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毅、蒙恬将军手握重兵,为什么不扶持太子扶苏,反而束手就擒去等死?

邵世敏


蒙氏兄弟不反,有主观上的“不为”,也有客观上的“不能”。

首先说下这个事情的背景。

秦始皇死时,蒙毅是文官,并未带兵。蒙恬在边关手,握三十万大军,可以说手握重兵。

然而,赵高、李斯想扶胡亥上位,又顾忌蒙恬和他手里的大军,于是伪造秦始皇诏书,赐死扶苏和蒙恬。

扶苏是个老实人,接到诏书后,信以为真。

扶苏泣,入内舍,欲自杀。

蒙恬头脑还算清醒,制止扶苏,他说:

皇上在外面巡游没返回咸阳,又委托你重任,和我一起带三十万大军守卫边疆。现在一个使者,轻飘飘一句话,你就自杀,你怎么知道这个事情是真是假?跟皇上确认下是真的,再死不迟!

使者催促了几次,扶苏执意要死:父亲要儿子死,还有什么好问的呢?

于是扶苏自杀,如车轮转向,大秦帝国的命运从此拐了一个弯。

蒙恬怎样呢?

他没有喝令左右将使者推出去斩了,竖起反旗,但是也不肯按照诏书自杀。

他请求核实,乖乖地交出了兵权,被关了起来。

后面的事情,就是生死不操于己手,胡亥诏书一来,一个狱卒即可置之死地。

蒙恬为什么不反呢,我认为有以下两个原因:

老蒙家思想教育太好

蒙恬、蒙毅两兄弟,都不怕死,甚至将名声、道德感放在生命上面。

秦始皇活着的时候,二人的名声就是“忠信”:

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

秦始皇死后,蒙恬蒙毅被拿下后,蒙毅先被杀,胡亥杀他的名义是“不忠”。

蒙毅不乐意,他对使者说:

非敢饰辞以避死也,为羞累先主之名,原大夫为虑焉,使臣得死情实。

不是我想巧言令色,逃避死罪,能不能让我死于应有的罪名。

蒙毅死也不愿意背“不忠”的罪名,然而,还是被直接杀死。

再看看蒙恬死时候怎么说的。

蒙恬被关起来后,胡亥也派了使者来赐死。蒙恬说:

今臣将兵三十余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我的势力,足够造反了,然而我要以死守义,不能辱没祖宗的忠义教导,也不能辜负先帝的恩德。

今天的人可能不以为然,从上帝视角,觉得蒙恬若反,说不定就没胡亥即位,也没后面乱七八糟的事了。

但是在那个时代,人臣之义是基本的道德要求,一个乱臣贼子的骂名足以使人名声扫地,万劫不复。

司马光就表扬蒙恬深明人臣之义:

然恬明于为人臣之义,虽无罪见诛,能守死不贰,斯亦足称也。

扶苏不配合,要反也没啥希望

《史记》记载,“扶苏为人仁”,蒙恬与扶苏相处多年,又怎么会不知道扶苏的为人。

即使扶苏知道胡亥篡位,为了不引起战乱,说不定皇位也让出去了。

如果蒙恬和扶苏不顾边患,率领大军,威逼咸阳。

皇位未必不可易手,然而匈奴必然趁机南下,生灵涂炭。

这样仁义的扶苏,又怎么会配合蒙恬,一起率领大军,夺取皇位呢?

另外,扶苏不听蒙恬的劝告,一纸伪诏,即刻自杀。

蒙恬即使想作乱,也没有大义在手,已经失去了拥立扶苏,带兵夺位的机会。

没有大义,即使打到咸阳,自己军队内部也不会稳,弄不好就是被天下围攻,身死族灭。

在古代,大义很重要。陈胜吴广造反时候,就很聪明地打出了公子扶苏的旗号。

至于有些答案说的蒙恬为人仁义,怕大军一动,匈奴南下,为苍生计才不反,其实只是臆想。

蒙恬的不仁,司马迁和司马光都说过:

《史记》载:

遣蒙恬筑长城,东西数千里,暴兵露师常数十万,死者不可胜数,僵尸千里,流血顷亩,百姓力竭,欲为乱者十家而五。

司马迁评论说:

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觽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脉哉?

意思是蒙恬是名将,深得始皇帝宠信,不体恤百姓,说几句减轻民力的好话,反而“阿意兴功”,也就是为了迎合皇帝心意不顾百姓死活,死得活该!

