人選,公子高是第二個人選,公子將閭是第三個人選,怎麼輪都輪不到自己,現在倒好,嬴政病逝在外,自己終於有機會了,於是胡亥也積極參與了此事。

於是趙高出謀,李斯執筆,胡亥參與,三人開始偽造秦始皇的詔書。秦始皇其實病逝之前已經寫好了一封信給扶蘇,讓扶蘇將兵權交給蒙恬,返回咸陽主持喪禮並登基,但是這封信沒有發出去,暫時放到了趙高的手裡。於是詔書經過篡改,扶蘇成了不忠不孝的兒子,蒙恬也成了不忠之臣,兩人被勒令自盡,詔書是這樣寫的:

“朕巡天下,禱祠名山諸神以延壽命。今扶蘇與將軍蒙恬將師數十萬以屯邊,十有餘年矣,不能進而前,士卒多秏,無尺寸之功,乃反數上書直言誹謗我所為,以不得罷歸為太子,日夜怨望。扶蘇為人子不孝,其賜劍以自裁!將軍恬與扶蘇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謀。為人臣不忠,其賜死,以兵屬裨將王離。”

扶蘇賜死的罪名是,一、屯邊無功,二、誹謗皇帝,三、不孝。蒙恬賜死的罪名是不匡正扶蘇的過失,不忠。這樣的理由充分嗎?不充分。但是至於賜死嗎?有待辯解。

扶蘇對於詔書的反應是立即自殺,不待反抗。而蒙恬則比較冷靜,攔住扶蘇,給他分析形勢:

蒙恬止扶蘇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將三十萬眾守邊,公子為監,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來,即自殺,安知其非詐?請復請,復請而後死,未暮也。”

這時前去宣讀詔書的使者數次催促,扶蘇留下一句:父而賜子死,尚安復請!”便自殺了,而蒙恬沒有自殺,被使者帶了回去。蒙恬被帶走後,關在了陽周。邊疆的30萬士兵就歸了王離指揮,胡亥派趙高的舍人接替扶蘇的位置,做了監軍。

再說蒙毅,蒙毅回來後就被趙高陷害,趙高說蒙毅曾經有過阻止秦始皇立胡亥為太子的行為(秦始皇從來沒有過立胡亥為太子的念頭),胡亥於是下令逮捕蒙毅,將蒙毅囚禁於代郡。

蒙毅和蒙恬兩人的想法其實是一樣的,想要向胡亥當面辯解,但是胡亥根本就沒有給兩人機會,胡亥給蒙毅的建議是賜其死罪,但是不夷三族,這其實是一個策略:

令蒙毅曰:“先主欲立太子而卿難之。今丞相以卿為不忠,罪及其宗。朕不忍,乃賜卿死,亦甚幸矣。卿其圖之!”

胡亥的意思很明顯,蒙毅身死可以換取蒙氏其他家族成員的存活,蒙毅據理力爭,使者不聽,殺害了蒙毅。蒙毅死後使者就去殺蒙恬,蒙恬基本沒怎麼辯解就吞藥自殺了。

因此,從整件事情看來,蒙恬手握重兵,但是沒有機會反抗。當時使者手持詔書,要求蒙恬即刻解除兵權交給王離,因此此時的蒙恬已經沒有了軍權,這是其一。

第二個原因是蒙恬的上級長官是扶蘇,扶蘇都自殺了,蒙恬沒有了依靠,而蒙恬作為一個將軍,是不允許擅自離開自己的崗位去咸陽的。 不待君召,擅入宮殿者,即是犯上作亂。蒙恬成為了一個無兵,無依靠的將軍,等待他的只有死路一條。

而蒙毅則更沒有機會,如果當初他守在秦始皇身邊,估計就不會有沙丘之變這樣的事情發生。可惜歷史沒有如果。蒙毅作為一個文官,胡亥隨便一個旨意就可以殺了他。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蒙恬雖然手握重兵,但是胡亥宣來的詔書中載明:將軍權交給王離指揮。這等於剝奪了蒙恬的軍權。再加上扶蘇不聽蒙恬的勸阻,立即就自殺了,造成蒙恬孤身一人,無依無靠,所以只能被人帶走囚禁。而蒙毅自始至終都是沒有一絲機會的,因為他錯過了嬴政駕崩的絕佳時機,又能怪誰呢?


