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鄉名村
說到歷史上壞了大事的小人物,我就想到了項羽的死。不得不說項羽的死,就和一個小人物有關,這個小人物小到我們連他的姓名都不知道。
那麼,這個小人物又是如何和項羽發生的聯繫呢,下面我們說一下,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樣的事情。
大家都知道韓信和項羽打了垓下之戰後,項羽敗北,最後張良用了一個四面楚歌的計謀,瓦解了楚軍的軍心。
就在這個夜晚,項羽帶上幾千人突圍而出。他們想要回到江東,然後在捲土重來和劉邦決一死戰。
本來他們逃了很遠之後,劉邦才得到了消息。
劉邦就派了騎兵司令灌嬰,讓他去追趕項羽。
本來灌嬰等人他們出發的就晚,他們若是想要追上項羽肯定是很難的。
但是,偏偏在最為關鍵的時候,就有人幫助了他們。
當然了幫助灌嬰的人,也是害了項羽的人。
當時項羽走到一個密林之中,他迷路了。就在這個關鍵的時刻,他碰到了一個當地的老農,向這個老農問路。
最後老農給他指了一條路,這個路就是一個錯誤的路,而且正是項羽走了這條路,導致了他完全的潰敗。
原來老農給他指的道路不但方向不對,而且充滿了泥濘。項羽他們都是騎兵,馬都陷入到了泥土當中。
他們渡過這個泥濘的道路,然後耽擱了很長的時間,在到他們找到正確的道路的時候,很快灌嬰帶領的騎兵也追來了。
項羽在前面跑,灌嬰的大部隊在後面追。說實話項羽的一生都沒有如此的狼狽過,一般都是他追著別人跑,今天竟然反過來了。
在這種情況下,項羽肯定是受不了的。
不過項羽他們逃的依然很快,當項羽到達烏江的時候,其實他還是有機會渡過長江的。
當然了僅限於他一個人過去,因為當時有一個亭長划著一條小船在接應他。
但是,最終項羽放棄了逃跑,他若是逃跑的話,怎能對得起這些和他同甘苦共患難的兄弟呢?
所以,最終項羽決定在烏江迎來自己最後的一戰。
到灌嬰帶著他的人馬趕來後,項羽又殺了幾百人。最後,在項羽筋疲力盡的時候,他選擇了自殺。
所以說項羽的死,就是和那個不起眼的老農有關。若不是那個老農給他指錯了道路,說不定他們就可以全身而退了。
項羽失敗了,也就標誌著劉邦勝利了。就在才有了劉邦開創的大漢王朝,才有了他的大漢江山。
史學達人
專注歷史的中國小賤,與你分享。
不知道廣大讀者老爺們中,有沒有人經歷過2003年的高考,還記得被當年史上最難數學試卷支配的恐懼嗎?
2003年,在四川南充,一個叫楊博的高考應屆生經過踩點後,於6月5日凌晨一點左右進入縣教育局,利用身上帶著的工具潛入保密室,盜走了當年的高考語文卷、數學卷、理科綜合卷、英語卷各一份。
這個熊孩子一時鬼迷心竅,卻不知道壞了大事,這得影響全中國多少個孩子的命運啊!
這傢伙回去後倒頭就睡,一直睡到下午才起來去學校探聽消息,沒想到在學校教室辦公室裡,就聽到老師們在議論試卷被盜的事。
這事東窗事發後,立馬就受到了最高層的重視,直接從北京派人下來查辦,整個南充縣都警備起來了。
被盜的試卷也立即作廢,啟用備用卷考試,塵封著的史上最難數學卷,就這樣被釋放了出來。
這套卷子有多難呢?一般來說,前幾道選擇題都是送分題,即使像我這樣的數學白痴,也能排除掉兩個錯誤答案。咱們來看看下面這開篇的選擇題:
這簡直透漏出深深的絕望啊!有木有!開局就是王炸啊!有木有!
