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静农的书法人生

台静农的书法人生

台静农(1903-1990),原名传严,字进努,别号孟威,后改名静农,字伯简,晚号静者,笔名孔嘉、青曲等,室名歇脚斋、龙坡丈室,安徽霍丘人。作家,学者,书法家,亦善篆刻、绘画。曾旁听于北京大学文学系,后转入北大国学研究所。1925年与鲁迅等人组织未名社。1930年秋,参加北平左联。曾任教于北平辅仁大学、齐鲁大学、山东大学和厦门大学。1946年秋前往台湾,先在编译馆任职,后在台湾大学任教。曾出版《台静农书艺集》《龙坡杂文》《台静农散文集》等。台静农与鲁迅的关系很密切。

台静农开始不愿意写小说,他觉得人生苦难太多,呕心沥血把人间苦难写在纸上,很难承受。在鲁迅的鼓励下,台静农写了小说《懊悔》,经鲁迅之手发表,后来创作日丰,结集为小说集《地之子》等出版。鲁迅说这是新文学当中的优秀之作,对台静农评价很高。

台静农曾编有《关于鲁迅及其著作》一册,是最早的鲁迅研究资料专集。1927年,刘半农受托拟提名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又怕在鲁迅处碰钉子,也是请学生辈的台静农出面函商。

1946年10月,好友魏建功推荐,台静农携十余口家眷渡海赴台,就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1989年病逝于台北,其间没有回过大陆。赴台之后,台静农沉溺书斋,与学生讨论书法、考据之学。台静农在台湾写文章少了,写书法多了。台静农在书法方面用功甚勤,行草取法倪云璐,篆书习自秦汉金文,隶书则直入《石门颂》堂奥。张大千说:“三百年来,能得倪书神髓者,静农一人而已。”张大千台北住居的匾额“摩耶精舍”即为台静农所题。

台静农的书法人生

台静农到台湾大学中文系任教,已经是四十四岁的中年人了。动荡的台湾,硝烟四起的内战,他的心肯定不会平静。此时,他的兴趣在于先秦、魏晋、唐宋文学的研究,以讲授《楚辞》为己任。他诠释“离骚”二字,“离”即是“遭遇”,“骚”便是“忧愁”,由此可窥台静农的心境。

台先生对传统文学的深入,对书法艺术的痴情,让我们看到了一位饱读诗文、书艺超群的老夫子形象。除去课堂上的侃侃而谈,他是台湾大学的沉默者,似乎是可有可无的人。如果不是书法,如果不是书法的引领,对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台静农人们一无所知,那一段波澜壮阔的文学生涯,那一页灿烂的生命篇章,会被久久忽略。正是台静农这段“文学生涯”,这页“生命篇章”,我们看他的书法,会看到格外的意义。封存了意气风发的笔,紧紧握住了临帖作字的笔,结果是,密切观察现实、深刻思考社会的作家淡隐了,取而代之的是宣讲《楚辞》的学问家和沉稳内敛的书法家。这时,我们回味他在《嵇阮论》一文在所讲的话——“而逸民一流人物,在一般人看来,总以为不如忠烈者之勇猛,然而在炙热的权势之下,能以冷眼与唾弃的态度,也不失为沉默的反抗”,是不是对台静农的毛笔生涯有了新的认识?“逸”是躲逃。台静农在他的《魏晋文学思想论述》一文中,分析了汉末士大夫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一是党锢诸贤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一是逸民的‘遁世无闷’”。《魏晋文学思想论述》与《嵇阮论》,与其是对文学史,对作家的研究,毋宁说,是对自己的告白。应该说,台静农的“逸民之书”,是现当代中国书法史中独有的存在,其审美意义和思想价值,需要我们慢慢领悟。

启功曾说台静农的书法,“一行之内,几行之间,信手而往,错错落落,到了酣适之处,真不知是倪是台。这种意境和乐趣,恐怕倪氏也不见得尝到的。”

台静农的书法人生

台静农的书法,不限于一家,呈现多样的风采,举凡书法所能表现的篆隶楷行草,无一不精,甚至同一书体,也能表现出不同的精神面貌,观者绝不会有千篇一律的感觉。

台静农幼年得先君庭训,苦摩古帖,后“取悦新知,视书艺为玩物丧志”,一度中辍。抗战期间,避地重庆,复临旧碑,得沈尹默先生指导,于胡小石、张大千处获书法秘本,这才境界别开,格调生新。

台静农一生能烟善酒,不爱吃蔬菜和水果,可照样长寿健康。(张鸿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