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欣赏书法,如何提高书法鉴赏能力?

锐越335


如何欣赏书法及鉴赏能力,首先是书法作品的价值所在。一幅作品,如果反映出文以字薰之,字以攵陶之,书攵并茂的艺术境界,便是值得欣赏及鉴尝。即是好字,只能起到走马观花的效果。


书山卫士岳明堂


【学习书法的意义】

一、书法艺术与人格塑造。

通过学习书法,不断研习古代碑帖,心仪古人风范,必然对个人的人格塑造,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二、书法艺术与能力培养。

书法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多种能力的培养,首先通过对书法碑帖的临习首要锻炼的就是学生细微的观察力。学生通过观察每个字的点画结构、用笔方法和特征,从而心摹手追,训练既久,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就会得到帮助和提高。

其次是对想象能力的培养。

再次对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临摹古代书法中,有很多辩证统一的思想贯穿其中,如字形的向背、行笔中的提按、墨色的浓淡、行笔速度的疾涩、起笔时的顺锋与逆锋、笔画形态的方圆等等,都构成了书法学习中矛盾又统一的现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书法艺术乃至艺术创作的规律,就是运用辩证法,在矛盾中求得统一的过程。

另外,学习书法,对一个人的专注力,耐力的培养也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今天,我们的孩子热衷于看韩剧、看美国大片,听流行歌曲。我想,我们如果能够引导孩子在中国传统艺术投入足够的学习和关注,我想沉迷网络、恐怖暴力等种种发生在青少年身上不良现象也许会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三、书法艺术与多学科联系。

中国的书法艺术博大精深,深研书法,对于我们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风语者吴任涛


一幅好的书法作能给人身心愉悦的感觉,有些人没学过书法的朋友也不知道怎么去评价一幅书法作品,把一件好的作品给他看只能说个大概,那我们看看该如何去欣赏一副书法作品。


第一
,我们看作品整体的布局,也就是整体的章法,通俗一点说就是看你眼前的作品谋篇布局如何,看上去是否舒适,这是第一步。

第二,看用笔。用笔指书家所写的字用笔是否符合规范,比如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是否都做到了要求,相反如果你所看到的作品没有任何笔法可言,是自己按照自己的感觉去写的,那这样的作品只能自己欣赏,不能登上大雅之堂。


第三,看单个字的结体,结体这个比较好理解,例如有些人没学过书法,但字的结构把握得不错。看毛笔字的结体主要看是出自哪里,例如学米芾,字的跌宕起伏的感觉,苏东坡沉稳扁扁的感觉等等,这个结体需要真正去临帖了才会了解。
第四,看字的大小变化。字如算字便不为书,讲得就是作品的字应当有大小变化,如果每个字都是一样大的就会给人视觉上像是电脑打印出来的,就是美术字了,那书法的大小变化之美就很难体现。

第五,看作品的墨色变化,一件优秀的作品不仅在章法字法需要注意,在墨法上面也同样重要,缺一不可。墨的浓淡干湿枯是否做到了变化。所以墨色的变化会使作品更加出彩,这也是欣赏之一。


提高书法鉴赏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多去参加展览,见多识广,眼界就会提高。多和别人交流,有空多了解中国书法史,看看历代书法家的作品。有名家讲座有机会就去听,多学习别人的经验,久而久之自己就会形成自己的一套系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加油!


我心非我心


首先是要看形态流品。

主要是形态格式,比如属于何种书体,以哪种形体格式(条幅、横披、中堂、对联、手卷、尺牍、册页等),是否入得“形格”,算否入流。这是欣赏书法时最先看到与感知的东西,也是一幅作品是否能称之为艺术品的起码条件。

其次是看法度精神

①书法源流。作品学的谁,有无传统艺术底蕴的渊源可以依循,即便是风格独特的书法家及其作品,也不可能是隔空再造,终须有所从来。从纷繁的流派之中寻根认宗,也是我们鉴赏书法的重要内容。

②笔墨章法。侧重于技法技能层面的分析,主要用笔的方法比如运笔行锋、线条虚实等,结字的特点比如端庄拙朴、厚重险峻等,以及用墨是否丰富多变,章法布局是否和谐美观等。

再次看文化性情

①风格特性。书法作品与渊源出处和而不同,既要有法度因循,又要有较为鲜明的独特个性,二者兼具方为上品。当今不少参赛作品都是未出帖的临摹之作,这样就使得作品本身的风格特性相对匮乏,因此凡是较具权威的赛展是很难被收录进去的。

②书法意境。书法的意境,是需要跳出视感用心去品味的,它不是直觉,而是经过主观理性筛选酝酿的结果,简言之就是作品的气质神采。比如飘逸俊朗,洒脱空灵,力压千钧,淡如云烟等等。书法意境中也包括书者的文化性情,字如其人,书乃心画,从一幅作品的意境之中,也可以折射透析书者的性情内涵与文化修养。至于如何提高鉴赏能力,这本身就是个人书学养成的问题,学深了,见多了,鉴赏能力自然也就提升了。


浅谈。插图为抱庸硬笔习作。


抱庸詩書


如何欣赏书法作品

何谓欣赏?欣赏,就是享受美好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何谓书法欣赏?书法欣赏即通过对优秀书法作品的品评,领略其中蕴含的美。这里我们谈的是“书法作品”,不是写字。写字与书法有根本的区别。如果把写字比喻为小学的识字阶段,要求把字写得准确平正的话,那么,书法则是作家将字词构成一篇令人赏心悦目的文章或诗词。当然,写文章有文章的构成方法和规律,那么,书法作品也有其本身的方法和规律。所以我们欣赏书法作品也像读一篇文学作品一样,大部分读者不可能有作家的水平,欣赏书法当然也不仅仅是书法家的事。如何欣赏书法作品?书法欣赏有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这是关心和爱好书法的人经常提出的问题。简而言之,可以用当代书家白蕉先生的一句话作答:“学习的标准,就可以作为欣赏的标准”。

话虽这么说,但具体做起来并非像一句话这么简单。因为任何一门科学和技艺的掌握都是有其规律和条件的。这里仅从三个方面谈谈书法作品欣赏的条件和方法,因为“规律”不是一篇短文所能包容的。

经常遇到学员提出这样的问题:“某某是书法大家,他的字怎么看不出怎么好?”,“我们单位有个连小学都没毕业的人,写得字比某某书法家还好”。像这样的问题当然不会没有特殊情况,但一般来说,书家的字绝对不会比连小学都没毕业的人写得差。这里面有“写字”与“书法”的关系问题,同时也说明老年学员对书法作品认识的偏差和欣赏能力的问题。为了提高老年大学书画班学员对书法的欣赏水平,笔者不揣浅陋,就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问题谈点浅见,望方家、同道不吝赐教。

