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精准扶贫扶不起的人该怎么办?

悟空视点


在小才的村庄里,有很多家庭是因病致贫的,家中有一人生病,几乎花光家中所有积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医疗保险政策也实施起来,费用最起码比之前要少许多。但是仍然有很多家庭负债累累,看不到生活下去的希望,选择自断生路,抛弃妻子一走了之的大有人在,还有一部分人动力不足,没有积极性,小才认为这里的扶不起的人是指具有劳动能力,又不愿意主动行动,游手好闲,坐等帮扶干部送钱上门。

对于扶贫扶不起的对象一时半会改变很难!在村里,这些游手好闲的“贫困户”,成为村里的笑柄,可能人真的是活到一定岁数,啥都看淡了吧,无视这些流言蜚语,依旧该玩玩该吃吃。对于这些人,给他们做思想工作他们也不一定会听得进去,更多是需要的是他们身边亲近的人来给他们做心理疏导,激励他们,鼓动他们!



共享人才


现在,我们国家精准扶贫工作可以说真的是下了大力气,对贫困户的帮扶方式多种多样。没有技术给送技术,没有生产物资给送化肥送猪羊,没有脱贫信心就给鼓励“扶志”……各个帮扶干部为了贫困户脱贫也是各显神通,对贫困户尽心尽力。

但是,在帮扶贫困户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很多贫困户等靠要思想太严重,不愿脱贫,怎么扶都扶不起来。因为他们觉得不干活国家会来人帮助他们,自己也就是这个样子了,咋样都行。

其实,在农村,贫困户扶不起来的情况有三种:

第一种是懒汉二流子。他们等靠要思想非常严重,根本就没有致富的想法,安于现状固步自封,动不动跟帮扶干部要这要那,完全没有脱贫致富的意愿;

第二种是没有脱贫信心的这类贫困户。这些贫困户没有可行的致富项目,对市场也不了解,害怕一旦搞起了项目就会血本无归(有的也是因为某些原因丧失了生活的信心);

第三种是没有劳动能力的这类贫困户。这种农村里有很多,什么五保户,六七十岁的老人等等,他们根本就没有脱贫致富的能力。

对于这些扶不起来的贫困户,也是有相关的帮扶政策,帮助他们努力奋斗,脱贫致富。

对于第一类和第二类扶不起来的贫困户,一般会采用思想引导的方式帮助他们打开心中的郁结,然后再结合“八个一批”相关政策帮助他们慢慢地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让他们尝到通过自己的劳动脱贫致富的甜头;

对于第三类贫困户,因为他们没有劳动能力,一般都是列为兜底保障户,通过政策补助补贴等方式对他们进行兜底,确保他们的政策性收入能超过贫困线标准。

国家对于贫困户的帮扶政策真的非常多,虽然说不一定是真金白银,但是技术服务、医疗报销、教育扶贫等等都是非常有用的,贫困户不能说没有拿到现金就说人家对你没有帮扶,学会了技术也一样能脱贫致富!

好了,今天就回答到这里,欢迎关注【村官小焦】!!!


村官小焦


有个亲身经历的事。之前单位对口扶贫西藏山南地区的一个县,年底为了扶贫统一采购该县的各种农产品,包括鸡蛋、松茸之类,后来员工发现松茸是假的,纷纷吐槽。我找机会去那个县问了一下,人家也很委屈:你们都来扶贫,都要采购,我们县哪有这么多东西卖,只能去外地采购,不小心买到了假货,人家才真是受害者[呲牙]

出发点是好的,很感谢!多走点心,实事求是干实事,从根源解决,扶不起的阿斗就不必太费心了!


卿城笑


对于精准扶贫扶不起的人该怎么办?

当下,脱贫攻坚是一件大事,也是一件好事,只有人人生活过好了,人人小康了,这个社会才充满幸福。

在扶贫当中,我们需要把握几个方面的理念问题。

第一,贫困是动态的,没有永恒不变的。今天你可能一贫如洗,明天就可能腰缠万贯。

今天你是大公司的老板,明天有可能债务缠身,甚至不得不跳楼自杀。

所以,对于贫困户,我们提的是精准识别,还得加上两个字,精准“动态”识别,那些已经脱贫的,就要摘下贫困户的帽子。

第二,扶贫除了一个个具体的措施,关键在于制度公平、机会公平。如果只是一味地给他提供资金、物质,帮助他搞这搞那,虽然能够一时解决贫困,但恐怕也并不长久。

关键的问题还是在于制度与机会公平,比如有人贫困扶不起,或者只是等靠要,就是因为知识水平低、观念落后,这就说明教育存在问题。这个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还有社会上的法治、道德教育。