每日趣評


首先要明確一點,蒙恬扶蘇並非無智之輩,他們其實知道賜死扶蘇抓捕蒙恬的詔書是假的。

第一:皇帝給他們羅列的罪名太奇怪了,似有莫須有之嫌。

第二:秦始皇一生,坑過術士、殺過仇眥,卻從未誅過任何一個功臣良將,就算當年李信攻楚喪師十餘萬,也沒有咋樣,只是官降一級,繼續作為王賁的副將參與攻齊。章炳麟先生就曾評價秦始皇說:“世以秦皇為嚴,而不妄誅一吏也。由是言之,秦皇之與漢武帝,則猶高山之與大湫也;其視漢文帝,秦皇猶賢也”。秦始皇能實現“六國滅、天下一”的春秋大業,僅僅就是靠那“六世餘烈”麼?僅僅藉助暴虐的攻城掠地和金錢攻勢麼?事情決不是如此簡單。秦始皇這個方面的“賢”,是成就帝業的一個重要原因。“不妄誅一吏”是哪個朝代、哪幾個開明君主輕易就能做到的?憑這一點,秦始皇就是個極其了不起的君王。不論你如何評價秦始皇的歷史地位,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贏政倘若只有打打殺殺的本事,而沒有極其高超的領導能力,是絕不可能成為“千古一帝”的。

由此可見,即便扶蘇蒙恬真的有過錯,始皇帝也不會不經任何審判就處他們死罪。

第三:事實上,當時秦帝國朝野上下,主流都是認為扶蘇是太子的不二人選,甚至後來起兵反秦的草莽英雄陳勝都說:“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可見扶蘇乃始皇屬意之人,舉世皆知,就連百姓也深信不疑。自古以來,農民起義連綿不斷,但打出先皇長子旗號的有且只有這麼一例。只有一種解釋比較合理,那就是公子扶蘇的品行極其優秀,他的影響已經超出了他所在的階級與政治立場,成為了天下人的希望。所以趙高等人想借偽詔誅殺扶、蒙,實乃不得已的冒險之舉,其實趙高也是在賭博,只不過是勝算較大的賭博而已,因為他太瞭解扶蘇的性格了,扶蘇此人至仁至孝,即使對詔書的真實性產生懷疑,也決不會抗旨不尊,除非他想造反,而扶蘇是絕對不會造反的,以他那種性格,寧願犧牲自己,也不忍將好不容易太平的天下重陷戰亂之中。

其實以上三條疑點,扶蘇明白,蒙恬更清楚。如果說扶蘇還曾因維護儒生惹怒過秦始皇,可蒙恬卻是帝國皆知的深受始皇信任的忠臣良將,所以蒙恬早已認定此詔書是假的,而且始皇極有可能已經出事了。蒙恬唯一想不通的是,這偽詔的字跡,分明是出自他一向十分尊敬的老師李斯。那麼李斯為什麼會加害自己與扶蘇?又怎麼敢違逆始皇遺命呢?

所以,蒙恬什麼不扶持太子扶蘇,率三十萬大軍來個清君側,撥亂反正呢?

非不能為也,是不願為也:

第一:政變的參與者和扶蘇蒙恬二人關係太密切。胡亥是扶蘇的親弟弟,李斯是蒙恬最尊重的老師,至於趙高,這個人隱藏的太完美,相信扶蘇蒙恬絕想不到還有這麼一個在黑暗中窺探的鴟梟。

第二:始皇已死,真正的遺詔已毀,一切已無從對證,他們若起兵,只會讓亂局更亂,增加無數變數,帝國更很有可能會面臨分裂。到時候他們即使打敗胡亥,奪取了政權,扶蘇的皇位依然沒有合法性,還徒然增加了屠殺兄弟與篡權兩項惡名。雖然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但他們能堵得住天下悠悠之口嗎?粉飾的再好,無非也就是另外一個唐太宗而已。然而扶蘇做不來唐太宗,蒙恬也做不來尉遲恭,因為秦始皇是他們至高無上的偶像,他們沒有辦法做出任何危害秦始皇聲名的事情。何況此時的胡亥,也還沒有表現出半點昏庸殘暴的跡象,他們或許還天真的認為,胡亥在李斯的輔佐下,會成為一個好皇帝,把大秦帝國完美的傳承下去。