你們以為這就是絕望嗎?不!後面還有更絕望的在招手。
就這種選擇題,我點兵點將選答案,手都能點成帕金森信不信,顫抖不停。
我以為開局王炸以後,應該飄一個單三了吧,不!後續連著全是炸彈!
03年的高考全國數學卷,平均分只有50分,也就是說,能考上100分的都是大神,即使考個80分,也能嘚瑟了。
我們都知道,高考就如同戰場,心態是何等的重要。遇到這種數學卷,心態直接給你考崩潰了,後面還怎麼發揮出來。
據說這一套數學備用卷是葛軍大神出的,當然,他一直否認此事,不過我倒覺得這個試題確實有點像他出題的風格。
估計出這一套備用卷的人,也不會想到會有人盜取試卷,於是搞出來這個魔鬼,他或許以為這個魔鬼會永遠被封印,卻不曾想被一個叫楊博的熊孩子揭開了封印。
我在來說說這個熊孩子吧,警察在每個學校挨個驗證指紋,他想出了一個小把戲,在手上抹上502膠水,這種小把戲明顯太嫩了,當場就被揭穿了。在加上他解釋時候的慌亂,自然成了重點懷疑對象。最後在他住的地方發現被焚燒殘留的試卷,以及作案工具。
這個熊孩子最後被判七年,其實以他的實力,考一個二本院校是完全沒問題的,問題就出在臨近考試前的幾次模擬考,他都沒有拿到理想的分數,心態就崩了。
隨後而來的就是問責了,守護試卷的兩名工作人員和縣招生辦正副主任被判3年徒刑,緩刑3年執行,縣教育局局長直接被免職,各級相關的行政領導都受到了嚴重處分。
這事最直接、最大的受害者還是當年的廣大高考學子,楊博就像是一隻蝴蝶,揮一揮翅膀,就揚起了一片“蝴蝶效應”,不知道他的行為,會改變多少人的命運和人生軌跡?
還好當年我沒參加這次高考,老師給我們做過這套試卷,我很幸運的斬獲了七分!
賤議你讀史
我的第一個反應,那就是有一個人,整整改變了一年幾百萬高考人的命運,那就是四川南充的一個叫楊博的高三學生。
他潛入了縣教育局,然後偷走了當年的高考卷,雖然他最後也被抓獲了,但原來的高考卷,肯定是不能用了,因為誰也不知道這份考卷有多少人看到,所以為了公平起見,起用了備用卷。
備用卷的難度,那真是隻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呢?尤其數學卷子,據說一百五十分的滿分,平均只有五十來分,要是能上九十分,那都可以說是數學學霸了,而且其他幾科的難度也不低,這個也導致了,當時的理科,各大985的錄取分都很低。
有好多985的錄取分不到五百分,這個放到現在真是難以想象的,對於那屆考生來說,那兩天,真是噩夢呀。
那我們再來說歷史上一些壞了大事的小人物吧。
赤壁之戰的小人物許攸,許攸在整個三國曆史上,確實不算什麼人物,袁紹那邊人才濟濟,也排不上什麼號,但是這個人卻是袁紹和曹操的兒時好友,因為如此,他能知道袁紹的很多機密。
也因為這樣,當他的家人被袁紹的謀臣查辦的時候,他立馬投奔了曹操,告訴了曹操袁紹的軍糧所在和佈防,也因為兩個人關係不錯,所以曹操相信了許攸,他清楚許攸這個為人,而許攸卻因為得罪曹操,最後也被殺死。