司马光虽然在《资治通鉴》中表扬了蒙恬恪守人臣之道,但也批评了他的不仁:

秦始皇方毒天下而蒙恬为之使,恬不仁不知矣。

因此,蒙氏兄弟受忠君思想约束,“不为”;没有造反的大义,“不能”。至于怕生灵涂炭的说法是不成立的,在修长城、修直道时候,已经生灵涂炭了。


文史轶事


秦始皇,一统六国成就大秦帝国的霸业,在多次出巡后,于沙丘驾崩,随之而来的便是“李代桃僵”,虽然出土的相关史料《赵正书》对胡亥继位给予认可,但是真实性还未能得到绝对的权威认证,今天对这一问题暂时不论,就题主所提及的问题,笔者给出以下答案。

蒙恬蒙毅兄弟其人

纠正一下题主所言及的蒙毅与蒙恬,他们确实是秦始皇比较倚重的大臣,蒙恬为兄,蒙毅为弟,手握有重兵的是蒙恬,不是弟兄二人都有,赵高要除掉蒙氏兄弟,既是惧怕蒙恬武人性格,手握重兵,将来自己处境堪忧,至于蒙毅早就有私人恩怨,赵高因为胡亥忠计,欲以灭蒙氏,乃言曰:“臣闻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而毅谏曰‘不可’。意思是<strong>原来是要立太子的,是蒙毅说不要立,细细分析就会发现问题,蒙毅这是一介臣子,有这么大能量?虽然同朝为官的蒙毅被拜为上卿,所受到的待遇比较高,在始皇帝面前颇受重用。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赵高要这般诋毁蒙氏兄弟?甚至是欲杀之而后快?原来之前确实有过节,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后来赵高还是重新获得了秦始皇的宠信,在始皇帝驾崩后,赵高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拉拢李斯,扶植胡亥,其根本自然是巩固自己的朝中地位,更是为了打击蒙氏兄弟,结果胡亥听而系蒙毅於代,前已囚蒙恬於阳周。

扶苏其人

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请复请,复请而後死,未暮也。

这是赵高与李斯拟定的矫诏,让公子扶苏自裁(纠正下题主,扶苏是公子,而非太子),蒙恬出言相劝的话语,问题来了,蒙恬是武人,他都知道秦始皇派扶苏来监军的分量,凭借使者的一道圣旨就要赴死,确实过于急躁,按理说扶苏是皇子,为人宽厚,做事定然比较稳重,为何接到圣旨后就要赴死,难道就不怀疑其中真的有诈?扶苏是怎么说的?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意思是老子叫儿子死,那就去赴死,还需要问什么?为什么蒙恬要提醒扶苏,看看圣旨上是怎么写的:

  • 今扶苏与将军蒙恬将师数十万以屯边,十有馀年矣,不能进而前。要知道始皇帝是让他们修筑长城的,其目的在于抵抗匈奴,而是攻城拔寨,不能进而前?意思是放弃修筑长城,主动寻找善于游击的外寇匈奴?

  • 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我所为。与始皇帝政见不和,才有了扶苏被“贬”导边境监军的结果,当年与始皇帝面谏的魄力去哪了?要杀多少年前就被杀了,为何一道圣旨就要扶苏伏法,连申辩的机会都不给?

  • 将军恬与扶苏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谋。为人臣不忠,其赐死。意思是蒙恬与扶苏都在外,蒙恬应该知道扶苏心有不满,应该尽臣子本分加以阻止,但是却没有做,那就是不忠,简单的圣旨中,颠来倒去就是在数落二人的种种不是,目的就一个,告诉扶苏与蒙恬:你俩该死!

最后,圣旨不仅仅是给他俩的

以兵属裨将王离

这样的情况下,还叫束手就擒去等死?要知道在古代武将能调兵遣将,用的不是谁跟谁脸熟,而是虎符,虽然这句话为提及虎符,但是作为将帅士兵的交接,本身就一半在秦朝廷内,加上圣旨,其可信度显然要比蒙恬的半边虎符来得更具有说服力,所以,束手就擒这样的说法显然是不成立的。

主要相关史料:

1.《史记·卷八十八·蒙恬列传第二十八》

2.《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等。


农夫说历史


题目有点小问题,扶苏是秦始皇长子,但不是太子。更正完这个题目,答案也就出来一半了。

秦始皇最大的失误,就是生前没有立太子。沙丘病亡前,才写了一道诏书,让长子扶苏速回咸阳,主持他的丧事,并即位。

扶苏是长子,又有才能,曾多次劝谏父亲实行仁政,此时正在边境给大将蒙恬做监军。

而跟随秦始皇巡行的,是秦始皇的二子胡亥,还有权宦赵高、丞相李斯。其中赵高和李斯都是嗜好权势地位之人。如果执行皇帝诏书,扶苏继位后,因为扶苏有主见,又才能,他们就不可能达到专权目的。而胡亥自幼长于深宫,无才能,只知道吃喝玩乐,容易控制。