另外,有人贫困扶不起是因为智障、精神、残疾等问题,怎么办,公平的制度就在于兜底保障,这个是社会安全阀的一个必须。

这样的一些人,或许靠他们自己永远都难以脱贫,没有关系,起码的一条,保住底线就行。

第三,既然要扶贫,就要有脱贫。

不能一直戴着贫困户的帽子,这种风气和导向要不得,不能为了利益,就什么都不顾了,必须纠正这种不良倾向。


碧翰烽


在多数地区,尤其像我们这里(白银市会宁县),平穷那是历史原因,干旱少雨、土地贫瘠、工业资源匮乏、交通落后这都是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尽管这些年国家加大了包括对经济、教育、扶贫等各方面的力度,但是,要农民一下子搞经济翻身,还是很有难度的。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当地农民对于社会的认识也发生了质的改变,穷则思变,变中求发展,在各种自然条件的制约下,读书成了本地主要的变通之路。随着不断的苦教苦学苦供,一批又一批的当地学子走向了成功,赢得了人生,并为自己的家乡争得了教育之乡、状元县等美誉。然后落后的经济基础和苦供的高额需求之间产生了及大的矛盾,很多家庭为了苦供,男人长年在外做苦力,有的家庭甚至夫妻双方都需要外出打工,才能供给孩子的求学中日常开销,而农村人外出打工挣钱总是那么的难,撇开生活条件差,劳动时间长,工作量大,体力支出强之外,总是每年都有或多或少一部分人遇到领工资难的困境,有的甚至拖欠几年都没办法把自己的工资领到手,而家里除了苦供孩子之外,还有老人的赡养,各种社会性收费,那一样不需要钱?就这样,自己还不敢生病,要是自己病了那就是一个家庭的垮塌。所有这一切,都是要钱的,好多家庭,尤其孩子多的家庭,都是银行贷款度日,多则数十万,少则也有好几万。现在当地的精准扶贫政策是无息贷款帮扶,两万、三万、五万不等,你说这样的精准扶贫能否那么容易地帮助当地农民脱贫不?还能怎么办?真要脱贫,就只有继续加大扶贫力度。


张可笃


我听说过这样一家精准抚贫户的故事。

本来农户家也不算贫困,四个女儿出嫁,儿子也娶了媳妇,日子过得平平淡淡。天有不测风云,婆媳宁是不和,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最后媳妇跑了,儿子也成了游民,两天在家十天在外。两岁多点的孙子也的确难坏了老俩囗。

老爷子很有点意思,抓了几百只小鸡喂上,二十五六亩地半分也没送人,全种着。

那时候浇水等一系列事情都有各组小队长管着,老爷子喂大小鸡一个也舍不得卖钱,三天两天宰鸡吃,刚开始是叫队长去家喝小酒,慢慢杀鸡请吃饭,逢节啥的还送队长几只鸡改善伙食。当然了,老爷子二十多亩地水费不用交,队长喑地里分滩到农户头上去了,天不知地不知。

每年老爷子都能领到上面补助下来不掏钱的化肥种地。

天上掉馅饼的事也轮到了他一

村上精准扶贫羊给了他五十只(村上调来没分派完),说是让他代养,老爷子种那么多地,哪有精力放羊,十天卖几只半月卖几只,三个月全卖完,村上领导接到举报去收羊钱,跑三五回熟悉了这事也就不了了之。从此老爷子一家成了精准扶贫户。他们家孙子从小学到中学啥啥全免费,一家人从不打工,日子也过得凑和。

如今没有队长职务了,老爷子也老了,地种成树压上草了,村上每年扶持他养羊,孙子出学去外面打工,儿子也找回了媳妇说是在市区租房过日子。今年精准扶贫户修房子,老爷子新房还不住,在后院住着,三天两头找村干部跑民政局,哭穷没钱无力住新房,听说上面领导很重视,专程来他家考察过几次,说是解决暖气装修房子的事,大概也得三四万元。

修房子国家已给他投资了四万元。

这样的精准扶贫户我是可怜又可叹。人活脸树活皮,没有能力也就算了,能耐倒不少用,村干部应该组织他们去外面学习学习,听听六七十岁还在打工的老农民的生存法则,叫他们知道啥叫自利更生!


开心151933790


手指有长短,人有聪明和愚笨,这些都是天生的,并不是随便就能改变的。

农村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有的人天生就有缺陷,有的人没有文化知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也没有多少见识,所以在生活经济条件上就比较差,这些情况下,对于扶贫就是一个难题。很多情况下一些扶贫人员通过资金来扶持,但是只能解一时之困,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大部分贫困人口,可以通过一些扶贫项目传授给他们一些致富的方法,这就是所谓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是对于天生的一些特殊情况,就比较难了,那么对于这种情况该如何办呢?