淝水之戰的朱序,前秦打東晉,確實很好打的,因為是八十多萬對十幾萬,可是卻因為朱序改變了整個命令,前秦想速戰速決,可東晉說,那你們得撤一下,讓我們過去,前秦想著,這個也沒啥問題,就撤軍了。
其實吧,只是簡單的撤軍,也沒啥事,而且還可以趁東晉渡江,半渡擊之,可是不想,這裡面出了一個朱序,他本來是東晉的,之前投降了前秦,可是身在曹營,身在漢,前秦一撤軍,他就大喊,前秦敗了,前秦敗了,這樣撤軍變成了大潰敗,前秦軍大敗。
歷史簡單說
1915年3月8日,奧斯曼帝國海軍佈雷艇“努斯雷特”號正在達達尼爾海峽晃盪,圖坦利·哈基(Tophaneli Hakki)中尉滿頭黑線的看著海面,頭幾天剛佈下的水雷都哪去了?無可救藥的虛弱感籠罩著哈基全身,他開始腹誹帝國那群腦殘的高層。
其實哈基大抵是有點冤枉高層了,已經跟俄國打出仇來的奧斯曼帝國基本沒啥選擇,凡是能給俄國找不痛快的事兒他們都幹,何況還有德國1億法郎貸款在頂著。只是這個選擇讓他們必須面對以前的盟友英國和法國,而奧斯曼那點破爛海軍在他們面前明顯未夠班,在海上德棍也提供不了太多幫助。
在英法聯合艦隊大舉進攻後,信心不足的奧斯曼在家門口的海里扔了一堆水雷,可是沒幾天就被英國艦隊給清掃一空。哈基中尉面對這種情況也沒啥辦法,隨手把自己艇上的20顆水雷扔了下去,算是知天命而盡人事。
3月18日,擁有16艘戰列艦的英法聯合艦隊開始強攻達達尼爾海峽,如果順利就一鼓作氣拿下君士坦丁堡,將奧斯曼帝國徹底掃進垃圾堆。然而他們剛剛進入海峽,4艘戰列艦就在本已清空的海域相繼觸雷沉沒。
目睹這一切的聯合艦隊司令官德羅貝克當場崩潰,也不曉得海里還有多少水雷,趕緊下令全軍撤退。他完全不知道那時候奧斯曼的岸防重炮只剩下30發炮彈,帝國高層都開始準備遷都了......
英法聯軍如此拙劣的表現讓本來處於觀望狀態的巴爾幹強國保加利亞直接投靠了同盟國,然後把塞爾維亞和希臘全部幹挺,協約國就此徹底切斷了東西歐之間的聯繫。這樣的態勢對西線影響不大,但東線的俄羅斯大熊被坑慘了。
他們本來工業底子就薄,打世界大戰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英法兩國的裝備援助,交通線被切斷後缺乏裝備的俄軍戰鬥力急劇下降,士氣開始低迷。為了維持西伯利亞方向的輸血,英法俄果斷出賣掉中國,換取日本的支持,造成中國全面參與一戰換取擺脫殖民統治的幻想泡湯了......
然後在西線進展緩慢的德國使出渾身解數狂毆沙俄,為此他們不惜從西線調走大量兵源,還把一個叫弗拉基米爾的人放回了俄國。額.....後面的故事我就不用再講下去了吧?總之歐洲幾十年都籠罩在蘇維埃懲戒的陰影之下。
就這樣,一個連百科都查不到生平的哈基中尉把自己的奧斯曼炸成了今天的土雞,把整個歐洲扔進了巨熊陰影,還順便把中國第一次擺脫殖民統治的計劃報銷掉,這個小人物算壞了大事兒吧?