千古名將英雄夢


秦始皇在巡遊天下的時候去世了,在臨死的時候始皇帝要求李斯和趙高把扶蘇找來繼承皇位。但是趙高和李斯一直和扶蘇不和,擔心扶蘇繼位之後會殺死自己,因此他們隱瞞了秦始皇的死訊並且找到了秦始皇的小兒子胡亥繼位做了皇帝。在胡亥繼位前,李斯和趙高假傳聖旨要求蒙恬和扶蘇自殺。蒙恬是扶蘇非常好的助手,本身屬於蒙氏家族的第三代人。在蒙氏家族的第三代中,最出色的就是蒙恬和蒙毅兩兄弟,蒙毅在朝廷內部做官,蒙恬在外面領兵。有他們兄弟的支持,在始皇帝去世後扶蘇就算是想要奪取皇位也是有很大的希望的。

那麼為什麼蒙恬和蒙毅手握重兵,卻沒有支持太子扶蘇奪取皇位呢?其實這個問題並不是因為蒙恬和蒙毅的問題,而是扶蘇的問題。扶蘇因為觸怒了秦始皇,所以被派到了北方。扶蘇觸怒秦始皇的原因眾說紛紜,不管是什麼原因,從這件事也能看出來扶蘇的政治智商比較低。而要求扶蘇自殺的聖旨來到的時候,扶蘇看到了聖旨就準備自殺。蒙恬勸說扶蘇:皇帝怎麼會無緣無故的讓你自殺?這聖旨不一定是真的。結果扶蘇竟然表示自己要做乖孩子,不能違背父親的聖旨,更不能懷疑父親的聖旨。蒙恬怎麼也勸不住,扶蘇二話不說就自殺了。

如此看來扶蘇不僅政治智商不高,做人也有些愚不可及。從扶蘇的做法來看他確實不適合做皇帝,項羽雖然有勇無謀,恐怕也不會笨到這種程度。扶蘇一死,胡亥的合法性就確定了,蒙恬也就沒有了造反的籌碼,只能對著胡亥乞降。其實蒙恬當時肯定是想著扶蘇不死,自己可以憑藉著北部軍團擁護扶蘇繼位的,但是爛泥扶不上牆,扶蘇一刀把自己殺死了,蒙恬的命運也就危險了。

雖然扶蘇死了,但是蒙恬還是有能力造反的,有時候造反不需要理由,只需要實力就可以了。但是胡亥這時候已經是名正言順的秦二世皇帝了,既然已經名正言順了,那麼也就掌握了秦朝的軍政大權了。就算是北部軍團不聽胡亥的,跟著蒙恬一起造反,那麼蒙恬再造反也不一定能夠成功。蒙恬只有秦朝的北部兵團,但是秦朝的其他軍隊都掌握在胡亥的手中,蒙恬雖然軍事能力出眾,不過真正能不能打得過也說不準。而蒙毅則是朝廷裡面的官員,並沒有實際上的軍權,蒙氏兄弟真正的軍隊也只有北部軍團。

蒙氏兄弟在這種情況下只能被迫交出軍權來換取活命的機會,也就等於把他們自己置於不利的地位,此舉讓趙高和胡亥的陰謀更容易得逞了。趙高對於兩個人非常的忌憚,開始勸說胡亥除掉他們,胡亥雖然控制了兩個人的軍隊,但是蒙氏兄弟不死,他也睡不安穩,所以最終還是殺了他們。