众多的书法爱好者面对一幅书法作品或书法展览,往往都要谈论或评价一番,这谈论和评价是否中肯,便代表一个人对书法的认识水平,认识的深度如何,便反映出一个人对书法艺术的修养。

具有一定书法修养的人,才谈得上书法欣赏。

一、 书法欣赏的条件

第一、欣赏者应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俗话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雅者见雅,俗者见俗”。任何事物在不同的人眼中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和结论。同一件书法作品,也会由于欣赏者的素养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结论。书法本身可以说“既单纯又复杂”,它单纯到仅以黑白两色的变化和调度去征服欣赏者;但其本身又是一个多维结构。要深入理解一件作品,有赖于多方面的知识结构。应该从广泛的社会知识、人生的各种角度、各个层次去理解作品。书法也如其它艺术一样,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产物,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它与各种意识形态,如哲学、宗教、历史、道德等有密切联系。其间错综复杂,变幻莫测;书法还与其它学科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如文字学、鉴定学、心理学、生理学、民俗学、历史、美学及音乐绘画等。它还与其它艺术门类互相交融、借鉴。所以,对书法的鉴赏,你越是知识丰富、阅历广博、对作品的认识理解就越深刻,得出的评价和结论也就越中肯准确。

第二、欣赏者对书法应有广泛深刻的体验。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的名言。意思是你对众多的剑器有鉴赏的经历,自然就能辨识其优劣;你会弹奏多种曲调也就懂得了音律。书法也与其他艺术门类一样,你不了解它的基本规律以及发展也就无从给以准确的评价和欣赏。

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经三千多年的历史,从公元前十一世纪我国就产生了书法艺术,甲骨文就是先用毛笔书写然后契刻的,有的刻后还用毛笔填朱或填墨。在漫长的岁月中,汉字演变经过了甲骨、篆、行、草、楷各个发展阶段,出现了众多的流派和书家。涌现了王羲之、颜真卿、怀素这样伟大的书法家,流传下数以万计的千古不朽的宝贵遗产,可以说是异彩纷呈。对于这些,我们虽然无法一一实践,但是,对于书法发展的基本概况,对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书家应有一定了解。对目前书法发展的状况和流派也应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对各种书体的特点、规律有一定的认识。而且要学习研究一两种书体,通过学习、研究、分析、比较掌握书法的基本规律,提高对书法美的感受能力。看得多,融汇得多,研究得深,眼界就提高得快,对欣赏和评价就越有发言权,否则书法欣赏就无从谈起。一个不辩欧、颜、柳、赵,不知苏、黄、米、蔡的人是无法进行书法欣赏的。马克思说:“如果你要得到艺术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书法欣赏何尝不是如此!

第三,欣赏者要掌握一定文房四宝知识及其发展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任何一件好的产品出现都离不开得心应手的工具或设备。书法作品的产生同样与文房四宝的质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了解和掌握中国笔、墨、纸、砚的发展及其性能也是非常必要的。甲骨文是用刀刻在兽骨或龟甲上的,金文是用泥制范然后翻铸而成。这些与后来用笔写出的有着明显的不同。即使都是以笔书写,由于笔的性能不同所表现出来的线条也有所区别。王羲之书“兰亭”用的是鼠须笔,茧纸,与今天我们用羊毫笔生宣写出来的就不同。何况从古至今制笔所用的材料、方法不下百种。另外纸的品种性能也花样繁多。其他方面,如墨、砚的改革、装裱的方法形式、质量也都影响着书法作品的效果和质量。所以,我们在欣赏和评价各个时期的书法作品时就不能不涉及和研究作者使用的工具和材料。

二、 书法欣赏的步骤和方法

(一)整体把握

我们前面引用了白蕉先生的一句话“学习的标准,就是欣赏的标准”。学习书法先从基本点画开始,然后学习结体,再是章法布局。而欣赏书法作品,与创作相反,欣赏必须从整体开始,再到局部,继而深入内核。正像看一个人,一见面“不必相其耳目手足、头面,而当观其举止、笑语、精神流露处”。这里主要指“神采”。王僧虔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有者方可绍于古人”。在观神采后,再兼之于形质,此为欣赏书法的诀窍,而斤斤于点画者是难以得其真谛的。

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首先应能从整体上感染欣赏者,如果失去了整体美,局部的“美”也失去意义。并预示着这幅作品的失败。要把握整体,就要与作品保持一定的距离,作品的整体布局、意味都会在一定空间距离外闪现出来。有些作品每个字的笔画、结体还不错,甚至还有一定的功力,而整体却相当凌乱,就像合唱队里的各声部演员,不管高、中、低音,都扯着喉咙唱高八度,即使每个人的声音都高亢、优美,但失去了旋律,也就失去了音色和谐的美。

书法作品的整体美,即一幅作品的章法布局之美。集点画成字,集字成行,由行联篇,构成章法。章法安排是否做到均衡协调,照应严谨,如一队队有组织有纪律的士兵;或似大小错落疏密有致、夜空中闪烁明灭的星辰;或行间茂密左右映带,或空旷疏朗上下呼应。一幅作品的成功与否,章法布局是一个重要因素。章法集众字而成篇,以整幅为一体,在书法技巧中虽是一个独立的部分,但又与运笔的节奏、墨韵的变化、笔力和气势、结构和意境等各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幅作品就是一个整体,它通过字形的大小、长短、伸缩、开合以至用笔的轻重疾徐,墨色的浓淡枯润变化,在笔势的管束下,组合成一个均衡统一的整体。如王羲之的《兰亭序》,终篇笔意顾盼、首尾呼应,偃仰起伏、似欹反正。血脉相连、一气贯注。所以在布局上达到了上下承接、左右呼应、通篇团聚不散的艺术效果。章法的布局美又在于它符合自然美的法则,妙在各得其所。