歷史吐槽機
西安事變後,張學良被扣押,群龍無首的東北軍由少壯派孫銘九、應德田等釀造了“二二事件”,槍殺了軍中實力派人物王以哲等人,從而使東北軍陷入支離破碎局面,並直至最後灰飛煙滅。
張學良不顧周恩來勸說,在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執意送蔣校長回南京,結果不出所料被扣押,這也導致了東北軍軍心動盪,危機重重。
在如何對解救張學良的問題上,東北軍內部出現了嚴重的分歧,實力派人物王以哲、何柱國等元老支持顧全抗日大局,通過談判解決,而少壯派的代表特務團團長孫銘九、政治處處長應德田等卻主張動用武力營救張學良。
雙方僵持不下之時,孫銘九、應德田竟派兵闖入王以哲家中槍殺了他,並同時還打死了其他幾位將領,製造了親者痛仇者快的“二二事件”。
突發的變故讓本已搖搖欲墜的東北軍立即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局面,騎兵10師、105師、106師等部隊見風使舵,接連投向了國軍的懷抱。
雖然周恩來竭力拯救局勢,但鞭長莫及,東北軍分崩離析已成定局,這讓紅軍、東北軍、17路軍組成的“三位一體”軍事同盟宣告瓦解。主席聞訊後對孫銘九應德田等人所作所為大為憤怒,曾一度堅決主張嚴懲。
“二二事件”極大的分化了東北軍,作亂的少壯派卻根本無力掌控部隊,加上後來孫銘九、應德田又跑到紅軍駐地避難,讓不少東北軍將領認為其行動為我方所指使,從而使他們人心惶惶,失去了對紅軍的信任,不少將領都急於離開這一是非之地。
蔣校長抓住機會順勢而為,將東北軍各部分調各地接受整編,最終恩威並施將20餘萬人馬全部劃歸己有。兵強馬壯、但因不抵抗丟了東三省弄得聲名狼藉的東北軍,從此煙消雲散,溶於無形。
楊虎城的17路軍獨木難支,也被分別瓦解,總指揮部被撤銷,楊虎城被迫出國。
西安事變是改變歷史的一個重大事件,它使全國形成了共同抗日局面,我軍也在抗戰中發展壯大,也才有了後來的新中國。張學良的功過是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他和楊虎城在西安事變的功績有目共睹。而張學良大半生被軟禁、楊虎城被暗殺,也不免令人唏噓。
造成東北軍土崩瓦解的小人物孫銘九和應德田等,都是張學良悉心培養的心腹,也是張學良秘密組織“抗日同志會”的主要成員,蔣校長在西安事變中被捉,他們也都參與其中。
但頗具諷刺意味的是,這些口口聲聲堅決抗日的少壯派,在把東北軍攪得天翻地覆、土崩瓦解後,在抗戰爆發不久卻有不少人投靠了汪偽政權,當了漢奸。
孫銘九、應德田兩人就先後做了漢奸,但解放後兩人卻都相安無事,並且擔任過一些社會職務,最後都活到八九十歲,高壽善終。
可能張學良做夢也沒想到,他父子兩代苦心經營的家業,也是他殫精竭慮盡其所能要保住的、甚至不惜發動兵變也不能丟掉的東北軍,竟然被他悉心培養的中下級軍官們有意無意的送進了墳墓。西安事變改變了歷史,不起眼的小人物在葬送東北軍的同時也讓張學良失去了東山再起的可能。
歷史微點與您共同學習,感謝您的關注與支持!
歷史微點
要說歷史上壞了大事的小人物,我想恐怕莫過於明末兵部尚書陳新甲的那個小書童了。
公元1640年3月,皇太極率領清軍進攻明朝遼東重鎮錦州,準備長圍久困,迫使明朝守將祖大壽投降。到了第二年的3月份,皇太極攻佔了錦州外城,把錦州團團包圍起來。