綜上所述,蒙毅和蒙恬一方面是跟錯了主人,另一方面是被胡亥佔盡了先機,而且後期對胡亥存在幻想,因此才會丟了性命。


鄧海春


關於這段歷史,其實都是戲說。

第一,扶蘇不是太子,是長子。秦始皇生前不立太子,也不立皇后,就是怕大權旁落。

第二,根據現代史家考據,其實胡亥不是篡權,是秦始皇安排的接班人。所謂的沙丘之變都是司馬遷採用當時流傳的謠言。

第三,不要用現代眼光去想當然,認為古人也是這樣想的。扶蘇深受儒家思想影響,文弱善良。古代,父叫子死,子必須死,天經地義的事。誰會想到皇帝的詔書是假的。何況扶蘇生前早就不討秦始皇喜歡。所以秦始皇把扶蘇派到最危險的前線。誰會把儲君派到前線?萬一掛掉了,帝王誰繼承?康熙大帝當年派十四子一直在前方打仗,四子待在身邊。明擺是傳位四子雍正。秦始皇也是如此,胡亥其實也很聰明,幼子,討秦始皇喜歡,每次出行,胡亥都帶在身邊。這難道不是明顯的把胡亥當接班人。

第四,蒙恬雖說懷疑詔書的真實性,奉勸扶蘇看看再說,可是扶蘇太傲嬌了,說死就死。憑這點,扶蘇也不了氣候,沒多大本事。就算奪取皇位,照樣守不住。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姬重耳,也是他父王聽信讒言,要誅殺諸子,傳位於小兒子。結果呢,太子自殺,晉文公逃跑了,晉襄公也跑了,最後逃走了都做了大王,太子白死了。扶蘇連自己的命都不珍惜,能有多大本事。蒙恬就算本事再大,扶蘇都死了,再反抗就是造反啦。蒙家世代忠於秦朝,不會背叛了。

第五,我們都認為扶蘇賢良,是個好人,將來一定好皇帝。胡亥愚昧無知,昏庸無道,就是他一手敗壞了秦朝,導至秦朝滅亡。其實這都是事後諸葛亮。在秦始皇眼裡,扶蘇懦弱無能,子不類父,處處跟朕作對,還不聽話,背後誹謗朕,是不是想搶班奪權,謀害朕?趕快趕走 不要留在朕身邊。胡亥,多可愛,盡說朕喜歡的話,又處處討好朕,做朕喜歡的事,對朕的事業讚揚支持,從不說反對的話。這孩子老實乖巧,很是討朕喜愛。百年之後,傳位於胡亥,朕的鐵桶江山萬萬年。

其實現代史家就評價過,秦朝迅速滅亡,就是秦始皇的國策錯了,過分殘酷剝削人民,這時候應該休養生息,減輕賦斂,人民才能安居樂業,天下太平。偏偏胡亥一上臺,完全不吸收教訓,反而更加變本加厲的剝削人民。老百姓沒有活路了,只好造反了。

胡亥會哄秦始皇,卻是個胡塗蛋,無治國安民之策,再加身邊的趙高是個大奸臣,帝國精銳都內耗,消磨殆盡。後期無真材實學之人匡扶天下。唯一的名將章邯也逼反了。秦,神仙也救不了。


醉劍書


表面上看,蒙恬、蒙毅選擇束手就擒,主要源於他們輕信李斯、趙高的假聖旨,還有公子扶蘇的自殺,讓他們失去了對抗中央政府的合法性。當然,最重要的是他們對秦始皇的一片忠心。

但是,這種理由顯然是經不起推敲的。因為,如果趙高、李斯敢派人到軍隊裡逼令扶蘇、蒙恬兄弟自殺,手上最大的底牌就是依賴於他們對皇帝的忠心,那趙高、李斯豈不是成了傳說中的傻子行為?

因為,面對死亡,如果有機會,誰會認命呢?如果扶蘇不服氣,趙高、李斯就會輸得乾乾淨淨,那即便趙高、李斯敢不計後果做這種事情,他們派到扶蘇、蒙恬軍隊傳達這種旨意的人,恐怕會嚇得兩腿發軟。

換而言之,只要扶蘇不高興,當時就會把他抓起來殺掉。因為,你口口聲聲說這是皇帝的聖旨,那皇帝又憑什麼會無緣無故下這種旨意?我看是你們假傳聖旨吧。總而言之,等我先把你抓起來好好審問一番,再親自進京面聖請罪。



但是,為什麼扶蘇不敢下這種命令?還有蒙恬,按理說這裡是他自己的軍營,身旁又都是他自己的親兵,為什麼也不敢下這種命令?

