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時期,說說我國乙型腦炎病毒研究的奠基人黃禎祥院士

鼓浪嶼人,家族三代都是良醫

1、

眼下,新冠肺炎(NCP)還在持續中,舉國上下正在為早日控制疫情做著不懈的努力。

回顧過往,不論是SARS、禽流感還是更早的甲肝、乙型腦炎等,幾十年來,我們這個國家一路在發展,也一路在抗擊新出現的病毒。

稍微上點年紀的人應該都有印象,從新中國成立到七、八十年代,乙型腦炎一直是我國人民身體健康重要威脅傳染病之一。對我國乙腦的防治做出突出貢獻的,就是鼓浪嶼人黃禎祥院士。

疫情時期,說說我國乙型腦炎病毒研究的奠基人黃禎祥院士

1910年,黃禎祥出生於鼓浪嶼一個家風良好的基督教家庭,他的父親黃宜甫(另名黃衍義)和叔父黃大辟都是醫生,叔父黃大辟師從鼓浪嶼救世醫院鬱約翰院長(美籍荷蘭人),是鼓浪嶼名醫之一。

孩童時期,黃禎祥就讀鼓浪嶼的教會學校養元小學,中學階段的教育則在漳州尋源書院(從鼓浪嶼搬遷到漳州的教會學校)完成。

1926年,16歲的黃禎祥考入福建協和大學,並在3年後轉入北京燕京大學攻讀醫學,次年獲碩士學位,並考入當時最著名的北京協和醫學院。

1934年,黃禎祥從北京協和醫學院博士畢業後留校成為協和醫院內科醫生,這一呆就是8年。

1941年,黃禎祥被協和醫學院選派到美國留學。

從此時開始新中國成立的不到10年間,黃禎祥做出了兩次重要的人生選擇。

第一次是在留美期間,由於其首創的被譽為“在醫學病毒學的發展史上第二次技術革命”的病毒體外培養法,哥倫比亞大學等美國高校和研究機會紛紛許以優厚的待遇,希望他留在美國。但黃禎祥拒絕了,1943年,他回到中國,並出任當時的中央衛生實驗院醫理組主任。

第二次是解放前夕,在離開大陸還是留下來之間,他又做出選擇留在了大陸,決心為新生的國家做出自己的貢獻。

這兩次選擇,讓人看到的是黃禎祥的赤子之心。

2、

新中國成立之後,黃禎祥任中央衛生研究院微生物系病毒學室(後改為中國醫學科學院病毒學研究所、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病毒學研究所)研究員、名譽所長。對於研究領域,他選擇了當時最難啃的醫學難題之一乙型腦炎病毒的研究。

流行性乙型腦炎(簡稱乙腦)的病原體最早於1934年在日本發現,受當時醫療水平的限制,人們對乙腦的認識並不深,其病原、發病機制及如何傳播都還是一片空白。黃禎祥進入這個領域,難度可想而知。

經過10幾年的研究、調查,黃禎祥於1964年發表《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在小白鼠傳代毒力變異的研究》,這填補了我國乙腦研究的空白。

同時,黃禎祥還在麻疹病毒的研究中取得重大成果,他發表的《福爾馬林處理的麻疹活疫苗》獲得國際同行廣泛重視,並在第四屆國際病毒大會上被專門宣讀。

抗美援朝時期,為了確認敵方是否採取細菌病毒戰爭,黃禎祥不顧危險深入東北地區和朝鮮前線進行調查,為我方指揮系統提供了專業的第一手資料。

1980年,因卓越的貢獻,黃禎祥被評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在國際上,黃禎祥也享有很高的聲望。他是美國實驗生物醫學會會員、蘇聯與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合辦的《病毒學雜誌》編委,還擔任美國《國際病毒學雜誌》、《傳染病學論叢》雜誌的編委。1983年他被選為美國傳染病學會名譽委員。

疫情時期,說說我國乙型腦炎病毒研究的奠基人黃禎祥院士

3、

1987年3月24日,黃禎祥院士不幸身患白血病去世,享年77歲。就在一年前的1986年4月,黃禎祥院士最後一次回到故鄉廈門,為故鄉的醫務人員做了一次“腫瘤診斷新方法及病毒治療腫瘤的研究”講座。

去世前夕,他竟然提出用自己的病體做試驗,以驗證“病毒免疫治療腫瘤”的效果,直到生命的最後,他都還在想著病毒研究。

黃禎祥院士逝世後,為了紀念他在醫學病毒學研究中取得的成績,他在海內外的同事、親友共同發起成立“黃禎祥醫學病毒基金會”,以他的名義頒發獎學金,以獎勵在醫學病毒學研究中作出貢獻的新人。

文章前面已經提及,黃禎祥院士的父親和叔父都是著名醫生,同時,黃禎祥的妻子葉恭紹也是學醫出身,他們是協和醫學院的同學,於1935年結婚。葉恭紹教授後來成為我國著名的兒童少年衛生專家。

又根據網友在《鼓浪嶼的醫生世家》留言補充:黃楨祥的妹妹黃寶珠也畢業於協和醫學院,學的是護理專業。是我國護理學界的老前輩之一,三十年代在協和醫院任手術室護士長,新中國成立後曾在北京市第三護士學校任教,1958年成立北京宣武醫院後為該院的護理部主任直至退休。

疫情時期,說說我國乙型腦炎病毒研究的奠基人黃禎祥院士

還有,黃禎祥院士的堂弟黃禎德同樣出色,是唯一一位中國人出任的鼓浪嶼救世醫院院長,他的堂侄黃孕西也學有所成,是廈門第二醫院(救世醫院前身)胸外科主任醫師。家族三代都是良醫。(文/伍拾圓)

(參考資料/詹朝霞:《醫道禎祥——病毒學家黃禎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