在此危機情況下,明朝朝廷集結了天下的明軍精銳,出兵救援錦州。
在統帥洪承疇的率領之下,共有曹變蛟、吳三桂、唐通、白廣恩、王樸等八總兵,馬步精兵十三萬,會師於寧遠,出擊清軍,以解錦州之圍。
就這樣,明末著名的松錦大戰爆發了。
一開始,洪承疇用兵持重,步步為營,使皇太極無機可乘。雙方陷入膠著對峙狀態,就看誰能堅持到最後了。
可是,明朝朝廷以“兵多餉艱”、財政吃力為理由,主張速戰速決。而崇禎皇帝更是個急性子,不斷嚴令洪承疇迅速出擊,結束戰事。
在朝廷的嚴令之下,洪承疇終於頂不住了。他只得率軍出戰。
在經過幾次大戰之後,皇太極偷偷派兵挖掘長長的壕溝,把明軍包圍起來。但是,雙方兵力旗鼓相當,而且明軍在火器上還佔據優勢,因此,洪承疇決意同清軍決一死戰。
可是,明軍將領喪失鬥志,不願死戰。為了保存實力,總兵吳三桂、王樸率部乘夜逃跑,引起全軍大亂。最終,招致了松錦大戰的慘敗。
松錦大戰的結果使得明朝軍隊精銳大損,元氣大傷;長期以來形成的遼東防線業已崩潰。
在此情況之下,明朝兵部尚書陳新甲向崇禎皇帝建議:與皇太極議和,結束遼東戰事;以集中軍事力量去鎮壓國內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
(陳新甲畫像)
崇禎皇帝同意了陳新甲的建議。特意囑託陳新甲秘密行事,不要走漏風聲,招致朝廷清流非議。
於是,陳新甲奉旨行事,派遣心腹親信秘密潛往盛京,與皇太極接觸,商談和議的條件。
在取得了松錦大戰的巨大勝利之後,皇太極急需時間來消化勝利果實;同時,清軍在歷時兩年的松錦大戰中傷亡慘重,也需要休養生息一段時間,不願再繼續打仗了。
正瞌睡呢,陳新甲給皇太極送來了個枕頭;皇太極大喜。
於是,雙方一拍即合,很快就議定了和議的具體條款。
當陳新甲看到了秘密發送回來的議和密函之後,長長地出了一口氣。他認為自己為國家完成了一件利國利民的大事,心裡很是欣慰。
但是,陳新甲在精神鬆懈之下,竟然疏忽大意,把附有議和條件的密函忘在了書案之上。隨後,本篇文章的主角登場了。
陳新甲的小書童進來收拾文件塘報。看到這份密函,誤以為這也是兵部的一份普通塘報,就附在其他塘報之中,交給各省駐京書辦官員傳抄。
於是,朝廷與滿清和議之事,就這樣被公之於眾。
一時間,朝野輿論大譁,清流四起,紛紛聲討主和大臣的賣國罪行,要求深挖幕後黑手,嚴懲不貸。
(崇禎推卸責任,處死陳新甲)
一貫毫無擔當、虛榮愛面子的崇禎皇帝把責任推給了陳新甲,滿心想著陳新甲把這件事的鍋給背起來。誰知陳新甲不願背這個黑鍋,反而辯解自己奉旨行事,有功於社稷。
崇禎皇帝大怒,就把陳新甲抓捕入獄,很快就處死了他。
而在盛京方面,滿懷期待的皇太極左等右等,也沒有得到崇禎皇帝的答覆。盛怒之下,皇太極馬上整頓八旗精銳,率部越過長城,進入明朝境內大肆燒殺搶掠了一番,出了一口惡氣,才帶著搶掠到手的財物人口,退兵回盛京去了。
結語:就這樣,一個書童無意之間,就改寫了大明王朝的歷史。
從此,明朝繼續深陷兩線作戰的困境,左支右拙;終於在1644年耗盡了北方的軍事力量,使李自成農民軍一路暢通無阻,順利進入北京城,宣告了明朝的滅亡。
品茗讀史
我是水煮汗青,我來回答。
歷史上壞了大事的小人物,今天和大家分享三位,如果沒有這三人的出現,秦始皇可能被刺客殺死,闖王李自成也有可能捲土重來,西楚霸王項羽或許不會烏江自刎!