考虑到这些,所以赵高就封锁秦始皇死亡的消息,私下和胡亥商议,篡改诏书,让胡亥做皇帝。有这等好事,胡亥焉能不同意?于是赵高又去做丞相李斯的工作。偏偏李斯也是个追逐权势名利之人,三人一拍即合。

于是,就派心腹给扶苏和蒙恬下了一道假诏书,以秦始皇的名义谴责扶苏戍边无功,令其自尽。并让蒙恬交出兵权。扶苏生性耿直,不疑有他,就自杀身亡。

蒙恬怀疑有诈,不从。但使者圣旨在手,就将其关进监狱。

所以,扶苏和蒙恬尽管手握兵权,但毕竟有皇帝诏令,不得不从。再加上,扶苏虽是长子,但也不是太子,又不知道这是假诏令,更不知道秦始皇已死。

假如他们知道这一切是个阴谋,还会乖乖就范吗?当然,历史没有如果。


宦官趣闻


秦始皇死后,赵高、李斯秘而不宣,以皇帝名义下旨赐死公子扶苏,扶苏过于懦弱,在没有确定圣旨真伪的情况,自杀而亡。蒙恬、蒙毅两兄弟虽然有所质疑,但苦于扶苏大气旗已倒,胡亥又已经登基,无力回天,只能束手就擒,被逼自杀。

蒙氏家族一直都是秦国后期的重要氏族,而且历代都手握重兵,是整个大秦帝国的国之柱石,到了秦始皇时期,蒙氏更是深受秦始皇器重,蒙恬带领三十万精兵建筑长城,北面防御匈奴;蒙毅在咸阳为臣,官拜上卿,是秦始皇非常信任的内侍。

首先要搞清楚,蒙毅不是武将,是文臣,而且秦始皇南巡(秦巡游会稽,取道海上,北走琅琊),蒙毅也是一直侍奉在旁的,秦始皇南巡归来途中,深染重病,于是派最为亲近的大臣蒙毅前往会稽祷告山川,秦始皇认为他的此时南巡,在会稽惹怒了神灵,导致自己身染重疾。

蒙毅立马前往会稽,还没有回来,秦始皇就在沙丘死了,由于蒙毅没有在场,这就给了赵高和李斯篡改遗诏的机会,他们隐瞒了秦始皇的死讯,令人用死鱼置于秦始皇车驾之中,迅速赶回了咸阳,以秦始皇遗诏的形式确定了胡亥继承皇帝位。

赵高、李斯还没有回到咸阳的同时,又以秦始皇的名义下旨,派人前往北方前线,赐公子扶苏自尽,此时扶苏正在北方慰问蒙恬大军。而此时的蒙毅已经从会稽回来,甚至赶上了赵高、李斯的车队,赵高极力向胡亥建议杀了蒙毅,后由于胡亥还没有正式在咸阳登基,擅杀上卿,不妥,于是就把蒙毅关押到了上郡。

扶苏接到了令其自杀的皇帝圣旨,痛哭流涕,正打算进内室自杀,大将军蒙恬劝他要核实圣旨的真伪,亲自回咸阳当面向皇帝请示,并且对这道圣旨非常怀疑。前来传旨的使者一边不停的催促扶苏遵循圣旨,扶苏对蒙恬说:父亲要儿子自杀,儿子就没有必要去请示什么了。

扶苏自杀后,蒙恬觉得非常的蹊跷,心生怀疑,于是请示使者,要回咸阳面陈皇帝,赵高于是令人接替了蒙恬的军权,趁蒙恬回咸阳途中对其进行抓捕关押,后令其服药自尽。而此时蒙毅还在牢中,没过多久,在赵高的构陷下,蒙毅也被赐其自杀,蒙氏家族自此在秦国倒台。

那么蒙恬、蒙毅遇此生死之际,为什么不起兵造反,拥立公子扶苏呢?这有几个原因:

1、公子扶苏的思想是儒家思想,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愚忠思想,扶苏一死,蒙毅起兵就没有了任何道义上的旗帜,难道几代重臣蒙氏家族要叛国谋逆?