(二)局部分析

章法是从整体上看书法作品的印象与效果。它包括了书法作品的正文与落款、分行与布白、落款与印章等多方面的关系处理。但是,作为整体效果是由局部的、单个的字与线条构成的,如果单个的局部的字与线条不美,那么整体的美也就无从谈起。应该说“单个的线条是美的,组合得好,就达到了更高的美”。在这里我们把“局部分析”分字法、笔法和墨法三个方面来谈:1、字法。字法即字的结构安排,也就是“集点画成字”。通过违与和、正与斜、疏与密、增与减、向与背、松与紧、平与险、避与就的处理构成美的汉字形体,这就是理想的字法。历来书家都把字的结体列为书法技巧中最重要的因素。因为章法再美,只是一个形式感的问题,而字的结体不好,也难称得上好的作品。唐代孙过庭说:“至若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其精妙处,指出了每个字都应遵循一个规律:那就是“违”与“和”。“违”即变化,“和”即统一,要在错综复杂的结体变化中求得整体上的统一。

中国汉字几经变革,各种书体也都有自己的结体规律,历代书家都有关于结体的论述。作为书法欣赏者应学习和掌握这些规律,运用这些规律,才能对书法作品做出正确的评价。如楷书有唐欧阳询的《大字结构三十六法》,明李淳进的《大字结构八十四法》,清黄自元《楷书间架结构九十二法》等,都是很好的学习参考资料。王羲之的《兰亭序》就是研究行书结体的优秀范本。出自宋人之手的《草诀百韵歌》也为后代所广为流传。总的来说,行草书中“违”的成分多些,楷隶篆中“和”的成分多些。但也不能一概而论,现代已有人将篆隶以草法为之,以强调“抒情达意”,这样的篆隶“和”的成分就大大减少,也颇具时代特色。即所谓“用笔千古不易,结字因时而传”之理。

现代“流行书风”中所谓“丑书”也是以多种艺术形式和丰富的结字变化追求一种“从多种矛盾中求统一,又从统一中制造一定的矛盾”的构字技巧,使作品呈现一种新的视觉效果。虽至今争议不绝,但作为一种尝试,也不妨在争论中让欣赏者做出抉择,大可不必一棍子打死。我们在欣赏时要从多个角度审视和评价它以丰富和提高欣赏技能。

2、笔法。从字面上看是用笔的方法。从书法欣赏的角度讲,应该是以正确的用笔写出形态规范的点画。点画自然因书体的不同而不同。但是古往今来的书评中都认为“凡是能给人以美感的用笔(线条或点画)都应是有力度的”。这种力度,在传统书学中称为“笔力”。判断点画有无“笔力”——也就是书法线条的审美条件,主要是以“圆”和“涩”为标准的。圆,是一个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概念。圆的线条饱满、结实,具有浮雕感,能表现出充实圆劲的力度。圆的线条是中锋用笔的结果,即古人所说“令笔心在点画中行,令笔心自点画中出”写出来的笔画。“映日视之,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也就是古人“折钗股”、“锥画沙”、“印印泥”所比喻的效果。如果用笔偏侧(指一偏到底),写出的线条(点画)则扁、薄、浮、弱,抛筋露骨,就无美感可言。再谈“涩”。涩者,不浮滑,不流畅之谓也。用在书写中的用笔上,就是线条冲破纸面的阻力,挣扎奋进的艺术效果,笔锋在纸面上遇到阻碍和抵抗,而笔迟涩进。这种阻碍与反阻碍表现的越充分,线条就越显示出本身的力感。如前人所提到的“屋漏痕”,不仅是圆的,而且也是涩的。因为屋漏的水沿着墙壁(土墙)下流,不是像在平整光滑的玻璃上面没有阻力,而是在毛糙的墙面上并有沙粒和土灰的阻力,使下流的水线产生了或左或右、直中见曲、似滞还流的水痕,这正契合了书法线条涩的表现。

“圆”和“涩”也是有内在联系的。圆是中锋用笔,涩也是要笔锋直立,人为地制造逆势涩行。古人有“横鳞竖勒”之说,意思是写横要像逆向刮鱼鳞一样,产生一定的阻力;写竖像骑马奋力前行,而又要用缰绳勒马控制,是一种蓄势的前进。刘熙载说:“笔欲行,如有物拒之,竭力与之争,斯不期涩而涩矣。”这样的线条,不轻滑,不飘弱,而有沉着、凝重、苍劲老辣的效果。

另外,书法线条的节奏感也是评价和欣赏作品的重要条件之一。书法线条的节奏也像音乐中音的长短、高低、快慢一样,不能平铺直叙。体现在书法上,不但表现在线条的长短、轻重上,还表现在行笔的快慢上。无论是何种书体,运笔都不是“匀速”运动,而是随着书者的情绪和章法的要求调节运笔的快慢,使欣赏者从作品中受到书者情绪的感染。当然,各种书体都有本身的特定的规律和标准。正如《书谱》中所言“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无论是学习还是欣赏书法都应学习和掌握这些标准和规律,既要分清主次,又要能灵活运用,方能进入书法欣赏之堂奥。

3、墨法。墨法即用墨的技巧。是书法艺术形式中一个重要课题。“字本与笔,而成于墨”“肉生于墨,血生于水”,没有墨色的变化、配合,用笔效果就难以达到。字缺乏血肉,也就没有了生命。所以清包世臣说:“书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书艺一大关键也”。唐孙过庭说:“带燥方润,将浓遂枯”,也点出了用墨的关键处。“燥”、“润”、“浓”、“枯”又是矛盾的法则。用墨不可太枯,枯笔多了则燥;又不可水分太多,湿度太大会肥浊不清。杜甫诗云:“墨气淋漓幛犹湿”,就是理想的用墨。即使过许多年,也好像刚写出来的一样,精气神采不可磨灭。“不善用墨者,浓则易枯,淡则近薄,不数年间已淹淹无生气矣”。

墨大致可分为浓、淡、干、湿、焦五种,但也不能过分悬殊,应在看似变化不大的墨色中,写出使人感到变化极为丰富而又保持“润”的特点,才是理想的用墨。

三、书法欣赏中的几个具体问题

作为书法欣赏,除了以上所述之外,还应注意几个具体问题,归纳如下:

(一)稳定注意

书法欣赏要充分发挥“注意”的作用。“注意”就是把意志放到某一方面,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人在“注意”时能清晰地观察、反映所追求的事物,而远离其它事物,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状态。它受人的个性、兴趣、信念的制约,在具体欣赏书法时,必须把其感受、思维、理解、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集中到作品中来,保持注意的稳定性。

任何一幅作品,我们一眼就可以扫过去,甚至也评论一番,但这不能算是真正的欣赏。艺术欣赏要有一段时间用来感受、思考、理解,从而加速心理活动的运转,尤其是对于有着巨大艺术容量的作品,更应反复观赏、玩味,方可有所得。宋《续书断》中记载,一次欧阳询出行看到索靖写的碑,第一次大体看了一下就过去了,第二次经过时,先是坐了下来仔细的品味,越看感觉越好,干脆就住了下来,在碑旁过了三天三夜才肯离去。这足以说明一件好的作品,只有仔细观赏品味才能体会其深刻艺术内涵。此故事也是“稳定注意”的绝好范例。

