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式学习》:教育界的“理想国”

最近因为疫情的原因,全国各个地区都开始了网上授课。这种讲课方式也让曾经的理想变成了现实。

《翻转式学习》:教育界的“理想国”

可是在家上课这种方式效果真的是理想的吗?这不禁让我们反思什么是理想的教育?

《翻转式学习》:教育界的“理想国”

最近读了一本书颠覆了我的观念,这本书是《翻转式学习》。

本书的作者是拉塞尔•L•阿克夫和丹尼尔•格林伯格,前者是沃顿商学院管理学荣誉教授,组织动力学中心杰出成员,多家大学的客座教授;后者曾帮助成立并发展了著名的瑟谷学校,撰写了大量相关著述,探讨这一独特教育环境的哲学和实践。

作者在书中为我们深入剖析了当今全世界教育广泛面临的巨大问题:后工业化时代已然来临,而我们的教育模式却仍停留在工业化时代的样子——把学生培养成为工业社会服务的、驯良的标准化的产品。作者凭着深邃的洞察力向我们展示了当今 “工厂式”学校的颠倒、错误与可笑之处,告诉我们对个人教育有帮助的内在工具和外在环境是什么,并勾勒出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各个阶段的理想教育蓝图。


《翻转式学习》:教育界的“理想国”


传统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我们在中学大学学过的东西,不出三五年我们就忘记了。只有老师自己记得最清楚,所以受益者最大的其实是老师,而不是学生,学生大多都是考完试就忘记了。

所以传统教育方式最重要的永远是老师教的部分,而不是学的部分。我们并不是研究学生是怎么学会的,而是研究老师怎么把这个课程讲出来,把课时填满。

所以真正能够使我们学的会的东西,并不是课堂上老师教给我们的东西,而是我们自己有一个责任感想要去教的东西。

前提问题:我们现在的教育是随着工业化而发展的,而工业化的前提是把人类变的更加的统一,变成更具有机械化的方式。

因此我们就划分专业和学科,要求学生学这个、学那个,打破了一个人完整的人的天性,把他变成了听话的机器,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前提错误。

课堂上的错误:这本书中讲了一个案例是说人们在印度贫民窟里放上了电脑,把它固定在墙上,然后就走了,并装上了监控,然后他们从监控里发现孩子们会来玩这些电脑,半个月之后人们去调查,那里的孩子们基本上都会了电脑。

这个案例说明摸索是很重要的。而且人们自己学习一个东西的能力是非常强的,但是我们的教育局限了孩子们学习这个东西的能力。

为什么要考试?

有一个案例,比如有一个人给你一个气压计,让你测出这个楼房有多高,受过高等教育的他会知道要先测上面的气压,再测下面的气压,然后拿公式来转换算出这个楼的高度。


结果一个同学说我我给这个气压计栓一根绳,把这个绳从楼上掉到楼下,挨到地面以后我量一下绳子的长度就知道多高了,然后教授说这个不对,不可以给分。


然后学生又想了一个办法,他说把这个气压计送给楼管员,让这个楼管员给查一下,这个楼有多高,这个教授气的不行,说非常不像话。

而作者说为什么这种方法不行,为什么我们要用考试这个方法来解决问题,因为现代教育要模块化,要机械化,要让人听话。所以他们考试的方法也是机械化、简单化的。

书中的作者说,我们现在考试的方法基本上都是来自我们生活中不会用到的方法。

比如我们考历史问秦朝建立于哪一年,一般人写公元前221年的,如果一个孩子不会,如果去百度搜索一下可不可以,但是这样的方法就叫做作弊。

如果我们去问旁边的人也叫做作弊,但是我们在生活中任何事情只要我们不会,我们第一时间选的就是找别人帮助或者上网搜索。

我们的教育环境所模拟的东西是一个典型的让人不会去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 这就是为什么全世界有一大部分学霸普遍不怎么成功。

因为我们的学霸太听话,学霸被塑造成归归整整的机器,因为被驯化了,所以一点反抗的精神都没有,所以这位教授说考试只能催生考试产业。

考试否认人的差异

科目划分是从亚里士多德那个时候开始的,但是孔子两千多年前就讲“君子不器”。就是讲不要给人分,这个人是干什么的,那个人是干什么的。每个人都是完整的,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孔子之前讲课都是因为他的学生提出了问题,孔子才给他告诉他。

当学生有一个主动性想要解决问题的时候,老师只需要点拨一下就好了,让学生在去回应,感受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老师逼着按照教材前进。

《翻转式学习》:教育界的“理想国”


现代教育为什么出现这么多问题?

学校破坏了孩子的自由精神。

学校破坏了孩子的自由精神,所以孩子只能按部就班地跟着老师前进。

工业化的影响

工业化对我们的要求是传授我们具体的技能,因为传给下一代具体的技能最有利于我们一代一代的把这个产业传递下去,所以这些具体的技能就会变成一张张内容考核标准发给大家。

孩子们反抗这种强迫式教育的方法就是遗忘,因为我们不喜欢他,讨厌他。

比如我们一想到高中做数学,就想起惨痛的高中经验,我们的人生当中不想记得这段惨痛的经历,所以就选择忘记。


但是很美好的事情是忘不了的,比如你的初恋,你在追求一个人,这种就是在翻转式学习,因为你在主动做这些事情。

如果有人质疑用这种方式,孩子们学的东西会不会太少,或者孩子总想着玩不想学习怎么办?可是玩儿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所以在孩子六岁之前学东西非常快,因为六岁之前就是玩。

蒙台梭利曾说一个孩子在三岁之前学到的知识量相当于今后人生所学到的总和。三岁之前就是翻转式学习,他愿意学习,有学习的主动性,他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内容的广度、深度都会超过我们的想象。

例如在现实生活中或多或少的孩子都存在着偏科的现象。我们应该让孩子学习他擅长的科目,就像三毛一样,她数学不好,但是也给我们留下了非常伟大的作品。

而现代教育最大的败笔就在于他们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来抵制教育,抵制教育改革。

抵制教育改革最主要的方式是实行小班制

像我的高中就是实行小班制,他把学生按照水平分成了三等。例如我弟弟当时在火箭班也就有30个学生,而我在普通班,我们班有七八十个学生,可是你能说跟70多个人在一起就不好吗?我们能接触到很多有意思的东西,能认识到各种各样的人。

《翻转式学习》:教育界的“理想国”


为什么我们不喜欢教育改革?