2、蒙恬手下的三十万大军是秦国的军队,不是蒙家的私兵,秦国一向是以军功来为自己家庭、家族挣得利益,士兵们不可能会为了蒙恬而追随造反。

3、秦国法律严苛,特别是在军队里,兵士若有不法,必定会牵连到士兵家人,蒙恬起兵,那么士兵们的家庭会被秦律严办。

4、蒙恬主动放弃兵权,期望回到咸阳面陈皇帝,这就彻底丧失了他对军队的控制,赵高对蒙恬就没有了丝毫的忌惮。

<strong>

综上来看,于情于法,蒙恬都没有起兵造反的理由,他更没有那个权力调动士兵追随他谋逆。

<strong>


沉墨I方之城


首先纠正一个问题中的错误,当时的情况是蒙恬手握重兵,而蒙毅是个文官,怎么可能手握重兵呢?

蒙恬、蒙毅两人是兄弟关系,其中蒙毅为弟弟,蒙恬为哥哥。蒙毅在朝内辅佐秦始皇执政,官拜上卿,而且秦始皇极其赏识蒙毅的才能,也极其相信蒙氏一族的忠心,因此对于蒙毅出则同车,入则同坐,蒙毅可谓是秦始皇的心腹之臣。

而蒙恬则被秦始皇派到北方边境去抗击匈奴,修建长城。当时驻守长城的秦军是三十万,都归蒙恬掌管。监军是公子扶苏。

大家需要注意的是问题中提到的太子扶苏的称谓也是不准确的,秦始皇终其一生都没有立太子,不存在太子扶苏这样的称谓。秦始皇的儿子们都称为公子某某。

那么,既然蒙毅在朝内时刻陪伴着秦始皇,蒙恬在边疆手握重兵,他们两个为什么不扶持公子扶苏,反而最后坐而等死呢?这其实跟当初的情况有关,也算是走了背运吧,最后连个申诉的机会都没有。到底怎么回事呢?听我慢慢分析。

秦始皇最后一次巡游天下,主要巡视了吴地(今浙江会稽一带)的山川地形,然后取道海上,经山东琅邪北上,途中生病。这时秦始皇派蒙毅返回会稽,干什么呢?祈祷山川,保佑秦始皇早日身体康复。什么叫走背运,这就叫典型的走背运。

蒙毅一走,秦始皇的车队没走几天,秦始皇就病逝在沙丘。这时秦始皇身边最亲近的人是20岁的胡亥,胡亥本来是跟着秦始皇旅游的,从来没有想过要当皇帝。

然后就是太监赵高,也是胡亥的老师。胡亥小时候就跟着赵高学习律法,你们不要以为赵高是个太监就认为他文化水平低,其实赵高是个政治智慧相当高超的人。

秦始皇一死,赵高就开始游说丞相李斯,说如果秦始皇病逝在外的消息被其他皇子知道了,肯定要引起皇子们集体争夺皇位,这样的话,秦国就会大乱。不如就地立胡亥为太子,早定国事。李斯被形式所逼,于是和赵高穿了一条裤子,开始谋权篡政,扶植20岁、从来都没有过一丝执政经验的嬴政第十八子胡亥登上皇位。

对于胡亥来说,这简直就是天上掉了大馅饼,自己运气太好了。按理说嬴政死后扶苏是第一个即位的人选,公子高是第二个人选,公子将闾是第三个人选,怎么轮都轮不到自己,现在倒好,嬴政病逝在外,自己终于有机会了,于是胡亥也积极参与了此事。

于是赵高出谋,李斯执笔,胡亥参与,三人开始伪造秦始皇的诏书。秦始皇其实病逝之前已经写好了一封信给扶苏,让扶苏将兵权交给蒙恬,返回咸阳主持丧礼并登基,但是这封信没有发出去,暂时放到了赵高的手里。于是诏书经过篡改,扶苏成了不忠不孝的儿子,蒙恬也成了不忠之臣,两人被勒令自尽,诏书是这样写的:

“朕巡天下,祷祠名山诸神以延寿命。今扶苏与将军蒙恬将师数十万以屯边,十有馀年矣,不能进而前,士卒多秏,无尺寸之功,乃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我所为,以不得罢归为太子,日夜怨望。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将军恬与扶苏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谋。为人臣不忠,其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

扶苏赐死的罪名是,一、屯边无功,二、诽谤皇帝,三、不孝。蒙恬赐死的罪名是不匡正扶苏的过失,不忠。这样的理由充分吗?不充分。但是至于赐死吗?有待辩解。

扶苏对于诏书的反应是立即自杀,不待反抗。而蒙恬则比较冷静,拦住扶苏,给他分析形势:

蒙恬止扶苏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请复请,复请而後死,未暮也。”

这时前去宣读诏书的使者数次催促,扶苏留下一句: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便自杀了,而蒙恬没有自杀,被使者带了回去。蒙恬被带走后,关在了阳周。边疆的30万士兵就归了王离指挥,胡亥派赵高的舍人接替扶苏的位置,做了监军。

再说蒙毅,蒙毅回来后就被赵高陷害,赵高说蒙毅曾经有过阻止秦始皇立胡亥为太子的行为(秦始皇从来没有过立胡亥为太子的念头),胡亥于是下令逮捕蒙毅,将蒙毅囚禁于代郡。

蒙毅和蒙恬两人的想法其实是一样的,想要向胡亥当面辩解,但是胡亥根本就没有给两人机会,胡亥给蒙毅的建议是赐其死罪,但是不夷三族,这其实是一个策略:

令蒙毅曰:“先主欲立太子而卿难之。今丞相以卿为不忠,罪及其宗。朕不忍,乃赐卿死,亦甚幸矣。卿其图之!”

胡亥的意思很明显,蒙毅身死可以换取蒙氏其他家族成员的存活,蒙毅据理力争,使者不听,杀害了蒙毅。蒙毅死后使者就去杀蒙恬,蒙恬基本没怎么辩解就吞药自杀了。

因此,从整件事情看来,蒙恬手握重兵,但是没有机会反抗。当时使者手持诏书,要求蒙恬即刻解除兵权交给王离,因此此时的蒙恬已经没有了军权,这是其一。

第二个原因是蒙恬的上级长官是扶苏,扶苏都自杀了,蒙恬没有了依靠,而蒙恬作为一个将军,是不允许擅自离开自己的岗位去咸阳的。 不待君召,擅入宫殿者,即是犯上作乱。蒙恬成为了一个无兵,无依靠的将军,等待他的只有死路一条。

而蒙毅则更没有机会,如果当初他守在秦始皇身边,估计就不会有沙丘之变这样的事情发生。可惜历史没有如果。蒙毅作为一个文官,胡亥随便一个旨意就可以杀了他。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蒙恬虽然手握重兵,但是胡亥宣来的诏书中载明:将军权交给王离指挥。这等于剥夺了蒙恬的军权。再加上扶苏不听蒙恬的劝阻,立即就自杀了,造成蒙恬孤身一人,无依无靠,所以只能被人带走囚禁。而蒙毅自始至终都是没有一丝机会的,因为他错过了嬴政驾崩的绝佳时机,又能怪谁呢?


每日趣评


首先要明确一点,蒙恬扶苏并非无智之辈,他们其实知道赐死扶苏抓捕蒙恬的诏书是假的。

第一:皇帝给他们罗列的罪名太奇怪了,似有莫须有之嫌。

第二:秦始皇一生,坑过术士、杀过仇眦,却从未诛过任何一个功臣良将,就算当年李信攻楚丧师十余万,也没有咋样,只是官降一级,继续作为王贲的副将参与攻齐。章炳麟先生就曾评价秦始皇说:“世以秦皇为严,而不妄诛一吏也。由是言之,秦皇之与汉武帝,则犹高山之与大湫也;其视汉文帝,秦皇犹贤也”。秦始皇能实现“六国灭、天下一”的春秋大业,仅仅就是靠那“六世余烈”么?仅仅借助暴虐的攻城掠地和金钱攻势么?事情决不是如此简单。秦始皇这个方面的“贤”,是成就帝业的一个重要原因。“不妄诛一吏”是哪个朝代、哪几个开明君主轻易就能做到的?凭这一点,秦始皇就是个极其了不起的君王。不论你如何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地位,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赢政倘若只有打打杀杀的本事,而没有极其高超的领导能力,是绝不可能成为“千古一帝”的。

由此可见,即便扶苏蒙恬真的有过错,始皇帝也不会不经任何审判就处他们死罪。

第三:事实上,当时秦帝国朝野上下,主流都是认为扶苏是太子的不二人选,甚至后来起兵反秦的草莽英雄陈胜都说:“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可见扶苏乃始皇属意之人,举世皆知,就连百姓也深信不疑。自古以来,农民起义连绵不断,但打出先皇长子旗号的有且只有这么一例。只有一种解释比较合理,那就是公子扶苏的品行极其优秀,他的影响已经超出了他所在的阶级与政治立场,成为了天下人的希望。所以赵高等人想借伪诏诛杀扶、蒙,实乃不得已的冒险之举,其实赵高也是在赌博,只不过是胜算较大的赌博而已,因为他太了解扶苏的性格了,扶苏此人至仁至孝,即使对诏书的真实性产生怀疑,也决不会抗旨不尊,除非他想造反,而扶苏是绝对不会造反的,以他那种性格,宁愿牺牲自己,也不忍将好不容易太平的天下重陷战乱之中。