(二)多欣赏原作

探索书法美,提高欣赏水平,必须多看原作,因为印刷品多是由大的原作缩小印刷的,一米或几米的作品缩印成只有十几厘米或几厘米大小,往往失真。如同真实的风景和风景的照相比较一样,从一张风景照片上是无法体验到走进真山实水中那种心旷神怡的感觉的。而我们面对书法原迹,既可远观,又可细加品赏,用笔技巧墨色变化都可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三)、多读书

提高书法欣赏水平,与学识和阅历的提高是分不开的。要想提高欣赏水平和层次必须有多方面的学养的支撑,如哲学、文学、历史、美学以及音乐、舞蹈、绘画等多方面的知识,都应通晓。因为不但书法内容既深又广,而且与其他艺术门类的美学原理是相通的。所谓“字外功”、“画外功”、“功夫在书外”的说法,其中多读书是非常重要的。

(四)、书法创作实践

要能鉴赏书法,不但要学习书法,还应亲自进行书法创作实践,只有书法家才能敏锐地感觉到书法作品中那些细微的美妙之处,就像只有诗人才能在诗作中感受到那种难以言状的、震撼人心的微妙之处一样。没有对创作的深刻体验就难以获得书作中最深层的意蕴。

以上只是谈了书法欣赏中几个主要方面的基本规律和方法,目的是为学习书法的老年学员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这些所谓的方法规律很具体,但实质上还是较为抽象的原则。它不像工业产品的质量检验标准那样有具体的工具和手段,这也是书法艺术的特性所决定的。所以,理解和掌握这一品评欣赏标准的程度如何,与欣赏者对书法这门艺术的接触和认识的深度有关,与其书法造诣的高低有关,还与其字外的知识修养和个性气质有关。至于书法欣赏更深的层面还有待深入探讨和研究。


怀敬书法


书法除了具有书写的实用性以外,还具有形象性、感情性和审美性,是一门东方艺术。

书法是一门具有独特表达方式的艺术,而且也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扎根于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大街小巷。对于书法欣赏可以说是一种审美享受。但是如何欣赏它是所有人共同关心的问题。有人形容书法鉴赏神秘莫测,对其书法欣赏的评价也是玄之又玄,似乎书法鉴赏就只有那些书法专家能做得来。事实上这是一种偏见。以前的学者曾多次讨论过如何欣赏书法艺术,但其中有些太古老、太抽象,无法用语言表达,以致人们只能看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书法艺术欣赏是一种主观意识活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它的定义不同于自然科学:

就好比一道简单的加减数学题,一加一等于二。每个人的答案都是一样的。书法不能用公式或定义来规定他,也不能用质量的大小、长度或重量来衡量。几个人也能写一个字。结果是各显其面,不尽相同,美丑的定义也不会相同。

二、书法艺术的审美观念和自然审美观念不同:

有人说动物园里的大蟒蛇是最漂亮的,也有人认为它是最丑的,甚至是最可怕的。有些人喜欢用红色和绿色装饰他们的房子,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些颜色很粗俗。这就是美学的差异。从书法的艺术水平高低来看期书法作品的高低,可以争论到面红耳赤,谁也说服不了谁的地步。

这是由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审美的不同,其结论自然也不尽相同

三、时代风尚和审美观念的不同:

著名画家赖楚生先生饶有兴趣地说:“我年轻的时候,男人头上都留有长长的辫子。偶尔,看到一个没有长辫子的人是不愉快的。到了中华民国以后,男人头上的辫子被剪掉了,人们开始习惯了。有时候,有些人还留着长长的辫子,但他们觉得自己不合适,不受欢迎。”反而觉得不伦不类,不顺眼了。如时代潮流变了,服饰也随之改变。高领、低领、长裙、短裤,因时尚不同而变。书法艺术鉴赏力也随着时代风尚变化而变化。有的崇尚古代传统书风,时下又有流行书风、现代书风等不同的书风,只要你凝神一想,这样因时而变的例子很多,给书法艺术欣赏带来了困难。

四、书法艺术是一门抽象的美学:

书法艺术根据作品内容的不同,呈现的艺术形态也有所不同,对此不同的作品所表现出的布局方式也多是多样,有粗犷的、有沉重的、有笨拙的、有宽博的、有轻松的、有凝重与滞拙,剑拔弩张,雄健流畅,秀美险峻的形式。除非鉴赏家和作者能够掌握理解它们的精神,否则很难与作者心领神会,体会一致,这是非旁人所能理解的。

五、对书法学习研究、水平高低程度不同: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尤其在象棋比赛中,摆一个“绝妙”的招。受程度高的观众一下子就能理解,程度低的要看几步才能领悟,再差的甚至一直不能理解。这就是水平程度不同看到的深度也不同。尤其是在书法艺术鉴赏方面。唐代大书法家怀素与颜真卿一起讨论书法,怀素说:“每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真卿说:“何如屋漏痕?”怀素说:“得之矣”。宋朝大书家苏东坡,黄庭坚二人在一起笔会,把写好的字挂起来欣赏,东坡说黄庭坚的字“好是好,就是有些字的笔划如死蛇挂树”,黄庭坚谑东坡说:“你的字也不怎样呀!就象石压蛤蟆”。二人相视抚掌大笑,他们的书法水平已达到师法造化的地步,欣赏过程中故能互通神韵。

由此可见,书法艺术的鉴赏是不容易把握的,但在长期的实践中,通过不断的总结,欣赏者和作者逐渐形成共识,或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因为对书法艺术的鉴赏是通过审美手段来获得一种审美的感受。这就是美感。美感是如何产生的?审美意识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对审美对象感官功能的动态反映。广义上讲,它包括审美意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式,如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情怀等,狭义上则专指审美的感受。

书法艺术欣赏就是通过“內眼”来感受书法艺术的美

一般来说,人类的感官有五种: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和嗅觉。它们是高等动物的共同本能。作为审美感官,它们主要是听觉和视觉。所谓目迂之而成色,耳闻之则成声”,书法欣赏只是一种视觉体验。这种感觉是通过视觉感官获得的“梦幻般的想象体验”。人类作为“万物之灵”的奥秘在于我们所称的“第六感觉器官”,即通常说的“内眼”。历史学家有历史眼光,书法家有书画视野,三百六十行都有自己的内在视野。书法艺术欣赏就是通过这一内在的眼光来感受书法艺术的美。这种审美情结体现在书法艺术欣赏过程中。在艺术欣赏过程中,有五种审美观念及角度:

书法艺术的立体感,又称雕塑感或质感。

汉字独有的结构特点:

中国汉子的结构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方方正正是汉字的最大特点。在每个字中,总有一个主要的横笔或竖笔作为主笔,其余的笔画则作为陪衬。这是书法的“架子结构”。框架结构是整个词的支柱,即所谓的“轴线”原理。林语堂先生说,“中国书法作为中国美学的基础,其完整内涵进一步的体现在对中国建筑的研究中。一所房子有轴线,一个大建筑群有轴线,正如中国书法中的永字八法“八方点划环拱中心”《又如临写汉字要在“九宫格”中安排笔划,都在遵循这一原则一样,历代书家都重视研究这一原则。又如临写汉字要在“九宫格”中安排笔划,都在遵循这一原则一样,历代书家都重视研究这一原则,不论什么书体,上下纵横,都通过这一原则,写出旷代罕见的神品、妙品。大凡学书者,都是先求平正,后追险绝,又复归平正,前一个平正,中轴线显而易见,后一个平正则是前一个平正的飞跃。不管你的笔迹多草,多险绝,它都可以保持在中轴线上。重心仍然非常稳定,不会感觉到震动。可以看出,汉字的结构和古代建筑是共同的。同样,在重心的影响下,立体感则跃然纸上。

其次,书法书写工具的特殊性,这是一支神奇的七寸毛笔,可以用铺毫抽锋,可以挥洒自如。宗白华先生说:“中国书法用中锋写的字,背阳光一照,正中有一道黑线,周边稍淡,叫‘绵裹铁’,圆滚滚的产生了立体的感觉。”元朝赵孟《兰亭十三跋》中说:“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要求笔笔中锋,让每一点划都能呈现立体感,当然我们不排斥侧锋,这里只是强调中锋写出来的线条更能呈现线条的立体感。

书法艺术创作要体现出节奏感:

书法的节奏被称为“笔意”。郭沫若先生说,“构成节奏”不能从两个重要的关系中分离出来:一个是时间的关系,另一个是力量的关系。这一解读对我们理解书法的节奏非常有帮助。书法的真正确立也是一个运动和节奏变化的过程。楷书“永”字八法中的八种书法有不同的节奏。在用笔上、藏、露、顺、逆、讲节奏;在用墨上、枯、湿、浓、淡是节奏;在字体上,真真如立、行如走、草如奔是节奏;在字体上,真如立、行如走、草如奔是节奏;在书写能力上,八面出锋,纵横驰骋,四平八稳也是一种节奏。纵观大自然万事万物,节奏无所不在,斗星转移,日落月出,潮涨潮落,都是一种节奏。唐代大文学家张怀瓘在其书法理论中称书法为“无声的声音和无形的形象”。他谈到对称、穿插、呼应和断连的规则,就像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音乐。王羲之有一个非常精彩的篇章,充分展示了书法的韵律。他说:“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他还说:““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每作一折,如屈折钢铁;每作一牵,如万岁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唐代书法家张旭在观看公孙大娘舞剑的同时,也在草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笔触就像舞蹈,轻重呼应,显得格外的匀称、篇幅表现的沉闷、伟大、最小、最慢、安静的收尾呼应,字与字之间连贯性极强,有极富节奏感。巧合的是,醉酒的怀素和尚,挥毫泼墨,有的字笔下生风,活泼飞动,又好似一个轻歌漫舞的霓裳羽衣舞蹈,节奏在他的书法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平静如一首激动人心的交响曲,也像一支霓虹灯般舞动,生动地表现了他书法的韵律。宋代米芾诙谐地说:沈辽排版,蔡祥乐,苏轼画,黄庭坚画,他自己刷字。这个“排、勒、画、描、刷”是一个以不同节奏写出来的字,可以看作是一个拥有理解节奏感的心灵。

以朦胧感显示期形象,具体而微,抽象而玄。

朦胧感是艺术创作中作者惯用的画面凸显效果的方式,在很多优秀书法作品中也不乏用朦胧、含蓄等手法凸显作品整体的感官美。就好比文学当中就有朦胧诗,如“唐韦庄诗:“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花十里堤”这是一首朦胧的诗,表达了烟雨朦胧的境界,恍惚如梦。徐悲鸿的画《漓江春雨》是一种朦胧和恍惚,像烟和梦,也是一种朦胧的风景。花半开,酒微醉,“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妙就妙在一个“半”字”这个词有魔力。它含蓄、期待、可取、神秘、可搜索。如果门开得大,一览无余,则索然寡味。

朦胧感决定了在艺术表达方式中反映现实事物的形态美,一切都是关于朦胧的美。唐太宗称赞王羲之的书法:烟霏洁露,若断而连”,赞王献之的字:“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神光离合,乍阴乍阳”。古往今来,陆机的《平复贴》,王珣的《伯远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帖》,张旭的《古诗四首》,颜真卿的《祭侄稿》,怀素的《苦笋帖》,杨凝式的《神仙起居法》,苏轼的《黄州寒食帖》等。当代书家如沙孟海、林散之、李志敏等人的作品,飘然出尘,云海滃郁,都十分朦胧,让人浮想连联翩。非常模糊和富有想象力。

孙过庭曾在《书谱》中指出,“伯英不真,点划狼藉,元常不草,使转纵横,乍显乍晦,若行若藏。”这种无序,纵横,模糊,隐藏是模糊的。在每次欣赏这样的作品如看海上蓬莱,月中桂子,展现的是一种神韵。核心是一种丰富的精神,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种朦胧的美的享受。

空间感便是要达到一种淡泊、空灵的境界

中国书法艺术追求的最高审美趣味是达到一种淡漠、空虚的状态,这种状态主要体现在空间感上。宗白华先生从美学的角度强调“一幅好的字表现一个美的空间”。他们巧妙地运用了从白到黑、虚拟和真实的结合,通过黑白对比来展示中国书法空间感的最大特征。邓石如先生说:“计白当黑,无笔墨处也是妙境呀。”清包世臣也说:“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当黑,奇趣乃出”。老子说:“大音稀声”,“大象无形”,说的都是一个空间感。宗白华先生更生动地描述了这一点:“如果汉字写得好,它们将在一种具有生命和空间的三维艺术中获得成功。如果汉字写得好,字里行间可以“中国字若写得好,用笔得法就成功一个有生命有空间立体感的艺术品,若字和字之间,行与行之间,能“偃仰顾盼,阴阳起伏,如树木枝叶扶疏而彼此相让。这个字是舞蹈,一段音乐。于右任先生认为:“宁可牺牲形式上的对称,而要力求章法空白的得当”。因此,他的作品给人一种远离世界的感觉,简单而灵性,这是普通人无法企及的。