1、思想工作,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有些扶贫干部一年下来啥也不干,就是和对象谈心,并不是他们傻,而是他们找到了贫困人员的问题所在,比如思想顽固,眼界短,只有通过不断的进行思想教育,让他了解如何才能真正的实现自己的脱贫,如何才能长期的发展,如何能够因地制宜等等问题,只有思想上通了,行动上才真正有动力。



2、如何切入,思想上通了,该从哪里入手呢,我打个比方,比如养猪,养什么样的猪?养多少?在哪里养?猪吃啥等等都是问题,这里便是考验我们解决问题的效率问题的时候了。只有考虑当事人的实际环境条件,个人的自觉程度等等,来确定这些问题,因为养猪还是你的扶贫对象在养,所以养出来是第一步,在这里便要考虑怎么成功,这里就要牵扯到一些细节了,所以要让扶贫对象参加一些辅导班、实地参观考察、了解整个过程等等。



3、由少到多,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我们有时候由于上级考核的需要,草草了事,做一些表面文章,这对于下到基层扶贫的人员来讲,有时候感觉有点自欺欺人的味道,但是真正实现一些贫困人员脱贫,对于我们从事扶贫的人来讲,也许做一些实际有效的事,远比做表面文章重要的多。这需要一定的毅力和献身精神,如果真的能在一两年内就改变他们多年来的贫困状态,那就有点太浮躁了。必须慢慢来,让他们在改变思想的情况下由少到多,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急不得,快不得,要把这件事作为一件事业来完成,我想我们的扶贫工作,一定会有所收获,我们也一定会在农民心中有一席之地!


瓜农之友马博士


检查组说:有种养殖收入的必须有种养殖相应的支出,我的贫困户8月20号卖了4只狗仔,收入200元,可是生气经营性收支栏内没有养狗的支出,要把我作为存在问题记录通报,冤啊!贫困户说,母狗从怀孕到生仔到卖出去一直都是吃剩下的饭菜,没有支出 ,三五年了,都是这样 。同事建议说,本屯谁家有公狗的给他几元钱作为配种支出算了, 可本屯没有公狗呀 !这手册我已经抄了五次了,各种记录核了又核,检查组说我扶贫不精准,我晕!


九舟侬


很多光棍半老头,无房,无钱,无妻无子,无父无母,生活无望,心生悲凉,凄苦,抱着活一天是一天的心情,咋扶也扶不起也是很正常的。当然,我也是其中一员,无妻无子女,无固定住房,又是山区,生活无盼头,后继又无人,心里绝望,只能混一天是一天了。


算计不由算计来


遇到任何情况首先要在心理上提醒自己:不要针锋相对!

行业原因经常在农村跑,接触了不少扶贫人,也帮忙处理了一些冲突。能够理解一线的扶贫人的无奈,单纯执行而不参与措施制定与调整,面对村民的不理解,只能向上反馈,实际上也很少有回应,被贫困户认为不积极不作为。这种情况,说实话扶贫人肯定委屈,但请试着强迫自己接受:贫困户只是希望得到的是帮扶实效。

不说“男人的胸怀是委屈撑大的”那种鸡汤,其实也是现实的需要。扶贫是一项系统性的惠农政策,问题总要解决,对抗只能增加拗劲,让事情更难办。越是拗劲的农民,往往在工作做通后是非常配合的。这就相当于骑自行车爬坡,坚持上去了,后半程就很轻松了。还是要相信:99%的农民是非常讲理的,只是性格和利益那样。

让养猪而要养牛这种很好理解,牛比猪贵多了,养好一头牛确实能够达到当年脱贫的标准。但是措施已经制定了,我们暂且不谈它是不是最优。单单考虑换牛的这种情况:牛犊成本比猪崽贵多了,预算上可能也有问题。在农村,我们都知道一个道理:“不患于贫,而患于不均”。如果一家发放,肯定会造成更多家要求换成养牛,考虑是否有足够资金换成养牛。如果没有,就做好解释,实在不行,该坚持的还要坚持,该做的工作也还要做!

这还不算什么,我们村有一个贫困户(准确的说就是老家的邻居),发展养鸡,让帮扶人给他买了鸡苗;然后鸡养到半大,就对帮扶人说:“再给我买鸡饲料来,不然我就把鸡给你送到办公室来!”深有威胁的味道……后来,还是找了我们村老村长把他工作做通,转而加入园区务工,有了较稳定的收入,帮扶人每次上门也很热情。

遇到这样的情况,也不要畏难,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一、做好解释,多次上门,反复解释,相信贫困户也能看出工作人员是诚心帮扶的;

二、寻找中间人,村民绝大多数还是通情达理的,寻找一个德高望重,那个贫困户又比较信任的村民帮忙解释。

最后,各位辛苦了!我想:眼前的困难终将过去,只要功夫下到了,就无愧于民,无愧于心!

在扶贫领域诸如此类的情况还很多,一方面村民没有收入确实可怜,另一方面是帮扶人的有心无力。最让扶贫人头疼的是那种四肢健全无灾无病,不愿配合扶贫措施本身又达不到兜底保障的标准的贫困户。对此,大家有什么好的建议,欢迎在评论区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