顯然是因為,他們知道即便下這個命令,恐怕也是無效的。如果他們這樣做,不管聖旨是真是假,那都擺明要造反。但問題,在當時的情況下,除非扶蘇蒙恬能夠讓大家相信造反是有機會成功的,否則誰敢接受這種命令呢?

但很明顯,扶蘇和蒙恬沒有這種能力。

表面上看,蒙恬、扶蘇雖然擁兵三十萬,但問題是,蒙恬、扶蘇手下的高級屬員,並不是來自於他們的任命,而是源於始皇帝代表的中央政府直接任命。換句話說,軍隊內的各級官員,絕不會都是蒙氏兄弟的親信,而且在其軍隊中,還有相應的文官做節制。



另外,蒙恬軍隊的後勤保障系統是獨立於軍事系統之外的,並沒有納入蒙氏兄弟之手,如果他們敢與政府作對,政府馬上就可以斷絕他的後勤保障,並且調動軍隊圍剿他。

這樣一來,蒙氏兄弟的軍隊很容易就會陷入經濟危機,而且在短時間是不會全面解決的。因為武將想構建一個屬於自己的後勤保障系統,是需要時間,也需要當地並不隸屬於他的文官系統合作。在這種背景下,他的下屬絕不敢支持他與政府對抗的。

也正因為此,蒙氏兄弟所擁有的力量實在難以挑戰中央政府,否則即便扶蘇自殺,他們也可以擁立其他皇族成員來對抗李斯和趙高,甚至直接打出清君側的名義進京勤王。

事實上,趙高、李斯敢派人到軍隊裡逼扶蘇、蒙恬自殺,就是因為他們知道,這兩個人根本沒有反抗中央政府的力量。


我是趙帥鍋


蒙毅、蒙恬將軍手握重兵卻不敢出兵輔助扶蘇爭奪王位,原因有兩個。


第一個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蒙毅他們在邊關根本不知道秦始皇是死是活,所以他們不敢起兵。如果他們貿然起兵,下面的士卒是不是聽他們的,跟不跟他們一起造反是個很大的疑問。

蒙毅說白了是秦朝的將軍,他還不是獨立的軍閥,有一整套體系控制他,防止他叛變。邊關的士兵肯聽他的,是因為有中央政府的命令,不是蒙毅自己有能力控制邊關的軍隊.一個將軍要進化到軍閥還有很多步要走,最起碼要有基本的財政權養活軍隊,這個財政權在古代,中央政府是無論如何不會輕易下放的。


當時秦始皇在巡視全國的路上暴斃,趙高他們為了穩定局勢,一直不對外發布秦始皇的死訊,蒙毅他們在邊關就更不會知道秦始皇的真實狀況,有秦始皇在,誰敢造反。

第二,趙高聯合李斯修改了秦始皇的詔書,扶持胡亥上位,命令扶蘇自殺,這是天然具有法理性的。下這個詔書,就代表著中央政府以及秦始皇的意志,在秦朝那樣一個重視法制的社會,沒有人敢違抗。


沒有中央政府的指令,蒙毅他們是不可能調動大軍回去攻打自己都城的。如果蒙毅強行起兵,趙高胡亥只需要一份詔書發到軍隊裡,然後大軍會反過來抓捕叛賊蒙毅。秦朝的軍隊一直是忠於秦朝而不是蒙毅個人的。


蒙毅這些上層可以質疑秦始皇詔書的真假,但是下層的秦朝士兵不會有這樣的想法,士兵只會執行中央的詔書。

扶蘇也不是太子,只是長子,他沒有法理上的理由起兵,所謂的賢能只是個人的評價,但是皇位傳給誰,還是要看秦始皇的個人意志。詔書裡把皇位傳給了胡亥,扶蘇起兵就是造反,會被全國攻擊,所以只能按照詔書說的自殺。


古人常說名不正言不順,趙高和胡亥掌握秦朝大權就做到了名正言順,可以取得全國的支持,扶蘇起兵就是造反,有多少人願意跟隨他是個很大的疑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