說到這裡,瞭解歷史的人可能已經知道我要說的是誰了。
第一位:侍醫夏無且
荊軻刺秦,雖然失敗卻也千古揚名,不過當時如果不是侍醫的一個舉動,荊軻有可能就刺殺成功了。
荊軻在“窮圖匕現”後開始刺殺秦始皇,當時秦始皇腰間和背上分別佩帶著寶劍,由於事發突然,他本能的去拔腰間那把間。秦始皇腰間的劍有1.5米長,是象徵性的一把劍,並不適合上陣殺敵,而且在情急之時很難把這麼長的劍拔出來。
拔劍失敗後,秦始皇開始在宮殿裡四處躲避,周圍的大臣們都手無寸鐵,沒人敢上前制止,殿下的武士們也因為沒有始皇的命令不敢帶武器上殿。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大殿上的侍醫夏無且把手中的藥匣子扔向荊軻,為秦始皇贏得了躲避的時間。
這時候,周圍的大臣們提醒秦始皇:“王負劍!王負劍!”(大王,背上還有劍!)秦始皇這才反應過來,拔出背上的劍與荊軻搏鬥。
荊軻刺秦以失敗告終,救秦始皇的不是殿前武士,而是一位不起眼的侍醫。
第二位:農民程九伯
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禎皇帝被逼得煤山自殺,大明皇朝宣告終結,大順政權建立。
然而,李自成的皇位還沒有坐熱,吳三桂打開了山海關,滿清的騎兵直驅南下,大順軍抵擋不住強大攻擊,只能棄城而逃。
公元1645年五月,李自成帶著大軍來到湖北和江西交界的地方,他親自率領幾十名騎兵在前面探路,結果遇到當地團練的農民武裝團,雙方展開激烈交戰。在戰鬥過程中,李自成將程九伯摔倒在地,準備抽刀殺之,沒想到刀鞘裡進了血漬和汙泥,把刀卡住了,拔不出來。
就在兩人僵持的時候,程九伯的外甥在旁邊拿鏟子朝李自成的頭部猛擊,李自成當場身亡!就這樣,大順皇帝死在了鄉野山民之手,而且,程九伯等人根本不知道他們殺死的是李自成,以為是毛賊。
第三位:指路老農“田父”
楚漢戰爭末期,項羽兵敗垓下,在四面楚歌的夜晚,他率領八百精兵突逃。
項羽剛突出包圍,劉邦就派灌嬰率兵五千騎兵追殺,一直到過了淮河的時候,項羽的八百精兵就只有一百多人了。
俗話說“福無雙至,禍不單行”,項羽逃到安徽定遠縣的時候迷路了,不知該往哪裡走。這時候迎面走來一位老農,項羽上前問路,老農說:“左!”項羽帶人就往左疾馳而去,結果走進了一片沼澤地。
“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項羽因為走錯路,最終被灌嬰追上,逼得烏江自刎,而這一切只因為那位毫不起眼的“田父”。
結束語
我們看歷史人物都會記住那些“大人物”,其實很多時候,一些不起眼的“小人物”也會有大作為!
水煮汗青
幫劉邦逃跑的車伕,給韓信指路的樵夫,騙項羽渡江的船工等等,雖說他們有的在歷史上連名字都沒有留下,但是他們起的作用是不可小覷的
馮老漢1
有啊,比如馬邑之謀的叛變小兵。
1.
漢,元光二年,春,花不開,天尚寒。
從帝國的核心長安向北一千六百里地,馬邑,一個群馬嘆息之地。風沙掠過被血反覆侵染的土地,剛熬過長冬的牛羊嚼食新綠的草。它們以血肉供養這片土地,這片土地則施以脆綠的饋贈。
草原的邊緣,馬邑之外的山丘下,帝國的大行令王恢咬著嘴角,緊盯北方的天線。
這位燕國士子體內流淌著燕趙悲歌的血。
很多年前,他聽聞過李牧斬殺匈奴十萬騎的故事。
鳴嘀響起之處,趙國的鐵騎一分為二,如翼般合擊匈奴。鐵蹄回應鐵蹄,冷鐵吻向熱血,襜襤滅,東胡破,林胡降,單于走,匈奴從此不敢近趙城。
在黃河的岸邊,風伏長草見牛羊的地方,蒙恬驅逐著單于頭曼,在河套的邊緣築下四十四座大城,長城的磚石成為匈奴不可逾越的際線。
卻不過數十年,平原津上,祖龍循天,白登城外,漢祖披靡而走,單于冒頓的嘲諷纏繞未央宮的大梁。
五十年過去了,高祖已逝,呂后折顏。
五十年過去了,文帝休生,景帝積蓄,是時候洗刷馬鞭揮來的羞辱。
王恢再次望向了身後,三萬漢騎伏甲屏吸。
就在一個月前,王恢還在長安,聲嘶力歇宣揚自己的志願。
2.