因为没有人愿意承担错误。书中有一段话说,世界上错误分两类,一类是做而出错,一类是避而不做。做而出错就是做了不应该做的事,避而不做是没有做应做的事。两者相比,避而不做的代价更为昂贵,因为补救一个错过的机会要比改正已经做过的事情要难得多。

而我们教育的结果是大部分孩子都避而不做,因为他做错了会受到惩罚。所以学生就不再喜欢主动做事情,有什么要求你提出来就好。

可是我们宁愿一个人做而出错,也不愿意一个人不做事,不做事才是教育最大的败笔。

如何做出改变?

我们首先要明白,我们现在可以不从老师那里获得知识,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

而且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找到最佳的案例,都能够跟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的人形成兴趣小组,互联网时代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机会,就是我们可以跟随我们的心去做事情。就像我现在就加着挺多的社群,一起跟小伙伴们读书写作之类的,而我的小伙伴们都是来自中国各个省市。

教育中什么最重要?

激情:首先你要对一件事情有激情。比如我上小学的时候我特别喜欢搜集名言,我可以翻很多的报纸很多的语文类的书籍去搜索各种名言把它整理到本子上。因为我感到快乐!

决心:我们要相信自己有能够把这件事情学会的决心。

自信:书中讲了一个案例,一个小女孩儿在老师布置作业的时候走神没有听清,最后老师批评了这个孩子,然后这个孩子就非常的伤心。

我记得我上大一的时候,因为我钢琴会课时指法不对,被老师批评。然后我回到座位上开始练习,等到下了课我去给钢琴老师演示我的指法是否正确,因为我害怕如果不对下节课会课还要挨批评,结果老师说我上课不认真听却要在课下单独开小灶,当时我眼泪唰的就流下来了!一节课挨了两遍训!

所以一个老师对一个孩子没有耐心,怎么能让孩子对别人有耐心呢?所以我们的教育在很多时候就是在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很多孩子表现很棒的时候,老师还跟他说不要翘尾巴。

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的能力与他人互动的能力都是学习中最重要的部分。

《翻转式学习》:教育界的“理想国”


什么是理想的教育?

学龄前,让孩子感受到自身的节奏:比如父母给孩子喂东西的时候要根据孩子的需求给他,很多时候孩子都吃不下了,父母还要求他必须吃完,这就是对孩子进行机械化改造,因为他们没有让孩子感受到自身的节奏。

不要总是拒绝孩子:书中有一个案例说一个孩子特别喜欢拉卫生纸玩,很多家长就说你不要动,别浪费,事实上你让一个人不动的时候,他逮着机会就去拽着个卫生纸,因为它没有过瘾,他再转卫生纸的这个过程中,实际上是他在探索这个世界,他在看这是什么?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应该给他解释,你看他能转起来很好玩,你要让他知道这个东西叫做卫生纸,这个动作叫做转,当你向孩子解释世界解释的越多,孩子的大脑发育的就越快,你跟孩子的亲密关系就会更好。

我们给孩子规避掉危险的环境,除此之外让孩子去探索要允许孩子犯错误,如果孩子一犯错,父母就批评他,这个孩子他就学会避而不做,不会做就不会犯错。

6-18岁,知道学习是一种自我激励和调节的结果:就是孩子要有一个目标自己去实现,他自己来调解这个目标,要给孩子的兴趣一样的地位,比如孩子喜欢手工、喜欢画画,和她喜欢舞蹈喜欢研究打仗是一样的。

所以6到18岁的孩子组成兴趣小组,他们会在一起解决问题。就像我们现在的社群,里面不同年龄段的人都有,但是我们会在一起学习,一起探讨。

大学之后:大学的教育是为了学习的快乐,而不是想着就业。所以学习应该是为了学习的快乐!

《翻转式学习》:教育界的“理想国”

瑟谷学校

这个学校始创于1965年,一直到现在他们一直采用的翻转式教学。

这个学校看上去挺混乱,他是六到18岁的孩子在一起,其实他有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有人在玩乐高,有人在研究历史等等。等他们到了大学的时候,他们就会再组成另外的兴趣小组,比如我们怎样才能考到这个大学,怎样才能考上哈佛,你就会为了考上大学一起努力一起学习。

然后我们发现这个学校一半的人都去了常青藤名校。而且这个瑟谷学校毕业的孩子,他们大多数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可是如果我们让孩子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话,很多孩子可能会去打游戏,我们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孩子那么喜欢打游戏呢?

因为他小的时候我们不让他做一些事情导致孩子对生活丧失了信心只要你给他一点点时间他就去打游戏,我们可以看一下六岁前的孩子。他们都是喜欢探索的,只不过我们做老师和做家长的不断的打击他,告诉他要老实一点,这儿不能动那儿不能碰,就扼杀了孩子探索的欲望和挑战更难的事情的责任感。

所以这本书的内容值得我们去反思,我们在今后的教育孩子上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