空间意识的表达也应把握虚拟与现实的变化。庄子说:“虚室生白”,“唯道聚虚”,万象皆从虚空中来,又向虚空中去。笪重光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如古今中外的建筑群,要留有空旷的场地,房屋要开门设窗一样,好让人有回旋余地。就像中国古代和现代的中外建筑一样,我们应该留下开放的空间,打开门窗,让人们有活动的空间。书法作品应该有一定的空白,字里行间都应该有空白的,天头地脚也是空白,有虚有实,要达到一种比墨水更好的无墨状态,所谓精鹜八极,心游万仞”是书法艺术所产生的巨大空间魅力。

书法创作应当顺应时代风尚,才能具有欣赏的新鲜感:

纵观书法史,它是一部创新的历史。周太史籀作大篆,秦丞相李斯作小篆,汉代隶书的崛起,金代以来书法创新的繁荣,王羲之独特的智慧,凭借其深厚的行楷功力,讲书法发挥的淋漓尽致。颜真卿突破二王规范,形成了一个积极的开端,气势磅礴的颜字都是一种创新。

从字体的发展和创新来看,从象形文字到甲骨文、钟鼎文,秦篆、汉隶、魏碑、真书、行书、草书逐步演变、发展而趋于定型。从字的风格上看,晋书尚韵,唐书尚法,宋人尚意,明书尚姿,清人尚变,这“韵、法、意、姿、变”充分体现了时代感赋予的生活情怀。

牛顿有句名言说得很好:“如果我能比笛卡尔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王羲之没有遵循以往的路线,不敢越雷池一步的钟繇、卫夫人的规范前却步。颜真卿在王羲之的“书圣”面前没有怯场,这为中国书法创新树立了榜样。

80年代以来,中国书法出现了一股热潮,甚至出现了“现代书法”和“通俗书法”。我们不能说它不是一种创新,它确实值得称赞,但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除此之外,必须充分发挥它的民族性,植根于文化传统,“数祖忘典”离开传统,离开中国书法特有的基本功这土壤,去搞“创新”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书法要有生命力,必须有改革创新。雄心勃勃的书法爱好者应该站在王羲之、颜真卿等巨人的肩膀上,然后进行创新。

前面所述的立体感、节奏感、朦胧感、空间感、时代感是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我们可从这五个方面学会欣赏书法艺术,从而提高鉴赏能力,从而提高书写水平,达到异化的境界。五官有众生之美。

书法敢于追求自然解脱,是返朴归真,性任自然的最好体现

“自然美”是佛教禅宗所说的“任性自然”。从佛教的“心即佛”理论到后期,它成为“任性的自然”,从“自由解放”到“纯粹的自然”,天真自在的佛教禅宗思想也传到了书法领域。它形成了一种不愿坚持书法的局限性、崇尚自然的风格。这在宋明书法中最为突出。在此期间,许多书法家非常喜欢冥想和启蒙,抄写经文,从而认识到禅宗的“任性天然”状态。例如黄庭坚的《松风阁》,行文舒展豪放,笔法变幻莫测,大开大合,飞动错落,简直是一种不食人间烟火,超凡出尘的天然个性。米芾的《蜀秦帖》则灵活多变,虚实相生,飘逸洒脱,寓老练娴熟于自然之中。明朝宋克的《杜甫壮游》诗,通篇流畅飞动,深得法度而又使法于自然,极尽个性,将自然之美的神韵尽显其中。获得了深刻的规则理论,使之具有自然的理性,发挥了其个性,展现了自然美的魅力。与此相反,唐代的书法是非常严肃的,所以大部分都是遵循规则的。我们应该小心。书法的自然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对自然美的追求被扼杀,书法家对自然美的冲动被压制。宋人的书法敢于追求自然解放,不受自然解放的束缚。它是回归简单自然的最佳体现。在书法创作中,我们应该追求一种自然美。刻意求工、巧于安排、矫柔造作、急功近利的作品无疑是不可取的。

“综合美”也就是“神韵美”,笔划的线条美,单字的结构美,仅只是衡量一幅作品基本功好坏的先决条件,只有在此基础上,精心研究其通篇章法布局,才能领略到书法作品的神韵。清人刘熙载说:“书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至数字,大如一行至数行。一幅至数幅,皆须有相避相形、相呼相应之妙。凡书笔画要坚而浑,体势要奇而险,章法要变而贯。”强调字与字,行与行的连贯性,要求做到“气脉连贯,虚实相生,错落有致”。

气脉连贯就是指书法在气势上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空虚与现实的结合,意味着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应该有间隙。它不应该太满,也不应该太拥挤,也不应该太凌乱,也不应该太稀疏。太稀疏会是单调而冷酷的寒乞。扭曲就是寻求法则和规律的改革,这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过程。充分利用位错、失稳、不对称等方法,取得了生动、流畅效果。这需要我们对整个布局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像一个优秀的音乐家一样,只有对自己所演奏的作品有深刻的理解,掌握好每一个乐章和每一组旋律,才能指挥和演奏出富有情感色彩和感染力的旋律。只有通过全面的欣赏,才能领悟到他的作品中的魅力之美,即优雅之美、魅力之美和意境之美。

书法艺术欣赏的过程与书法创作的过程相反。书法创作是点与画的结合,形成字、组字而成行,组行而成篇。书法欣赏是我们对作品构成中所体现的优雅、魅力和意境的第一印象。通过这些无形的美,只有心领神会才能领悟到神韵的美,即综合美和自然美。然后去分析它们的结构、点划,用笔这些有形质的形式上的美。可以说,书法艺术的欣赏过程是一个欣赏美的过程,是一个重新创造美的过程。

我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至今已形成百花齐花的大好局面,只要我们悉心领会,是能够提高欣赏能力的,同时也能对自身书艺有一个质的飞跃。