其实以上三条疑点,扶苏明白,蒙恬更清楚。如果说扶苏还曾因维护儒生惹怒过秦始皇,可蒙恬却是帝国皆知的深受始皇信任的忠臣良将,所以蒙恬早已认定此诏书是假的,而且始皇极有可能已经出事了。蒙恬唯一想不通的是,这伪诏的字迹,分明是出自他一向十分尊敬的老师李斯。那么李斯为什么会加害自己与扶苏?又怎么敢违逆始皇遗命呢?

所以,蒙恬什么不扶持太子扶苏,率三十万大军来个清君侧,拨乱反正呢?

非不能为也,是不愿为也:

第一:政变的参与者和扶苏蒙恬二人关系太密切。胡亥是扶苏的亲弟弟,李斯是蒙恬最尊重的老师,至于赵高,这个人隐藏的太完美,相信扶苏蒙恬绝想不到还有这么一个在黑暗中窥探的鸱枭。

第二:始皇已死,真正的遗诏已毁,一切已无从对证,他们若起兵,只会让乱局更乱,增加无数变数,帝国更很有可能会面临分裂。到时候他们即使打败胡亥,夺取了政权,扶苏的皇位依然没有合法性,还徒然增加了屠杀兄弟与篡权两项恶名。虽然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但他们能堵得住天下悠悠之口吗?粉饰的再好,无非也就是另外一个唐太宗而已。然而扶苏做不来唐太宗,蒙恬也做不来尉迟恭,因为秦始皇是他们至高无上的偶像,他们没有办法做出任何危害秦始皇声名的事情。何况此时的胡亥,也还没有表现出半点昏庸残暴的迹象,他们或许还天真的认为,胡亥在李斯的辅佐下,会成为一个好皇帝,把大秦帝国完美的传承下去。


千古名将英雄梦


秦始皇在巡游天下的时候去世了,在临死的时候始皇帝要求李斯和赵高把扶苏找来继承皇位。但是赵高和李斯一直和扶苏不和,担心扶苏继位之后会杀死自己,因此他们隐瞒了秦始皇的死讯并且找到了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继位做了皇帝。在胡亥继位前,李斯和赵高假传圣旨要求蒙恬和扶苏自杀。蒙恬是扶苏非常好的助手,本身属于蒙氏家族的第三代人。在蒙氏家族的第三代中,最出色的就是蒙恬和蒙毅两兄弟,蒙毅在朝廷内部做官,蒙恬在外面领兵。有他们兄弟的支持,在始皇帝去世后扶苏就算是想要夺取皇位也是有很大的希望的。

那么为什么蒙恬和蒙毅手握重兵,却没有支持太子扶苏夺取皇位呢?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是因为蒙恬和蒙毅的问题,而是扶苏的问题。扶苏因为触怒了秦始皇,所以被派到了北方。扶苏触怒秦始皇的原因众说纷纭,不管是什么原因,从这件事也能看出来扶苏的政治智商比较低。而要求扶苏自杀的圣旨来到的时候,扶苏看到了圣旨就准备自杀。蒙恬劝说扶苏:皇帝怎么会无缘无故的让你自杀?这圣旨不一定是真的。结果扶苏竟然表示自己要做乖孩子,不能违背父亲的圣旨,更不能怀疑父亲的圣旨。蒙恬怎么也劝不住,扶苏二话不说就自杀了。

如此看来扶苏不仅政治智商不高,做人也有些愚不可及。从扶苏的做法来看他确实不适合做皇帝,项羽虽然有勇无谋,恐怕也不会笨到这种程度。扶苏一死,胡亥的合法性就确定了,蒙恬也就没有了造反的筹码,只能对着胡亥乞降。其实蒙恬当时肯定是想着扶苏不死,自己可以凭借着北部军团拥护扶苏继位的,但是烂泥扶不上墙,扶苏一刀把自己杀死了,蒙恬的命运也就危险了。