未央宮,沉寂。
二十三歲的天子劉徹端坐帝座,斂目注視他的臣子。沒有人說話。
他在這個位置上已經坐了八年。但僅僅在二年前,他才真正掌控住這個龐大的帝國。
推恩令讓諸侯束手聽令,刺史在帝國的角落督察一切,儒家的思想統一著這片土地。
接下來,這位雄心的天子需要一件前所未有的功績見證自己的統治。
無人敢揣測這位天子的心思。
良久,天子說道:“大漢子女的容顏在漠北老去,大漢的錦鍛在草原蒙塵。可邊疆的烽火從未熄過,邊民的哭喊從未停止。”
天子突然拍案,“我欲舉兵攻之,何如?!”
大殿譁然,大臣交手結耳。御史大夫韓安國拱手而出。
“千里而戰,兵不獲利,強弩之末不能穿魯縞,勞師遠征,恐無邊功,反添邊亂,不如和親以安兩國。”
“兵者兇器,未易數動,兵擊匈奴,難服遠藩,徒空中國、困邊民,和親方為上策。”都尉汲黯應聲附和。
“臣有馬邑豪民聶翁壹欲面見聖上,獻破虜良策!”王恢出列奏道。
現在,帝國兵馬已出。御史大夫韓安國為護軍將軍、衛尉李廣為驍騎將軍、太僕公孫賀為輕車將軍率三路兵馬伏於句注山中。太中大夫李息為材官將軍,率一軍伺機追擊,而王恢只需帶他的三萬漢騎截擊對方的輜重。
三十萬大軍擺下酒宴,只等客人赴宴。
3.
桑乾河邊,汗血寶馬飲過了從黃土裡湧將的清泉。鐵蹄沾染過牧民的淚水,龍紋彎刀滴著邊民的血。
這只是開胃菜,十萬匈奴鐵騎聚集,呼嘯,南下。
武州塞上,軍臣單于望向了馬邑。這是自己的時刻嗎?
他的爺爺冒頓單于鳴鏑殺父,計服東胡,西擊月氏,南並樓煩,控弦三十萬,兵圍白登,騎侵燕代。
他的父親老上單于西逐月氏,兵抵彭陽,火焚漢宮,騎叩長安。
現在,他需要獲取自己的榮光,用血與沙。
馬邑,將是他的第一個戰利品。
半個月前,馬邑的豪民聶翁壹遁入草原,告訴他,自己將斬殺馬邑官吏,獻城以降。
一座城池,一座邊關的城池,一座得之而縱騎太行,飲馬津樑的城池。軍臣單于沒有不心動的理由。
不久後,馬邑的城頭掛出了人頭。
不必懷疑了,這是匈奴最佳的機會。
4.
軍臣單于勒住了馬,望著野外的牛羊。
馬羊遍野,他已經無瑕劫掠,只是心裡隱隱有些不安。
唯見牛羊,不見牧者。
在草尖,他似乎嗅到了殺機。
過了一會,他說道:派輕騎進攻武州,抓兩個人回來。
鐵騎應聲而出。
馬嘶聲中,一個人跪在了軍臣單于的面前,瑟瑟發抖。跪者武州尉史。史書上已經沒有他的名字,這該是他的大幸,不然,他的名字該跟恥辱聯繫在一起。
不知名的武州尉史全盤托出了漢軍的計劃。
豪民聶翁遁以馬邑誘匈奴,漢軍起三十萬大軍絞殺匈奴,如果一擊得手,將除百年邊患。
單于心驚,鐵馬亂步。
“我固疑之!”
十萬鐵騎消失在雁門關北。
回望馬邑,軍臣單于猶自心驚:“吾得尉史,天也。”
5.
單于遁走的消息傳至王恢。三十萬漢軍亦撤走了。只剩下他領著三萬漢軍在風中凌亂。
是追擊還是撤去?