一墨西峰


欣赏书法艺术,我的看法首先以文学艺术为源头,看是否按照文学艺术布局进行书写,也就是书法中的意境,缺少文学艺术基本内涵入不了这个境界,既使你的字功底再深厚,写出来的作品只算得上平庸书法,意境包含字的大小浓淡书体变化,有段落、句、字等大小高低变化;其次字的功力深浅,气势见长,其三章法形式,较好文学艺术作品以横幅最为理想,在这里就以伟人的作品为例,虽然之前所写的够不上书法作品,因为学习才只有一段时间,只少我是这么理解的,沁园春雪前段是咏景,有几个小高潮和一个低潮,分别是:万里雪飘山舞银蛇欲与天公试比高分外妖娆,以狂草要有雄霸气势去展现当时伟人及领导集体拯救中华民族雄心壮志,低潮顿失滔滔谕指当时抗日非常时期,全国上下由于经济科技落后,民族思想不统一那种消极状态。北国指当时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根据地延安,以尊敬的心态,要用楷体书写……以上只是我个人对书法认识。


立体书法


欣赏书法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视觉系统传达到精神系统的过程。是传统、美学、甚至生命的体验过程。当然感受这个过程需要一些文化艺术的基本知识,需要一些人生的经验,需要敏锐的慧眼,需要慢慢培养。

那么,一副作品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如何去解析它,看出它的道道呢?

一、看取法

古人说“取法乎上”,这是绝对正确的断言。一般我们面对一副作品的时候,首先会对它进行整体的审视,看作品取法高不高,字的源头在哪里。

我以为现代人学书法和古人相比较,有不利的地方,也有有利的地方。不利的地方是书法的使用功能逐渐消退,已经成为纯艺术的一个门类,就是说书法的实用性逐渐消失,艺术性更加凸显,客观上失去了书法环境;有利的地方是我们处在信息社会,我们可以得到的书法资料是前人梦寐以求也难以达到的,好东西都藏在皇宫密室,藏家箱柜里,一般人基本看不到,所以,学书的途径是师承,如果老师好也就罢了,如果老师不好可能耽误你一生。这种例子比比皆是。

古人说:“取上得中,取中得下”。取法不高犯的是路线的错误,方向性的错误,你看有多可怕。

二、看气韵

气韵就是人的气质。一个人的气质,天生自然是一个因素,五官要搭配清楚,这是前提条件,后天的因素更多,比如家教、修养、学识、性格、才艺等等。

书法里讲的气韵,除了取法高以外,一要看你的消化能力,有没有自己的东西,有自己的东西才是艺术,没有自己的东西最多就是艺匠,我们说某某某“匠气很重”,不是他字写不好,而是看不到自己的东西,一个没有自己精神的作品还是作品吗;二要看自己的东西和传统结合的怎么样,有没有新意,是天衣无缝还是脱节,或者造成矛盾和冲突。气韵在书法上常常被称为“味道”,比如说某某某书法有:“碑味”“章味”,也称为气息,比如说作品有“文人气”等等。

气韵是形而上的东西,因此是审美的高位准则。古人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笔墨次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气韵也是书法与写字的本质区别。现实中,很多人的书法用工勤奋,提高不快,甚至一辈子在原地打转,气韵提不起来,最主要问题是个人修炼不够,理论学习不够,字外功做的不够。

三、看章法

书法作品中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我们叫做章法。章法关系表现为字与字的关系,字与行的关系,行与行的关系,落款和作品的关系,盖章和作品的关系等等。

章法一般在书法上称之为疏密关系,古人对章法的论述是“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一味的疏和一味的密都可以形成风格,但是如果在一幅作品中有疏有密,安排得当,那就是高手所为。

章法反映一个人的胆识、魄力和心力,从章法可以看心力,章法生动,说明作者心力强,反之就是心力弱。

章法最忌讳的是“状若算子”,什么是状若算子,就是把字象算盘珠一样横竖整齐排列,平均铺排,这种个案比比皆是。

四、看字法

字法主要看作者的基本功。一个连基本功都不愿意做的人,很难想象他的艺术造诣会有多高。

书法从粗的方面划分有甲骨文、金文、大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每一种书体都有一些被历史公认的经典书家和经典作品,它就是我们不断学习,不断临摹的典范。

所谓字法就是要自觉的向典范靠拢,除此之外别无法门。

按照传统门径一般来说,初学者以正楷为先,而后学行书,而后可以学草书。民间有这样的说法“先学站,后学走,再学跑。”

但是,从我的经验看,这仅仅解决怎么学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学什么的问题。我以为正楷要先学唐楷以前的东西,因为书法最光辉灿烂的时期在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唐朝也灿烂,但是唐朝是书法教育引导出来的灿烂,教育在给我们获得知识的通道的同时给我们设定了很多的框框套套,书法中很多真性情的东西在唐朝被整饬调了,剩下的只有条条框框。所以后人一针见血的指出“出颜真卿书法死,出杜甫诗歌死”。这句话虽然偏颇,也不无道理。

字法怎么看:一看笔法有没有到位,二看结体是否体准确,三看骨力是否洞达,四看意态是否相近(神似),五看机巧有没有变化,有没有巧妙的融进一些其他元素。这里千万要注意,不要以唐楷的标准审视一切,以偏概全。

五、看墨法

古人书论中对于墨的论述比较少,这主要与当时写字的环境有关。我们知道,书法长期以来担负着文化和信息传播和承载的功能,实用性大于艺术性,谁会允许把公文写的墨彩飞扬,天花乱坠,不允许。还有,和古人书法纸张、绵帛有关,所以我们看到古代的书法一般是手卷、尺牍、信笺等等款式,面积比较小。再一个,和古代阅读习惯有关,我们从电影里都可以看到,古人阅读要么放在案头上阅读,要么展在手里阅读,总之是平视或者俯视。

到了宋代以后,书画逐渐摆脱了单一的书写功能,艺术元素得到极大的提高,宋人尚意,书法开始有平视、俯视走向仰视,成为一名可以悬挂的艺术作品。此外,宋人提出书画一家的思想,角度的变化加之观念的变化,使得对墨法的运用从无意识走向有意识,成为自觉的艺术追求。这种追求到了明清以后,成为一种艺术的经典元素,例如,明清大书家王铎就常常使用涨墨来表现墨法的变化。

古人说“墨分五彩”。墨有浓淡枯湿焦之分,一副好的作品不但有好的字,而且要有丰富的、准确的墨韵表现。

同时墨要随着书写内容、书写情感的变化而变化,要学会控制墨韵的变化,使之达到“意识之中,意料之外”的艺术效果,这需要长期的实践和体验。漆黑一片或者天花乱坠的墨法都不是好墨法。