虽然扶苏死了,但是蒙恬还是有能力造反的,有时候造反不需要理由,只需要实力就可以了。但是胡亥这时候已经是名正言顺的秦二世皇帝了,既然已经名正言顺了,那么也就掌握了秦朝的军政大权了。就算是北部军团不听胡亥的,跟着蒙恬一起造反,那么蒙恬再造反也不一定能够成功。蒙恬只有秦朝的北部兵团,但是秦朝的其他军队都掌握在胡亥的手中,蒙恬虽然军事能力出众,不过真正能不能打得过也说不准。而蒙毅则是朝廷里面的官员,并没有实际上的军权,蒙氏兄弟真正的军队也只有北部军团。

蒙氏兄弟在这种情况下只能被迫交出军权来换取活命的机会,也就等于把他们自己置于不利的地位,此举让赵高和胡亥的阴谋更容易得逞了。赵高对于两个人非常的忌惮,开始劝说胡亥除掉他们,胡亥虽然控制了两个人的军队,但是蒙氏兄弟不死,他也睡不安稳,所以最终还是杀了他们。

综上所述,蒙毅和蒙恬一方面是跟错了主人,另一方面是被胡亥占尽了先机,而且后期对胡亥存在幻想,因此才会丢了性命。


邓海春


关于这段历史,其实都是戏说。

第一,扶苏不是太子,是长子。秦始皇生前不立太子,也不立皇后,就是怕大权旁落。

第二,根据现代史家考据,其实胡亥不是篡权,是秦始皇安排的接班人。所谓的沙丘之变都是司马迁采用当时流传的谣言。

第三,不要用现代眼光去想当然,认为古人也是这样想的。扶苏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文弱善良。古代,父叫子死,子必须死,天经地义的事。谁会想到皇帝的诏书是假的。何况扶苏生前早就不讨秦始皇喜欢。所以秦始皇把扶苏派到最危险的前线。谁会把储君派到前线?万一挂掉了,帝王谁继承?康熙大帝当年派十四子一直在前方打仗,四子待在身边。明摆是传位四子雍正。秦始皇也是如此,胡亥其实也很聪明,幼子,讨秦始皇喜欢,每次出行,胡亥都带在身边。这难道不是明显的把胡亥当接班人。

第四,蒙恬虽说怀疑诏书的真实性,奉劝扶苏看看再说,可是扶苏太傲娇了,说死就死。凭这点,扶苏也不了气候,没多大本事。就算夺取皇位,照样守不住。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姬重耳,也是他父王听信谗言,要诛杀诸子,传位于小儿子。结果呢,太子自杀,晋文公逃跑了,晋襄公也跑了,最后逃走了都做了大王,太子白死了。扶苏连自己的命都不珍惜,能有多大本事。蒙恬就算本事再大,扶苏都死了,再反抗就是造反啦。蒙家世代忠于秦朝,不会背叛了。

第五,我们都认为扶苏贤良,是个好人,将来一定好皇帝。胡亥愚昧无知,昏庸无道,就是他一手败坏了秦朝,导至秦朝灭亡。其实这都是事后诸葛亮。在秦始皇眼里,扶苏懦弱无能,子不类父,处处跟朕作对,还不听话,背后诽谤朕,是不是想抢班夺权,谋害朕?赶快赶走 不要留在朕身边。胡亥,多可爱,尽说朕喜欢的话,又处处讨好朕,做朕喜欢的事,对朕的事业赞扬支持,从不说反对的话。这孩子老实乖巧,很是讨朕喜爱。百年之后,传位于胡亥,朕的铁桶江山万万年。

其实现代史家就评价过,秦朝迅速灭亡,就是秦始皇的国策错了,过分残酷剥削人民,这时候应该休养生息,减轻赋敛,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天下太平。偏偏胡亥一上台,完全不吸收教训,反而更加变本加厉的剥削人民。老百姓没有活路了,只好造反了。

胡亥会哄秦始皇,却是个胡涂蛋,无治国安民之策,再加身边的赵高是个大奸臣,帝国精锐都内耗,消磨殆尽。后期无真材实学之人匡扶天下。唯一的名将章邯也逼反了。秦,神仙也救不了。


醉剑书


表面上看,蒙恬、蒙毅选择束手就擒,主要源于他们轻信李斯、赵高的假圣旨,还有公子扶苏的自杀,让他们失去了对抗中央政府的合法性。当然,最重要的是他们对秦始皇的一片忠心。

但是,这种理由显然是经不起推敲的。因为,如果赵高、李斯敢派人到军队里逼令扶苏、蒙恬兄弟自杀,手上最大的底牌就是依赖于他们对皇帝的忠心,那赵高、李斯岂不是成了传说中的傻子行为?