追擊,則以少敵眾,對方反戈一擊,三萬漢軍難免盡喪塞北。
不擊,自己首倡發兵,無功而返,必將觸怒天顏。
思索之下,寧以一人之過,不喪三萬王師。
回軍之後,漢武大怒,王恢自盡。
而在這時的匈奴王庭,未名的武州尉史被賞封為天王。
漢武的匈奴第一戰-馬邑之謀就此告終。而漢朝與匈奴的鐵血交戰正式拉開了序幕。
6.
飛將軍李廣縱騎邊疆,聲震匈奴,卻難求封侯。
衛青奇襲龍城,七戰七捷,收河朔、復河套。然費戰馬數十萬,文景之蓄不敷軍資。
霍去病輕騎八百擊漠北,輕取河西,馬踏祁連,封狼居胥,祭姑衍山。匈奴就此遠遁,漠南無王庭。奈何英年早逝,何以家為。
張騫鑿空,通西域,拓絲路。從此長安多胡姬。
蘇武牧羊,大雁傳書,風雪節旄舞,冰湖漢魂凝。
陳湯遠征西域,越蔥嶺,趟闐池,斬單于,郅支城上,他仰天長嘯:犯我強漢,雖遠必誅。
昭君出了塞,琵琶和著北風,唱著流傳千年的歌:
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腦洞歷史觀
歷史不只是英雄創造的,很多小人物的出現也悄悄著改變歷史的發展方向。
我們對於英雄人物總是能一口氣說出很多:秦始皇嬴政、陳勝吳廣、劉邦項羽;可是對於小人物我們總是忘記或者更本沒有去記。
一,荊軻刺秦王,夏無且投藥袋救秦王。
夏無且是誰?如果沒有認真去尋找資料小編也不知道他的名字。
小編只知道荊軻受燕太子丹的指派,帶著樊於期的人頭以及燕國的地圖來到秦國刺殺嬴政;在獻地圖的過程中“圖窮匕見”刺殺嬴政。
秦國規定只有大王一人可以帶武器上殿,在所有人驚慌失措的時候是太醫夏無且投射了順身攜帶的藥袋,砸中了荊軻延緩了刺殺的進度。
結局大家都知道,荊軻失敗了燕國被滅了;如果不是夏無且這個小人物或許統一六國的就不是嬴政了。
二,第一次農民起義領導人~陳勝被司機所殺。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不是被螃蟹所傷就是吃到了美味,陳勝就是那個吃到了美味又被螃蟹所傷的第一人。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流傳了千古。
在起義初期陳勝的農民起義迅速發展,在攻打咸陽失敗後陳勝敗逃,在半路上被他的司機(莊賈)所殺。
試想如果沒有莊賈的出現或許陳勝還能堅持一段時間,小人物莊賈讓陳勝的第一次農民起義提前結束了。
三,項伯成為楚漢爭霸的關鍵人物。
項伯是誰?他做出了哪些貢獻?在鴻門宴之前他沒有名氣,在鴻門宴之後似乎也沒有他的身影。他除了是項羽的長輩之外,也只能算一個小人物。
可是就這麼一個小人物卻掌握了楚軍的最高機密,而且還將機密透露給了劉邦;並且在鴻門宴上擋住了項莊的劍,幫助劉邦逃過了一劫。
沒有項伯,就沒有楚漢爭霸;中國重新統一的歷史將會如何書寫還不得而知。
四,不知名的指路人讓飛將軍遺憾一生。
飛將軍李廣讓匈奴聞風喪膽,卻被歷史譽為最悲催的將軍;李廣難封成為千古遺憾。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發動了漠北之戰,這是李廣最後一次立功封侯的機會;可是衛青派他迂迴對敵。
在沒有嚮導的情況下,李廣他們迷路了;李廣他們找到的領路人在歷史上連姓都沒有留下卻造成了李廣一生的遺憾。
最後李廣自殺,李敢被殺。
一個指錯方向的路人壞人李廣一家的大事,讓無數人落淚。
這些小人物告訴我們,不要只看到成功者的優勢而忽略了小人物的作用;小人物或許不能幫助你成就未來,但是小人物卻可以讓你更快失敗。
或許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也有另一種解釋吧!