六、看形意关系

形意关系是书法的精髓,艺术的形只有融入人文的意才显得有思想价值和社会价值。形对意的启发具有巨大的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我们知道,书圣王羲之写草书以前也就写的一般,那个时代和他水平差不多的人很多,比如郗家的几个才俊,根本不买他的帐。

后来王羲之的字得到飞速的成长,主要得益于看到公孙大娘的舞剑;草圣张旭写草书得益于看到“担夫争道”,另一个草圣怀素写大草得益于“夏日云霓”,黄庭坚草书得益于“船工荡浆”。这方面说明两个问题,一是自然对艺术有无尽的启迪;二是自然经过人这个主体的幻化。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讲的意境的产生过程。

再一个,大家都知道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写的真好,很多人只注意字写得好,没有意识到其中的一段话,“是日也,天阴气朗,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聘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表明今天的心情也极佳。还是王羲之,很多人知道他行书写得好,我告诉大家,他的小草、他的章草也都写的很好。

客观的说,他当时的那个圈子里字写的好的人很多,为什么偏他为高,那是因为他能够把意象带到书法里面去,而且相得益彰。而且,他能够根据书写的内容调整笔触,达到文字和谐。相比较现代一些书家,一种字写百样文,显得是多么的苍白。

七、看行笔节奏

古人说“书法是无声的音乐”。书法和音乐一样,都是线性艺术,都具有旋律、节奏、节拍、频率、频幅、休止符等要素。

节奏在书法手法上表现为行笔过程中力度的变化和提按变化,这个变化是书家的心理变化造成的,是书家微妙的心迹流露。书譜对这一点有着精微的描述:“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衅挫于毫芒”,“或重若崩云,或轻若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

每一种字体都有与之适应的节奏,有的字体需要沉着冷静、一丝不苟;有的字体需要行云流水,且歌且行 ;有的作品需要刀刻斧劈,棱角分明;有的作品需要点滴经营,气息内含;有的作品需要长枪大戟,疾风骤雨;有的作品需要山花烂漫,云卷云舒。

节奏掌控与书家性格有关,节奏的掌控对于作品真实表现力具有绝对的作用。遗憾的是我们在作品中常常看不到这些精微细腻的变化,这只能说明作者内心苍白,而内心苍白的作品绝对不是好作品。

八、看黑白关系

黑和白从哲学来说是事物的两极,是东方二元哲学产生的基础模式,撇开哲学命题,今天我们就书法问题论黑白。

我以为,书法从一开始就制造矛盾,整个过程是充满矛盾的过程。宣纸是白的,墨水是黑的,我们一开始就把黑布局在白的上面,就开始制造矛盾,我们把一个字或一组字收拾好了,又开笔制造下一个矛盾,书法的过程就是不断制造矛盾又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古人没有我说的这么具体,描述的这么仔细,就四个字“知白守黑”。这四个字已经成为成语。

事实上所有和二元哲学有关的思想都可以在书法构成和书写过程中找到模式。与我们几千年社会相关的儒释道思想和书法精神都有联系。书法和佛教、儒学的渊源一样悠久而深远。

纸墨关系从颜色来说是黑与白的关系,从哲学来说就是有与无的关系,从佛教来说就是实与空的关系。怎样处理达到和谐状态,考验作者的心量。

九、看落款

落款是书写的最后阶段,落款做的好,可以使作品具有变奏的美,可以增加很多的人文趣味,可以起到很好的生命告白的作用。官收的不好,起反作用,结果可想而知。

一般我们根据作品最后一个字的位子决定在哪里落款,落多少字,怎么落款,字该多大等等。

行家一般不大看作品的正文,因为现在信息太通畅了,正文可以抄,有的先搞集字而后苦练。但是落款一定是自己的,落款在气息上是从新开始,是旋律的变调,是根据前面作品留下的位置相机书写,所以比较考验真功夫。

行家一般不大看作品的正文,因为现在信息太通畅了,正文可以抄,有的先搞集字而后苦练。但是落款一定是自己的,落款在气息上是从新开始,是旋律的变调,是根据前面作品留下的位置相机书写,所以比较考验真功夫。

正文和落款两种格调的作品,基本是抄来的;正文和落款气息断的厉害的作品,基本是业余选手做的;正文和落款气息断的厉害的作品,基本是业余选手做的;每次落款只会规规矩矩落大名的选手,基本属于心量不够的人。

十、看铃章

铃章是书法最后一道工序,是收官阶段,是一锤定音。书法章分为名章和闲章两种,名章就是尊姓大名,也有把名字拆开来刻的,闲章一般把格言警句,人生感悟之类的文字刻在里面,还有一些生肖动物等等。把字刻进去的叫白文章,把字凸出来的叫朱文章。盖在作品右上方的叫做起首章,盖在作品最后的叫做落款章。传统的观点是“章不过三”,现在这一点变化了,一些引进了现代平面意识,一些作品在某些地方盖不同形态的章,起到很好的视觉点缀效果。

遗憾的是,我们看到太多的把章盖错位子的案例了,一些人盖章位置不讲平衡,结果使整件作品失衡;一些作品章的大小和作品不成比例;一些作品阴阳没有搭配,结果全是红彤彤或者白花花的;一些作品盖章颜色没有吃进,浮在表层;一些作品章的文字和作品风格形成冲突等等。章在书法作品中的体量虽小,作用决定重要,千万马虎不得。


超级科学奶爸


我喜欢粗略欣赏的书法,先从宏观上,大格局方面入眼。在看不太清笔画的情况下,先欣赏墨迹的分布的自然与优美。往下再细品味笔墨的点划,是否合规,合法,这才是粗略欣赏。


揽山晓月


书法,是我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中重要的文明体现,博大精深,典美高雅,异彩纷呈。从夏商周,经过春秋战国,唐宋元明清,经过二千多年的历史变革,各种书法流派相继出现,各有风格,独领风骚,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举足轻重。

书法从流派风格上,以篆书、隶书、草书、楷书为定型,各派追求个性与理性相互结合,古典正统之美与求异拓新并举,使书法艺术升华在文明进步和精神力量的渲染辉煌之峰。

怎么去欣赏书法,这个问题宽泛深遂,一幅书法作品,摆在我们的面前,首先个人的学识和审美标准是对书法作品理解的基本要素,书法欣赏同其他艺术欣赏一样,都有遵循的规律和认知。每个作品的艺术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不同,有形象也有具象,从作品中去领略作者创作时的历史文化背景,创作时的环境,以及创作时的心境,这样才对欣赏作品,体现审美品格与修养是一个客观与理性的欣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