因为,面对死亡,如果有机会,谁会认命呢?如果扶苏不服气,赵高、李斯就会输得干干净净,那即便赵高、李斯敢不计后果做这种事情,他们派到扶苏、蒙恬军队传达这种旨意的人,恐怕会吓得两腿发软。

换而言之,只要扶苏不高兴,当时就会把他抓起来杀掉。因为,你口口声声说这是皇帝的圣旨,那皇帝又凭什么会无缘无故下这种旨意?我看是你们假传圣旨吧。总而言之,等我先把你抓起来好好审问一番,再亲自进京面圣请罪。



但是,为什么扶苏不敢下这种命令?还有蒙恬,按理说这里是他自己的军营,身旁又都是他自己的亲兵,为什么也不敢下这种命令?

显然是因为,他们知道即便下这个命令,恐怕也是无效的。如果他们这样做,不管圣旨是真是假,那都摆明要造反。但问题,在当时的情况下,除非扶苏蒙恬能够让大家相信造反是有机会成功的,否则谁敢接受这种命令呢?

但很明显,扶苏和蒙恬没有这种能力。

表面上看,蒙恬、扶苏虽然拥兵三十万,但问题是,蒙恬、扶苏手下的高级属员,并不是来自于他们的任命,而是源于始皇帝代表的中央政府直接任命。换句话说,军队内的各级官员,绝不会都是蒙氏兄弟的亲信,而且在其军队中,还有相应的文官做节制。



另外,蒙恬军队的后勤保障系统是独立于军事系统之外的,并没有纳入蒙氏兄弟之手,如果他们敢与政府作对,政府马上就可以断绝他的后勤保障,并且调动军队围剿他。

这样一来,蒙氏兄弟的军队很容易就会陷入经济危机,而且在短时间是不会全面解决的。因为武将想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后勤保障系统,是需要时间,也需要当地并不隶属于他的文官系统合作。在这种背景下,他的下属绝不敢支持他与政府对抗的。

也正因为此,蒙氏兄弟所拥有的力量实在难以挑战中央政府,否则即便扶苏自杀,他们也可以拥立其他皇族成员来对抗李斯和赵高,甚至直接打出清君侧的名义进京勤王。

事实上,赵高、李斯敢派人到军队里逼扶苏、蒙恬自杀,就是因为他们知道,这两个人根本没有反抗中央政府的力量。


我是赵帅锅


蒙毅、蒙恬将军手握重兵却不敢出兵辅助扶苏争夺王位,原因有两个。


第一个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蒙毅他们在边关根本不知道秦始皇是死是活,所以他们不敢起兵。如果他们贸然起兵,下面的士卒是不是听他们的,跟不跟他们一起造反是个很大的疑问。

蒙毅说白了是秦朝的将军,他还不是独立的军阀,有一整套体系控制他,防止他叛变。边关的士兵肯听他的,是因为有中央政府的命令,不是蒙毅自己有能力控制边关的军队.一个将军要进化到军阀还有很多步要走,最起码要有基本的财政权养活军队,这个财政权在古代,中央政府是无论如何不会轻易下放的。


当时秦始皇在巡视全国的路上暴毙,赵高他们为了稳定局势,一直不对外发布秦始皇的死讯,蒙毅他们在边关就更不会知道秦始皇的真实状况,有秦始皇在,谁敢造反。

第二,赵高联合李斯修改了秦始皇的诏书,扶持胡亥上位,命令扶苏自杀,这是天然具有法理性的。下这个诏书,就代表着中央政府以及秦始皇的意志,在秦朝那样一个重视法制的社会,没有人敢违抗。


没有中央政府的指令,蒙毅他们是不可能调动大军回去攻打自己都城的。如果蒙毅强行起兵,赵高胡亥只需要一份诏书发到军队里,然后大军会反过来抓捕叛贼蒙毅。秦朝的军队一直是忠于秦朝而不是蒙毅个人的。


蒙毅这些上层可以质疑秦始皇诏书的真假,但是下层的秦朝士兵不会有这样的想法,士兵只会执行中央的诏书。

扶苏也不是太子,只是长子,他没有法理上的理由起兵,所谓的贤能只是个人的评价,但是皇位传给谁,还是要看秦始皇的个人意志。诏书里把皇位传给了胡亥,扶苏起兵就是造反,会被全国攻击,所以只能按照诏书说的自杀。


古人常说名不正言不顺,赵高和胡亥掌握秦朝大权就做到了名正言顺,可以取得全国的支持,扶苏起兵就是造反,有多少人愿意跟随他是个很大的疑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